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机的模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69344阅读:1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机的模头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机的模头结构,属于模具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塑料制品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耐腐蚀性能,随着塑料制品应用的不断推广,其在电子材料、导线、纺织品等应用。通常用于生产塑料包覆内芯的制品。

在生产这些塑料制品时最常用的设备是注塑机,通过对注塑机模头结构的调整来实现不同制品的生产,如可以通过直接挤出成型,而对于塑料包覆制品,通常也是对模头的结构进行调整或改进,在生产纺织制品的过程中采用塑料对芯线进行包覆。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770937Y)公开了一种多股涤纶线PVC包复线模头,有一个模壳,模壳内安装模芯,模壳上制有进料连接口,模芯与模壳之间制有进料道,模芯中制有进线孔,模壳中制有出线孔,模芯与模壳之间的进料道是斜线环形进料流道,在斜线环形进料流道中设置进料缓冲腔,模芯制有球形缓冲体,所述的进线孔和出线孔至少是2孔。虽然,其能够得到塑料包覆的涤纶线,但是,其仍然只能得到单一包覆的涤纶线,不能将多根涤纶线包覆成一体;同时,当芯线采用金属导线进,其进线孔和出线孔很容易造成磨损,而使模头的整体使用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注塑机的模头结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多股导线同时包复为一体且提高防磨性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注塑机的模头结构,包括模壳和长条状的引导杆,所述模壳的下端面具有凹腔一,所述模壳的左侧面具有凹腔二,且所述凹腔一与凹腔二相贯通,所述模壳的右侧面上设有通孔一,所述引导杆穿过通孔一,且所述引导杆的右端与通孔一形成紧配合,所述引导杆的左端位于凹腔二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杆呈水平设置,所述引导杆内沿着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呈平行排列且处于同一平面的贯穿孔,所述模壳的左侧面位于凹腔二处设有端盖,所述端盖与凹腔二的内侧壁通过螺纹连接,所述端盖上开设有截面呈扁平状的通孔二,每个贯穿孔的中心轴线与通孔二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

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通过使引导杆沿着长度设有贯穿孔,从而能够使多条导线的芯心同时通过引导杆,又能够保证其均处于同一平面上,并使引导杆呈水平设置,从而能够保证导线水平通过贯穿孔时,减少其与贯穿孔壁之间接触而产生磨损,实现防磨的效果;同时,为了使多条导线包复成一体,直接通过在端盖上开设通孔二,并通孔二与贯穿孔的中心轴线处理同一平面,从而保证从贯穿孔出来的导线均能够完全通过通孔二,实现包覆多条导线的效果。

在上述注塑机的模头结构中,所述通孔二沿着贯穿孔的排列方向设有若干对相对设置的凹槽,且所述凹槽的对数与贯穿孔的个数相一致。通过使通孔二上设置凹槽,能够使包覆的导线更好的分散开,防止在加工的过程中出现并线的现象。

在上述注塑机的模头结构中,所述通孔二的表面复合有防磨层一。能够提高防磨性能。作为优选,所述防磨层一采用钨钢制成。该材料的具有很好的耐磨性,通过在通孔二的表面复合钨钢材料制成的防磨层,能够提高耐磨性,提高使用寿命。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硬度较高的金属或合金材料替代。

在上述注塑机的模头结构中,所述引导杆包括防磨内芯和包覆层,所述包覆层包覆在防磨内芯的外表面,且所述引导通开设在防磨内芯上。通过使引导杆的内芯具有防磨性,同样是为了提高耐磨性能。作为优选,所述防磨内芯采用钨钢制成;所述包覆层采用铁制成。

在上述注塑机的模头结构中,所述引导杆的左端面与端盖的内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2~0.5mm。有利于熔融的塑料在挤出时更好的包覆在导线的外面,提高包覆的效果,保证芯线不会出现并线的现象。

在上述注塑机的模头结构中,所述模壳的前端面设有内壁具有螺纹的调节孔一,所述调节孔一位于模壳的前端面的左侧,且所述调节孔一上设有调节螺杆一,所述调节螺杆一与引导杆相抵靠;所述模壳的后端面设有内壁具有螺纹的调节孔二,所述调节孔二位于模壳后端面的右侧,且所述调节孔二上设有调节螺杆二,所述调节螺杆二与引导杆相抵靠;所述模壳的上端面设有内壁具有螺纹的调节孔三和调节孔四,所述调节孔三位于调节孔四的左侧,且所述调节孔三上设有调节螺杆三,所述调节孔四上设有调节螺杆四,所述调节螺杆三与引导杆的左端相抵靠;所述调节螺杆四与引导杆的右端相抵靠。由于引导杆是通过紧配合的方式进行固定,在使用时间过长之后,可能会出现微小松动现象,而使引导杆不能很好的处于水平位置,而通过以上调节结构,当引导杆出现微小松动后,能够进行有效的调节,保证引导杆处于水平状态,从而也就相当于能够防止导线与贯穿孔壁之间的磨擦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通过设置引导杆和使端盖上设有通孔二,能够同时实现多条导线包覆成一体的效果;又能够实现有效防止磨损的效果。

