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用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35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容器用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容器用泵装置,特别是那种能全部抽出内容物的容器用泵装置。
图30所示容器可定量抽出具有高粘度的内容物或与外部空气接触时易变质的内容物。容器1内部装有一可填充内容物的软性密封囊,泵4安装于筒形出口3中,泵4备有外露于容器1的操作部分5与插入密封囊2中的抽吸部分6。抽吸部分6为导管形,吸口6a形成于端部,且伸至贴近封密囊2底部。对于本容器1,操作部分5向下移动后,因弹簧垫作用使操作部分6上升,这样抽吸部分6内部将形成负压,而使密封囊2中的内容物7经吸口6a吸入泵体。当操作部分5再次压下时,吸入泵体的内容物经操作部分5上的出口5a排出,这样,密封囊2中的全部内容物7可经连续吸入而排出。
然而,依据上述现有的容器,尽管在使用初期没毛病,但当内容物7减少后,密封囊2会紧贴抽吸部分6,造成吸口6a阻塞,无法继续吸入内容物7。为此原因,将出现泵无法完全复位,残留内容物7的缺陷。
此外,由于密封囊2紧贴抽吸部分6,使位于密封囊2上部的内容物7向吸口6a处的流动受到阻碍,这将造成由于密封囊2底部的局剖收缩而使内容物7滞留于上部。而内容物7滞留于密封囊2上部是很不经济的。
JP-5-319467公开了一种与本发明最接近的泵装置,但是当该泵装置的抽吸部分由塑料制成,并且包括一筒状部和活塞时,其中所述活塞随着操作部分的移动而在该筒形部内上下移动,通常难于获得满意的效率、顺畅的操作和降低成本,尤其是当该装置的不同部件都由塑料形成时更是如此。上述不足主要是由于不平度或“沉点”的形成而引起的。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鉴于上述提及的问题而设计出一种容易用泵装置,可显示出优异的生产率(易于生产),能防止密封囊阻塞吸口而平缓排出内容物,且能使其完全排出。
为避免上述缺陷,本发明采用下述结构。
本发明的一种容器用泵装置,该泵装置安装在一容器中,该容器具有一填充内容物的密封囊,当排出内容物时,该密封囊随内部负压收缩,所述泵装置包括一操作部分,该操作部分的上缘露于所述容器的外部;一由塑料构成的抽吸部分,具有形成于其上部的凸缘,通过一压盖从所述凸缘的上部拧旋在所述容器的筒形出口上,所述抽吸部分的下端插入所述容器中,并从开在所述抽吸部分的下缘的吸口将内容物吸出;所述抽吸部分包括一活塞,随着所述操作部分的移动,该活塞可在一上筒形部内上下移动,一个间隙保持杆,具有内装于所述抽吸部分的吸口的近端和使用时延向所述填充内容物的密封囊的内底部的前端;所述间隙保持杆包括凸部和凹部,所述凸部和凹部从所述间隙保持杆的所述近端向所述前端延伸,并且在所述间隙保持杆的外周表面上交替地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具有与所述上筒形部的内表面滑动接触的活塞衬垫;所述抽吸部分还包括多个从所述凸缘的下部起直径减小的筒形部,其中包括所述的上筒形部;多个第一附加凸部和第一附加凹部,第一附加凸部和第一附加凹部沿所述上筒形部的轴向延伸、并在所述上筒形部的外周表面上沿周向交替地形成;以及多个第二附加凸部和第二附加凹部,所述第二附加凸部和第二附加凹部沿其它的所述筒形部的轴向延伸、并在所述其它的所述筒形部的外周表面上沿周向交替地形成。
就其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设计成,其外廓定位凸部的最外周边凸的圆弧或直线形状。
当内容物排出时,具有随内部负压作用而收缩的可填充密封囊的容器(对应于称之为层压容器的最内层),其内部压力随内容物的排出而减小,此时,可填充密封囊由负压吸进并与外层脱离,仅内层形成囊状且因收缩而变形。
间隙保持杆置于抽吸部分的吸口时,吸口总是保持开启状态,即使可填充密封囊紧贴间隙保持杆,也只是紧贴间隙保持杆的凸部,无法紧贴间隙保持杆的凹部。所以,凹部成了内容物的通道。即使内容物减少后,内容物也可被吸入。间隙保持杆既可嵌进吸口并固定在那里,同样也可通过安装接头装于吸口中。
这里将论述作用特性之间的差异,这里所说的作用之间的差异是由间隙保持杆的截面形状的“凸部最外周边”是否为圆弧或直线引起的。
按上述描述,本发明使用的可填充密封囊由柔性软材料制成,所以,确保内容物通道不仅取决于密封囊的材质和内容物的粘度,且与间隙保持杆的截面形状有关,下述是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A)首先,当密封囊(最里层)采用较柔软的材质时,如果凹部开口太大,那么在凹部容易出现紧贴现象,通道难以形成。
(B)其次,如内容物粘度太高,为了把内容物导入凹部并被吸起,操作部分必须较快速地升起。
(C)再就是,就其截面形状而言,内容物通道应尽可能地集中于凹部。例如,如果通道形成于上述凸部最外周边”与密封囊(最里层)之间间隙里,通道分散,且通道横断面周边相对于所获得通道的横截面的总和变长(即使流量相同,通道内壁表面增加),摩擦损耗相应地增加,导致泵耗增加。
克服上述缺陷(B)和(C)的措施之一是配备一高弹力弹簧(具有较大的弹簧常数)。然而这一措施需要足以恶化使用感的强大操作力。此外,如仅仅增大通道的横断面,将会引起缺陷(A)发生。在此条件下,较理想地是,间隙保持杆所形成的轮廓,可期望达到“因凸部的存在内容物被有效地送进凹部;因凹部的存在内容物被有效地由凸部导入”。
在这方面,如果处于凸部前端的最外周边采用弧形,可以预见小通道很难在最外周边与密封囊(最里层)之间形成。为此,内容物很难停留,可以得到的上述的“因凸部的存在内容物可被有效地送进凹部,因凹部的存在内容物可被有效地由凸部导入”此外,在软性密封囊情况下,它每次贴紧间隙保持杆并与其分开时,凸部最外周边的边缘就重复损伤软性密封囊一次,因而不适合采用软性密封囊。然而,在本发明情况下,可用呈现外凸的凸部最外周边来防止这一缺陷。
另一方面,如果“凸部最外周边”截面形状为直线,间隙保持杆可由模锻法形成,它不同于使用专用模具进行的异形挤压模锻法,例如,可用连接预制板模件的方法,形成间隙保持杆及截面形状为直线的各侧边,依照此方法,间隙保持杆可不受制造设备的限制而设计出来。
依照本发明,泵装置还可由下面给出的附加构件一起形成。
首先,采用由异形挤压模锻法形成的间隙保持杆。间隙保持杆可由异形挤压模锻法形成,并截成预定的长度后使用,这将产生很高的生产率,且使产品成本降低。
