一种电梯用双排对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6362阅读:65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用双排对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用双排对重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在电梯安装过程中更方便地将对重块放入到对重架中,在设计对重块时,通常会预留尺寸余量,以保证对重块与对应的对重架存放空间之间存在足够的活动间隙,然后通过对最上层对重块施加向下压力的上限位装置来防止对重块在电梯运行过程中出现晃动。

但是,对于高速梯来讲,一方面,对重装置在高速运行过程中容易受气流及导轨安装精度的影响而出现明显晃动,且高速梯对重块的数量通常比低速梯多,仅仅通过上限位装置难以抑制对重块在活动间隙内窜动;另一方面,由于对重块与对重架之间存在活动间隙,在实际安装过程中对重块放置位置可能偏向一侧,造成对重装置偏载而放大振动效应。

与此同时,为降低成本,对重块通常采用铸造加工,对重块上下表面凹凸不平,运行过程中对重块间也可能因摇晃碰撞而产生噪音。

因此,设计一种能够有效定位并限制对重块晃动的对重装置,对降低高速梯的振动及噪音,提高高速梯运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用双排对重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对重块,而且可以有效压紧对重块,避免对重块的电梯高速运行过程中因晃动而相互碰撞产生噪音。

一种电梯用双排对重装置,包括:支撑框以及叠置在支撑框内的对重块,支撑框内通过中间梁分隔为两个安装区,所述对重块分为两组,每组对重块叠置在对应的一个安装区内,所述支撑框上设有将对重块向中间梁抵紧的推顶机构,以及将各组对重块向下压紧的抵压机构。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节推顶机构以及抵压机构有效限位对重块的位置,避免对重块在高速运行过程中因晃动而相互碰撞产生噪声。

将对重块分为两组,可以容纳更多数量的对重块,且可以更加有效地限定对重块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框包括底梁、顶梁、以及连接在底梁和顶梁之间的两根侧梁;所述推顶机构包括立置在对重块与相应侧侧梁之间的顶板,以及安装在侧梁上且与顶板相抵的多个推顶螺栓。

为了便于安装和拆卸,支撑框的底梁、顶梁以及侧梁之间采用螺栓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侧梁在朝向对重块一侧设有限位槽,所述顶板立置在限位槽内,所述对重块的一侧伸入对应的限位槽且与顶板相抵。

通过顶板向对重块施加朝向中间梁方向的作用力,将对重块与中间梁压紧,避免对重块在电梯运行过程中出现晃动。

作为优选,所述侧梁的横截面为U形,U形内部作为所述限位槽,推顶螺栓贯穿U形的底部与顶板相抵。

U形的底部以及两侧壁分别设有与顶板相作用的预定位螺栓。在出厂时,采用预定为螺栓将顶板与侧梁相固定,进行现场安装时,松开预定位螺栓,通过推顶螺栓将对重块压紧后,使用预定位螺栓固定顶板与侧梁的相对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对重块伸入限位槽的一侧设有卡槽,所述顶板上设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凸条。

通过凸条与卡槽的配合,能够阻止对重块沿垂直于推顶螺栓作用力的方向发生移动,能够更有效地避免对重块的晃动。为了保证卡槽的尺寸精度,采用切割工艺加工卡槽。

作为优选,所述中间梁的两侧均设有定位槽,两组对重块朝向中间梁的一侧分别伸入对应的定位槽中。对重块的一侧通过中间梁上的定位槽限位,另一侧通过顶板以及顶板上的凸条进行限位,使对重块在叠置方向上相互对正且不易晃动。

作为优选,所述抵压机构包括与侧梁或中间梁相对固定的基板,以及设置在基板上且与最上方对重块的顶面相作用的抵压螺栓。

每个对重装置设置至少四套抵压机构,抵压机构的基本分别与侧梁或中间梁相对固定。优选地,基板上设有与侧梁或中间梁相贴的折弯部,该折弯部通过螺栓连接有夹紧块,折弯部与夹紧块夹持侧梁或中间梁以固定基板。

通过调节螺栓使折弯部和夹紧块夹持侧梁或中间梁以固定基板,可以保证基板的固定位置可以沿中间梁或侧梁的长度方向任意选择,以满足对重块数量增减的需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用双排对重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拆卸方便,不仅可以容纳更多的对重块,而且通过调节对重块侧面的推顶装置及顶面的抵压装置可以有效紧固对重块,避免对重块在高速运行中因晃动相互碰撞而产生噪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用双排对重装置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用双排对重装置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A-A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梯用双排对重装置中对重块的示意图。