2.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通过设置防磨层一和采用防磨内芯,能够提高耐磨性能,从而减少磨损的现象,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

3.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通过在模壳上设置调节机构,能够实现对引导杆进行微调,使其更好的处于水平位置,减少导线与贯穿孔壁之间的接触,从而提高防磨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的模壳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的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的端盖放大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的俯视图。

图中,1、模壳;11、凹腔一;12、凹腔二;13、通孔一;14、调节孔一;15、调节孔二;16、调节孔三;17、调节孔四;2、引导杆;21、贯穿孔;22、防磨内芯;23、包覆层;3、端盖;31、通孔二;32、凹槽;33、防磨层一;4、调节螺杆一;5、调节螺杆二;6、调节螺杆三;7、调节螺杆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结合图1-图6所示,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包括模壳1和长条状的引导杆2,模壳1的下端面具有凹腔一11,模壳1的左侧面具有凹腔二12,且凹腔一11与凹腔二12相贯通,模壳1的右侧面上设有通孔一13,引导杆2穿过通孔一13,且引导杆2的右端与通孔一13形成紧配合,引导杆2的左端位于凹腔二12内,引导杆2呈水平设置,其中,引导杆2内沿着长度方向开设有若干呈平行排列且处于同一平面的贯穿孔21,本实施方式中采用3个,当然,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开设4个或5个等等,模壳1的左侧面位于凹腔二12处设有端盖3,端盖3与凹腔二12的内侧壁通过螺纹连接,端盖3上开设有截面呈扁平状的通孔二31,每个贯穿孔21的中心轴线与通孔二31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中的模壳可以直接采用铁或铁合金材料制成,同样,端盖也可以采用铁或铁合金材料制成。

更具体的说,其中,所述通孔二31沿着贯穿孔的排列方向设有若干对相对设置的凹槽32,且所述凹槽32的对数与贯穿孔21的个数相一致。使其对数与贯穿孔21的个数相一致,也就是说相当于设置3对凹槽32,使与每个贯穿孔21相对应,能够保证更好的分隔开,使包覆成一体后,各根铜线导线具体更好的独立性,有效防止出现并线的效果。为了提高耐磨性,使通孔二31的表面复合有防磨层一33,最好使防磨层33采用钨钢材料制成。当然,更进一步的,引导杆2包括防磨内芯22和包覆层23,包覆层23包覆在防磨内芯22的外表面,且贯穿孔21开设在防磨内芯22上。同时还可以使防磨内芯22采用钨钢制成;包覆层23采用铁制成。当然,防磨层33和防磨内芯22也可以采用其它硬度较高的金属材料或合金制成。

作为优选,可以使引导杆2的左端面与端盖3的内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2~0.5mm。使挤出后具有较好的一体复合效果,提高多线包覆的效果。更进一步的,为了防止因使用时间过久,引导杆2出现松动现象而使其不处于水平位置,通过使模壳1的前端面设有内壁具有螺纹的调节孔一14,调节孔一14位于模壳1的前端面的左侧,且调节孔一14上设有调节螺杆一4,调节螺杆一4与引导杆2相抵靠;模壳1的后端面设有内壁具有螺纹的调节孔二15,调节孔二15位于模壳1后端面的右侧,且调节孔二15上设有调节螺杆二5,调节螺杆二5与引导杆2相抵靠;模壳1的上端面设有内壁具有螺纹的调节孔三16和调节孔四17,调节孔三16位于调节孔四17的左侧,且调节孔三16上设有调节螺杆三6,调节孔四17上设有调节螺杆四7,调节螺杆三6与引导杆2的左端相抵靠;调节螺杆四7与引导杆2的右端相抵靠。当然,可以使调节孔一14、调节孔二15、调节孔三16和调节孔四17的内壁上均设有内螺纹,使与相应调节螺杆上的螺纹相匹配,更有利于调节。

使用时,将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安装于注塑机的机头上,即相当于使本注塑机的模头结构的凹腔一11与注塑机的出料口进行连接,通过将端盖3通过螺纹旋紧盖合在凹腔二12处,然后将铜丝导线穿过贯穿孔21并在牵引力的作用下向前移动并使铜丝导线也穿过通孔二31;同时,注塑机的出料口处熔融的塑料(如PVC)注入到凹腔一11内,注入时可以有一定的压力,并使流经凹腔二12,通过通孔二31挤出,从而实现包覆在铜丝导线的外面,并实现包覆多条铜导线的效果,且多条铜导线相互平行且位于同一平面上并包覆在PVC塑料内,其中的铜导线可以是表面镀锡的铜导线。

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对本实用新型已作出了详细的说明并引证了一些具体实施例,但是对本领域熟练技术人员来说,只要不离开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可作各种变化或修正是显然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