异形挤压模锻法是在挤压机上热压热塑塑料且由模具连续挤压而形成一种特殊形状产品的方法,而异形产品是一种不规则形的细长挤制产品,它不属于具有如圆形,矩形和规则多边形的截面形状的成型产品。
其次,凸台形成于间隙保持杆各凸部的前端,间隙保持杆用异形挤压模锻法在模具中挤压且用冷却法淬硬之前,处于非稳定状态,但通过形成上述凸台,轮廓保持性提高了。
此外,抽吸部分的外部表面加工有沿吸口方向延伸的沟槽,沟槽的形状没有特殊限制。
当可填充密封囊紧贴抽吸部分时,如果内容物滞留在高于紧贴部分的上部区域,抽吸部分外表面上的沟槽将成内容物通道的形状。这样,残留在可填充密封囊上部区域的内容物将流向吸口,这将使整个内容物排出成为可能。

图1所示装配图,表示本发明实施例1中泵装置的吸口部分和间隙保持杆;图2所示装配图,表示实施例1中泵装置安装于容器中的状态;图3所示为放大的主垂直剖视图,表示实施例1中泵装置的吸口部分;图4所示为沿图3中A-A线剖分的剖视图;图5所示为沿图3中B-B线剖分的剖视图;图6所示为沿图3中C-C线剖分的剖视图;图7所示为沿图3中D-D线剖分的剖视图;图8所示为实施例1中间隙保持杆的截面剖视图,以及沿图1中E-E线剖分的剖视图;图9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其它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10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其它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11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12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另外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13所示的截面剖视图,仍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14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其它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15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其它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16所示的截面剖视图,同样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17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18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其它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19所示的截面剖视图,仍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20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21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22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另外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23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24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25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26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27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其它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28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29所示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图30所示的外观装配图,表示先前技术的泵装置及容器。
这里参照图1-28来讨论本发明实施例。
实施例1如图2所示,这里所使用的泵装置4安装于容器1的筒形出口3中,具有弹性的可填充密封囊(下称密封囊)置于容器1的内部,此密封囊2里充有内容物7。
泵装置4具有上部边缘外露于容器1的操作部分和除上端部之外,其余大部分插入上述密封囊2中的抽吸部分6。
从容器1露出的连接部8和固定于连接部8上的筒形部9构成了抽吸部分6。
介于凸缘10与容器1上筒形出口3之间装有衬垫30。压盖31从凸缘10的上部拧旋在筒形出口3上,使抽吸部分6固定在容器1中。
如图3所示,凸缘10的下部具有第一筒形部13a,第二筒形部13b,第三筒形部13c、第四筒形部13d,第五筒形部13e和第六筒形部13f,其直径自上至下变小,阶梯部分14a,14b和14c可分别形成在第二与第三筒形部13b,13c之间,第四与第五筒形部13d、13e之间和第五与第六筒形部13e、13f之间。
图4至7为放大截面剖视图,分别表示第二、第四与第六筒形部13b、13d和13f。沿底部筒形部件12轴线分布的凸部15a,15b,15c,15d与凹部(沟槽)16a,16b,16c,16d,沿周向交替地形成在第二筒形部13b,第四筒形部13d,第五筒形部13e和第六筒形部13f的外表面。
凸部15a至15d与凹部16a-16d数量与尺寸的设定成即使为密封囊2与筒形部件9紧密接触时,内容物也可通过形成于密封囊2与各凹部16a至16b之间的液体通道,按预定的流量流动。
此外,如后面将要提及的,第一筒形部13b的内表面为活塞衬垫34的滑动表面。然而,大量的微小凸部15a和凹部16a形成于第一筒形部13b的外表面,所以,当成形时第一筒形部的内表面上不会形成所谓的“凹痕”,因而可实现在液体密封状态下活塞衬垫34的滑动。故本泵装置4并示出高性能的抽吸作用。