图中:1、中间梁;2、紧固螺栓;3、横梁;4、定位螺栓;5、侧梁;6、推顶螺栓;7、对重轮;8、顶梁;9、基板;10、对重块;11、底梁;12、抵压螺栓;13、夹紧块;14、折弯部;15、顶板;16、凸条;17、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电梯用双排对重装置做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电梯用双排对重装置,包括:支撑框以及叠置在支撑框内的对重块10,支撑框内通过中间梁1分隔为两个安装区,对重块10分为两组,每组对重块10叠置在对应的一个安装区内,支撑框上设有将对重块10向中间梁1抵紧的推顶机构,以及将各组对重块10向下压紧的抵压机构。

如图1所示,支撑框包括底梁11、顶梁8、以及连接在底梁11和顶梁8之间的两根侧梁5,底梁11、顶梁8以及两根侧梁5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围成矩形的支撑框,中间梁1与侧梁5平行,中间梁1将支撑框分隔为水平并排布置的两个安装区,中间梁1的顶端固定有横梁3,横梁3的两端分别与对应侧的侧梁5相固定。各螺栓的型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支撑框的顶部安装有对重轮7以及对重导靴,本实施例中,对重导靴采用滚轮导靴。

如图3所示,推顶机构包括立置在对重块10与相应侧侧梁5之间的顶板15,以及安装在侧梁5上且与顶板15相抵的多个推顶螺栓6。

侧梁5采用截面为U形的槽钢,U形内部作为限位槽,顶板15位于限位槽内,对重块10的一侧伸入对应的限位槽且与顶板15相抵。如图4所示,对重块10伸入限位槽的一侧设有卡槽17,顶板15上设有与卡槽17相配合的凸条16,即顶板15的横截面为T形,通过凸条16与卡槽17相配合,防止对重块10在水平面上各个方向的晃动。顶板15与凸条16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也可以为一体结构。

为了保证顶板15能够顺利插入侧梁5的U形槽中,U形卡槽17的开口宽度D2比顶板15的宽度D1大2~3mm。U形卡槽17的深度H2比凸条16的高度H1小5cm,以保证凸条16能够与对重块10的卡槽17抵紧,各对重块10的压紧程度一致。

推顶螺栓6沿侧梁5的长度方向排布有多组,每组推顶螺栓6为两个,并排布置在侧梁5的同一水平高度处。

侧梁5U形截面的底部设有螺纹通孔,推顶螺栓6贯穿螺纹并与顶板15相抵。推顶螺栓6上设有锁紧螺母,推顶螺栓6通过向顶板15施力抵紧对重块10后,利用锁紧螺母锁死,防止螺栓松动。

如图3所示,侧梁5U形截面的底部设有定位螺栓4,U形截面的两侧壁设有紧固螺栓2,定位螺栓4与紧固螺栓2统称为预定位螺栓。预定位螺栓沿侧梁5的长度方向布置有多组,每组包括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处的两个定位螺栓4和两个紧固螺栓2,两个定位螺栓4设置在侧梁5U形截面的底部,两个紧固螺栓2分别处在侧梁5的U形截面的一个侧壁上。

侧梁5的U形截面的底部设有与定位螺栓4相配合的圆形通孔,顶板15设有与定位螺栓4相配合的螺纹通孔;侧梁5的U形截面的两侧壁设有与紧固螺栓2相配合的条形孔,顶板15设有与紧固螺栓2相配合的螺纹盲孔。

如图1、图2所示,中间梁1采用工字钢,工字钢两侧槽作为定位槽,两组对重块10朝向中间梁1的一侧分别伸入对应的定位槽中。

如图2所示,抵压机构为四套,每套抵压机构包括基板9以及设置在基板9上且与最上方对重块10的顶面相作用的抵压螺栓12。其中两套抵压机构的基板9与中间梁1相固定,另外两套抵压机构分别与两根侧梁5相固定。

每套抵压机构的基板9上设有与侧梁5或者中间梁1相贴的折弯部14,折弯部14通过螺栓连接有夹紧块13,通过调整螺栓使折弯部14和夹紧块13夹持侧梁5或中间梁1以实现基板9的固定。

在出厂之前,通过定位螺栓4和紧固螺栓2将顶板15固定在侧梁5时,在工地实际安装时,将对重块10堆叠完毕后,将定位螺栓4和紧固螺栓2松开2cm左右,通过推顶螺栓6将顶板15推向对重块10,当顶板15上的凸条16插入对重块10的卡槽17中且相互抵紧时,锁紧定位螺栓4和紧固螺栓2。

通过调节螺栓使折弯部14和夹紧块13夹紧对应的侧梁5或中间梁1,然后旋转抵压螺栓12,使抵压螺栓12向对重块10施力以压紧对重块10。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