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11788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模具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模具结构,尤其涉及ー种用于成型外观面无进胶痕迹产品的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注塑成型中,为了便于进浇,通常将浇道与型腔连接的浇ロ设置在型腔的中心部位,而这种部位的浇ロ通常对应产品的外观面,从而在产品注塑成型后,产品的外观面上形成有进浇痕迹。随着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现有注塑成型中,很多产品为了保证良好的外观效果,其外观面不能有进浇痕迹,然现有的通过在对应产品其他位置,即非外观面的位置进浇,其进浇的效果不理想,如熔融的塑胶分布不均等,导致产品外观存在很多注塑缺陷,产品良率低。
发明内容鉴于以上所述,有必要提供ー种可实现生产外观面无进浇痕迹,且进浇效果理想的成型品的模具结构。ー种模具结构,用于成型外观面无进浇痕迹的成型品,该模具结构包括公模、母模、滑块及辅助顶出机构,所述公模与母模配合形成一容置腔,所述滑块与所述容置腔配合形成一型腔,所述公模上设有顶出机构,该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所述滑块开设有潜浇ロ,所述辅助顶出机构包括流道钩针,该流道钩针设置在滑块内且一端伸至潜浇ロ并构成潜浇ロ浇ロ面的一部分,所述潜浇ロ连通所述型腔,开模吋,所述滑块滑动而移出容置腔,所述滑块滑过ー预设距离后,辅助顶出机构的流道钩针与顶出机构的顶针对准,开启顶出机构通过顶针推动流道钩针,从而顶出所述潜浇ロ中的注塑废料。优选地,所述母模上形成有斜导柱,所述滑块上开设有与流道钩针配合的流道钩针孔及与斜导柱配合的导槽,所述公模与母模在第一方向相对开模时,所述斜导柱与导槽相对移动,通过所述斜导柱的导向作用,所述滑块沿第二方向滑动而移出所述容置腔。优选地,所述潜浇ロ开设在所述滑块顶部,该潜浇ロ连通至所述型腔的侧面,对应成型产品的非外观面。优选地,所述公模包括底板、顶针板组、支撑块、第一镶模板、公模仁板,所述底板承载所述顶针板组与所述支撑块,支撑块支撑所述第一镶模板,所述第一镶模板上安装有所述公模仁板,该公模仁板包括第一成型面,该第一成型面用以与母模、滑块配合形成所述型腔。优选地,所述公模进ー步包括推杆,该推杆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底板、顶针板组、第一镶模板以及公模仁板,推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置腔,其端面构成该型腔面的一部分。优选地,所述顶针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底板、顶针板组以及第ー镶模板,顶针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滑块的底面。优选地,所述母模包括顶板、脱料板、第二镶模板以及母模仁板,该第二镶模板固接在所述脱料板的底面,所述母模仁板安装在第二镶模板上,该第二镶模板开设有贯通的且相对第一方向倾斜的安装孔,该安装孔安装有所述斜导柱,所述母模仁板包括朝向公模仁的第一成型面的第二成型面,该第二成型面与第一成型面以及滑块配合形成所述型腔。优选地,所述辅助顶出机构包括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流道钩针,所述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流道钩针孔孔壁上,另一端与所述流道钩针固接。优选地,在所述滑块上设置有另ー潜浇口和另ー辅助顶出机构,该潜浇ロ用于向产品型腔的另ー侧面进胶,该辅助顶出机构用于顶出该潜浇ロ的注塑废料。优选地,所述模具结构包括多个驱动机构,该多个驱动机构中包括连接在所述公模或所述母模任意一方的第一驱动机构,以驱动公模与母模相对开模或合模,连接所述顶针板组的第二驱动机构,以驱动所述推杆与所述顶针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第三驱动机构,以驱动滑块相对所述公模或所述母模滑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模具结构中滑块上开设潜浇口和模具内设置辅助顶出机构,通过设置潜浇ロ,可实现在型腔的侧面进浇,即产品的非外观面部位进浇;如此能够确保产品的外观面无进浇痕迹,起到较佳的外观效果;通过设置辅助顶出机构,在滑块滑过ー预设距离后,辅助顶出机构的流道钩针与顶出机构的顶针对准,实现顶出机构的顶针推动流道钩针,流道钩针顶出所述潜浇口中的注塑废料,有效地去除了开模后形成在潜浇口中的注塑废料。