如果“凹痕”形成于第一筒形部13b的内表面,在第一筒形部13b的内表面与活塞衬垫34之间将产生间隙,其结果是,吸口所需足够的负压传递难以实现且泵的效率降低。
吸口17开于第六筒形部13f的底端,经吸口17由泵装置抽吸密封囊2中的内容物7。
泵装置4的操作部分5由具有出口32a头部32和连于头部32并在抽吸部分6内上下移动的活塞33构成。呈带底筒形状的活塞33的内部为液体通道,且与头部32上的出口32a相连。
活塞衬垫34可滑动的位于活塞33与第二筒形部13b的内表面之间,头部32,活塞33和活塞衬垫34由位于筒形元件9内部的弹簧35向上顶着。
图1表示头部32拧入接头8中的状态,此时活塞33无法移动。当头部32旋出接头8时,头部元件32,活塞33与活塞衬垫34由弹簧35顶起,此时头部32位于图2中所示的虚线位置。
开启和关闭阀座口19的阀球36位于筒部9的底部。液体通道37形成于第二筒形部13b的内表面和活塞33底面外缘部分之间,而液流孔38形成在位于活塞33中液流通道37的上游位置区域。
按照本泵装置4,当头部32、活塞33与活塞衬垫34由弹簧35向上推动时,活塞衬垫边阻塞液流通道边被提起,其结果是阀球36由负压举起,同时阀座口19被打开,从而使内容物7通过吸口17流到位于活塞33底部的临时贮存腔39中。
此外,当克服弹簧的弹力,头部32,活塞33与活塞衬垫34被下压时,阀球36将阻塞阀座口19。同时,活塞衬垫34与活塞33的底部分离而打开液流通道37,这样液体内容物将经由液流通道37从临时贮存腔39中流动,经由液流孔38流进活塞33,液体内容物将流出头部32的出口32a。
另外,间隙保持杆20的近端(相对于操作部)经吸口17向内装进第六筒形部13f并固定于此,间隙保持杆20采用杆状且沿整个杆长方向具有相同的截面形状。
再就是,呈现上述截面形状的外径略小于吸口17的最小直径,但略大于位于第六筒形部13f内表面上的止动凸台18的最小直径,采取这种结构的目的是,当间隙保持杆20的近端插进吸口17时,它可紧紧地安装在止动凸台18里并固定在那里。
此间隙保持杆20的前端伸至容器1的底部,即密封囊2的底部。
需提及的是,采用异形挤压法而成并截得预定长度的间隙保持杆20,可获得很高的生产率并降低成本。
按本泵装置4,既使当内容物7减少时密封囊2紧贴间隙保持杆20,紧贴间隙保持杆20上的每一凸部21,它也无法紧贴到每一凹部22,这样凹部22就形成内容物7的通道。而吸口17由间隙保持杆20维持为打开状态。
这样,即使内容物7减少时,内容物7也可被吸入,并可实现操作部分5的向上返回运动。
此外,即使密封囊2紧贴于抽吸部6并引起内容物7滞留于紧贴区域的较上方,吸口部分6的外表面也可由凸部15a至15d和凹部16a至16d形成。因此,凹部16a至16d将构成通道,滞留于密封囊2上方的内容物7将流入吸口17内。
图8、图9和图10为放大的截面剖视图,表示间隙保持杆20。
本实施例中的间隙保持杆20由沿圆周方向交替形成的凸部和凹部构成,这些凸棱和凹部分布于整个长度方向上。图8表示一间隙保持杆实例,由三个凸棱和凹部构成。图9表示一实例,由四个凸棱和凹部构成。图10表示一实例。由六个凸棱和凹部构成。
此外,上述间隙保持杆的凹部没有大于其开口宽度的向内区域,所以,当成形时,可采取从其外表部分向内切削如棱形杆之类的整体预制模件的方法。
就上述讨论的泵装置4,内容物7可抽出密封囊2直至其抽于为止。
此外,本泵装置可用于层压容器中,“层压容器”即为至少为双层结构的“层压喷塑容器”,最里层可与最外层分离,防止了其外表轮廓的变形。
在层压容器中,当容器内部因内容物抽出而降压时,最里层由负压拉动,足以与外层脱落,而只是最里层转变为囊状,且因收缩而变形。在本层压容器中,最里层对应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密封囊。
当此泵装置用于层压容器时,即使密封囊2与间隙保持杆20紧密接触,间隙保持杆20也可如上述实施例的方式动作且能获得内容物7的通道,从而可使内容物7全部抽出。
实施例2这里将说明采用不同截面形状的间隙保持杆的一实例。
图11为实施例2中间隙保持杆的放大截面剖视图。
如观察间隙保持杆20a截面的所有周边,最外周边(即称为“凸部最外周边”)位于凸部21a的前部外缘,且呈现为外凸圆弧形状,除最外周边外的其它周边,即凸部的其余侧边(凸部侧边)和凹部的侧边(称之为“内部侧边”)将确定的为直线。
详细地说,凸部21a具有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a,它自基点24a,平行于过间隙保持杆20a中心和凸部21a中心的中心线向外延伸;凸部21a还有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a,它自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a的外缘垂直于凸部中心线向外对向延伸;凸部21a另有凸部侧边27a,它自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a的外缘平行于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a垂直延伸。此外,每一凸部21a呈现的状态是,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在基点24a处邻接于其它的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a。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间隙保持杆20a的凸部由垂直凸部中心线向凹部延伸的凸台28a形成。当间隙保持杆20a由异开挤压法形成时,此凸台在轮廓保持性方面具有优越性。
实施例3图12所示一实例,具有图11中所示的4根间隙保持杆。因凹部的开口较小,故操作效用可适用于较软的密封囊2(最里层)。
此外,在本实例中在成形保持杆或保存保持杆时,如存在具有相当数量凸台28的凸部,且当凸部的宽度大于凹部的开口时,间隙保持杆将重叠并如所示那样紧贴在一起,此种情况下间隙保持杆的凸部将无法塞进凹部,故可避免操作所引起的麻烦。
实施例4如上所述,就其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所基于的结构,为其凸部与凹部沿周向交替地形成,它呈现出与截面形状有关的效用。
当按截面形状,在“凸部最外周边23”是否系用圆弧形状的基础上,对间隙保持杆进行归类时,这里将进一步论述其它实例的间隙保持杆。
上述论及的实施例2和3,就其截面形状而论,呈现出具有凸部外凸最外周边和其它直线周边的间隙保持杆。这里将论及与实施例4至10一致且相类似的间隙保持杆实例。
