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电极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81203发布日期:2020-10-28 12:42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石墨电极提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冶炼行业的技术领域,涉及石墨电极安装所用的工具类。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精炼钢和其他金属精炼大都使用电弧炉,石墨棒(炭棒)即为电弧炉所用的电极;全世界大约60%电极为中国产,中国电极生产企业在销售电极时,出于销售策略考虑,通常要赠送与电极有关的工具,如用于电极转运的转运装置,固定电极的固定装置等,石墨电极在装配和与电弧炉安装中电极需要进行垂直状态下的移动,目前市面上的提升装置很多是国外生产,并有专利;为了满足国内出口企业的需求,同时更好发展我们企业;又不能侵害他国专利,不得已寻求其他途径研发的新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的国外石墨电极提升装置,因有专利不能用。为了满足生产现场使用要求:1、车间行车吊着提升装置对准电极连接漏斗下落(电极连接漏斗与石墨电极相连接);2、提升装置进入电极连接漏斗,行车吊钩继续下落,则吊环旋转90°,提升装置与电极连接漏斗连接;3、行车吊钩向上提升,则提升装置连着电极连接漏斗和电极一起上升并移动到新位置;4、行车吊着电极到达目的地,行车吊着电极下落,电极着地后,行车吊钩继续下落,则吊环旋转90°,提升装置与电极连接漏斗自动分离;5、再次启动行车,则行车吊钩吊着提升装置离开了电极连接漏斗,本发明提供了石墨电极提升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石墨电极提升装置,包括有铰链机构,铰链机构的铰接处连接有棘轮棘爪机构,所述棘轮棘爪机构经齿轮传动机构与凸轮机构连接,还包括有壳体,所述铰链机构包括有设置在壳体外的吊环,所述吊环自由端铰接有水平转轴,水平转轴一端与吊环固接,另一端位于壳体内设置,位于壳体内的水平转轴一端套接有拨叉,拨叉与水平转轴一体运动,所述棘轮棘爪机构包括有与拨叉固接的棘爪,棘爪自由端抵触在棘轮上,棘轮间隙套接在位于壳体内的水平转轴上,位于棘轮一侧的壳体内设置有止动爪,止动爪的爪部抵触在棘轮上,所述齿轮传动机构包括有间隙套接在所述水平转轴上的第一齿轮,第一齿轮与棘轮之间经连接部件相连,所述第一齿轮与棘轮一体运动,所述凸轮机构包括有水平设置在壳体内的凸轮轴,所述凸轮轴上套接有与第一齿轮啮合连接的第二齿轮,所述凸轮轴上还套接有椭圆状的凸轮,所述凸轮,凸轮轴以及第二齿轮一体运动,位于凸轮两侧的壳体内开设有水平的贯穿孔,贯穿孔内设置有竖直挡板,竖直挡板内活动插接有水平的推杆,推杆一端抵触在凸轮的外圆面上,另一端连接有提升矩形键,所述提升矩形键活动插接在贯穿孔内并与推杆一体运动,朝向凸轮的推杆上设置有凸肩,位于竖直挡板与凸肩之间的推杆上套接有压缩弹簧,压缩弹簧一端抵触在凸肩上,另一端抵触在竖直挡板上。

本发明工作时,当提升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推杆的一端抵触在凸轮的短轴段外圆面上,通过摆动吊环,使吊环带动拨叉转动,拨叉带动棘爪推动棘轮转动,棘轮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连接,使第二齿轮转动,第二齿轮带动凸轮轴以及凸轮轴上的凸轮转动,使凸轮转动90°,使凸轮的长轴段外圆面与推杆抵触,此时凸轮将推杆向外侧推出,提升矩形键运动至壳体外,与电极连接漏斗配合连接,连接完成后,在行车吊钩起吊时,吊环反向转动为竖直状态,由于止动爪的设置,棘轮不会带动第一齿轮反转,最后行车吊着提升装置和与其相连的电极连接漏斗及下方的石墨电极一同吊离,当行车将它们吊至指定位置后;使行车吊钩下落,迫使提升装置吊环摆动转动90°,则通过壳体内机构,带动凸轮转动90°,凸轮的短轴段外圆面与推杆抵触,由于压缩弹簧的复位作用,使得推杆将提升矩形键拉回壳体内,此时提升装置与电极连接漏斗脱离,再次启动行车吊钩上升就可以将提升装置完全离开电极连接漏斗,至此即完成了石墨电极位置的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铰链机构、棘轮棘爪机构、齿轮传动机构以及凸轮机构之间互相关联组成了一套全新机构,通过行车起吊下落就能够快速的使提升装置与电极连接漏斗进行自动连接和自动脱离,从而使石墨电极在安装中,花费时间短,效率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所述壳体底部连接有与电极连接漏斗配合的导向锥,所述导向锥下端设置有倒立的圆锥面,圆锥面用于与漏斗内圆锥表面快速贴合。导向圆锥面作用是使提升装置更易进入漏斗。方便工人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述吊环呈u字型设置,u字型的吊环一耳板段自由端与水平转轴固接,另一耳板段自由端与壳体内的旋转轴固接,旋转轴与水平转轴同轴设置,所述水平转轴经固定键与拨叉固接。吊环呈u字型方便现场行车吊钩操作。

所述提升矩形键自由端上表面开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上表面为承重面,用于与电极连接漏斗开口处内翻边搭接。缺口与内翻边配合避免了通过若干螺栓将该装置与电极连接漏斗进行连接,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之间的传动比为1。传动比设置为1,保证了吊环转动90°即将凸轮也转动了90°,使得推杆硬性推动提升矩形键伸出壳体之外。