图I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模具结构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现有成型品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请參阅图I和图2,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公开ー种模具结构100,用于注塑成型外观面不能有进浇痕迹的成型品10。该模具结构100包括公模20、母模30、滑块40及辅助顶出机构50。所述公模20与母模30可在第一方向Fl相对移动,且公模20与母模30配合形成一容置腔203,所述滑块40沿与第一方向Fl垂直的第二方向F2滑动地伸入该容置腔203内,该滑块40与容置腔203配合形成一型腔205,所述公模20上设有顶出机构,该顶出机构包括顶针27,所述母模30上形成有斜导柱301,所述滑块40上开设有与斜导柱301配的导槽41及潜浇ロ 42,所述辅助顶出机构50包括流道钩针52,该流道钩针52设置在滑块40内且一端伸至潜浇ロ 42并构成潜浇ロ 42浇ロ面的一部分,所述潜浇ロ 42连通所述型腔205,所述公模20与母模30在第一方向Fl相对开模时,所述斜导柱301与导槽41相对移动,通过所述斜导柱301的导向作用,所述滑块40沿第二方向F2相反的方向滑动而移出容置腔203,所述滑块40滑过ー预设距离后,辅助顶出机构50的流道钩针52与顶出机构的顶针27对准,开启顶出机构通过顶针27推动流道钩针52,从而顶出所述潜浇ロ 42中的注塑废料。公模20包括底板21、顶针板组22、支撑块23、第一镶模板24以及公模仁板25。所述底板21设置有ー导柱212,该导柱212对所述顶针板组22起导向作用。所述底板21承载所述顶针板组22与所述支撑块23,支撑块23支撑所述第一镶模板24,并且支撑块23高出所述顶针板组23,从而为顶针板组23提供可沿第一方向Fl滑动的空间240。该顶针板组22包括一上顶针板222与一下顶针板221,上顶针板222与下顶针板221配合以固定推杆26与顶针27,通过顶针板组22移动而带动推杆26移动而顶出成型品,带动顶针27移动而顶出所述潜浇ロ 42中的注塑废料。所述第一镶模板24上安装有所述公模仁板25。公模仁板25包括第一成型面(图未标),该第一成型面(图未标)用以与母模30、滑块40配合形成所述型腔205。公模20进ー步包括所述推杆26及所述顶针27。该推杆26、顶针27与所述顶针板组22组成所述顶出机构。该推杆26沿第一方向Fl贯通所述底板21、顶针板组22、第一镶模板24以及公模仁板25,推杆26 —端固定于顶针板组22,推杆26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一成型面(图未标),其端面构成该成型面表面的一部分。该推杆26通过顶针板组22带动而可相对公模仁板25滑动。所述顶针27沿第一方向Fl贯通所述底板21、顶针板组22以及第一镶模板24,顶针27—端固定于顶针板组22,顶针27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滑块40的底 面。母模30包括顶板31、脱料板32、第二镶模板33以及母模仁板34。所述脱料板32固接在所述顶板31的底面,顶板31配合脱料板32上对应设置有唧嘴311,用以配合成型机注塑。该第二镶模板33固接在所述脱料板32的底面,如通过螺钉固接。所述第二镶模板33开设有对应唧嘴的进浇流道332,该进浇流道332穿过母模仁板并连通至所述潜浇ロ42。该第二镶模板33还开设有贯通的且相对第一方向Fl倾斜的安装孔331,用于安装所述斜导柱301。所述母模仁板34安装于所述第二镶模板33上,所述母模仁板34包括第二成型面(图未示),其朝向公模仁25的第一成型面(图未标),用以与第一成型面(图未标)以及滑块40配合形成所述型腔205。滑块40上开设有所述导槽41、所述潜浇ロ 42和流道钩针孔43。