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酱料灌装装置和颗粒酱料灌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56938发布日期:2020-09-01 17:24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颗粒酱料灌装装置和颗粒酱料灌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灌装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颗粒酱料灌装装置和颗粒酱料灌装设备。



背景技术:

企业为了提高酱料的生产效率,都会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灌装生产。现有灌装设备一般使用输送机构将待灌装容器输送到灌装装置的灌装嘴处,定位灌装后,再由输送机构将盛有酱料的灌装容器送至下一流程作业。

现有的定容式采用定量灌装,通过旋塞阀作为灌装阀实现颗粒酱实现酱料下料,但存在净含量控制不准确,容易受颗粒酱密度影响导致净含量波动大,且包装产品越大,波动越大。

在发明人已知的相关技术中,采用一个灌装阀和一路输送管道控制酱料下料,灌装阀有两种不同大小开度控制净含量,由于灌装阀阀体结构不能通过颗粒酱料,只能适用于不含颗粒或微小颗粒的液态物料,且只有一路输送管道输送物料,流量控制只能通过灌装阀开度大小来调节,由于一个灌装阀即控制粗灌装又要控制精灌装,精灌装时的阀门开度无法确保物料中的颗粒通过,容易堵塞卡死,如果开度过大,灌装流量较大,灌装阀每次动作导致的时间差异将导致净含量波动非常大,无法实现含颗粒物料的净含量控制。



技术实现要素:

经发明人研究发现,相关技术中,现有的灌装装置尚存在灌装的酱料净含量波动较大的缺陷。

有鉴于此,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颗粒酱料灌装装置和颗粒酱料灌装设备,能够提高颗粒酱料的净含量精确度。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颗粒酱料灌装装置,包括:

酱料包装罐,用于盛装颗粒酱料;

粗灌装输送管和细灌装输送管,均用于将颗粒酱料输送至酱料包装罐内;

粗灌装阀和细灌装阀,分别用于通断粗灌装输送管和细灌装输送管;

计量部件,用于检测送入酱料包装罐中颗粒酱料的输送量;以及

控制部件,用于根据计量部件反馈的颗粒酱料输送量分别控制粗灌装阀和细灌装阀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粗灌装输送管的管径大于细灌装输送管的管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计量部件包括设置在酱料包装罐底部的称重传感器。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颗粒酱料灌装设备,包括搅拌罐和前述的颗粒酱料灌装装置,搅拌罐用于搅拌颗粒酱料,其酱料出口均与粗灌装输送管的酱料入口和细灌装输送管的酱料入口相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罐为卧式搅拌罐。

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罐包括:

罐体,用于容置颗粒酱料;

搅拌轴,可转动地设置在罐体上;

搅拌桨,固定设置在搅拌轴上并位于罐体内;以及

第一固定密封座和第二固定密封座,分别设置在搅拌轴在罐体上的两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桨整体位于罐体内的下半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桨包括外环管和多个内筋管,外环管整体呈长方形且其四个角均呈圆滑过渡相接,且其长度方向与搅拌轴的轴向一致,多个内筋管均与搅拌轴和外环管呈相交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罐还包括设置在罐体上的进气阀、排气阀以及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罐体内的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搅拌罐喷洗球,设置在搅拌罐的上部,用于将清洗液b喷洒到搅拌罐内,其进液口用于与清洗站连通;

多个清洗回流控制阀,分别并联设置在搅拌罐底部的多个清洗液回流口上;

清洗回收桶,进液口与清洗液回流口相通,出液口用于与清洗站连通;以及

清洗回流泵,用于将清洗回收桶内的清洗液泵回清洗站。

因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通过设置粗灌装输送管和细灌装输送管两个输送管路,大部分颗粒酱料通过粗灌装输送管送入酱料包装罐,此时粗灌装输送管停止输送,细灌装输送管作为补充将其余颗粒酱料送入酱料包装罐,当达到额定输送量时,细灌装阀关闭,由于细灌装输送管的输送流速较小,细灌装阀的响应断开时间内的输送量很小,不会对颗粒酱料的净含量造成波动影响,提高了颗粒酱料的净含量精确度。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参照附图,根据下面的详细描述,可以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公开,其中:

图1是根据本公开颗粒酱料灌装装置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颗粒酱料灌装设备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颗粒酱料灌装设备的一些实施例中搅拌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颗粒酱料灌装设备的另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酱料入料阀;2、酱料包装罐;3、粗灌装输送管;4、细灌装输送管;5、粗灌装阀;6、细灌装阀;7、称重传感器;

21、罐体;22、搅拌轴;23、搅拌桨;24、驱动电机;25、第一固定密封座;26、第二固定密封座;27、进气阀;28、排气阀;29、压力传感器;

