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定形面板的树脂膜粘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4353发布日期:2019-06-05 22:31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针对定形面板的树脂膜粘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规定形状的定形面板上粘贴树脂膜的树脂膜粘贴系统。本发明特别涉及的树脂膜粘贴系统使用由长带状的载体膜和经由粘接剂层层叠于该载体膜上的规定宽度方向尺寸的树脂膜构成的树脂膜层叠体,将包含在载体膜上与粘接剂层一同被切成规定长度方向尺寸的树脂膜的带粘接剂层的树脂膜片材从载体膜剥离并粘贴于规定形状的定形面板上。



背景技术:

作为卷对面板(rtp)系统已知的偏光膜粘贴系统使用由长带状的载体膜和经由粘接剂层层叠于该载体膜上的规定宽度方向尺寸的偏光膜构成的偏光膜层叠体,在载体膜上将偏光膜与粘接剂层一同切成规定长度方向尺寸而形成带粘接剂层的偏光膜片材,在粘贴工位将该带粘接剂层的偏光膜片材从载体膜剥离并粘贴于输送到该粘贴工位的如液晶显示面板之类的光学显示面板上。例如,(日本)专利第5140788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用于在液晶显示面板上粘贴偏光膜的rtp系统。

在该专利文献1公开的系统中,液晶显示面板通过第一液晶面板输送单元被输送到粘贴单元,通过第二液晶面板输送单元从粘贴单元送出。粘贴单元具备上侧粘贴辊和下侧驱动辊。第一液晶面板输送单元以向粘贴单元的上侧粘贴辊和下侧驱动辊之间输送液晶显示面板的方式工作。第二液晶面板输送单元从粘贴单元接收已贴合偏光膜片材的液晶显示面板,向下游侧输送。

作为液晶面板输送单元,专利文献1具体图示了由输送辊构成的结构,但也提到了具有吸附板等的结构。

(日本)专利第5911035号公报(专利文献2)公开了在诸如智能手机或小型平板电脑之类的较小尺寸的光学显示面板上粘贴光学膜的方法。根据专利文献2记载的方法,将多个光学显示单元纵横排列配置于基材上作为单元集合体母板,在向该单元集合体母板上的光学显示单元贴合了光学膜片材以后,将光学膜片材切成与各光学单元相对应的大小。该光学膜片材以将在具有偏光片层的光学膜上经由粘接剂层贴合有载体膜的连续带状的光学膜层叠体卷绕成卷筒状的光学膜层叠体卷筒的形态被供给。在光学膜层叠体上,以在长度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向光学膜和粘接剂层沿宽度方向切出切口,从而在沿长度方向相邻的两个切口之间形成上述的光学膜片材。在贴合位置,该光学膜片材与粘接剂层一同从载体膜被剥离并贴合于单元集合体母板上的光学显示单元上。

专利文献2在图11中公开了连续地进行上述贴合工序的rtp系统。在专利文献2的图11所公开的光学膜片材贴合装置中,单元集合体母板被载置于贴合用吸引保持盘的上表面,在通过真空吸引力进行保持的状态下经过贴合位置被输送。在贴合位置配置有可上下移动的贴合辊,在单元集合体母板到达贴合位置时,该贴合辊下降,将从载体膜剥离的光学膜片材按压到母板上的显示单元上而进行贴合。专利文献2还公开了一种利用真空吸引力的转载机构,通过母板位置调节盘将由母板输送台输送过来的单元集合体母板进行真空吸引而提升,在进行了位置调节之后转载于贴合用吸引保持盘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14078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91103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专利文献1所述,典型地,以往的rtp系统是用于向诸如在两面具有玻璃基板的液晶显示面板之类的刚性较高的面板上粘贴薄膜的系统。但除此之外,能够应用rtp系统技术且通过该应用可享受提高生产效率之类的rtp系统优点的薄膜粘贴领域也是存在的。例如,有一种用途是在按照规定形状及规定尺寸切割的由1/4相位差膜构成的定形面板上粘贴诸如偏光膜之类的树脂膜。在这种情况下,1/4相位差膜往往作为与1/2相位差膜的层叠体而贴合于偏光膜。另外,还普遍使用在偏光膜上贴合了亮度增强膜的薄膜层叠体,认为如果能够在这种薄膜层叠体的制造中将偏光膜及亮度增强膜中的一方作为形成规定形状及规定尺寸的定形面板,并利用rtp系统向该定形面板贴合偏光膜及亮度增强膜中的另一方,将会因提高生产效率而受益。

