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纺纱或捻线机锭子上夹紧线的夹紧装置及纺纱或捻线机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405642阅读:来源:国知局
10 2008 058 655 Al中公知,目前其结构和功能将不进一步详述。
[0153]固定的夹紧元件3被配置为管底卷绕筒管17,其可被旋接到锭子2(参见图1F)的驱动锭盘18的区域内的螺纹19上。然而,固定的夹紧元件3优选在驱动锭盘18的区域内置于锭子2上,并通过压配的终止部件9固定在锭子2上。因此,固定的夹紧元件3以不移动且不旋转的方式固定到锭子2上。
[0154]另一方面,可轴向移位的夹紧元件5被构造成滑管20,其同心围绕管底卷绕筒管17。
[0155]在这种情形下,在固定的夹紧元件3与可轴向移位的夹紧元件5之间在夹紧装置I的下端21处产生中间空间22,灰尘颗粒通过该中间空间22能够到达离心力单元15。根据污染程度,离心力机构可能被严重干扰,从而会在夹紧装置I处发生故障。例如,夹紧装置I可能会不再在正确的时间打开,从而导致夹入的线在接线过程中不能在正确的时间被释放。
[0156]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夹紧装置I包括局部可弹性变形的防尘密封机构25,以便密封两个夹紧元件3和5之间的中间空间22,该防尘密封机构可在径向方向26上根据锭子的转速而弹性变形。
[0157]防尘密封机构25基本上由弹性密封元件27构成,因作用于该弹性密封元件上的离心力以及因围绕弹性密封元件27进一步沿径向向外设置的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28,该弹性密封元件27可在径向方向26上弹性延展。
[0158]在该实施方式中,弹性密封元件27是O形环29,其在相应地引入的周向支承槽30内座靠在固定的夹紧元件3上。
[0159]在这种情况下,O形环29就能径向向外加宽的环形主体部分来说被插入到支承槽30内,使得上部O形环29随着锭子2转速的增加而变宽,并因此越来越强地压靠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28,使得中间空间22完全关闭,所以没有灰尘颗粒能够从外部侵入。在这种情况下,O形环29大部分保持在支承槽30内。
[0160]很明显,弹性密封元件27与支承槽30之间的比率以这样的方式选择,使得弹性密封元件27在因作用于其上的离心力而径向向外延展时仍然充分深入地保持在支承槽30内。
[0161]弹性密封元件27具有径向外部密封面31,该径向外部密封面借助可轴向移位的夹紧元件5的径向内部密封面32以密封方式相互作用,弹性密封元件27在图1A到图1F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总是靠在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28上,无论夹紧装置I相对于夹紧间隙12处于关闭状态(参见图1A和图1C)还是处于打开状态(参见图1B)。
[0162]夹紧装置I以自动方式在关闭状态与打开状态之间变化时(反之亦然),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28沿弹性密封元件27滑动。因此在夹紧装置I的下端25处始终确保足够的紧密性。
[0163]在根据图1C的视图中,可以很好地看出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28利用多个闭锁凸耳33闭锁在可轴向移位的夹紧元件5上设置的相应的底切部34内,使得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28与可轴向移位的夹紧元件5之间存在可释放的刚性连接。这里闭锁凸耳33以这样一种方式放置,使得由于离心力它们始终在底切部34后方被挤压,从而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28特别是在锭子处于高转速时被可靠地操作而固定至可轴向移位的夹紧元件5。
[0164]而且,细长的悬槽36在固定的夹紧元件3的下端21的区域内、沿该固定的夹紧元件的周向被引入到固定的夹紧元件3内,所述槽允许固定的夹紧元件3可在轴向方向4上在下端21处挠曲。这能够确保固定的夹紧元件3也始终在轴向上紧紧位于锭子2的台阶上或位于压配的终止部件9上。因此,固定的夹紧元件3相对于锭子底座(这里没有明确编号)和压配的终止部件9的隔尘性可以进一步改善。
[0165]在根据图1D的视图中,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28被手动地沿箭头方向14向右拉向底部,从而在该清洁位置处的夹紧装置I可以很方便地在其顶端8处进行清洁。有利的是,可轴向移位的夹紧元件5在箭头方向14上的轴向移动不被在此使用的防尘密封机构5所妨碍,因为防尘密封机构5没有轴向限制止挡面,而是仅仅作用在径向方向26上。
[0166]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28在其清洁位置被远远地置于弹性密封元件27的下面,这也能够从图1D中清楚看到。
[0167]在图1F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的纺纱机或捻线机的锭子,具有锭子上部2A,该锭子上部具有金属制成的轴35,用于接收筒管(未示出),线被缠绕在筒管上,以形成管纱。为此,在锭子上部2A上布置纺纱环(未示出),同心环绕在锭子上部2A上,并且钢丝圈在其上转动,将线引导至筒管并缠绕于其上。
