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吊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0806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一种起吊梁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重物起吊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起吊梁。



背景技术:

起吊梁是现代工艺中输送物质最常用的工具,无论是在工业场地还是装修场地,都需要起吊梁来输送物资,能帮助操作人员减少搬运物资的频率,减轻搬运的重量,所以起吊梁的实用性很强,应用范围很广。

现在各种场地应用的起吊梁仅仅只是能起吊、放置重物,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往往出现重物超重导致拉力过大或钢丝绳长时间磨损,不能承载重物的质量,近年来频频发生重物掉落事件,不仅损伤重物,还可能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伤害,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起吊梁,能检测拉钩受到的重物的拉力,并监测受到的重物的拉力是否超出设定的最大拉力,及时提醒操作人员注意人身安全,有益于提高起吊梁的安全性,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起吊梁,包括:包括上梁体、下梁体和拉力检测单元,上梁体和下梁体之间通过三块连接板进行连接,上梁体的顶部左右对称的分布着两个第一吊钩,第一吊钩上均连接有第一悬挂绳和第二悬挂绳,第一悬挂绳和第二悬挂绳的自由端与位于上侧的连接扣连接,下梁体的底部活动连接有左右设置的两个第二吊钩,下梁体顶部均匀分布着若干限位块,第二吊钩中部设有一长槽孔,下梁体穿过该长槽孔,拉力检测单元连接于两个第二吊钩的底部,用于分别检测两个第二吊钩受到的重物的拉力。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悬挂绳和第二悬挂绳均为钢丝绳,且第二悬挂绳的长度长于第一悬挂绳的长度。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位于中间的连接板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块加强板,左右两侧的连接板只在内侧设置一块加强板,加强板的一面连接于上梁体的底部,一面连接于连接板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拉力检测单元包括拉力检测装置、处理器和电子报警装置,拉力检测装置的输出端连接到处理器的输入端,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到电子报警装置的输入端。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吊钩中部的长槽孔竖直方向的高度大于下梁体和限位块竖直方向的高度之和。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上梁体包括上底板、下底板、竖板和固定板,上底板和下底板相互平行放置,竖板固定连接于上底板和下底板之间,且与上底板和下底板相互垂直,固定板垂直连接于竖板上。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吊钩上连接着吊环,且吊环与第一吊钩螺栓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吊钩上连接着吊环,且吊环与第二吊钩螺栓连接,吊环上连接着用于悬挂重物的拉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起吊梁,能检测拉钩受到的重物的拉力,并监测受到的重物的拉力是否超出设定的最大拉力,及时提醒操作人员注意人身安全,有益于提高起吊梁的安全性,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吊钩的侧视图。

图中:1、上梁体;2、下梁体;3、拉力检测单元;4、连接板;5、第一吊钩;6、连接扣;7、第二吊钩;8、加强板;9、限位块;10、拉环;11、上底板;12、下底板;13、竖板;14、固定板;51、第一悬挂绳;52、第二悬挂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起吊梁的一个实施例,包括:包括上梁体1、下梁体2和拉力检测单元3,上梁体1和下梁体2之间通过三块连接板4进行连接,上梁体1的顶部左右对称的分布着两个第一吊钩5,第一吊钩5上均连接有第一悬挂绳51和第二悬挂绳52,第一悬挂绳51和第二悬挂绳52的自由端与位于上侧的连接扣6连接,下梁体2的底部活动连接有左右设置的两个第二吊钩7,下梁体2顶部均匀分布着若干限位块9,第二吊钩7中部设有一长槽孔,下梁体2穿过该长槽孔,拉力检测单元3连接于两个第二吊钩7的底部,用于分别检测两个第二吊钩7受到的重物的拉力。

该实施例能检测拉钩受到的重物的拉力,并监测受到的重物的拉力是否超出设定的最大拉力,及时提醒操作人员注意人身安全,有益于提高起吊梁的安全性,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优选的,第一悬挂绳51和第二悬挂绳52均为钢丝绳,且第二悬挂绳52的长度长于第一悬挂绳51的长度。

第一悬挂绳51和第二悬挂绳52均为钢丝绳,钢丝绳是一种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自重轻及挠性好的重要构件,被广泛用于机械、造船、采矿、冶金以及林业等多种行业。钢丝绳是用钢丝捻制成的绳索,中间的纤维绳称绳芯,捻在绳芯周围的钢丝叫绳股。钢丝绳功能与其他其它绳索比较,钢丝绳具有强度高、钢丝绳韧性好、无噪音、使用方便等优点。制绳的常用钢号为60、65、70、75MnCuTi等,其硫、磷含量不得超过0.035%。钢丝绳直径一般为3.15~65mm,最粗可达 120mm,非捻制钢丝绳直径可达1000mm,钢丝绳广泛应用于张、拉、提、升、引、牵等方面。并且第二悬挂绳52的长度长于第一悬挂绳51的长度,平常悬挂绳被吊起时,第一悬挂绳51处于伸直状态,第二悬挂绳52由于长度比第一悬挂绳51的长度长,所以处于弯曲状态,且第二悬挂绳52平常不受力;当第一悬挂绳51因为使用时间过长,突然断裂时,第二悬挂绳52被拉直,防止重物坠落损伤重物或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伤害。