31、搅拌罐喷洗球;32、清洗回流控制阀;33、清洗回收桶;34、清洗回流泵;100、颗粒酱料灌装装置;200、搅拌罐;211、酱料入口;231、外环管;232、内筋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本公开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公开的范围。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材料的组分、数字表达式和数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

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在该词前的要素涵盖在该词后列举的要素,并不排除也涵盖其他要素的可能。“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本公开中,当描述到特定器件位于第一器件和第二器件之间时,在该特定器件与第一器件或第二器件之间可以存在居间器件,也可以不存在居间器件。当描述到特定器件连接其它器件时,该特定器件可以与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不具有居间器件,也可以不与其它器件直接连接而具有居间器件。

本公开使用的所有术语与本公开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理解的含义相同,除非另外特别定义。还应当理解,在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术语应当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技术的上下文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而不应用理想化或极度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这里明确地这样定义。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颗粒酱料灌装装置,参考图1,颗粒酱料灌装装置100包括:酱料包装罐2,用于盛装颗粒酱料;粗灌装输送管3和细灌装输送管4,均用于将颗粒酱料输送至酱料包装罐2内;粗灌装阀5和细灌装阀6,分别用于通断粗灌装输送管3和细灌装输送管4;计量部件,用于检测送入酱料包装罐2中颗粒酱料的输送量;以及控制部件(未示出),用于根据计量部件反馈的颗粒酱料输送量分别控制粗灌装阀5和细灌装阀6的通断。

如图1所示,通过设置粗灌装输送管3和细灌装输送管4两个输送管路,大部分颗粒酱料通过粗灌装输送管3送入酱料包装罐2,当酱料包装罐2中颗粒酱料的输送量达到预设阈值时,此时控制部件控制粗灌装阀5断开,粗灌装输送管3停止输送,细灌装输送管4作为补充将其余颗粒酱料送入酱料包装罐2,当达到额定灌装量时,控制部件控制细灌装阀6断开,由于细灌装输送管4的输送流速较小,细灌装阀6的响应断开时间内的输送量很小,不会对酱料包装罐2内颗粒酱料的净含量造成波动影响,从而提高了颗粒酱料的净含量精确度。实践表明,净含量控制由原来的30g波动降至了10g以内波动。颗粒酱料灌装装置也提升了灌装效率,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

在本公开中,颗粒酱料可以是黄豆酱,也可以是蚕豆酱或者其他豆酱,还可以是辣椒酱或者其他类型的混合酱。需要说明的是,粗灌装输送管3和细灌装输送管4均用来输送相同的颗粒酱料,也就是说细灌装输送管4也能跟粗灌装输送管3一样通过大颗粒的酱料,只是粗灌装输送管3的酱料输送流速大于细灌装输送管4的酱料输送流速而已,并不是将颗粒酱料筛分成粗酱料和细酱料后分别通过粗灌装输送管3和细灌装输送管4输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颗粒酱料灌装装置100还包括酱料入料阀1,其设置在粗灌装输送管3和细灌装输送管4酱料入口端,统一控制颗粒酱料的输送通断。

对于如何实现粗灌装输送管3的酱料输送流速大于细灌装输送管4的的酱料输送流速,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粗灌装输送管3的管径大于细灌装输送管4的管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粗灌装阀5的阀门开度大于细灌装阀6的阀门开度。

作为计量部件的一种实现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计量部件包括设置在酱料包装罐2底部的称重传感器7。称重传感器7的设置能够实时准确获得酱料包装罐2中颗粒酱料的输送量,设置方式简单,结构可靠,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

作为计量部件的另一种实现方式,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计量部件包括:第一流量计,设置在粗灌装输送管3上,和第二流量计,设置在细灌装输送管4上。流量计能够精确检测输送管的酱料输送流量,且易于获得,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

本公开颗粒酱料灌装装置的灌装流程为:打开粗灌装阀5进行灌装,当酱料包装罐2中颗粒酱料的输送量达到预设阈值时,断开粗灌装阀5并打开细灌装阀6进行灌装,直至酱料包装罐2中颗粒酱料的输送量达到额定灌装量为止。

在灌装过程中,控制部件控制粗灌装阀5打开,大部分颗粒酱料通过粗灌装输送管3送入酱料包装罐2,当酱料包装罐2中颗粒酱料的输送量达到预设阈值时,例如达到额定灌装量的90%,控制部件控制粗灌装阀5断开,粗灌装输送管3停止输送,细灌装输送管4作为补充将其余颗粒酱料送入酱料包装罐2,当达到额定灌装量时,控制部件控制细灌装阀6断开,由于细灌装输送管4的输送流速较小,细灌装阀6的响应断开时间内的输送量很小,不会对酱料包装罐2内颗粒酱料的净含量造成波动影响,从而提高了颗粒酱料的净含量精确度。