[0168]驱动锭盘18布置在锭子上部2A,在纺纱机或捻线机的操作期间,锭子上部2A通过该驱动锭盘18被驱动。驱动锭盘18也具有螺纹19,用于固定根据本发明的夹紧装置1,以在生产的管纱的落纱期间夹紧线。
[0169]图2A和图2B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下面基本上仅仅示出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特征。两个实施方式中涉及的特征的附图标记,其已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做过描述,相应地用在这里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只是标号增加100。
[0170]图2A和图2B中示出的夹紧装置101与上述夹紧装置I的结构大致相同。在此情况下,针对方面将参考上述的描述。
[0171]然而,夹紧装置101具有略不同的防尘密封机构125,其中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128接合在固定的夹紧元件103下方,由此使得处于关闭状态(图2A)和打开状态(图2B)的后者都完全布置在径向内部密封面132上方。
[0172]此外,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128通过径向内部密封面132区分,该径向内部密封面132相对于垂直平面140倾斜。该径向内部密封面132相对于垂直平面140以倾斜角141倾斜,由此使得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128朝着布置在锭子102上的弹性密封元件127呈圆锥形地打开。
[0173]弹性密封元件127在此也构造为O形环129,但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座靠在被引入锭子102中的支承槽130中。
[0174]弹性密封元件127具有径向外部密封面131,当夹紧机构101在打开状态(参见图2B)时,径向外部密封面131能够以密封方式与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128的径向内部密封面132相互作用。这是锭子102以最小转速旋转时的情况,在该转速下,可轴向移位的夹紧元件103在离心力单元115的作用下在箭头方向115上向下移动。O形环128由于离心力可能会稍微径向加宽,从而其径向外部密封面131更加紧密地压靠在径向内部密封面132上。由此,夹紧装置101的下端121处的中间空间122被防尘密封机构125完全且非常可操作地可靠地密封,因此没有灰尘颗粒可以从该侧侵入夹紧装置101中。
[0175]如果锭子102不以该最小转速旋转,夹紧装置101 (参见图2A)在螺旋弹簧113的弹簧作用下被自动关闭,并且线(未示出)被夹紧在夹紧间隙112中。在此情况下,夹紧装置101处于图2A所示的关闭状态,并且在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128和弹性密封元件127之间产生大约0.3mm的间隙142。
[0176]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还有利的是,防尘密封机构125绝无可能限制可轴向移位的夹紧元件105可能的移动路径,因其不具有轴向限制止挡。
[0177]相反,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128可以在箭头方向114上进一步手动地向下移动越过弹性密封元件127,从而夹紧装置101可以转换到清洁位置(未示出,可参考图1D)。
[0178]作为第三实施方式在图3示出的另一夹紧装置201与图1A至图1F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结构上基本相同。
[0179]夹紧装置201也包括:固定的夹紧装置203,其固定在锭子202上;可轴向移位的夹紧元件205,其借助螺旋弹簧213以已知的方式、以轴向预加载的方式安装在固定的夹紧元件203上。终止部件209,其包括第一触压面210以形成夹紧间隙212,位于夹紧装置201的第一端208。第二接触面211也位于可轴向移位的夹紧元件205上。类似的,夹紧装置201包括离心力单元215,其具有离心力配重216,以在相应的锭子转速下沿箭头方向214在轴向方向204上移动可轴向移位的夹紧元件205。为了保护离心力单元215的离心力机构不被来自下端221的灰尘颗粒污染,夹紧装置201在该区域也具有防尘密封机构225。防尘密封机构225包括构造为O形环229的弹性密封元件227以及与之相应的可轴向移位的密封元件228,它们以第一实施方式中已经描述过的方式相互作用。
[0180]此外,夹紧装置201通过可塑性变形区域250和251被区分,其允许塑料在固定的夹紧元件203上所需的变形,由此可补偿制造公差。这些可塑性变形区域250和251连接在夹紧装置201上端208和下端221处对于夹紧装置201剩余功能不关键的区域。制造固定的夹紧元件203的材料的弹性残余力也足以使得固定的夹紧元件203相对于锭子202轴向密封,类似于细长悬槽36相对于夹紧装置I是如何可能的。
[0181]对于夹紧装置201剩余的结构和剩余的功能,参考第一实施方式的描述,相同或等同作用的部件通过附图标记识别,附图标记是相同的仅是增加了 200。
[0182]作为另一实施方式在图4中示出的夹紧装置301也大致包括:夹紧装置303,其相对于锭子302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