图13为放大的截面剖视图,表示本实施例的间隙保持杆。
当观察截面每一周边时,就其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采用下述结构(1)凸部21b包括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b,它从基点24b向凸部颈口26b处外延,且相对于凸部及间隙保持杆20b的中心线呈锥形。凸部21b同时包括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7b,它自凸部颈口26b处向圆弧形凸部最外周边23b′外延伸,且呈反向锥形。
(2)在每一凸部21b中,在基点处,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b邻接于另一凸部的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b。
如图13所示,就其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20b具有多于图11所示间隙保持杆(实施例3)的凸部。由此,凹部具有更窄小的开口。即使在较软的密封囊2(最里层)的情况下,也可防止其它凸部塞进凹部22b并紧贴于此。
此外,凸部21b采用了锥形,即它具有大宽度的邻近部分,这样,当用异形挤压成形法成形间隙保持杆时,将获得良好的外形保持性(称之为“成形保持性”)。
实施例5图14为放大的截面剖视图,表示实施例5中的间隙保持杆。
就其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采用下述结构(1)在相邻凸部21c的基点24c之间,具有凹部底边25c,它垂直于与间隙保持杆20c同心的同心圆半径;(2)凸部21c包括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6c,它自基点24c平行于过凸部21c及上述同心圆中心的凸部中心线向外延伸。凸部21c也包括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7c,它自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6c的外部边缘且垂直于凸部中心线反向延伸。凸部21c还包括凸部侧边28c,它垂直于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7c且平行于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6c向外延伸。
与本实施例一致的间隙保持杆,就其截面形状而言,具有如图13实例(实施例4)所示相同数量的凸部和凹部。另外,就其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20c具有较窄小的凹部开口,且适用于比图13所示实例中更软的密封囊2(最里层)。
此外,如图14所示,由于自基点24c向外形成了较短侧边,故凸部21c呈现出作为成形品的刚性的属性,且显示出良好的“成形保持性”。
实施例6图15所示为实施例6中间隙保持杆的放大截面剖视图。
就其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20d采用如下结构(1)相邻凸部21d的各自基点24d之间,形成有凹部底边25d,它与间隙保持杆20d的同心圆半径垂直;(2)凸部21d包括凸部侧边26d,它自基点24d,垂直于凹部底边25d向外延伸至圆弧形凸部最外周边23d的边缘23d′。
本实施例中的间隙保持杆20d将产生上述的基本特征是凸部最外周边采用外凸圆弧形状时的效果,即“内容物可借助凸部有效地输送进凹部,借助凹部有效地从凸部导入。除此之外,由于上述凹部不具有大于开口宽度的内向区域,故在成形时,可采用自外表部分向中心切削预制圆柱模件的方法。
需注意的是,相邻凹部底边的长度互不相同(相邻凹部的形状不同),但这些底边可采用相同的尺寸(凹部具有相同的形状)。
实施例7图16为实施例7中间隙保持杆的放大截面剖视图。
就其截面形状面言,间隙保持杆20e采用下述结构(1)凸部21e具有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e,它自基点24e,平行于过间隙保持杆20c的截面中心及凸部21e中心的中心线向外延伸,凸部21e也有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e,它自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e的外缘,垂直于凸部中心线对向延伸。凸部21e还有凸部侧边27e,它形成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e的外方,并无弯曲地邻接于为圆弧的凸部最外周边23e的边缘23e′,且与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e结合构成一锐角。
(2)在每一附加凸部21e中,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e在基点24e处与相邻凸部的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e邻接。
与本实施例一致的间隙保持杆20e,就其截面形状而言,如图16所示,可采用大于其开口尺寸的凹部,这样可防止密封囊2(最里层)塞进凹部22e并紧贴于此。
此外,如图16所示,它具有很多内部短侧边,故可提高上述的“成形保持性”。
另外,如在实施例3中,凸部具有大于凹部开口的凸台28e,故一间隙保持杆的凸部无法塞进另一间隙保持杆的凹部。
实施例8图17所示为实施例8中间隙保持杆的放大截面剖视图。
就其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采用下述结构(1)一种凸部21f的第一附加凸部21f′具有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f,它自基点24f,平行于间隙保持杆截面及第一附加凸部21f′的中心线向外延伸,且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f无弯曲地邻接于圆弧形凸部最外周边23f的边缘23f′。
