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压缩中转站杀菌消毒密封除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6301发布日期:2020-09-25 18:34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垃圾压缩中转站杀菌消毒密封除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垃圾中转站气体处理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垃圾压缩中转站杀菌消毒密封除臭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便于垃圾收集和转运,城市建设有很多垃圾中转站,现有垃圾中转站存在的缺点是:站内存放各种垃圾时,由于垃圾中的细菌和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会产生臭味,这些臭味排出站外,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垃圾中的细菌和微生物的滋生会造成某些疾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设计合理、气流密封效果好、容易实施且杀菌效果好的垃圾压缩中转站杀菌消毒密封除臭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垃圾压缩中转站杀菌消毒密封除臭装置,包括气密封门、风机和光氧催化除臭机构,所述气密封门安装在垃圾压缩中转站的站房门旁两侧处,所述气密封门包括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所述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均为中空结构且分别设置在站房门的两侧,并且,所述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均沿门高度方向设置有出风口,站房内设置有光氧催化除臭机构,所述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分别与不同的风机连通,或者,所述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相互连通且与同一个风机连通;所述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喷出的气流向站房内吹出,两股气流束在站房内门处形成了一个完全密封的气流密封门;所述光氧催化除臭机构和风机分别与控制器连接。

所述气密封门还包括封门横梁,所述封门横梁均为中空结构且设置在站房门的上方,所述封门横梁单独与一个风机连通,或者,所述封门横梁分别与所述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连通,共用一个风机,或者,所述封门横梁的中间设置有隔板,使所述封门横梁变成左右两个腔室,两个腔室分别与所述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连通,同时两个腔室分别与所述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共用一个风机;所述封门横梁安装有密封气流的底板,所述底板与所述左侧立柱、右侧立柱喷出的二股气流束和站内地面在站房内门处形成了一个完全密封的气流密封门。

所述左侧立柱、右侧立柱和封门横梁的内腔均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角度可调,使所述左侧立柱和右侧立柱喷出的气流向站房内斜后方吹出,二股气流束与所述封门横梁的底板和站内地面在大门处形成了一个完全密封的气流密封门。

所述风机为风压较小的轴流风机或风压较大的离心风机,采用轴流风机时,所述左侧立柱、右侧立柱和光氧催化除臭机构分别与所述轴流风机连通,采用离心风机时,所述左侧立柱、右侧立柱和光氧催化除臭机构共用所述离心风机。

所述站房的墙壁上间隔设置有风管支架,所述风管支架上设置有风管,所述风管的一端与所述风机连通,所述风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左侧立柱或右侧立柱的内腔连通。

所述光氧催化除臭机构的排气口与风机的进气口连通,所述风机的排气口与排气管连通,所述排气管贯穿所述站房的墙壁而出,通过排气阀门连接大气。

站房内门出设置有车辆进出检测装置,站房内设置有臭味监测装置。站房内设置有臭氧发生器,所述臭氧发生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气密封门设置在站房门的内侧或外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在垃圾压缩中转站大门口采用高速气流密封方式,保证站内的臭味气体无法排放到站外。在安装在站内的风机作用下,将站内的空气加压后在大门的左侧和右侧二个方向同时向站内吹入增压后的高速气流,这二股高速气流与上面的气密封板和站内地面在大门口形成一个完全密封的气流密封门,一旦站内的含有臭味的气体想通过大门口向站外排放时,首先会碰到这二个方向的高速气流,在高速气流的带动下,含有臭味的气体只能向站内流动而不能排放到站外,从而保证了站内的臭味气体无法排放到站外。

2、本发明在站内本装置中设置有臭氧发生器,其产生的一定浓度的臭氧o3会弥漫在站内所有空间,会抑制甚至杀死这些细菌和微生物,从而尽量保证站内的臭气无法产生。而臭氧o3在空气中很快会分解成氧气,对站内工作人员不会造成人身伤害。

3、本发明虽然通过臭氧o3能抑制甚至杀死这些细菌和微生物,但其杀灭率不会达到100%,总是有少部分细菌和微生物依然存在,还会产生臭味。通过分析发现这些臭味主要是h2s、nh3和一些挥发性有机物。本站设置有光氧催化除臭机构,当臭味气体通过该装置内部时,其发出一定波长的紫外光照射这些物质,会造成其化学键断裂,在有催化剂和臭氧气o3存在的情况下,会迅速的与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臭、无味和无害的物质,从而保证站内的臭气尽量的被化解掉。

4、本发明设置有臭气浓度传感器,在传感器侦测到站内空气中臭气浓度超标后,会自动(也可定时间隔工作)迅速启动站内风机,通过风机的抽吸作用,不停地从站内抽取含有臭味的空气到光氧催化除臭机构中,空气中含有的臭味物质会在光氧催化除臭机构中被氧化吸附除去,从而迅速降低站内空气中臭味的浓度直到全部消除。当站内空气需要换气时,则打开与风机出气口连通的排气阀门,将光氧催化除臭后的无味站内空气排到站外,此时站内空气压力降低,新鲜空气则通过大门进入站内,从而保持站内空气清新。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在站门不开的情况下,站内与站外存在一定的负压,保证臭味尽量不外排;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动运行光氧催化除臭功能,尽量减少产生的臭味气体浓度。

