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翻盖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54054发布日期:2019-01-02 22:01阅读:531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翻盖注塑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注塑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翻盖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发动机翻盖在使用过程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例如:防止烫伤:很多车主在发动机有异响或者遇到什么故障的时候都喜欢自己把引擎盖打开来,如果没有发动机翻盖的话,就很容易不小心用手直接接触到发动机造成烫伤;隔音:发动机是有些噪音的,发动机翻盖具有隔音的效果。

发动机翻盖是采用注塑模注塑成型,注塑模由动模和定模两部分组成,动模安装在注塑成型机的固定模板上,注射成型时动模与定模闭合构成浇注系统和型腔,开模时动模和定模分离以便取出塑料制品。目前注塑行业中常用的模具冷却方式主要有水冷却和油冷却,一般注塑行业中通常都取用水冷却,就是在模具型腔内或周围设置水路,利用水冷却循环将热量带走,提高冷却时间,控制模具温度,缩短成型周期。然而现有的注塑模的定模和动模都是分开进行冷却,这种冷却方式存在着冷却不均匀的问题,从而使得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授权公告号为CN106042310B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高精度高效率注塑模具,该方案将定模和动模中的水路连通,解决了定模和动模冷却不均匀的问题。但是定模和动模中的水路连通后,在开模时,动模中残留的冷却剂会滴落在定模上,对定模造成污染,从而造成对型腔中产品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翻盖注塑模具,以解决现有技术开模时动模中滴出的冷却液会污染定模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发动机翻盖注塑模具,包括定模和能盖合在定模上的动模,动模内设有上冷却管道,定模内设有下冷却管道,上冷却管道和下冷却管道连通,上冷却管道内设有上接头,下冷却管道内设有下接头,上接头包括固定环,固定环固定连接在上冷却管道内壁,固定环上固定连接有支撑座,支撑座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挡板,下接头包括抵靠筒,抵靠筒滑动连接在下冷却管道内,抵靠筒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第一复位弹簧远离抵靠筒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冷却管道的内壁,抵靠筒的上部固定连接有抵杆,抵杆顶部固定连接有破碎连接桩,上冷却管道的外周套设有冷却环,支撑座和破碎连接桩均位于冷却环内,动模内设有用于充入液氮的急冻通道,冷却环位于急冻通道内,定模内设有滑动孔,滑动孔与下冷却管道连通,滑动孔内滑动连接有用于阻挡抵靠筒下降的档杆,第一复位弹簧自然状态下,抵靠筒侧壁遮住滑动孔。

本基础方案的原理在于:在上冷却管道内注入冷却液,冷却液经上冷却管道进入并充满下冷却管道,将下冷却管道内的冷却液排出。即通过上冷却管道的进液和下冷却管道的排液形成循环的冷却液流,对动模和定模进行均匀的冷却。

冷却完毕之后,开模之前。将液氮注入急冻通道内,在常压下,液氮温度为-196℃,能够急速使水结成冰,即短暂时间之后,冷却环内的冷却液冻结成冰块将上冷却管道封堵,即冷却环内的冰块冻结在冷却环内的支撑座和破碎连接桩上,同时上冷却管道被封堵防止上冷却管道内的冷却液在开模时滴落到定模上。将动模上移,上冷却管道与下冷却管道分离,支撑座远离下冷却管道,支撑座带着冰块向上移动,冰块带动破碎连接桩上移,破碎连接桩带着抵靠筒上移,使第一复位弹簧被拉伸。抵靠筒上移后漏出滑动孔,使档杆进入下冷却管道内,此时档杆位于抵靠筒下方。当第一复位弹簧被拉到极限,使抵靠筒不再移动,从而使破碎连接桩与冰块分开。因为挡板的阻挡冰块使固定在支撑座上,防止冰块随破碎连接桩下移。破碎连接桩与冰块分开后,抵靠筒在第一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下移并与其下方的档杆相抵。此时,抵靠筒的位置高于第一复位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的抵靠筒的位置。即破碎连接桩的位置高于其在第一复位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的位置。

当取走型腔内的工件后,需要合模时,使动模下移,从而使上冷却管道下移时,进而使支撑座带着冰块下移。因为破碎连接桩的位置高于其在第一复位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位置,冰块下移时具有速度,因此冰块下移时能与破碎连接桩发生碰撞,从而使冰块碎成小块。使冰块上方的冷却液能够流进下冷却管道。

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装置即避免了开模时排出下冷却管道和上冷却管道中的冷却液,合模时再加入冷却液,提升了效率。

2.同时避免了开模时,上冷却管道与下冷却管道分离,上冷却管道中的残余冷却液低落到定模,造成产品被污染。

优化方案一:所述档杆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板,定模上固定连接有复位座,复位座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第二复位弹簧远离复位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板上。第二复位弹簧的设置使抵靠筒上升后,档杆能够立刻伸入下冷却管道内,避免人工操作,增加了本装置的自动化程度。

优化方案二:所述破碎连接桩呈圆锥状。圆锥状的破碎连接桩一方面因为相对与其它带有竖直平面的形状,圆锥状的破碎连接桩在分离时不会造成与冰块多余的摩擦力,使在抵靠筒下移上时破碎连接桩与冰块快速分离。另一方面,圆锥状的破碎连接桩顶部尖锐,易将冰块顶碎。

