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机移动平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67317发布日期:2019-01-29 18:04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机移动平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机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注塑机移动平台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型注塑机合模区域安全踏板装置是由防滑踏板、托架、踏架、开关板、弹簧、行程开关等组合而成。当操作人员需求要进入合模区域时,操作人员站在防滑踏板上,底部弹簧由于人体重力因素压缩踏板触动行程开关,触发安全模式使工作人员放心在合模区域工作。但是,此安全踏板装置由于具有固定的长与宽,上下高度差达到700-800mm,并且还有下拉杆挡着人员进入,操作人员进出安全踏板装置不是很容易,并且工作的区域比较狭窄,对于操作人员经常须进出合模区域造成麻烦。

针对上述问题,申请号为201620645443.0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大机移动平台装置,在注塑机合模区域下拉杆上安装可自动控制的大机移动平台装置,采用滚轮在下拉杆的上平面、侧面联合滚动的方法,由踏板支架、脚踏板、开关板、轴承架、滚轮轴、滚轮、防震器、自动控制装置组合而成。当操作人员因需求要进入合模区域时,操作人员站在脚踏板上,弹簧由于人体重力压缩脚踏板触动行程开关,触发安全模式使工作人员放心在合模区域工作。

但是,此脚踏板由于是固定在下拉杆上,有滚轮高起,会缩短拉杆内间距,现有的踏脚板到下拉杆的间距为128mm,导致上拉杆和踏脚板之间容许模具进出的距离不足以支撑现有的大尺寸模具进入注塑机,且整个移动平台的受力均由下拉杆承担,下拉杆受力大易发生形变影响下拉杆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增加拉杆内间距以适用更大尺寸模具的注塑机移动平台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新的技术方案:一种注塑机移动平台装置,包括合模区域,设置在合模区域一端的定模板,所述定模板下端两侧设置有下拉杆,下拉杆上移动设置有移动平台,所述移动平台包括框住下拉杆的侧支撑架和位于下拉杆之间的水平支撑架,侧支撑架与水平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侧支撑架上设置有脚踏上板,所述水平支撑架上设置有脚踏下板,所述侧支撑架上于下拉杆的两侧设置有竖直滚轴,所述竖直滚轴上设置有与下拉杆贴合的限位滚轮,所述脚踏上板的底部设置有与下拉杆存在间隙的固定板,固定板靠近下拉杆的一侧设置有下压时与下拉杆限位贴合的凹弧,在水平支撑架底部两侧设置有移动滚轮组件,水平支撑架上端设置有行程开关,所述合模区域上设置有驱动所述移动平台沿下拉杆往复运动的驱动机构。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现有的移动平台装置在下拉杆的上端设置滚轮,使脚踏上板到下拉杆的间距为128mm,本方案将滚轮替换为固定板,使脚踏上板到下拉杆的间距缩短至46mm,使模具进入的有效距离增加82mm,且固定板上设置的凹弧平时与下拉杆之间存在间隙,当操作人员站在脚踏上板时,脚踏上板下压使固定板的凹弧贴合在下拉杆上,保证脚踏上板的稳定性,移动滚轮组件的设置起到支撑移动平台的作用,同时辅助驱动机构进行移动平台的移动,该注塑机移动平台装置对下拉杆的压力小,且脚踏上板到下拉杆的距离减小,适用更大尺寸模具,增加适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移动滚轮组件包括于水平支撑架底部两侧竖直向下的支撑板,支撑板的下端向外垂直设置有滚轮轴,滚轮轴远离支撑板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滚轮,支撑滚轮和滚轮轴之间设置有轴承。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板的设置有效减小支撑滚轮的直径,减少支撑滚轮移动过程中对合模区域两侧部件的影响,支撑滚轮和滚轮轴之间的轴承增加支撑滚轮滚动的流畅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合模区域上的电机和定滑轮,在电机和定滑轮上设置有同步带,所述同步带与连接板固定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电机驱动时同步带移动,同步带带动连接板同步运动,使移动平台进行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脚踏下板底部设置有开关板,所述开关板接触所述行程开关。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开关板的设置在操作人员踏入到脚踏下板时更加容易触发行程开关,使注塑机停止合模作业,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滚轮的两端直径向中央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与所述下拉杆贴合设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该设置使限位滚轮时刻与下拉杆保持贴合,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同时该结构确保限位滚轮滚动的流畅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在侧支撑架相背的一侧的两端凸设有拉环。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拉环的设置可以人为驱动移动平台,停电后需要对注塑机进行维修或调试时,一个操作人员站在移动平台上,另一个操作人员可以拉动拉环进行移动平台的移动。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的优点为:将滚轮替换为固定板,使脚踏上板到下拉杆的间距缩短,增加模具进入的有效距离,且固定板上设置的凹弧平时与下拉杆之间存在间隙,当操作人员站在脚踏上板时,脚踏上板下压使固定板的凹弧贴合在下拉杆上,保证脚踏上板的稳定性;移动滚轮组件的设置起到支撑移动平台的作用,减少对下拉杆的压力,同时辅助驱动机构进行移动平台的移动;拉环的设置可以人为驱动移动平台,停电后需要对注塑机进行维修或调试时,一个操作人员站在移动平台上,另一个操作人员可以拉动拉环进行移动平台的移动,该注塑机移动平台装置对下拉杆的压力小,且脚踏上板到下拉杆的距离减小,适用更大尺寸模具,增加适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一种注塑机移动平台装置的轴测图;