优选的,位于中间的连接板4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块加强板8,左右两侧的连接板4只在内侧设置一块加强板8,加强板8的一面连接于上梁体1的底部,一面连接于连接板4上。

中间连接板4左右两侧各焊接有一片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加强板8,左右两侧的连接板4只在内侧设置一片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加强板8,加强板8的一面连接于上梁体1的底部,一面连接于连接板4上。

焊接的加强板8能稳固连接板4,避免因碰撞或掉落等其他事故发生变形。

优选的,拉力检测单元3包括拉力检测装置、处理器和电子报警装置,拉力检测装置的输出端连接到处理器的输入端,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到电子报警装置的输入端。

优选的,拉力检测装置可以为拉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感受到重物的拉力后,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递给处理器处理。

拉力检测单元3有两个,分别连接于第二吊钩7的底部,拉力检测装置用于分别检测两个第二拉钩7受到的重物的拉力,两个第二吊钩7上均连接有拉力检测装置,能精确确定第二拉钩7受到的重物的拉力,拉力检测装置的输出端连接到处理器的输入端,处理器的输出端连接到电子报警装置的输入端。处理器监测着拉力检测装置的数值,当拉力检测装置的任意一侧受到的拉力大于设定的起吊梁的第二拉钩7受到的最大拉力时,处理器就会发送报警信号给电子报警装置,电子报警装置就会自动报警提醒操作人员第二拉钩7受到的重物的拉力超过预设的最大值,不安全,此时操作人员可以将两个第二吊钩7之间的距离变大,减小第二拉钩7受到的拉力或是换取重物,减小重物的重量。

如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吊钩的侧视图,中部有一个长方形的长槽孔,长槽孔下端有一个圆孔,且长槽孔和圆孔之间不是贯通的。

优选的,第二吊钩7中部的长槽孔竖直方向的高度大于下梁体2和限位块9竖直方向的高度之和。

第二吊钩7有两个,可以在下梁体2上移动,即可以配合重物的宽度移动第二吊钩7的位置;

当要移动第二吊钩7时,先向上托起第二吊钩7,使第二吊钩7的长槽孔最高端高于限位块9的顶端,这样,可以在下梁体2水平方向上移动第二吊钩7,移动完成后,放下第二吊钩7,使其长槽孔最高端位于下梁体2的顶部。

优选的,上梁体1包括上底板11、下底板12、竖板13和固定板14,上底板11和下底板12相互平行放置,竖板13固定连接于上底板11和下底板12之间,且与上底板11和下底板12相互垂直,固定板14垂直连接于竖板13上,采用板结构,有助于节省资源,并且采用此种连接方式连接的上梁体1结构稳固,抗击打碰撞能力强。

优选的,第一吊钩5上连接着吊环,且吊环与第一吊钩5螺栓连接,第一悬挂绳51和第二悬挂绳52连接在吊环上,采用此种连接方式,可以不固定方向,让第一悬挂绳51和第二悬挂绳52在吊环上活动连接。

优选的,第二吊钩7上连接着吊环,且吊环与第二吊钩7螺栓连接,吊环上连接着用于悬挂重物的拉环10。

第二吊钩7的长槽孔下部有一个圆形的通孔,通孔上连接着吊环,且吊环与第二吊钩7螺栓连接,方便替换吊环,吊环上连接着用于悬挂重物的拉环10,拉环10上设有上下两个拉孔,上拉孔用于连接拉环10,下拉孔用于连接重物,方便重物挂在拉环上,且拉环10与第二吊钩7活动连接,方便换取。

优选的,拉环10与第二吊钩7为螺栓连接。

使用过程:开始使用起吊梁时,先检查各部件连接是否紧固正常,确保各部件连接紧固正常后,将重物挂在拉环10上,然后,用吊车或是其他起吊装置挂在起吊梁的连接扣6上,将起吊梁和重物吊起,若报警装置没有发生报警,说明第二拉钩7受到的拉力没有超出预设的最大拉力,可以放心的吊起运送;若报警装置发生报警,则应放下重物,拉大两个第二吊钩7之间的距离,减小第二拉钩7受到的拉力,或者更换其他的重物检测重新检测拉力,然后没有报警的继续运送,报警的继续调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能检测拉钩受到的重物的拉力,并监测受到的重物的拉力是否超出设定的最大拉力,及时提醒操作人员注意人身安全,有益于提高起吊梁的安全性,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