5、本发明设计合理、气流密封效果好、容易实施且杀菌效果好,易于推广实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垃圾压缩中转站杀菌消毒密封除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c—c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图4为图2中b—b剖视图;

图5为图2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右侧门柱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参见图1--图6,图中,1-左侧门柱,2-右侧门柱,3-封门横梁,4-支撑架,5-左侧门柱气流束,6-连接软管,7-右侧门柱气流束,8-风管支架,9-风管,10-第一轴流风机,11-进风口,12-光氧催化除臭机构,13-臭氧发生器,14-弯管接头,15-第二轴流风机,16-排气管,17-底板,18-控制柜,19-导流板,20-紧固螺钉。

垃圾压缩中转站杀菌消毒密封除臭装置,包括气密封门、光氧催化除臭机构12、臭氧发生器13和轴流风机,其中:垃圾压缩中转站的站房内门旁处设置有气密封门,所述气密封门的左侧、右侧和上端分别设置有左侧立柱1、右侧立柱2和封门横梁3,左侧立柱1、右侧立柱2和封门横梁3均为中空结构,左侧立柱1和右侧立柱2均沿门高度方向设置有出风口,高速气流会由这些出风口流出,站房一侧墙壁的中部设置有臭氧发生器13,臭氧发生器13设置在支撑架4上,支撑架4固定在墙壁上,站房的下部设置有光氧催化除臭机构12,左侧立柱1、右侧立柱2和封门横梁3均分别与不同的轴流风机连通,或者,左侧立柱1、右侧立柱2和封门横梁3相互连通,与同一个轴流风机连通,该轴流风机作为第一轴流风机10;臭氧发生器13、光氧催化除臭机构12和轴流风机分别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设置在控制柜18中,控制柜18位于站房的一角。

封门横梁3安装有密封气流的底板17,底板17与左侧立柱1、右侧立柱2喷出的二股气流束和站内地面在站房内门处形成了一个完全密封的气流密封门。

站房的一侧墙壁上间隔设置有风管支架8,风管支架8上设置有风管9,风管9的一端与第一轴流风机10连通,风管9的另一端通过连接软管6与左侧立柱1、右侧立柱2和封门横梁3的内腔连通。此时,一个轴流风机进行吹风。

光氧催化除臭机构12的排气口与第二轴流风机15的进气口连通(根据安装位置的需要,二者之间也可以设置一个弯管接头14),第二轴流风机15的排气口与排气管16连通,排气管16贯穿站房的墙壁而出,光氧催化除臭机构12的进气口11位于站房内。

左侧立柱1和右侧立柱2均设置有两个导流板19,两个导流板19间隔可调(导流板19上设置有条形孔,能够改变安装位置,通过紧固螺钉20固定),可以调节出风口的大小和出射气流的流速,左侧立柱1和右侧立柱2喷出的气流向站房内斜后方吹出,二股气流束与封门横梁3的底板和站内地面在大门处形成了一个完全密封的气流密封门,保证所有的站内气体无法由该气流密封门流出。

站房内空气被第一轴流风机10进风口吸入,在其作用下形成高速气流由其出风口排出,沿管路9进入由左侧立柱1、右侧立柱2和封门横梁3组成的密封门内部,高速气流会由这些出风口流出。气流束在大门处形成了一个完全密封的气流密封门,该气流密封门只在垃圾压缩中转站进出垃圾车,大门开启时才启动,在垃圾站关门状态下该装置不运行。

臭氧发生器13来完成站房内抑菌杀菌功能。该装置不停工作,不管垃圾站的大门是否开启,只要不断电均在工作。其产生的臭氧,会弥漫在站内所有空间,会抑制杀死垃圾中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尽量保证站内的臭气无法产生。

光氧催化除臭机构12完成站房内气压平衡功能。不管垃圾站的大门是否开启,只要不断电均在间歇工作,即其工作一段时间,停工一段时间,交替进行。站房内含臭味空气由进气口11进入光氧催化除臭机构12内,被其氧化除去臭味,经第二轴流风机15加压后,通过排气管排出站外。控制箱19完成上述所有功能的自动或手动控制功能。根据需要,站房内门出设置有车辆进出检测装置,站房内设置有臭味监测装置。车辆进出检测装置包括位置传感器,能够感知汽车离站房的距离,臭味监测装置包括气味传感器,能够测定臭味的程度,位置传感器和气味传感器均与控制器连接。

本实施例属于技术特征最全的方案,当然根据需要,可以删减一些技术特征以便构成不同的实施方式,比如:

1、封门横梁3中间设置中间隔板。也可以不采用臭氧发生器。

2、采用风压大的离心风机,使左侧立柱、右侧立柱和光氧催化除臭机构共用离心风机,简化结构。

3、不设置车辆进出检测装置和臭味监测装置。

4、气密封门设置在站房门的外侧。

基于此,不一一详述,均为本发明的实施例。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