在粗灌装阀5打开进行粗灌装的过程中,也可以同时打开细灌装输送管4进行灌装,从而提升灌装效率,本公开颗粒酱料灌装装置的另一灌装流程为:打开粗灌装阀5和细灌装阀6进行灌装,当酱料包装罐2中颗粒酱料的输送量达到预设阈值时,断开粗灌装阀5,细灌装阀6继续进行灌装,直至酱料包装罐2中颗粒酱料的输送量达到额定灌装量为止。

该灌装方式相较于前一种灌装方式,降低了灌装所需的时间,提升了灌装效率,具有更好的可实施性。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颗粒酱料灌装设备,参考图2~图4所示,颗粒酱料灌装设备包括搅拌罐200和前述的颗粒酱料灌装装置100,搅拌罐200用于搅拌颗粒酱料,其酱料出口均与粗灌装输送管3的酱料入口和细灌装输送管4的酱料入口相通。如图2所示,颗粒酱料a从搅拌罐200上方的酱料入口211进入。本公开颗粒酱料灌装设备相应地提高了颗粒酱料的净含量精确度,而且从酱料入料加工到酱料灌装为一体化的流程操控,实现了大包装颗粒酱的自动灌装,取代了原有的人工灌装模式,操作人员由8人减为1人。

为确保搅拌罐中颗粒酱料的均匀性,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搅拌罐200为卧式搅拌罐。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搅拌罐200包括:罐体21,用于容置颗粒酱料a;搅拌轴22,可转动地设置在罐体21上;搅拌桨23,固定设置在搅拌轴22上并位于罐体21内;以及第一固定密封座25和第二固定密封座26,分别设置在搅拌轴22在罐体21上的两端。固定密封座的设置确保搅拌轴22转动平稳且不漏料。

为了确保颗粒酱料不分层,密度相对稳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搅拌桨23整体位于罐体21内的下半部,这样使得搅拌桨23完全浸没在酱料中,且几乎搅拌到整个卧式的搅拌罐,确保酱料搅拌均匀。相较于搅拌桨23设置在罐体21内中部的结构形式,提高了搅拌桨23的利用率,且实践表明提升了搅拌效率,具有又好又快的优点。

为了避免在搅拌过程中对酱料中的颗粒物料造成损坏,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搅拌桨23包括外环管231和多个内筋管232,外环管231整体呈长方形且其四个角均呈圆滑过渡相接,且其长度方向与搅拌轴22的轴向一致,多个内筋管232均与搅拌轴22和外环管231呈相交设置。整体呈长方形的搅拌桨23能够几乎搅拌到整个卧式的搅拌罐纵向空间,确保搅拌均匀性。该结构形式的搅拌桨23与物料接触面是圆弧面,不会损坏大颗粒物料。而且,搅拌桨23由空心管加工而成,在保证机械强度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设计,易于驱动电机24驱动,降低搅拌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多个内筋管232均与搅拌轴22和外环管231呈垂直相交设置,并在外环管231的长度方向上呈等间距设置,以增加搅拌桨23与酱料的搅拌接触面积并确保搅拌均匀性。

为确保不会因搅拌罐进料或出料导致压力波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搅拌罐200还包括设置在罐体21上的进气阀27、排气阀28以及压力传感器29,压力传感器29用于检测罐体21内的压力。如果压力偏低,则进气阀27打开进气,如果压力偏高,则排气阀28打开排气。搅拌罐内的压力保持平衡有利于实现搅拌罐出料灌装的流速稳定。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进气阀27、排气阀28以及压力传感器29均设置在罐体21的上部,结构设置合理,不影响酱料的搅拌。

搅拌罐200在搅拌后需要进行清洗,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颗粒酱料灌装设备还包括:搅拌罐喷洗球31,设置在搅拌罐200的上部,用于将清洗液b喷洒到搅拌罐200内,其进液口用于与清洗站连通;多个清洗回流控制阀32,分别并联设置在搅拌罐200底部的多个清洗液回流口上;清洗回收桶33,进液口与清洗液回流口相通,出液口用于与清洗站连通;以及清洗回流泵34,用于将清洗回收桶33内的清洗液b泵回清洗站。清洗液b从清洗站输送至进料管,通过搅拌罐喷洗球31将清洗液b喷洒到整个搅拌罐200内,对搅拌罐200内进行清洗,清洗之后清洗液b再通过搅拌罐200底部的清洗回流控制阀32从多组灌装阀汇集至清洗回收桶33,最后经清洗回流泵34泵回清洗站,实现清洗液的循环清洗。多个清洗回流控制阀32中每个可独立控制开关阀门,冲洗更彻底。整个循环清洗系统采用全自动管路设计,实现搅拌罐200的自动循环清洗,改变了现有的直冲冲洗方式,减少了人工操作。

至此,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为了避免遮蔽本公开的构思,没有描述本领域所公知的一些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上面的描述,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实施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公开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