进而,在近年显著普及的有机el显示装置的制造中,有机el(organicled,通称为“oled”)显示面板在玻璃基板上形成薄膜晶体管(tft)层和有机材料的发光层,在该发光层上贴合树脂膜状的上表面保护膜。接下来,将玻璃基板剥离,在剥离结果露出的tft层上贴合树脂膜状的下表面保护膜。在该例中,如果在向由tft层、发光层、表面保护膜构成的层叠体贴合树脂膜即下表面保护膜的工序应用rtp系统,从提高生产效率的方面考虑是有利的。

但是,在上述任一例中,贴合树脂膜的面板均为挠性面板,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使用输送辊的构造中,无法在不产生错位等问题的情况下使挠性面板经过贴合辊间进行贴合。专利文献2则是将单元集合体母板载置于贴合用吸引保持盘上,在通过吸引力保持该单元集合体母板的同时经过贴合工位。认为如果采用专利文献2所示的结构,将树脂膜贴合到挠性面板是可能的。

但是,专利文献2公开的rtp系统将载置有单元集合体母板的贴合用吸引保持盘从配置于贴合工位的上游侧的第一表面检查工位经由贴合工位输送,再将载置有贴合完毕的单元集合体母板的贴合用吸引保持盘输送到配置于贴合工位的下游侧的第二表面检查工位。因此,贴合用吸引保持盘必须沿着长输送路径移动,需要设置在整个长输送路径使贴合用吸引保持盘受到吸引力作用的复杂昂贵的吸引机构。另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rtp系统中,由于使贴合用吸引保持盘移动的输送路径的距离长,所以无法使将完成了贴合的单元集合体母板转载到配置于下游侧的其他输送盘而变成了空盘的贴合用吸引保持盘沿着同一路径返回到上游侧,需要另行设置空的吸引保持盘用返回路径,因而贴合装置需要较宽的设置空间。

本发明是着眼于现有技术的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向定形面板粘贴树脂膜的粘贴系统,其具备向诸如挠性面板之类的容易变形的定形面板也能够容易地贴合树脂膜的吸附保持部件,而且能够使吸引力供给机构小型化且构造简单。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实现上述目的的本发明的树脂膜粘贴系统使用由长带状的载体膜和经由粘接剂层层叠于该载体膜上的规定宽度方向尺寸的树脂膜构成的树脂膜层叠体,用于在粘贴工位将包含在该载体膜上与粘接剂层一同被切成规定长度方向尺寸的树脂膜的带粘接剂层的树脂膜片材从载体膜剥离并粘贴于规定形状的定形面板上。

在本发明之一形态中,粘贴系统具备:剥离部件,其设置于粘贴工位,用于从输送到该粘贴工位的树脂膜层叠体剥离带粘接剂层的树脂膜片材;载体膜卷绕部件,其用于卷绕剥离了带粘接剂层的树脂膜片材的载体膜;定形面板输送装置,其用于经过该粘贴工位输送定形面板;设置于该粘贴工位的粘贴辊机构,其用于将从载体膜剥离的带粘接剂层的树脂膜片材粘贴于被输送到粘贴工位的定形面板。

