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件的内模芯取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8444发布日期:2019-06-26 01:00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橡胶件的内模芯取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橡胶件的内模芯取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柱状桶形橡胶件的要求不断提高,橡胶件的内模芯形状不一,往往体现在橡胶件的内模芯底部直径大,而顶端直径小,导致注塑成型后的橡胶件内模芯往往难以取出。人工取出费时费力,但是直接依靠机械手夹取时,往往由于内模芯形状不一,夹爪难以夹取,而且易损伤橡胶件。而且采用机械手夹取对精确度要求高,成本高,对于小型企业来说不适用。

鉴于此,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简易橡胶件的内模芯取出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橡胶件的内模芯取出装置,其包括工作平台,所述工作平台下方设置有变速机,所述变速机输出端竖向设置有转动槽轮,所述转动槽轮的槽轮内缠绕有收缩绳,所述转动槽轮一侧设置有用于固定收缩绳一端的定位件,所述工作平台设置有第一导向轮,所述工作平台上方设置有第二导向轮,所述收缩绳依次经过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并沿着第二导向轮伸出,所述收缩绳沿着第二导向轮伸出的一端缠绕有用于水平插入内模芯通孔的横杆,所述工作平台设置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顶端设置有平板,所述平板一侧设置有用于固定橡胶件一侧的凹口,所述平板两端均设置有立板,所述立板沿着平板向凹口处延伸,所述立板沿着平板向凹口处延伸的一端卡接有用于固定橡胶件另一侧的插板。

进一步的是,所述收缩绳为钢丝绳。

进一步的是,所述插板远离平板的一端设置有把手。

进一步的是,所述横杆上端设置有用于收缩绳穿过的横孔,所述收缩绳穿过横孔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收缩绳的U型钢丝绳卡扣。

进一步的是,所述横杆一端向着远离横孔的方向向外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内模芯取出便利,适用范围广,便于调节速度,避免损伤橡胶件;采用钢丝绳,稳定可靠;便于固定拿取橡胶件;设备运行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橡胶件的内模芯取出装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橡胶件的内模芯取出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3为横杆插入橡胶件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工作平台5、变速机1、转动槽轮2、收缩绳3、定位件4、工作平台5、第一导向轮61、第二导向轮62、横杆7、固定支架8、平板81、凹口811、立板82、插板83、把手831、横孔71、U型钢丝绳卡扣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橡胶件的内模芯取出装置,包括工作平台5,所述工作平台5下方螺柱连接有变速机1,所述变速机1输出端竖向轴承连接有转动槽轮2,所述转动槽轮2的槽轮内缠绕有收缩绳3,所述转动槽轮2一侧设置有用于固定收缩绳3一端的定位件4,所述定位件4可以是U型钢丝绳卡扣,固定收缩绳3一端,并用铁丝缠绕于转动槽轮2两端,避免收缩绳3收缩时收缩绳偏位。所述工作平台5设置有第一导向轮61,所述工作平台5上方设置有第二导向轮62,所述收缩绳3依次经过第一导向轮61和第二导向轮62并沿着第二导向轮62伸出,所述收缩绳3沿着第二导向轮62伸出的一端缠绕有用于水平插入内模芯通孔的横杆7,所述工作平台5螺柱连接有固定支架8,所述固定支架8顶端焊接有用于固定橡胶件一侧的平板81,所述平板81一侧一体制模成型有用于固定橡胶件一侧的凹口811,所述平板81两端均焊接有立板82,所述立板82沿着平板81向凹口811处延伸,所述立板82沿着平板81向凹口811处延伸的一端卡接有用于固定橡胶件另一侧的插板83。立板82沿着平板81向凹口811处延伸与平板81之间形成间隙,以便于插板83插入卡接固定。

结合图3,使用时,人工将橡胶件放置于凹口811,再将插板83插入卡接固定,然后人工将横杆7插入内模芯的通孔,相对于夹取内模芯更稳固。启动变速机,转速为每分钟0.5转,收缩绳8将横杆7抬起,从而取出内模芯。内模芯上端一体制模成型有通孔,便于横杆7插入内模芯的通孔,也便于横杆7插入不同型号的内模芯。

如图1所示,所述收缩绳3为钢丝绳,稳定可靠。

如图1所示,所述插板83远离平板81的一端焊接有把手831,便于人工拿取。

如图1所示,所述横杆7上端焊接有用于收缩绳3穿过的横孔71,所述收缩绳3穿过横孔7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固定收缩绳3的U型钢丝绳卡扣9,确保设备运行稳固,且拆卸便利,便于现场人员依据需要进行调整。

如图1所示,所述横杆7一端向着远离横孔71的方向向外延伸,避免在横杆7拉内模芯时偏位。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