所述导槽41开设于滑块40顶面,其倾斜地延伸并贯通滑块40,用干与斜导柱301配合。所述潜浇ロ 42开设在滑块40顶部,潜浇ロ 42包括主体腔422与流浇通道424。该主体腔422与所述进浇流道332连通,所述流浇通道424连通该主体腔422与型腔205,且该流浇通道424连通至型腔205的侧面,对应成型产品的非外观面,并且便于熔融塑胶均匀填充整个型腔205。所述流道钩针孔43开设在在所述主体腔422的底面并沿第一方向Fl的反方向贯通滑块40。公模20与母模30合模时,该滑块40设置在第一镶模板24、公模仁板25、与第二镶模板33、母模仁板34形成的容置腔203内。辅助顶出机构50包括流道钩针52及弹簧54。所述流道钩针28设置于所述流道钩针孔52内,所述流道钩针52的顶端面构成潜浇ロ 42浇ロ面的一部分。所述弹簧54套设于所述流道钩针52,用于对流道钩针52提供回复力。所述弹簧54 —端可固定于所述流道钩针孔43孔壁上,另一端与所述流道钩针52固接。为设置所述弹簧54,该流道钩针孔43的中间段可形成ー个较大空间,用于安装所述弹簧54。辅助顶出机构50用于辅助顶出注塑后形成在潜浇ロ 42的废料,通过顶针27推动所述流道钩针52,从而将所述潜浇ロ 42注塑废料顶出。该模具结构100可进ー步包括多个驱动机构,包括连接在公模20或母模30任意一方的第一驱动机构(图未示),驱动公模20与母模30可相对开模或合模,本实施例中,可视为第一驱动机构连接在公模20的一方;连接所述顶针板组22的第二驱动机构(图未示);带动推杆26与顶针27滑动;连接滑块40的第三驱动机构(图未示),驱动滑块40可相对公模20或母模30滑动。驱动机构可为电动、气压或液压驱动装置。本较佳实施例中,所有驱动机构采用液压缸。注塑成型时,公模20与母模30合模,滑块40设置在公模20与母模30合模后围 成的容置腔203之间,形成所述型腔205。所述斜导柱301套入所述导槽41。所述推杆26的一端的端面构成型腔205腔壁表面的一部分,所述流道钩针28的顶端面构成潜浇ロ 42浇ロ面的一部分。熔融塑料经所述潜浇ロ 42注入到型腔205,填满并冷却,则在型腔205中形成所需的成型品。开模时,公模20朝与第一方向Fl的反方向移动,相对母模30分开。分开时,进胶流道332自小端拉断而在潜浇ロ 42内形成废料;由于所述斜导柱301与导槽41倾斜配合,斜导柱301将迫使滑块40沿第二方向的反方向滑动,当滑动到一定距离后,通过限位螺丝56的限位作用,滑块40停止动作。此时,流道勾针52与与顶针27的位置对齐,然后,顶针板组22与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带动所述推杆26与顶针27顺产品脱模方向运动,顶针27推顶所述流道勾针52,将潜浇ロ 42中的注塑废料顶出,同时推杆26将成型产品10顶出型腔205,如此完成产品的生产,且将注塑废料顶出。如图2中所示产品10,该产品10的进浇痕迹101形成在其非外观面上。综上,模具结构100通过设置滑块40,并且通过母模30上的斜导柱301与滑块上的导槽41的配合,使得公模20与母模30在第一方向Fl开模的同时,滑块40在第二方向F2的反方向滑出容置腔203,当滑动到一定位置时,流道勾针与第一弹簧的位置刚好与顶针27的位置对齐,在驱动机构(图未示)的作用下,顶针27推动流道勾针52顺产品脱模方向运动将潜浇ロ 42的废料顶出,与此同时推杆26也向上运动将成型产品顶出,通过顶针27将潜浇ロ 42内的注塑废料顶出,保证产品再次注塑正常,潜浇ロ 42内与型腔205侧面,SP对应产品的非外观面连接,实现外观面没有进浇痕迹的产品的注塑。如此,有效地保证了塑胶产品在抽芯结构的滑块40内进胶能够达到很好的外观效果。另外,通过辅助顶出机构50的设置,可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生产。可以理解,在所述滑块40上设置有另ー潜浇口和另ー辅助顶出机构,该潜浇ロ用于向产品型腔的另ー侧面进胶,该辅助顶出机构用于顶出该潜浇ロ的注塑废料。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ー种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公模、母模、滑块及辅助顶出机构,所述公模与母模配合形成一容置腔,所述滑块与所述容置腔配合形成一型腔,所述公模上设有顶出机构,该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所述滑块开设有潜浇ロ,所述辅助顶出机构包括流道钩针,该流道钩针设置在滑块内且一端伸至潜浇ロ并构成潜浇ロ浇ロ面的一部分,所述潜浇ロ连通所述型腔,开模时,所述滑块滑动而移出容置腔,所述滑块滑过ー预设距离后,辅助顶出机构的流道钩针与顶出机构的顶针对准,开启顶出机构通过顶针推动流道钩针,从而顶出所述潜浇口中的注塑废料。