在本发明的该形态中,定形面板输送装置具备:吸附保持部件,其用于吸附保持定形面板;吸附保持部件驱动机构,其用于驱动吸附保持部件,以使所述吸附保持部件沿着往返路径进行往返移动,所述往返路径具有经过粘贴工位且位于去路侧起始端和折返端之间的去路和从该折返端经过该粘贴工位且至少到达该起始端的回路;吸引机构,其使吸引力作用于由该吸附保持部件驱动机构驱动着的该吸附保持部件。进而,在沿定形面板的输送方向看时,在相对于粘贴辊机构的一侧设置有定形面板搭载位置,在该定形面板搭载位置配置有将定形面板搭载于吸附保持部件的定形面板搭载机构。

定形面板搭载机构接近往返路径的去路侧起始端配置,具有与定形面板的上表面卡合而吸附保持该定形面板的吸附板,通过该吸附板将定形面板从上方吸附保持,移送至定形面板搭载位置而转载于吸附保持部件。粘贴辊机构构成为,在吸附保持有未粘接树脂膜片材的所述定形面板的所述吸附保持部件经过所述粘贴工位时,将从载体膜剥离的该带粘接剂层的树脂膜片材按压在吸附保持部件上的定形面板而粘贴于该定形面板。

在本发明优选的形态中,设有用于将树脂膜片材向定形面板的粘贴已完成的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的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位置。在进一步优选的形态中,该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位置相对于粘贴辊机构位于定形面板搭载位置的相反侧,接近折返端配置。

在本发明的其他形态中,在沿粘贴工位的吸附保持部件的去路侧移动方向看时,定形面板输送线与所述粘贴工位串联配置,定形面板搭载位置相对于粘贴辊机构配置于将树脂膜片材向定形面板的粘贴已完成的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的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位置的相反侧,该定形面板搭载机构将被输送到定形面板输送线的定形面板从上方吸附保持,移送至粘贴工位内的定形面板搭载位置而转载于吸附保持部件。

优选地,与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位置相邻地具备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送出线,在该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位置设有用于将树脂膜片材向定形面板的粘贴已完成的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从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位置转载于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送出线上的面板转载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该面板转载机构具有与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的上表面卡合而吸附保持该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的第二吸附板,通过该第二吸附板将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从上方吸附保持并从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位置提升,移送至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送出线而转载于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送出线。

进而,在本发明优选的形态中,吸附保持部件及定形面板搭载机构的吸附板中的一方或双方具有可覆盖定形面板的整个面的大小。在本发明优选的其他形态中,吸附保持部件及定形面板搭载机构的吸附板中的一方或双方是具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的多个贯通孔的多孔板,该贯通孔的孔径为3mm以下,孔间隔为30mm以下。或者,吸附保持部件及定形面板搭载机构的吸附板中的一方或双方由多孔质陶瓷构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结构,树脂膜粘贴系统所具备的定形面板输送装置具有用于吸附保持定形面板的吸附保持部件,由于定形面板输送装置是在由该吸附保持部件吸附保持着定形面板的状态下经过贴合工位输送该定形面板,因此,即使该定形面板具有挠性,在向定形面板贴合树脂膜时及定形面板的输送中,也能够避免该定形面板的位置发生位移而无法进行位置精度高的贴合之类的不良情况。另外,定形面板输送装置具备用于驱动吸附保持部件的吸附保持部件驱动机构,以使所述吸附保持部件沿着往返路径进行往返移动,所述往返路径具有经过粘贴工位且位于去路侧起始端和折返端之间的去路和从该折返端经过该粘贴工位且至少到达该起始端的回路。而且,吸引机构使吸引力作用于由该吸附保持部件驱动机构驱动的该吸附保持部件。因此,能够缩短经过贴合工位输送具有吸附保持部件的定形面板输送装置的路径的长度,并且,能够简化使用于吸附的吸引力作用于在该吸附保持部件的吸引机构的结构。

