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匹输送纠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0907发布日期:2018-08-24 19:50阅读:78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机械领域,具体涉及布匹输送纠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切割设备切割布料、皮革、毛绒等柔性材料,尤其在实现全自动生产加工中多层切割,需要用人工几层(一般6-10层复合)复合在一起的,再扎在一起来切割的,用人工复合费用比较大。多层纠偏时一般也就是2-4层纠偏然后叠在一起。6-10层纠偏叠在一起难度比很大,或者要把纠偏架子摆在一个水平面上,这样占地面积较大。纠偏的时候布料需要绕在很多导向辊,一般材料纠偏是通过滚筒横向移动或一边不动另外一边纵向移动,在配合光电开关(或超声波)以及张力控制器来纠偏材料的,通过张力控制系统,结构复杂、设备投入昂贵。鉴于以上缺陷,实有必要设计布匹输送纠偏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布匹输送纠偏装置,来解决现有的布匹纠偏机构结构复杂,设备投入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布匹输送纠偏装置,包括机架,设于其两侧的布匹存放机构和输送机构;所述机架上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多个纠偏机构;所述纠偏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机架上的平移机构,设于所述平移机构上端的第一纠偏滚轴,两相对设置在所述平移机构两端底部的上升机构,连接在两所述上升机构上端的第二纠偏滚轴,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检测布匹边缘的纠偏感应机构;布匹分别从所述纠偏机构中的所述第一纠偏滚轴和所述第二纠偏滚轴之间穿过,并固定在所述输送机构上,所述输送机构拉动布匹输送一段行程,所述纠偏感应机构检测布匹边缘,所述平移机构推动所述第一纠偏滚轴和所述第二纠偏滚轴平移纠正布匹。

进一步,所述平移机构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机架两端的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设于所述第一轨道上的第一滑座,设于所述第二轨道上的第二滑座,以及驱动所述第一滑座沿所述第一轨道滑动的驱动机构;所述第一纠偏滚轴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座和所述第二滑座的上端,两所述上升机构分别设于第一滑座和所述第二滑座底端。

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轨道外侧的电机,与所述电机主轴连接的丝杆;所述丝杆与所述第一滑座螺纹啮合。

进一步,所述纠偏感应机构包括设于所以机架一内侧的调节导杆,套于所述调节导杆上的调节滑套,锁紧所述调节滑套的锁紧螺钉,设于所述调节滑套上的安装座,设于所述安装座上的光电电眼传感器或者超声波电眼。

进一步,所述第二纠偏滚轴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上升机构转动连接;所述上升机构为升降气缸,液压缸或者电动缸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所述机架上靠近所述输送机构的一侧还设有辅助压料导向组件;所述辅助压料导向组件包括相对设于所述机架两侧的两连接板,设于两所述连接板之间的固定导向滚轴,分别设于两所述连接板上端的压紧气缸,两端转动连接在两所述压紧气缸的活塞杆上的压紧滚轴;所述压紧气缸推动所述压紧滚轴将布匹压紧在所述固定导向滚轴上。

进一步,所述输送机构包括皮带输送机构和设于所述皮带输送机构上端的压紧机构。

进一步,所述布匹存放机构包括梯形架,从上到下设置在所述梯形架两侧的支撑组件;布匹转轴置于所述支撑组件上。

进一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梯形架两端的支撑板,设于所述支撑板外侧的滚轮;所述支撑板上设有向上开口的卡槽,所述滚轮的轴心与布匹转轴的轴心相互垂直;布匹转轴的两端还设有限位板;两所述限位板之间的距离大于两所述支撑板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布匹输送纠偏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布匹输送纠偏装置,包括机架,设于其两侧的布匹存放机构和输送机构;所述机架上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多个纠偏机构;所述纠偏机构包括设于所述机架上的平移机构,设于所述平移机构上端的第一纠偏滚轴,两相对设置在所述平移机构两端底部的上升机构,连接在两所述上升机构上端的第二纠偏滚轴,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架上检测布匹边缘的纠偏感应机构。输送时,多层布匹分别从对应的纠偏机构中的第一纠偏滚轴和所述第二纠偏滚轴之间穿过,上升机构推动第二纠偏滚轴将布匹压紧在第一纠偏滚轴上,并压紧固定在所述输送机构上,所述输送机构拉动布匹输送一段行程,所述纠偏感应机构检测布匹边缘偏离标准线时,所述平移机构推动所述第一纠偏滚轴和所述第二纠偏滚轴平移纠正布匹,从而实现多层纠偏机构纠正多层布匹,因此代替了现有的张力机构控制的纠偏设备,不仅能保证多层布匹输送的精准度,并且结构简单,因此设备投入的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布匹输送纠偏装置的结构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布匹输送纠偏装置所述纠偏机构部分的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布匹输送纠偏装置所述纠偏机构的立体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布匹输送纠偏装置所述纠偏机构的部分放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布匹输送纠偏装置所述布匹存放机构部分的立体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布匹输送纠偏装置所述支撑组件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