(2)另一种凸部21f的第二附加凸部21f″具有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f,它自基点24f,平行于间隙保持杆截面及第二附加凸部21f″的中心线向外延伸;还具有凸部侧边27f,它自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f的外缘延伸至凸部最外周边23f的外缘23f′,是第二凸部侧边26f的内向扩展线。
(3)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f在基点24f处邻接于第二附加凸部周边26f。
本实施例中,就其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20f所采用的结构,即为较大的凸部最外周边与较小的凸部最外周边交替地排列,如图17所示。与大凹部中添加小凸部的布置相结合,间隙保持杆呈现出这样的效果,即“内容物因凸部的存在可被有效地排出,因凹部的存在可被有效地导引,在外凸圆弧形作凸部最外周边时,这是固有的属性。
此外,凹部形成有始终大于开口的内部,且如图15所示实例,凹部不具有大于开口宽度的内向区域,故在成形时,可采用自其外表部分向中心切削预制圆柱模件的方法。
实施例9图18为实施例9中间隙保持杆的放大截面剖视图。
就基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采用下述结构
(1)每一凸部21g包括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g,它自位于一侧边的基点24g,平行于间隙保持杆20g与凸部21g的中心线,向外延伸至圆弧形凸部最外周边23g的边缘23g′。
(2)凸部21g包括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g,它自位于另一侧边的基点24g,平行于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g向外延伸。凸部21g还包括凸部侧边27g,它自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g的外缘,垂直于凸部中心线对向延伸。凸部21g还具有第四凸部侧边28g,它平行于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g,自凸部侧边27g的外缘延伸至凸部最外周边23g的另一边缘23g″。
(3)在每一凸部21g中,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g在基点24g处邻接于另一凸部的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g。
本实施例中的间隙保持杆20g呈现的效果为,“内容物因凸部的存在可被有效地排出,因凹部的存在可被有效地导引”,在外凸圆孤形作最外周边时,这是固有的属性。除此之外,如图18中所示,就其截面形状而言,每一凸部呈勾形,故间隙保持杆还具有良好的“成形保持性”。
此外,如图18所示,因凹部没有大于开口宽度的内向区域,故在成形时,可采用自外表面向中心切削预制圆柱模件的方法。
实施例10图19为实施例10中间隙保持杆的放大截面剖视图。
就其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采用下述结构(1)凸部21h具有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h,它自基点24h,平行于间隙保持杆20h截面及凸部21h的中心线向外延伸。凸部21h还有凸部侧边26h,它自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h的外缘,垂直于凸部中心线相向延伸。凸部21h还具有圆弧形凸部侧边27h,其圆心位于凸部的前部边缘附近,它还无弯曲地邻接于相应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h外方呈圆弧的凸部最外周边23h的边缘23h′。
(2)在每一凸部21h中,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h在基点24h处邻接于另一凸部的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h。
本实施例中的间隙保持杆20h呈现的效果为,“内容物因凸部的存在可被有效地排出,因凹部的存在可被有效地导引”,在外凸圆弧形作最外周边时,这是固有的属性。除此之外,如图19中所示,就其截面形状而言,位于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h与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h之间的部分呈勾形,故间隙保持杆20h还表现出良好的“成形保持性”。
此外,如图19所示,凹部内部大于开口,所以可防止软密封囊2(最里层)塞进凹部。因没有形成一定角度的外伸凸台,故软密封囊2(最里层)很难被损坏。
另外,凸部具有大于凹部开口的凸台28h,故一间隙保持杆的凸部不会塞进另一间隙保持杆的凹部。
实施例11这里论述一间隙保持杆实例,就其截面形状而言,凸部最外周边呈外凸圆弧形,且其它所有侧边采用圆弧形状。
图20为实施例11中间隙保持杆20i的放大截面剖视图。
就其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20i用如下结构(1)凸部21i包括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i,它自一侧边上的基点24i呈圆孤形向外延伸,此圆弧的圆心位于间隙保持杆20i截面的外接圆半径的中最附近,且圆弧的直径小于外接圆半径。凸部21i也包括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i它自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i的外缘25i′,呈外凸半圆形延伸至凸部最外周边231′的边缘23i′,此半圆形的直径等于两边缘25i与23i之间的距离。
(2)凸部21i具有凸部侧边27i,它自另一侧边上的基点24i,呈圆弧形向外延伸,此圆弧的圆心位于上述外接圆圆心附近靠内的一给定点,其直径略大于外接圆的半径,凸部侧边27i无弯曲地邻接于凸部最外周边231的边缘23i。
(3)在每一凸部21i中,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i在基点24i处邻接于另一凸部的凸部侧边27i。