本发明的树脂膜粘贴系统在应用于定形面板输送线、贴合工位、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送出线按照直线状排列配置的设备排列的情况下,可在不增大整体专用面积的情况下向具有挠性的定形面板贴合树脂膜。在该排列中,定形面板搭载机构沿相对于贴合工位的吸附保持部件的移动方向按照直线状整齐排列的方向移送定形面板并将其转载于吸附保持部件,但根据可利用的空间状况,用于搭载的定形面板的移送方向相对于贴合工位的吸附保持部件的移动方向可以是斜向或横向。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树脂膜粘贴系统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树脂膜粘贴系统的申请用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概略地表示图1所示的树脂膜粘贴系统所使用的树脂膜层叠体之一例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定形面板输送机构40的详细侧视图。

图5是沿图4的箭头ⅴ-ⅴ方向看到的端面图。

图6是表示吸附保持部件之一实施方式的图,(a)表示的是俯视图,(b)表示的是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定形面板搭载机构之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图8是沿图7的箭头viii-viii向看到的端面图。

图9是阶段性地表示将带粘接剂层的膜片11d粘贴于定形面板31的顺序的概略图,(a)、(b)、(c)、(d)、(e)表示的是粘贴顺序的各阶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概略地表示用于向定形面板粘贴树脂膜的本发明之一实施方式的树脂膜粘贴系统的整体侧视图。本实施方式是使用光学膜作为树脂膜时的具体例,但本发明的树脂膜不限于具备光学特性的光学膜,也可包含由其他树脂材料形成的膜。

图1所示的树脂膜粘贴系统1使用长带状的树脂膜层叠体11的卷筒1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树脂膜层叠体11由长带状的载体膜11a和经由粘接剂层11b层叠于该载体膜11a的光学膜11c构成。载体膜11a可由例如pet之类的树脂材料形成。树脂膜层叠体11的宽度方向尺寸是与利用本实施方式的树脂膜粘贴系统粘贴后述的光学膜11c的片材的定形面板的宽度方向尺寸或长度方向尺寸相对应的规定尺寸。

作为光学膜11c,典型地可举出偏光膜,但也可采用例如1/4波长或1/2波长相位差膜或者如亮度增强膜之类的具备其他光学特性的树脂膜。在使用偏光膜作为光学膜11c的情况下,该偏光膜的吸收轴优选朝向树脂膜层叠体11的长度方向。粘接剂层11b的粘接力被调节为对于载体膜11a的粘接力小于对于光学膜的粘接力。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树脂膜包含光学膜以外的树脂材料膜,作为此类光学膜以外的树脂膜的例子,可举出向偏光膜或其他膜贴合的保护膜、向有机el显示面板的tft层贴合的通常称为下表面保护膜的保护膜等。

树脂膜粘贴系统1具备卷筒支承部20和粘贴工位30。树脂膜层叠体11的卷筒10被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设置在卷筒支承部20的支承轴21。在粘贴工位30设有用于将具有长边尺寸和短边尺寸的长方形形状的定形面板31输送到粘贴部32的定形面板输送机构40。在粘贴工位30,在粘贴部32设有具有粘贴辊33的粘贴辊机构34,在接近该粘贴辊机构34的位置配置有楔形的剥离部件35。