所述壳体上表面开设有开口,所述开口上蒙盖有保护罩,保护罩经紧固件固定在壳体上。保护罩能够有效地避免杂物进入到壳体内,对壳体内的零件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初始状态。

图4为本发明的工作状态。

图中:1吊环,2拨叉,3棘爪,4棘轮,5推杆,6提升矩形键,7压缩弹簧,8凸轮,9保护罩,10止动爪,11壳体,12水平转轴,13凸轮轴,14缺口,15电极连接漏斗,1501内翻边,16第一齿轮,17第二齿轮,18导向锥,1801圆锥面,19贯穿孔,20竖直挡板,21旋转轴,22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描述说明。

如图1-4所示,为石墨电极提升装置,包括有铰链机构,铰链机构的铰接处连接有棘轮棘爪机构,棘轮棘爪机构经齿轮传动机构与凸轮8机构连接,还包括有壳体11,铰链机构包括有设置在壳体11外的吊环1,吊环1自由端铰接有水平转轴12,水平转轴12一端与吊环1固接,另一端位于壳体11内设置,位于壳体11内的水平转轴12一端套接有拨叉2,拨叉2与水平转轴12一体运动,棘轮棘爪机构包括有与拨叉2固接的棘爪3,棘爪3自由端抵触在棘轮4上,棘轮4间隙套接在位于壳体11内的水平转轴12上,位于棘轮4一侧的壳体11内设置有止动爪10,止动爪10的爪部抵触在棘轮4上,齿轮传动机构包括有间隙套接在水平转轴12上的第一齿轮16,第一齿轮16与棘轮4之间经连接部件相连,第一齿轮16与棘轮4一体运动,凸轮8机构包括有水平设置在壳体11内的凸轮轴13,凸轮轴13上套接有与第一齿轮16啮合连接的第二齿轮17,凸轮轴13上还套接有椭圆状的凸轮8,凸轮8,凸轮轴13以及第二齿轮17一体运动,位于凸轮8两侧的壳体11内开设有水平的贯穿孔19,贯穿孔19内设置有竖直挡板20,竖直挡板20内活动插接有水平的推杆5,推杆5一端抵触在凸轮8的外圆面上,另一端连接有提升矩形键6,提升矩形键6活动插接在贯穿孔19内并与推杆5一体运动,朝向凸轮8的推杆5上设置有凸肩,位于竖直挡板20与凸肩之间的推杆5上套接有压缩弹簧7,压缩弹簧7一端抵触在凸肩上,另一端抵触在竖直挡板20上。壳体11底部连接有与电极连接漏斗15配合的导向锥18,导向锥18下端设置有倒立的圆锥面1801,圆锥面1801用于与漏斗内圆锥表面快速贴合。导向圆锥面1801作用是使提升装置更易进入漏斗。方便工人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吊环1呈u字型设置,u字型的吊环1一耳板段自由端与水平转轴12固接,另一耳板段自由端与壳体11内的旋转轴21固接,旋转轴21与水平转轴12同轴设置,水平转轴12经固定键与拨叉2固接。吊环1呈u字型设置方便现场行车吊钩操作。提升矩形键6自由端上表面开设有缺口14,缺口14上表面为承重面,用于与电极连接漏斗15开口处内翻边1501搭接。缺口14与内翻边1501配合避免了通过若干螺栓将该装置与电极连接漏斗15进行连接,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一齿轮16与第二齿轮17之间的传动比为1。传动比设置为1,保证了吊环1转动90°即将凸轮8也转动了90°,使得推杆5硬性推动提升矩形键6伸出壳体11之外。壳体11上表面开设有开口,开口上蒙盖有保护罩9,保护罩9经紧固件22固定在壳体11上。保护罩9能够有效地避免杂物进入到壳体11内,对壳体11内的零件造成损坏。

工作时,当提升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推杆5的一端抵触在凸轮8的短轴段外圆面上,通过摆动吊环1,使吊环1带动拨叉2转动,拨叉2带动棘爪3推动棘轮4转动,棘轮4带动第一齿轮16转动,第一齿轮16与第二齿轮17啮合连接,使第二齿轮17转动,第二齿轮17带动凸轮轴13以及凸轮轴13上的凸轮8转动,使凸轮8转动90°,使凸轮8的长轴段外圆面与推杆5抵触,此时凸轮8将推杆5向外侧推出,提升矩形键6运动至壳体11外,与电极连接漏斗15配合连接,连接完成后,在行车吊钩起吊时,吊环1反向转动为竖直状态,由于止动爪10的设置,棘轮4不会带动第一齿轮16反转,最后行车吊着提升装置和与其相连的电极连接漏斗15及下方的石墨电极一同吊离,当行车将它们吊至指定位置后;使行车吊钩下落,迫使提升装置吊环1摆动转动90°,则通过壳体11内机构,带动凸轮8转动90°,凸轮8的短轴段外圆面与推杆5抵触,由于压缩弹簧7的复位作用,使得推杆5将提升矩形键6拉回壳体11内,此时提升装置与电极连接漏斗15脱离,再次启动行车吊钩上升就可以将提升装置完全离开电极连接漏斗15,至此即完成了石墨电极位置的移动。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发明公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所公开的技术内容,不需要创造性的劳动就可以对其中的一些技术特征作出一些替换和变形,这些替换和变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