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件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3788阅读:1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嵌件注塑模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嵌件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嵌件注塑是将嵌件预先固定在模具中适当的位置,然后再注入塑料成型,开模后嵌件被冷却固化的塑料包紧埋在制品内得到带有如螺纹环、电极等嵌件的制品的方法。嵌件与其安装在模具中的位置之间常常出现连接不紧密的情况,使熔融树脂进入二者之间的缝隙,形成飞边等缺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203739124U公开了一种嵌铸件注塑用模具,其包括动模,以及相对设置在动模上方的定模,以及活动块,活动块的下端面与嵌铸件相邻,活动块的上端面与活动嵌件的下端面相抵,活动嵌件与活动块之间设有弹性件。

上述现有技术中在活动嵌件与活动块之间设置弹性件,在自行调整活动块与动模之间形成的铸模腔的高度的同时,可以缓冲活动块对嵌铸件的注塑压力,满足嵌铸件的厚度公差的要求,但是,该现有技术只能在动模运动方向上调节厚度公差(即Z轴方向上的公差),而不能调节与厚度方向垂直的X轴和Y轴方向上的公差。也就是说,使上现有技术中的嵌铸件注塑用模具时,针对不同公差的嵌件在垂直于Z轴的方向(包括但不限于X轴和Y轴方向)仍存在容易使产品出现飞边等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针对不同公差的嵌件时,在垂直于Z轴的方向上仍会使产品出现飞边等问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在垂直于Z轴的方向上消除产品缺陷的嵌件注塑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嵌件注塑模具,其包括固定设置的静模,所述静模上设置有沿Z轴延伸的静模芯;和

朝向所述静模且沿Z轴来回移动的动模,所述动模上设置有与所述静模芯配合的动模芯,所述静模芯和所述动模芯在合模时在对应嵌件所在的位置相互楔合,所述相互楔合的部分朝向所述嵌件施加有偏压力。

所述静模芯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外侧的X向外侧静模芯,所述动模芯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外侧的X向外侧动模芯,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与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在合模时在所述嵌件所在的位置相互楔合,其相互楔合的部分朝向所述嵌件施加有X轴向的偏压力;所述静模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内侧的X向内侧静模芯,所述动模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内侧的X向内侧动模芯,所述X向内侧静模芯与所述X向内侧动模芯在合模时在所述嵌件对应的位置相互楔合,其相互楔合的部分朝向所述嵌件施加有X轴向的偏压力。

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和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为长条状。

X向外侧动、静模芯在X轴向楔面紧配合向所述嵌件产生的变形量与X向内侧动、静模芯在X轴向楔面紧配合向所述嵌件产生的变形量的累积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嵌件在X轴向上的上下公差绝对差值。

所述静模芯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外侧的Y向外侧静模芯,所述动模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外侧的Y向外侧动模芯,所述Y向外侧静模芯与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在合模时在所述嵌件所在的位置相互楔合,所述相互楔合的部分朝向所述嵌件施加有Y轴向的偏压力;所述静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的端部且沿Z轴延伸的板状的端部静模芯,所述动模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端部、与所述端部静模芯配合且沿Z轴延伸的板状的端部动模芯,所述端部静模芯与所述端部动模芯在合模时在所述嵌件对应的位置有重合部分并朝向所述嵌件的端部施加有偏压力。

所述Y向外侧静模芯和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为长条状。

所述Y向外侧静、动模芯在Y轴向楔面紧配合向所述嵌件产生的变形量与所述端部静、动模芯Y轴向楔面紧配合向所述嵌件产生的变形量的累积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嵌件在Y轴向上的上下公差的绝对差值。

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和/或X向外侧静模芯和/或Y向外侧动模芯和/或Y向外侧静模芯背向所述嵌件的外侧且靠近所述嵌件处设置有弧形槽,适于在相互楔合时产生弹性变形并在反弹力的作用下对所述嵌件产生偏压力。

所述静模芯和所述动模芯为弹簧钢。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嵌件注塑模具中,其包括固定设置的静模和动模,所述静模上设置有沿Z轴延伸的静模芯;朝向所述静模且沿Z轴来回移动的动模,所述动模上设置有与所述静模芯配合的动模芯,所述静模芯和所述动模芯在合模时在对应嵌件所在的位置相互楔合,所述相互楔合的部分朝向所述嵌件施加有偏压力,即通过在垂直于Z轴的方向上产生对嵌件的偏压力来消除因嵌件公差与动、静模产生间隙而产生产品缺陷。