从旋转自如地支承于支承轴21的卷筒10抽出的树脂膜层叠体11经过切口形成部22,经由松紧调节辊机构23通过引导辊24、25被引导至配置有剥离部件35的位置。

切口形成部22具备切刀22a和以隔着从卷筒10抽出的树脂膜层叠体11与该切刀22a相对配置的承接座22b。该切口形成部22对树脂膜层叠体11沿其宽度方向形成从光学膜11c侧到达粘接剂层11b和载体膜11a的界面的深度的切口11e。在使该切口形成部22处的树脂膜层叠体11的输送停止之后,进行该切口11e的形成。即,树脂膜层叠体11的输送在该切口形成部22处间歇地停止,在该停止状态下形成切口,其结果,在该层叠体11的长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在树脂膜层叠体11上形成多个切口11e。在树脂膜层叠体11具有与定形面板31的短边尺寸相对应的规定宽度的情况下,形成于树脂膜层叠体11的宽度方向的切口11e的该规定间隔与该定形面板31的长边尺寸相对应。该切口11e导致,如图2所示,在树脂膜层叠体11,在沿长度方向相邻的两个切口11e之间形成包含光学膜11c和粘接剂层11b的长方形形状的带粘接剂层的片材11d。

如图1及图2所示,被引导至剥离部件35的位置的树脂膜层叠体11在该剥离部件35的前端缘处以锐角折返。这时,形成于树脂膜层叠体11上的包含光学膜11c和粘接剂层11b的长方形形状的带粘接剂层的膜片11d从载体膜11a剥离,并被引导至粘贴辊33的下侧。带粘接剂层的膜片11d被剥离后的载体膜11a被引导辊26引导,由卷绕驱动轴27卷绕。以规定的速度驱动卷绕驱动轴27,树脂膜层叠体11的输送由该卷绕速度决定。另一方面,在切口形成部22处,树脂膜层叠体11间歇地停止,所以会产生输送速度差。松紧调节辊机构23是为了补偿该输送速度差而设置的。

如图1及图2所示,定形面板输送机构40具备吸附保持部件41,定形面板31在被吸附保持于该吸附保持部件41的上表面的状态下,经过粘贴部32沿着图1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输送。该吸附保持部件41对定形面板31的输送与树脂膜层叠体11的输送同步进行,被剥离部件35剥离后的带粘接剂层的树脂膜片材11d的前端被控制成与输送到了粘贴部32的定形面板31的前端对齐。在粘贴部32,粘贴辊机构34工作,通过粘贴辊33将带粘接剂层的树脂膜片材11d按压于吸附保持部件41上的定形面板31而进行粘贴。

在沿吸附保持部件41的输送移动方向看时,在上游侧配置有定形面板输送线50,定形面板31被该输送线50输送到接近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的位置。在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的上方,设有用于将由定形面板输送线50输送到接近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的位置的定形面板31转载至位于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的吸附保持部件41上的定形面板搭载机构60。另外,在粘贴工位30设有用于将树脂膜片材11d的粘贴已结束的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31a取出的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位置43,在该取出位置43的下游侧相邻地配置有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送出线51。在该送出线51的上方,配置有用于从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位置43向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送出线51转载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31a面板转载机构70。

图4及图5详细表示定形面板输送机构40。图4是定形面板输送机构40的侧视图,图5是沿图4的箭头ⅴ-ⅴ方向看到的端面图。如图所示,定形面板输送机构40在基座44上具有与沿图1的箭头a所示的方向平行配置的两根导轨45。吸附保持部件41具有长方形平板的形态,具备向垂直下方延伸的四个支承脚46。支承脚46的下端与下部支承板47结合。在下部支承板47的下表面固定有与基座44上的导轨45卡合并沿该导轨45滑动的滑动部件48。该滑动部件48在一对导轨45的各自分别设置有两个,合计四个。

定形面板输送机构40包含吸附保持部件驱动机构80。该吸附保持部件驱动机构80具备驱动丝杠81,所述驱动丝杠81配置于一对导轨45之间,且与该导轨45平行地延伸。该驱动丝杠81以绕其长度方向轴线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于基座44上。在下部支承板47上固定有与该驱动丝杠81螺合的螺母部件82。螺母部件82和驱动丝杠81经由配置于该螺母部件82内的多个滚珠形成相互低摩擦卡合的滚珠丝杠机构。驱动丝杠81的端部经由减速器83与伺服电机84结合,通过该伺服电机84被可逆地旋转驱动。该可逆性的旋转驱动的结果,吸附保持部件41沿箭头a所示的输送方向和与其相反的返回方向被驱动。即,吸附保持部件驱动机构80的驱动丝杠81向正转方向及反转方向可逆地旋转驱动的结果,吸附保持部件41在从去路侧起始端(即,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经过粘贴工位30到达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位置43的去路上沿图1的箭头a方向移动。然后,吸附保持部件41以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位置43作为折返端,向箭头a相反方向(即,返回方向)沿着回路移动。回路是与去路是同一路径,吸附保持部件41经过粘贴工位30返回到去路侧起始端即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