在下文中,阐述了多种特定细节,以便提供对构成所描述实施例基础的概念的透彻理解。然而,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特定细节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来实践。在其他情况下,没有具体描述众所周知的处理步骤。

如图1所示,布匹输送纠偏装置,包括机架1,设于其两侧的布匹存放机构2和输送机构3。所述机架1上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多个纠偏机构4。设置在布匹存放机构2的多卷布匹穿过分别穿过对应的纠偏机构4后固定在输送机构3上,输送机构3带动布匹输送,通过纠偏机构4检测布匹是否偏离后纠正布匹的位置,保证多层布匹平整。

如图2-4所示,所述纠偏机构4包括设于所述机架1上的平移机构40,设于所述平移机构40上端的第一纠偏滚轴41,两相对设置在所述平移机构40两端底部的上升机构42,连接在两所述上升机构42上端的第二纠偏滚轴43,以及设置在所述机架1上检测布匹边缘的纠偏感应机构44。布匹输送时,布匹分别从所述纠偏机构4中的所述第一纠偏滚轴41和所述第二纠偏滚轴42之间穿过,并固定在所述输送机构3上,所述输送机构4拉动布匹输送一段行程,所述纠偏感应机构44检测布匹边缘是否偏离输送线,并将检测的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由控制系统所述平移机构40推动所述第一纠偏滚轴41和所述第二纠偏滚轴43平移纠正布匹。在布匹输送到位后裁剪的过程中,第一纠偏滚轴41和第二纠偏滚轴43分开放开布匹,平移机构40推动第一纠偏滚轴41和第二纠偏滚轴43回到中点而布料不动。

进一步,所述平移机构40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机架1两端的第一轨道400和第二轨道401,设于所述第一轨道400上的第一滑座402,设于所述第二轨道401上的第二滑座403,以及驱动所述第一滑座402沿所述第一轨道400滑动的驱动机构404。所述第一纠偏滚轴41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座402和所述第二滑座403的上端,两所述上升机构42分别设于第一滑座402和所述第二滑座403底端。

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404包括设于所述第一轨道400外侧的电机4040,与所述电机4040主轴连接的丝杆4041;所述丝杆4041与所述第一滑座402螺纹啮合。电机4040为伺服电机或者带编码器和控制器的电机;因此控制系统通过接收到纠偏感应机构44的信号,并由控制系统控制电机4040运转,从而带动丝杆4041转动,达到推动第一滑座402滑动。

进一步,所述纠偏感应机构44包括设于所以机架1一内侧的调节导杆440,套于所述调节导杆440上的调节滑套441,锁紧所述调节滑套441的锁紧螺钉(附图未标注),设于所述调节滑套441上的安装座442,设于所述安装座442上的光电电眼传感器或者超声波电眼。通过光电电眼传感器或者超声波电眼检测到布匹边缘的位置,达到从而能控制平移机构40移动。并且通过调节滑套441在调节导杆440上滑动时,达到调节光电电眼传感器或者超声波电眼的位置,从而能适应不同宽度的布匹输送纠偏。

进一步,所述第二纠偏滚轴43的两端分别与两所述上升机构42转动连接;所述上升机构42为升降气缸,液压缸或者电动缸中的任一种。

如图2所示,所述机架1上靠近所述输送机构3的一侧还设有辅助压料导向组件5。所述辅助压料导向组件5包括相对设于所述机架1两侧的两连接板50,设于两所述连接板50之间的固定导向滚轴51,分别设于两所述连接板50上端的压紧气缸52,两端转动连接在两所述压紧气缸52的活塞杆上的压紧滚轴53;所述压紧气缸52推动所述压紧滚轴53将布匹压紧在所述固定导向滚轴51上。在人工将多层布匹的端部叠加码平整后,压紧气缸52推动压紧滚轴53将多层布匹压紧在固定导向滚轴51上,从而能实现布匹的输送。

进一步,所述输送机构3包括皮带输送机构30和设于所述皮带输送机构30上端的压紧机构31。通过压紧机构31将布匹压紧在皮带输送机构30的皮带上;因此皮带输送机构30输送时带动布匹输送。压紧机构31为一压块或者气动下压机构。

如图5-6所示,所述布匹存放机构2包括梯形架20,从上到下设置在所述梯形架20两侧的支撑组件21;布匹转轴置于所述支撑组件21上。

进一步,所述支撑组件21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梯形架20两端的支撑板210,设于所述支撑板210外侧的滚轮211;所述支撑板210上设有向上开口的卡槽,所述滚轮211的轴心与布匹转轴的轴心相互垂直;布匹转轴的两端还设有限位板;两所述限位板之间的距离大于两所述支撑板210的距离。由于布匹绕在布匹转轴上会存在绕偏的现象,当所述输送机构3带动布匹输送时,由于布匹绕在布匹轴上不平整,因此会有横向和径向的受力,因此会拉动布匹转轴滑动,而滚轮211能对布匹转轴起到导向和支撑作用,从而能有效避免布匹转轴输送时被卡死。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