2.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嵌件注塑模具中,所述静模芯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外侧的X向外侧静模芯,所述动模芯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外侧的X向外侧动模芯,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与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在合模时在所述嵌件所在的位置相互楔合,其相互楔合的部分朝向所述嵌件施加有X轴向的偏压力;所述静模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内侧的X向内侧静模芯,所述动模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内侧的X向内侧动模芯,所述X向内侧静模芯与所述X向内侧动模芯在合模时在所述嵌件对应的位置相互楔合,其相互楔合的部分朝向所述嵌件施加有X轴向的偏压力,即通过在嵌件X轴方向的内外两侧分别设置朝向所述嵌件的偏压力用于消除因公差带来的对产品的影响。

3.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嵌件注塑模具中,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和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为长条状,所述Y向外侧静模芯和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为长条状,更容易产生朝向所述嵌件的偏压力。

4.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嵌件注塑模具中,所述静模芯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外侧的Y向外侧静模芯,所述动模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外侧的Y向外侧动模芯,所述Y向外侧静模芯与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在合模时在所述嵌件所在的位置相互楔合,所述相互楔合的部分朝向所述嵌件施加有Y轴向的偏压力;所述静模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的端部且沿Z轴延伸的板状的端部静模芯,所述动模包括设置在所述嵌件端部、与所述端部静模芯配合且沿Z轴延伸的板状的端部动模芯,所述端部静模芯与所述端部动模芯在合模时在所述嵌件对应的位置有重合部分并朝向所述嵌件的端部施加有偏压力,即通过在嵌件的Y轴方向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朝向所述嵌件的偏压力用于消除因公差带来的对产品的影响。

5.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嵌件注塑模具中,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和/或X向外侧静模芯和/或Y向外侧动模芯和/或Y向外侧静模芯背向所述嵌件的外侧且靠近所述嵌件处设置有弧形槽,适于在相互楔合时产生弹性变形并在反弹力下对所述嵌件产生偏压力,使得它们都具有较大的变形量,从而能够很好地消除注塑模具内嵌件的公差;即使同一副注塑模具在同一种嵌件的公差尺寸相差较大时也能够消除这种嵌件的公差,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同时节省了一副注塑模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嵌件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全中X向外侧动模芯和X向外侧静模芯楔面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端部动模芯,2-X向外侧动模芯,3-第三动模芯子,4-X向内侧动模芯,5-第五动模芯子,6-Y向外侧动模芯,7-第二端部动模芯,8-嵌件,9-第一端部静模芯,10-X向内侧静模芯,11-X向外侧静模芯,12-Y向外侧静模芯,13-第二端部静模芯,14-弧形槽,15-楔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X向、Y向、Z向”、“X轴、Y轴、Z轴”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注塑模具内嵌件公差消除方案的成型设计,如图1所示,其包括固定设置的静模和动模(图中未示出),所述静模上设置有沿Z轴延伸的静模芯;动模朝向所述静模且沿Z轴来回移动,所述动模上设置有与所述静模芯配合的动模芯,所述静模芯和所述动模芯在合模时在对应嵌件所在的位置相互楔合,所述相互楔合的部分朝向所述嵌件施加有偏压力,本实施例中其包括端部动模芯1、X向外侧动模芯2、第三动模芯子3、Y向外侧动模芯6、第五动模芯子5、第二端部动模芯7、X向内侧动模芯4和第一端部静模芯9、X向外侧静模芯11、Y向外侧静模芯12、第二端部静模芯13和X向内侧静模芯10;其中在X向外侧静模芯11和X向外侧动模芯2、Y向外侧静模芯12和Y向外侧动模芯6上设计有弧形槽14,同时它们的材料均为弹簧钢,使得它们具有较大的变形量,它们的形状如图2所示,为X向外侧动模芯2和Y向外侧动模芯6的结构,b为X向外侧静模芯11和Y向外侧静模芯的结构12。

合模前,在动模型腔内放置嵌件8,进而可以进行合模,所示,合模后,所述第一端部静模芯9与所述端部动模芯1发生对插,即相互楔合,端部静模芯9固定住所述端部动模芯1,使所述端部动模芯1处于竖直状态,即本实施例中端部动模芯1设置在端部静模芯9外侧对端部静模芯9有挤压作用,通过对端部静模芯9的挤压间接挤压嵌件8。

所述第二端部静模芯13与所述第二端部动模芯7发生对插,即相互楔合,本实施例中第二端部静模芯13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部动模芯7的外侧,固定住所述第二端部动模芯7,对第二端部动模芯7有一个向嵌件方向的偏压力,使所述第二端部动模芯处于竖直状态。

