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堆垛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20064发布日期:2018-11-13 23:08阅读:6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堆垛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层堆垛机,属于工业控制实训、培训设备领域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堆垛机采用的主要入库和出库的运输方式是:入库时采用人力机械或动力叉车、吊车搬运至入库指定的货架平台上,出库时根据生产发放料单,用人力机械或动力叉车、吊车在仓库货架间完成出库运输。这种运输方式存在重复搬运多、人工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恶劣、原件错发、漏发、误投,事故错误多发,效率低下等问题。

随着工业技术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堆垛机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堆垛设备,而对于堆垛机的相关技术的培训也应满足市场需求,现有的堆垛机体积庞大、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不适应于教学应用;因此,现阶段需要一种成本低、体积小、自动化程度高的堆垛机,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堆垛机实习、使用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堆垛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多层堆垛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入库传送装置、出库传送装置、货架、货叉及货叉驱动装置,工作台设有电气柜及触摸控制屏,入库传送装置包括入库电机调速器、入库传输皮带、入库电机及用于读取入库货物信息的入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入库电机调速器连接入库电机、电气柜及触摸控制屏,入库电机驱动入库传输皮带转动,入库传输皮带用于支撑并传送入库货物;

出库传送装置包括出库传输皮带、出库电机、出库电机调速器及用于读取出库货物信息的出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出库电机调速器连接出库电机、电气柜及触摸控制屏,出库电机连接出库传输皮带,出库传输皮带用于支撑并传送出库货物;

货架设有多个用于盛放货物的货架栅格;

货叉驱动装置连接货叉,货叉驱动装置包括分别驱动货叉沿X、Z运动的X轴驱动装置、Z轴驱动装置,货叉可沿Y轴方向伸缩。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前述的一种多层堆垛机,X轴驱动装置包括X轴传送皮带、X轴电机、X轴导轨、主动带轮及被动带轮,X轴电机连接主动带轮,X轴传送皮带连接主动带轮、被动带轮及Z轴底座,Z轴底座还连接于X轴导轨,当X轴电机通过主动带轮驱动X轴传送皮带转动时,Z轴底座可沿X轴导轨移动;

Z轴驱动装置包括Z轴底座及连接于Z轴底座的Z轴传送丝杆、Z轴电机、Z轴导轨,Z轴传送丝杆连接货叉,Z轴电机的动力输出轴连接Z轴传送丝杆用于驱动Z轴传送丝杆转动,带动货叉沿Z轴导轨运动。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前述的一种多层堆垛机,电气柜设置于工作台的下方,触摸控制屏设置于工作台的台面上。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前述的一种多层堆垛机,货叉是三级货叉。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前述的一种多层堆垛机,工作台的下方还设有脚轮及支撑地角。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前述的一种多层堆垛机,脚轮是万向轮,支撑地角长度可调节。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前述的一种多层堆垛机,触摸控制屏是PLC触摸控制屏。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体积小巧轻便,自动化程度更高,更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实训。工作台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控学习多层堆垛机的台面,堆垛机的货叉驱动装置、入库传送装置、出库传送装置均设置于工作台上,便于学生直观地观察整机的机械结构部分、运行过程、工作原理,也便于学生动手拆解。

台面上安装的PLC触摸控制屏方便学生操作,台面下装有电气柜便于学生走线和检查线路,进行堆垛机电气与控制部分的学习,达到机电实训一体的目的。

货叉在X轴驱动装置、Z轴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形成一个完整运动平面(X-Z平面),货叉自身的伸缩方向(Y方向)与上述运动平面(X-Z平面)垂直,使货叉构成一个立体的运动空间,能够完成入库传送装置、出库传送装置与货架上任意货架栅格的货物传递。入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及出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能够记录货物的入库及出库信息,提升了自动化程度与工作效率。

工作台下安有脚轮,使整机能够快速方便地移动,满足设备搬迁的需求。支撑地角长度可调节,便于设备的固定与调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轴侧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整体轴侧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X轴传动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工作台;2-电气柜;3-触摸控制屏;4-脚轮;5-入库传输皮带;6-入库电机;7-出库传输皮带;8-出库电机;9-货架;10-Z轴传送丝杆;11-货叉;12-X轴传送皮带;13-Z轴电机;14-X轴电机;141-主动带轮;142-被动带轮;15-入库电机调速器;16-出库电机调速器;17-入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18-出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19-托盘;20-X轴导轨;21-支撑地角;22-Z轴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多层堆垛机,包括工作台1、入库传送装置、出库传送装置、货架9、货叉11及货叉驱动装置,工作台1设有电气柜2及触摸控制屏3,入库传送装置包括入库电机调速器15、入库传输皮带5、入库电机6及用于读取入库货物信息的入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17,入库电机调速器15连接入库电机6、电气柜2及触摸控制屏3,入库电机6通过连接入库电机6动力输出端的带轮驱动入库传输皮带5转动,入库传输皮带5水平设置,用于支撑并传送入库货物;触摸控制屏3优选PLC触摸控制屏。