吸附保持部件41是通过吸引力将由定形面板搭载机构60转载到该吸附保持部件41上的定形面板31吸附并以不发生错位的方式进行保持的吸附板形态。由吸附板构成的吸附保持部件41优选具有能够覆盖吸附保持的定形面板31的整个面的大小。图6(a)、图6(b)表示吸附保持部件41的一实施方式。如图6(a)所示,吸附保持部件41将多个长方形形状的吸附板41a排列配置于长方形框部件41c内,并在相邻的两个吸附板41a之间设有隔板部件41b。框部件41c与底板41d形成为一体,在该底板41d上且分别与多个吸附板片41a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吸引口41e。各吸引口41e经由具有阀41f的支管41g与集合管41h连接,该集合管41h与真空泵之类的吸引源p连接。

通过设置隔板部件41b及具有阀41f的支管41g,只需适当控制阀41f的开闭并选择受到吸引力作用的吸附板41a,就能够对中等尺寸及小尺寸的定形面板31实现可靠的吸附保持,而不限于与框部件41c的尺寸相对应的较大的定形面板31。但是,吸附板41a也可设为与框部件41c的大小相对应的大小的单张结构。吸附板41a可由多孔质材料形成。作为多孔质材料的例子,可举出多孔质陶瓷或高分子树脂的多孔质膜。作为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用的多孔质陶瓷的例子,例如有日本钨株式会社制微小径多孔质陶瓷npp-3d。另外,作为多孔质树脂膜,还有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高分子量聚乙烯多孔质薄膜“sunmaplc-t”。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使用在整个面上都形成有微细贯通孔的多孔板。在使用多孔板的情况下,贯通孔的直径优选设为3mm以下,孔的间隔优选设为30mm以下。当孔径大于3mm时,有可能在由吸附保持部件41保持的定形面板31上残留孔的痕迹。另外,当孔的间隔过大时,将得不到充分的吸引力,有可能使保持变得不可靠。

参照图4,在吸附保持部件41的下方显示有支管41g及集合管41h。定形面板输送机构40还具备用于使集合管41h受到吸引负压的作用的软管内置型挠性带49。软管内置型挠性带49是在由橡胶等挠性材料构成的带基材49a中埋设有中空软管49b的构造,带基材49a的一端固定于基座44,另一端固定于支承吸附保持部件41的下部支承板47。经由支管41g及吸引口41e与吸附板41a连通的集合管41h在软管内置型挠性带49的固定于下部支承板47的端部(即,可动侧端部)与埋设于软管内置型挠性带49内的中空软管49b的端部连接。另一方面,软管内置型挠性带49的固定于基座44的端部(即,固定侧端部)通过连接软管41j与吸引源p连接。在图4所示的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软管内置型挠性带49的带基材49a处于在其长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弯折的状态。

通过使用软管内置型挠性带49的结构,在支承吸附保持部件41的下部支承板47从图4的实线所示的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沿箭头a方向移动时,软管内置型挠性带49的带基材49a的弯折位置缓慢移动,支承吸附保持部件41的下部支承板47毫无困难地追随下部支承板47的移动。于是,在吸附保持部件41的上表面载置有定形面板31的去路移动期间的整个区域,均向吸附保持部件41的吸附板41a的下表面提供吸引负压。