图2为图1中A的放大图;

图3为本实施例中一种注塑机移动平台装置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

图5为图3中B的放大图;

图6为图3中C的放大图。

图中:1、合模区域;2、定模板;3、下拉杆;4、移动平台;401、水平支撑架;402、侧支撑架;403、脚踏下板;404、连接板;405、脚踏上板;406、竖直滚轴;407、限位滚轮;408、固定板;4081、凹弧;409、拉环;5、移动滚轮组件;501、支撑板;502、滚轮轴; 503、支撑滚轮;504、轴承;6、电机;7、定滑轮;8、同步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实施例

一种注塑机移动平台装置,参照图1-图2所示,包括合模区域1,在合模区域1的一端设置有定模板2,定模板2上穿设有上拉杆和下拉杆3,模具安装在上拉杆和下拉杆3之间,在下拉杆3上移动设置有移动平台4,移动平台4的底部设置有连接板404,在合模区域1 上设置驱动移动平台4沿下拉杆3往复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包括电机6和定滑轮7,电机6和定滑轮7之间设置有同步带8,连接板 404固定连接同步带8。

移动平台4包括支撑支架组,该支撑支架组包括框柱下拉杆3的侧支撑架402和位于下拉杆3之间的水平支撑架401,侧支撑架402 均不触碰到下拉杆3,水平支撑架401的两侧与侧支撑架402固定连接,移动平台4上设置有脚踏板组件,该脚踏板组件包括位于侧支撑架402上端的脚踏上板405和位于水平支撑架401上端的脚踏下板 403,脚踏下板403的底部设置有开关板,水平支撑架401上端设置有行程开关,当开关板接触行程开关,控制器控制注塑机停止合模作业。

参照图3-图5所示,在侧支撑架402的两侧设置有竖直滚轴406,在竖直滚轴406上设置有贴合下拉杆3的限位滚轮407,该限位滚轮 407的两端直径向中央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在侧支撑架402相背的一侧的两端凸设有拉环409,在脚踏上板405的下端设置有一固定板408,固定板408与下拉杆3之间存在间隙,固定板408的下端设置有与下拉杆3触碰时与下拉杆3贴合的凹弧4081。

水平支撑架401底部的两侧设置有移动滚轮组件5,参照图6所示,该移动滚轮组件5包括于水平支撑架401底部两侧竖直向下的支撑板501,支撑板501的下端向外垂直设置有滚轮轴502,滚轮轴502 远离支撑板501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滚轮503,支撑滚轮503和滚轮轴 502之间设置有轴承504。

本实用新型在注塑机合模区域1下的下拉杆3上安装可自动控制的移动平台4,申请号为201620645443.0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大机移动平台装置,在脚踏上板的下端安装水平滚轮轴和滚轮,使脚踏上板到下拉杆之间的间距为128mm,本方案将水平滚轮轴和滚轮替换为固定板408,使脚踏上板405与下拉杆3之间的间距缩短为46mm,使模具进入的有效距离增加82mm,适用更大尺寸的模具的应用,且操作人员站立在脚踏下板403时,固定板408的凹弧4081与下拉杆 3存在间隙,当操作人员站立在脚踏上板405时,脚踏上板405下沉使固定板408与下拉杆3限位贴合,保证脚踏上板405的稳定性。

本方案通过通过侧支撑架402、竖直滚轴406、水平支撑架401 和移动滚轮组件5共同作用来支撑移动平台4,同时能让移动平台4 相对下拉杆3移动。限位滚轮407贴合下拉杆3的两侧起到导向作用和提高移动平台4移动的流畅性的作用,使下拉杆3的受力均匀,当电机6启动使同步带8运动从而带动移动平台4的沿着下拉杆3往复运动,由于移动平台4是架设在下拉杆3上端,缩短了操作人员从工作平台到移动平台4的距离,减少操作人员进入的难度;另外通过电机6增加移动平台4的自动化程度,移动平台4相对于以往的固定平台移动的范围大,可以充分满足操作人员须要经常进出合模区域1的需求。

此外,本方案的驱动机构也可设置成伺服电机和丝杠,在合模区域上设置2个轴承座,轴承座之间设置丝杠,一侧轴承座上设置伺服电机,丝杠上设置丝杠螺母,丝杠螺母与连接板连接,伺服电机驱动丝杠正反转带动移动平台往复运动;驱动机构还可设置成无杆气缸,在合模区域上固定设置无杆气缸,无杆气缸的外置滑块与连接板连接,外置滑块滑移带动移动平台实现移动。

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