尽管内部侧边为不相同的形状,本实施例中的间隙保持杆20i仍呈现出与图19所示实例相同的操作效用。
即,间隙保持杆呈现的效果为,“内容物因凸部的存在被有效地排出,因凹部的存在可被有效地导引”,在外凸圆弧形作最外周边时,这是其固有的属性,而且如图20所示,凹部内部大于开口,故可防止软密封囊2(最里层)塞进凹部。再就是,没有形成一定角度的外伸凸台,故软密封囊2(最里层)很难被损坏。
另外,凸部具有大于凹部开口的凸台28i,故一间隙保持杆的凸部无法塞进另一间隙保持杆的凹部。
实施例12这里论述一间隙保持杆实例,就其截面形状而言,凸部最外周边呈外凸圆弧形,而其它所有侧边采用圆弧形或直线。
图21为实施例12中间隙保持杆21i的放大截面剖视图。
按其截面形状,间隙保持杆20j采用如下结构(1)凹部的内部凸棱25j形成于相邻凸部21j的各自基点24j之间,且成面向关系。
(2)凸部21j包括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6j,它自一侧边上的基点24i,平行于过间隙保持杆20j截面及凸部21j中心的中心线,向外延伸至呈圆弧形的凸部最外周边23j的边缘23j′。
(3)凸部21j还包括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7j,它自另一侧边上的基点,平行于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6j向外延伸。凸部21j还具有凸部侧边28j,它自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7j的外缘,相对于凸部最外周边23i以相等的间隙在凸部最外周边23j的里侧延伸。凸部21j还包括第四凸部侧边29j,它在凸部侧边28j的外缘28j′与凸部最外周边23j的另一边缘23j″之间呈外凸半圆形,此半圆的直径与两边缘之间的距离相等。
与本实施例一致的间隙保持杆20j同样表现出与图19和20所示实例相同的操作效用。
即间隙保持杆20j呈现的可能性为,“内容物因凸部的存在被有效地排出,因凹部的存在可被有效地导引”,在外凸圆弧形作最外周边时,这是其固有的属性。而且如图21所示,凹部内部大于开口,故可防止软密封囊2(最外层)塞进凹部并紧贴于此。再就是,没有形成一定角度的外伸凸台,故软密封囊2(最里层)难以损坏。
此外,与本实施例一致,凹部内的凸棱25j呈现出间隙保持杆20j的前述“成形保持性”。
实施例13图22为本实施例13中间保持杆20k的放大截面剖视图。
按其截面形状,间隙保持杆20k采用下述结构(1)凸部21具有凸部内的半圆凹部21k′,它把凸部最外周边23k分成两段圆弧23k′-23k″和23k″-23k′,其直径等于两圆弧内缘23k″之间的距离。
(2)凸部21k包括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k,它自基点24k,平行于过间隙保持杆20k截面和凸部21k中心的中心线向外延伸。凸部21k还包括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k,它与构成凸部内的半圆凹部21k′的圆同心,且呈现为较大半径的圆弧,并从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k的外缘延伸至凸部最外周边23k的外缘23k。′(3)在第一附加凸部21k中,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k在基点24k处邻接于另一凸部的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k。
本实施例中的间隙保持杆20k包括如图22中所示的多种凹部,因此,它所呈现出的效果为,“内容物因凸部的存在被有效排出,因凹部的存在被有效地导引”,当凸部最外周边呈外凸圆弧形时,这是其最基本的属性。此外,如图22所示,它具有多种内部侧边,故前述的“成形保持性”也被提高了。
实施例14图23为实施例14中间隙保持杆201的放大截面剖视图。
按其截面形状,间隙保持杆201采用下述结构(1)凸部211包括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1,它自基点241,平行于过间隙保持杆201及凸部211中心的中心线向外延伸。凸部21还包括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1,它自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1的外缘251′外延伸并被确定为半圆,此半圆的圆心位于凸部211前部边缘附近,其直径等于凸部211的第一凸部侧边251的宽度。而第二凸部侧边261直接与凸部最外周边231连接。
(2)在每一凸部211中,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1在基点241处邻接于另一凸部的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51。
本实施例中的间隙保持杆201呈现出的效果为,“内容物因凸部的存在而被有效地排出,因凹部的存在而被有效地导引”,就其截面形状而言,当凸部最外周边呈圆弧形时,这是其最基本的属性。此外,如图23所示,外凸的前部边缘由弯曲段形成且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1呈圆弧形,故可获得相对良好的“成形保持性”。
此外,本实施例适用于较软的密封囊2(最里层),因为其凹部开口大于图24所示实施例(后面将要讨论的实施例15)的开口。这两个实施的结构相同,仅凸部211的数目不同。
实施例15图24为本实施例中间隙保持杆的放大截面剖视图,是图23所示实施例中的间隙保持杆提供有4个凸部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的间隙保持杆201呈现出与图23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操作效用。因凹部开口较小,故它可适用于较软的密封囊2(最里层)。
另外,如图24所示,凸部由大于凹部开口的凸台281构成,故另一间隙保持杆的凸部无法塞进该间隙保持杆的凹部。
实施例16
图25为实施例16中间隙保持杆20的放大截面剖视图。
就其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20m采用如下结构(1)相邻凸部21m的第一附加凸部21m′具有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m,它自基点24m,平行于过间隙保持杆20m截面及第一附加凸部21m′中心的凸部中心线,向外延伸至呈圆弧形的凸部最外周边23m的边缘23m′。