出库传送装置包括出库传输皮带7、出库电机8、出库电机调速器16及用于读取出库货物信息的出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18,出库电机调速器16连接出库电机8、电气柜2及触摸控制屏3,出库电机8通过设置于出库电机8动力输出轴的带轮驱动出库传输皮带7转动,出库传输皮带7水平设置。工作时,货物处于出库传输皮带7的上方,出库传输皮带7用于支撑并传送出库货物;

货架9设有多个用于盛放货物的货架栅格。

货叉驱动装置连接货叉11,货叉驱动装置包括分别驱动货叉11沿X、Z运动的X轴驱动装置、Z轴驱动装置,货叉11自身可沿Y轴方向伸缩。

如图3所示:X轴驱动装置包括X轴传送皮带12、X轴电机14、X轴导轨20、主动带轮141及被动带轮142,X轴电机14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主动带轮141,X轴传送皮带12连接主动带轮141、被动带轮142及Z轴底座22,Z轴底座22下端设有可沿X轴导轨20滑动的滑块,该滑块连接于X轴导轨20,X轴导轨20与X轴传送皮带12平行设置。X轴电机14带动主动带轮141转动,X轴传送皮带12连接Z轴底座22(X轴传送皮带12的某一个点连接Z轴底座22,该连接点随X轴传送皮带12做往复运动),带动Z轴底座22沿X轴导轨20移动。

Z轴驱动装置包括Z轴底座22及连接于Z轴底座22的Z轴传送丝杆10、Z轴电机13、Z轴导轨,货叉11设有用于连接Z轴传送丝杆10的螺母,该螺母连接Z轴传送丝杆10,当Z轴传送丝杆10转动时,可驱动货叉11沿Z轴导轨上下运动。

电气柜2优选设置于工作台1的下方,这样容易走线和检查线路,达到机电实训一体的目的;触摸控制屏3优选设置于工作台1的台面上,方便学生观察控制及操作设备。

具体的,本实施例的货叉11是三级货叉。三级货叉属于现有技术,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任意一种,本实施例不做限定。

为了便于本实施例的移动及固定,工作台1的下方还设有脚轮4及支撑地角21,脚轮4优选万向轮,支撑地角21长度优选可调节。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货物下方均设有用于记录该货物相关信息的磁条或条形码,当货物入库及出库时,便于进行扫描。

使用时;货物首先经入库传送装置进入至货架9的内部,具体过程是:通过操作触摸控制屏开启入库操作。

入库电机6驱动入库传输皮带5转动,入库货物放置于入库传输皮带5的上端;随着入库传输皮带5的转动,入库货物经入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17上方时,入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17完成对于货物信息的读取与记录。

入库货物离开入库传输皮带5,进入至货叉11,货叉11将货物传输至货架栅格。

当货物出库时,通过操作触摸控制屏开启出库操作:货叉11将货物从货架栅格取出,放置出库传输皮带7的上方,出库电机8驱动出库传输皮带7转动,完成对货物的出库,在此过程中,当货物经出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18的上方时,出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18读取货物信息并记录。

在入库与出库过程中,货叉11自身能够进行收缩,伸入至货架栅格内部托取或放置货物,货叉11的伸缩相当于本实施例的Y轴运动,货叉11的上下运动相当于Z轴,货叉11的横向移动(垂直与货叉11的伸缩方向)相当于X轴。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体积小巧轻便,自动化程度更高,更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实训。工作台1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操控学习多层堆垛机的台面,堆垛机的货叉驱动装置、入库传送装置、出库传送装置均设置于工作台1上,便于学生直观地观察整机的机械结构部分、运行过程、工作原理,也便于学生动手拆解。

台面上安装的PLC触摸控制屏方便学生操作,台面下装有电气柜2便于学生走线和检查线路,进行堆垛机电气与控制部分的学习,达到机电实训一体的目的。

货叉11在X轴驱动装置、Z轴驱动装置的驱动下能够形成一个完整运动平面(X-Z平面),货叉11自身的伸缩方向(Y方向)与上述运动平面(X-Z平面)垂直,使货叉11构成一个立体的运动空间,能够完成入库传送装置、出库传送装置与货架9上任意货架栅格的货物传递。入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17及出库RFID扫描读取装置18能够记录货物的入库及出库信息,提升了自动化程度与工作效率。

工作台1下安有脚轮4,使整机能够快速方便地移动,满足设备搬迁的需求。支撑地角21长度可调节,便于设备的固定与调平。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