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模上形成有斜导柱,所述滑块上开设有与流道钩针配合的流道钩针孔及与斜导柱配合的导槽,所述公模与母模在第一方向相对开模时,所述斜导柱与导槽相对移动,通过所述斜导柱的导向作用,所述滑块沿第二方向滑动而移出所述容置腔。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潜浇ロ开设在所述滑块顶部,该潜浇ロ连通至所述型腔的侧面,对应成型产品的非外观面。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模包括底板、顶针板组、支撑块、第一镶模板、公模仁板,所述底板承载所述顶针板组与所述支撑块,支撑块支撑所述第ー镶模板,所述第一镶模板上安装有所述公模仁板,该公模仁板包括第一成型面,该第一成型面用以与母模、滑块配合形成所述型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公模进ー步包括推杆,该推杆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底板、顶针板组、第一镶模板以及公模仁板,推杆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容置腔,其端面构成该型腔面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针沿第一方向贯通所述底板、顶针板组以及第ー镶模板,顶针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滑块的底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母模包括顶板、脱料板、第二镶模板以及母模仁板,该第二镶模板固接在所述脱料板的底面,所述母模仁板安装在第二镶模板上,该第二镶模板开设有贯通的且相对第一方向倾斜的安装孔,该安装孔安装有所述斜导柱,所述母模仁板包括朝向公模仁的第一成型面的第二成型面,该第二成型面与第一成型面以及滑块配合形成所述型腔。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顶出机构包括弹簧,所述弹簧套设于所述流道钩针,所述弹簧一端固定于所述流道钩针孔孔壁上,另一端与所述流道钩针固接。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滑块上设置有另ー潜浇口和另ー辅助顶出机构,该潜浇ロ用于向产品型腔的另ー侧面进胶,该辅助顶出机构用于顶出该潜浇ロ的注塑废料。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结构包括多个驱动机构,该多个驱动机构中包括连接在所述公模或所述母模任意一方的第一驱动机构,以驱动公模与母模相对开模或合模,连接所述顶针板组的第二驱动机构,以驱动所述推杆与所述顶针滑动,连接所述滑块的第三驱动机构,以驱动滑块相对所述公模或所述母模滑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模具结构,用于成型外观面无进浇痕迹的成型品,该模具结构包括公模、母模、滑块及辅助顶出机构,所述公模与母模配合形成一容置腔,所述滑块与所述容置腔配合形成一型腔,所述公模上设有顶出机构,该顶出机构包括顶针,所述滑块开设有潜浇口,所述辅助顶出机构包括流道钩针,该流道钩针设置在滑块内且一端伸至潜浇口并构成潜浇口浇口面的一部分,所述潜浇口连通所述型腔,开模时,所述滑块滑动而移出容置腔,所述滑块滑过一预设距离后,辅助顶出机构的流道钩针与顶出机构的顶针对准,开启顶出机构通过顶针推动流道钩针,从而顶出所述潜浇口中的注塑废料。本模具结构主要用于成型对外观效果要求较高的成型产品。
文档编号B29C45/40GK202388704SQ20112041355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27日
发明者丘文具, 严雄杰, 袁立勇, 黄得良 申请人:中山市恒滨塑胶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