所述X向内侧静模芯10与所述X向内侧动模芯4发生对插,X向内侧静模芯10设置在X向内侧动模芯4外侧,X向内侧静模芯10对X向内侧动模芯4有一个向嵌件方向的偏压力,固定住所述X向内侧动模芯4,使所述X向内侧动模芯4处于竖直状态。

X向外侧动、静模芯在X轴向楔面紧配合向所述嵌件产生的变形量与X向内侧动、静模芯在X轴向楔面紧配合向所述嵌件产生的变形量的累积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嵌件在X轴向上的上下公差绝对差值。所述Y向外侧静、动模芯在Y轴向楔面紧配合向所述嵌件产生的变形量与所述端部静、动模芯Y轴向楔面紧配合向所述嵌件产生的变形量的累积之和大于或等于所述嵌件在Y轴向上的上下公差的绝对差值。

当所述嵌件8公差尺寸偏下限时,合模时,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11与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2发生对插,由于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2由弹簧钢制造,且设计有如图2所示的弧形槽,使得它具有较大的变形量,此时由于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11与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2的对插斜面过盈,即楔面紧配合,且所述嵌件公差尺寸偏下限,故而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2在受到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11的偏压力的同时向-X方向形变,使得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2在-X方向紧贴所述嵌件8,所述嵌件8受到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2挤压的另一侧由于受到挤压而紧贴所述X向内侧动模芯4,使得所述嵌件8在X方向得到定位。

与此同时,所述Y向外侧静模芯12与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发生对插,即相互楔合,由于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由弹簧钢制造,且设计有如图2所示的弧形槽,使得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具有较大的变形量,此时由于所述Y向外侧静模芯12与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的对插斜面过盈,即楔面紧配合,且所述嵌件8公差尺寸偏下限,故而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在受到所述Y向外侧静模芯12挤压的同时向-Y方向发生形变,使得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紧贴所述嵌件8,同时所述嵌件8被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挤压的另一侧的端面由于受到挤压而紧贴所述端部动模芯1和所述第二端部动模芯7,从而使得所述嵌件在Y方向上得到定位。由此,完成了对所述嵌件8公差尺寸偏下限时的消除。

当所述嵌件8的公差尺寸偏上限时,合模时,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11与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2发生对插,由于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11由弹簧钢制造且设计有如图2所示的弧形槽,使得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11具有较大的变形量,此时由于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11与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2的对插斜面过盈,即楔面紧配合,且所述嵌件8的公差尺寸偏上限,故而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2在X方向上受到所述嵌件的挤压,使得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11受到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2的挤压,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11上的所述弧形槽14向Y方向上发生形变,由此所述X向外侧静模芯11给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2一个反弹力的作用,使得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2紧贴所述嵌件,所述嵌件8被所述X向外侧动模芯2挤压的另一侧紧贴所述X向内侧动模芯4,使得所述嵌件8在X方向上得到定位;与此同时,所述Y向外侧静模芯12与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发生对插,由于所述Y向外侧静模芯12由弹簧钢制造且设计有如图2所示的弧形槽,使得所述Y向外侧静模芯12具有较大的变形量,此时由于所述Y向外侧静模芯12与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的对插斜面过盈,即楔面紧配合,且所述嵌件8的公差尺寸偏上限,故而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在Y方向上受到所述嵌件8的挤压,使得Y向外侧静模芯12受到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的挤压,所述Y向外侧静模芯12上的所述弧形槽14向-Y方向上发生形变,由此所述Y向外侧静模芯12给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一个反弹力的作用,使得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紧贴所述嵌件8,所述嵌件被所述Y向外侧动模芯6挤压的另一侧的端面紧贴所述X向内侧动模芯4与所述第二端部动模芯7,使得所述嵌件8在Y方向得到定位。由此完成了对所述嵌件8公差尺寸偏上限时的消除。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例,本实施例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X向外侧动、静模芯在X轴向楔面紧配合向所述嵌件产生的变形量与X向内侧动、静模芯在X轴向楔面紧配合向所述嵌件产生的变形量的累积之和替换为等于所述嵌件在X轴向上的上下公差绝对差值。所述Y向外侧静、动模芯在Y轴向楔面紧配合向所述嵌件产生的变形量与所述端部静、动模芯Y轴向楔面紧配合向所述嵌件产生的变形量的累积之和替换为等于所述嵌件在Y轴向上的上下公差的绝对差值。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