优化方案三:所述支撑座的横截面呈倒锥形。冰块冻结在横截面呈倒锥形的支撑座上,受到破碎连接桩撞击后,向上移动时由于支撑座上段体积比下段体积大,因此冰块更容易被挤碎。

优化方案四:所述冷却环由铜制成。铜制的冷却环导热率高,能够提高冷却液结冰的速度,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发动机翻盖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图2中9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动模1、上冷却管道2、下冷却管道3、定模4、第二复位弹簧5、复位座6、急冻通道7、档杆8、固定环10、冰块11、支撑座12、挡板13、冷却环14、抵杆15、抵靠筒16、第一复位弹簧17。

实施例:本方案中的发动机翻盖注塑模具,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定模4和能盖合在定模4上的动模1,动模1内设有上冷却管道2,定模4内设有下冷却管道3,上冷却管道2和下冷却管道3连通。上冷却管道2上连通有进液泵,下冷却管道3上连通有吸液泵。上冷却管道2内设有上接头,下冷却管道3内设有下接头,上接头和下接头均位于上冷却管道2和下冷却管道3的连通处。

上接头包括固定环10,固定环10固定连接在上冷却管道2内壁,固定环10的中心固定连接有支撑座12,支撑座12的横截面呈倒锥形,支撑座12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挡板13。支撑座12内安装有温度传感器。下接头包括抵靠筒16,抵靠筒16滑动连接在下冷却管道3内,抵靠筒16下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复位弹簧17,第一复位弹簧17远离抵靠筒1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下冷却管道3的内壁。抵靠筒16的上部固定连接有竖直的抵杆15,抵杆15顶部固定连接有圆锥状的破碎连接桩。抵杆15伸入上冷却管道2中。

上冷却管道2的外周套设有冷却环14,冷却环14由铜制成。冷却环14位于上接头处,支撑座12和破碎连接桩均位于冷却环14内。动模1内设有用于充入液氮的急冻通道7,冷却环14位于急冻通道7内。急冻通道7外周安装有隔热层。定模4内设有水平的滑动孔,滑动孔内安装有O型圈密封件,滑动孔与下冷却管道3连通,滑动孔内滑动连接有用于阻挡抵靠筒16下降的档杆8。第一复位弹簧17自然状态下,抵靠筒16侧壁遮住滑动孔。

档杆8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板,定模4上固定连接有复位座6,复位座6上固定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5,第二复位弹簧5远离复位座6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接板上。

使用时,利用进液泵在上冷却管道2内注入冷却液,冷却液经上冷却管道2进入并充满下冷却管道3,利用吸液泵将下冷却管道3内的冷却液排出。即通过上冷却管道2的进液和下冷却管道3的排液形成循环的冷却液流,对动模1和定模4进行均匀的冷却。

冷却完毕之后,开模之前。将液氮注入急冻通道7内,在常压下,液氮温度为-196℃,能够急速使水结成冰,即短暂时间之后(约10~20S),冷却环14内的冷却液冻结成冰块11 将上冷却管道2封堵,即冷却环14内的冰块11冻结在冷却环14内的支撑座12和破碎连接桩上,同时上冷却管道2被封堵防止上冷却管道2内的冷却液在开模时滴落到定模4上。将动模1上移,上冷却管道2与下冷却管道3分离,支撑座12远离下冷却管道3,支撑座12 带着冰块11向上移动,冰块11带动破碎连接桩上移,破碎连接桩带着抵靠筒16上移,使第一复位弹簧17被拉伸。抵靠筒16上移后漏出滑动孔,第二复位弹簧5使档杆8进入下冷却管道3内,此时档杆8位于抵靠筒16下方。当第一复位弹簧17被拉到极限,使抵靠筒16不再移动,从而使破碎连接桩与冰块11分开。因为挡板13的阻挡冰块11使固定在支撑座12 上,防止冰块11随破碎连接桩下移。破碎连接桩与冰块11分开后,抵靠筒16在第一复位弹簧17的作用下下移并与其下方的档杆8相抵。此时,抵靠筒16的位置高于第一复位弹簧17 处于自然状态时的抵靠筒16的位置。即破碎连接桩的位置高于其在第一复位弹簧17处于自然状态时的位置。

当取走型腔内的工件后,需要合模时,使动模1下移,从而使上冷却管道2下移时,进而使支撑座12带着冰块11下移。因为破碎连接桩的位置高于其在第一复位弹簧17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位置,冰块11下移时具有速度,因此冰块11下移时能与破碎连接桩发生碰撞,从而使冰块11碎成小块。使冰块11上方的冷却液能够通过固定环10的中孔流进下冷却管道3。即避免了开模时排出下冷却管道3和上冷却管道2中的冷却液,合模时再加入冷却液,提升了效率。同时避免了开模时,上冷却管道2与下冷却管道3分离,上冷却管道2中的残余冷却液低落到定模4,造成产品被污染。同时将温度传感器安装在支撑座12内,便于判断模具内的温度,并根据温度判断模具温度和冷却环14内的温度,进而判断开模时机。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