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带固定夹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0726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卷带固定夹紧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皮带回收皮带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卷带固定夹紧装置。



背景技术:

可伸缩带式输送机的皮带采取液压卷带装置进行回收,需人工断开皮带连接扣,卷轴抬放至托举臂上,利用销轴固定,将带头穿过压板缠绕到卷带装置的卷轴上,再通过卷带装置的水平旋转,将成卷输送带移送至机架外,抽出卷轴,由多功能铲运机运送至材料库。目前采用的卷轴为分体式,连接座与卷轴方头配合较困难,压板易变形,卷轴抽出困难,安装劳动强度高,耗时费力,多人配合作业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结合现场生产实际,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难度低、易于安装及回收的卷带固定夹紧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卷带固定夹紧装置,包括两个相互套接的方头,两个方头顶部分别对称设有压杆穿耳,压杆分别贯穿于穿耳中,两个方头下方分别设有连接座,通过销钉连接连接座,将其固定在液压卷带装置的托举臂卡槽内。

作为优选,所述两个方头包括第一方头与第二方头,第一方头贯穿于第二方头的轴孔中相互套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方头为变径方头,与第二方头相套接部分外径小于第二方头的轴孔,进行过盈配合;第一方头后部与第二方头结构相同,外径相同。

进一步,相互套接后的第一方头与第二方头顶部压杆穿耳之间的距离应大于皮带的宽度。

作为优选,所述两个方头顶部的压杆穿耳的内孔高度设定应满足:在贯穿压杆后,压杆的底部与套接后的方头顶部距离与皮带厚度相适应。

作为优选,所述两个方头侧壁分别设有方头销孔,两个连接座上分别设有与所述方头销孔相对应的连接座销孔,通过销钉将方头与连接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卷带夹紧固定装置优化了卷带工序,降低了卷轴的安装难度,解决了卷轴因压板变形或皮带缠绕过紧难于抽出的弊端,减少了作业人员的投入,节约了工时,提高了作业效率及安全系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实用新型组合后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方头;2、第一方头销孔;3、第一压杆穿孔;4、第一压杆穿耳;5、轴孔;6、第二方头;7、第二压杆穿孔;8、第二压杆穿耳;9、第二方头销孔;10、压杆;11、第一连接座销孔;12、第一连接座;13、第二连接座销孔;14、第二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卷带固定压紧装置,包括第一方头1与第二方头6,第一方头1套接于第二方头6的轴孔5中过盈配合,第一方头为变径方头,与第二方头相套接部分外径小于第二方头的轴孔,进行过盈配合;第一方头后部与第二方头结构相同,外径相同。第一方头1与第二方头6上方分别对称设有第一压杆穿耳4与第二穿耳8,相互套接后的第一方头1与第二方头6顶部压杆穿耳之间的距离应大于皮带的宽度。压杆10分别穿过第一压杆穿孔3与第二穿孔7;两个方头顶部的压杆穿耳的内孔高度设定应满足:在贯穿压杆10后,压杆10的底部与套接后的方头顶部的距离与皮带厚度相适应。

如图1所示,第一方头1和第二方头6的侧壁分别设有第一方头销孔2和第二方头销孔9,两个连接座上分别设有与方头销孔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座销孔11和第二连接座销孔13,通过销钉将方头与连接座连接。第一连接座12通过销钉贯穿第一连接座销孔11与第一方头销孔2中将其连接固定在第一方头1上,第二连接座14通过销钉贯穿第二连接座销孔13与第二方头销孔9中将其连接固定在第二方头6上。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过程作进一步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加工安装与使用过程如下:

1)利用8mm钢板焊接成第一方头1,第二方头6,在方头两端上侧焊接第一压杆穿耳4与第二压杆穿耳8,分别在穿耳上钻第一压板穿孔3与第二压板穿孔7,分别在第一方头1和第二方头6相同侧壁钻第一方头销孔2与第二方头销孔9。卷带时,将第一方头1插入第二方头6的轴孔5内。

2)利用的圆钢制作压杆10,卷带时,压杆10穿过第一压杆穿孔3与第二压杆穿孔7夹紧皮带带头。

3)利用8mm钢板焊接成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座14,并在连接座两侧钻第一连接座销孔11与第二连接座销孔13,将第一方头1和第二方头6分别嵌入第一连接座12与第二连接座14后,用销轴穿过第一方头销孔2、第二方头销孔9、第一连接座销孔11、第二连接座销孔13,组合后的结构见图2所示,将卷带固定压紧装置固定在液压卷带装置的托举臂卡槽内。

4)然后将输送带带头穿过压杆10缠绕到卷带装置的套好的方头上,再通过卷带装置的水平旋转,将成卷输送带移送至机架外,再将第一方头1自第二方头6轴孔5中抽出,将成卷好的输送带由多功能铲运机运送至材料库。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