(2)相邻凸部的第二凸部21m″具有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m,它自基点24m,平行于过间隙保持杆20m截面及第二附加凸部21m″中心的凸部中心线向外延伸。第二附加凸部21m′还有凸部侧边27m,它自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m的外缘26m′延伸并被确定为半圆,此半圆的圆心位于凸部21m′前部边缘附近,其直径等于凸部21m″的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m的宽度,而凸部侧边27m直接与凸部最外周边23m的边缘23m″连接。
(3)在每一凸部21m中,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m在基点23m处邻接于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m。
本实施例中间隙保持杆20m呈现出的可能性为,“内容物因凸部的存在而被有效地排出,因凹部的存在而被有效地导引,就其实施例中所讨论的截面形状而言,当凸部最外周边呈外凸圆弧形时,这是其最基本的属性。另外,如图25所示,间隙保持杆20m所形成的结构形状,可使第二附加凸部21m″邻接于第一附加凸部21m′(反之亦然),故此种构造可以获得。
实施例17这里将论述一实例,尽管容器用泵的其它结构无变化,但间隙保持杆就其截面形状而言,包括确定为直线的凸部最外周边,这不同于上述实施例。由于容器用泵的其它结构没发生变化,故此仅对间隙保持杆加以论述。
这里将要论述的间隙保持杆,其凸部最外周边确定为直线,且其它侧边也为直线。
图26为放大截面剖视图,表示实施例17中间隙保持杆20n的一实例。
就其截面形状而言,间隙保持杆20n采用下述结构(1)凸部21n包括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n,它自一侧边上基点24n,平行于过间隙保持杆20n截面及凸部21n中心的凸部中心线向外延伸。凸部21n还包括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n,它自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n的外缘,垂直于凸部中心线以相反的方向延伸。凸部21还包括凸部侧边27n,它自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n的外缘,垂直延伸至为直线的凸部最外周边23n的边缘23n′,并平行于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n。
(2)凸部21n包括第四凸部侧边28n,它自另一侧边上的基点24n,平行于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n向外延伸至凸部最外周边23n的另一外缘23n″。
(3)在每一凸部21n中,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n在基点24n处邻接于另一凸部的第四凸部侧边28n。
当采用直线为凸部最外周边时,本实施例中的间隙保持杆20n呈现出上述特点,即,间隙保持杆20n可采用连接六面体预制平板模件的方法形成,无需依靠异形挤压成形法形成。
更特别的是,可认为间隙保持杆20n由7块六面体预制平板模件连接而成,这些模件由连接两基点24n的直线(图27中虚线24n′)和延伸至第四凸部侧边28n的第二附加凸部侧边直线(图27中虚线26′)分界。
此外,上述凹部没有宽度大于开口的内部区域,所以,可采用自其外表部分向内切削如方形杆的整体预制模件的方法。
图27为放大的截面剖视图,表示间隙保持杆实例,当把图26中间隙保持杆20n按图中所示方向插进并贴紧吸口17时,这一操作与图26中的操作相同。
实施例18这里将论述一间隙保持杆,其凸部最外侧边为直线,而其它侧边为直线或弧线。
图28为实施例18中间隙保持杆20o的放大截面剖视图。
按其截面形状,间隙保持杆20o采用下述结构(1)间隙保持杆20o具有呈圆弧形的凹部底边24o,其圆心位于凹部平分线22o′上一点,半径小于凸部21o。此凹部平分线过间隙保持杆20o的中心且平分两相邻凸部21o之间的区域。
(2)凸部21o包括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o,它直接与凹部底边24o的外缘邻接,且平行于过间隙保持杆20o截面及凸部21o中心的凸部中心线向外延伸。凸部21o还包括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o,它自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o的外缘,垂直于凸部中心线对向延伸。凸部21o还具有凸部侧边27o,它自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o的外缘,平行于第一附加凸部侧边25o,垂直延伸至为直线的凸部最外周边23o。
当采用直线为凸部最外周边时,本实施例中的间隙保持杆20o呈现的特性为,无需依靠异形挤压成形法,可采用把四块六面体预制平板模件联接于上述虚线内部剩余部分(如由方形杆切制而成的部分)的方法,形成间隙保持杆20o,每一模件由第二附加凸部侧边26o向凸部21o内延伸而连成的直线分界。
实施例19图29为实施例19中间隙保持杆20p的放大截面剖视图。
与本实施例一致的间隙保持杆20p,就其截面形状而言,凸部21p采用外凸圆弧或直线为凸部最外周边23p。
如图29所示,间隙保持杆20p呈交叉断面形,即为双E形,其中心与吸口部分筒形部的中心重合。
即使凸部最外周边采用外凸圆弧或直线,本实施例中间隙保持杆20p也呈现出与之相应的特点。此外,凹部22没有宽于开口的内部区域,所以,当成形时,可采用自其外表部分向内切制如方形杆的整体预制模件的方法。
如上面所述,按照本发明,间隙保持杆安装在吸口内且由凸部和凹部构成。具有这样的结构,吸口可始终处于张开阶段,即使可填充密封囊(或层压容器中的最里层)紧贴于间隙保持杆,也可获得内容物通道。故所展现的显著效用是,所有内容物可被平缓地吸出,直至整个内容物几乎完全被排出。
其次,可用改变间隙保持杆截面形状的方法,来获得在这些特殊实施例论述中用“操作”方法所陈述的多种效用。
尤其是在间隙保持杆的凸部具有大于凹部开口的实例中,如间隙保持杆相互之间靠近并接触时,一间隙保持杆的凸部无法塞进另一间隙保持杆的凹部。
另外,间隙保持杆可由异形挤压成形法形成并截成预定的长度使用,所以其生产率很高,降低了成本。
此外,吸口外表面上形成有沟纹,具有这样的结构,即使当可填充密封囊(或层压容器中的最里层)紧贴进吸口,也可获得内容物通路。故所呈现的显著效用是,所用内容物可被平缓地吸出,直至内容物几乎被完全排出。
权利要求
1.一种容器(1)用泵装置(4),该泵装置(4)安装在一容器(1)中,该容器(1)具有一填充内容物的密封囊(2),当排出内容物时,该密封囊(2)随内部负压收缩,所述泵装置(4)包括操作部分(5),该操作部分(5)的上缘露于所述容器(1)的外部;一由塑料构成的抽吸部分(6),具有形成于其上部的凸缘(10),通过一压盖(31)从所述凸缘(10)的上部拧旋在所述容器(1)的筒形出口(3)上,所述抽吸部分(6)的下端插入所述容器(1)中,并从开在所述抽吸部分(6)的下缘的吸口(17)将内容物吸出;所述抽吸部分(6)包括一活塞(33),随着所述操作部分(5)的移动,该活塞(33)可在一上筒形部(13b)内上下移动,一个间隙保持杆(20),具有内装于所述抽吸部分(6)的吸口(17)的近端和使用时延向所述填充内容物的密封囊(2)的内底部的前端;所述间隙保持杆(20)包括凸部(21)和凹部(22),所述凸部(21)和凹部(22)从所述间隙保持杆(20)的所述近端向所述前端延伸,并且在所述间隙保持杆(20)的外周表面上交替地形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33)具有与所述上筒形部(13b)的内表面滑动接触的活塞衬垫(34);所述抽吸部分(6)还包括A)多个从所述凸缘(10)的下部起直径减小的筒形部(13a~13f),其中包括所述的上筒形部(13b);B)多个第一附加凸部(15a)和第一附加凹部(16a),第一附加凸部(15a)和第一附加凹部(16a)沿所述上筒形部(13b)的轴向延伸、并在所述上筒形部(13b)的外周表面上沿周向交替地形成;以及C)多个第二附加凸部(15b~15d)和第二附加凹部(16b~16d),所述第二附加凸部(15b~15d)和第二附加凹部(16b~16d)沿其它的所述筒形部(13d~13f)的轴向延伸、并在所述其它的所述筒形部(13d~13f)的外周表面上沿周向交替地形成。
2.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33)是圆筒形,所述活塞衬垫(34)可滑动地装在所述活塞(33)上。
3.如权利要求
2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阀(19),在使用时,所述阀(19)使所述容器(1)的内容物的一部分进入该泵装置(4)。
4.如权利要求
3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阀(19)包括一阀球(36)和一阀座。
5.如权利要求
3或4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操作部分包括一头部(32)和一出口(32a)。
6.如权利要求
5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33)、活塞衬垫(34)和头部(32)被设置于该泵装置(4)内的一弹簧(35)向上偏压。
7.如权利要求
6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设置于所述下筒形部(13f)的内表面上的一圆周凸台将所述吸口(17)保持在所述抽吸部分(6)的下筒形部(13f)内。
8.如权利要求
7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保持杆(20)在其整个长度方向具有相同的截面形状。
9.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保持杆(20)由异形挤压模锻法形成。
10.如权利要求
8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保持杆(20)由一根圆杆经去除部分材料而形成。
11.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保持杆(20)的横截面呈十字形。
12.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保持杆(20)的横截面呈Y字形。
13.如权利要求
9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保持杆(20)的横截面呈弯曲的形状。
14.如权利要求
1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1)包括一层压容器,使用时,所述层压容器的内层形成所述填充内容物的密封囊(2)。
15.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保持杆(20)的横截面呈十字形。
16.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保持杆(20)的横截面呈Y字形。
17.如权利要求
10所述的泵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保持杆(20)的横截面呈弯曲的形状。
专利摘要
一种容器用泵装置,该泵装置安装在具有随内部负压收缩的可填充密封囊的容器上,当排出内容物时,该泵装置具有露于容器外部的操作部分;插入该容器内用于把内容物吸出吸口的吸口部分,它还包括间隙保持杆,它具有插进吸口部分上的吸口内的近端和延伸到该可填充密封囊内底部的远端,自该间隙保持杆的近端延伸至远端的凸部和凹部,沿圆周方向交替地形成在间隙保持杆的外表面。该容器用泵装置的间隙保持杆就其截面形状而言其凸部的至少位于最外部的凸部最外周边采用外凸圆弧形线全部采用直线。在间隙保持杆安装于抽吸部的吸口的状态下,吸口一直处于开放状态。即使内容物充填密封囊紧密接触于间隙保持杆,由于密封囊紧密接触于间隙保持杆的凸部,而不接触于其凹部,故可确保内容物的通路。
文档编号B05B11/00GKCN1062230SQ95190455
公开日2001年2月21日 申请日期1995年4月14日
发明者西上彰, 荒井次男 申请人:株式会社吉野工业所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