接着,参照图7、图8对定形面板搭载机构6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定形面板搭载机构60具有水平移动机构60a和垂直移动机构60b。

水平移动机构60a具备由支柱61支承的水平框架62。水平框架62以沿图4的箭头a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具有上部壁62a和下部壁62b。在上部壁62a和下部壁62b之间配置有相对于水平框架62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驱动丝杠63,该驱动丝杠6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通过一对轴承62d、62e绕其轴线旋转自如地被支承于水平框架62。驱动丝杠63的一端从轴承62e稍微伸出,经由减速器62f与伺服电机62g结合。伺服电机62g与电源e连接。如图8所示,在上部壁62a的上表面固定配置有一对导轨62c,在该一对导轨62c之间的部分且在上部壁62a上形成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槽62h。

设有用于使垂直移动机构60b的支承板64,在该支承板64的下表面固定有与设置于水平框架62的上部壁62a的导轨62c发生滑动卡合的滑动部件64a。另外,在支承板64的下表面固定有通过水平框架62的槽62h与驱动丝杠63卡合的螺母部件64b。与螺母部件82及驱动丝杠81的情况同样地,驱动丝杠63和螺母部件64b形成滚珠丝杠机构。通过该结构,支承板64随着伺服电机62g的旋转而在水平框架62的上部壁62a上沿该水平框架62的长度方向移动。伺服电机62g可进行正反旋转,通过正转方向的旋转使支承板64在图7中向例如右方驱动,通过反转方向的旋转使支承板64在图7中向例如左方驱动。形成于水平框架62的上部壁62a的槽62h的长度以与为转载定形面板31而将该定形面板31从定形面板输送线50输送到位于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的吸附保持部件41所需的距离相对应的方式规定。

在水平移动机构60a内设有电线-软管内置型挠性带65。电线-软管内置型挠性带65与软管内置型挠性带49同样,采用的是在由橡胶等挠性材料构成的带基材65a内埋设电线及中空软管的构造,带基材65a的构成固定端的一端安装于水平框架62的下部壁62b上,构成可动端的另一端安装于垂直移动机构60b的支承板64上。在电线-软管内置型挠性带65的固定端,电线与电源e连接,软管与吸引源p连接。因此,在随着伺服电机62g的工作而沿水平框架62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垂直移动机构60b的支承板64的位置,通过电线-软管内置型挠性带65提供电力及吸引负压。

垂直移动机构60b具备固定于支承板64的可动框架66。在可动框架66内,以沿垂直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有垂直驱动丝杠66a,在上端及下端通过轴承可旋转地被支承。驱动丝杠66a的上端与伺服电机66b结合,通过该伺服电机66a被可逆地驱动。与水平移动机构60a的情况同样地,在可动框架66的图8的左侧壁上设有一对导轨66c及槽66d。在驱动丝杠66a上卡合有螺母部件66e,该螺母部件66e从形成于可动框架66的侧壁的槽66d向图8中的左方突出。驱动丝杠66a和螺母部件66e形成滚珠丝杠机构。

在螺母部件66e上结合有吸附保持部件支承用的上下可动部件67,在该上下可动部件67的下端安装有吸附保持部件68。吸附保持部件68的结构与图6所示的吸附保持部件41相同,只是吸附保持部件68以吸附面向下的方式配置。内置于电线-软管内置型挠性带65的电线在该电线-软管内置型挠性带65的固定侧端部通过连接用电线66f与伺服电机66b连接,软管通过连接用软管66g经过上下可动部件67与吸附保持部件68连接。

在定形面板搭载机构60的工作中,在定形面板31被定形面板输送线50输送到了与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相邻的位置时,定形面板搭载机构60的设置于垂直移动机构60b的伺服电机66b就开始工作,将驱动丝杠66a向正转方向旋转驱动。由此,上下可动部件67及吸附保持部件68向下方移动,与定形面板输送线50上的定形面板31接触,通过向该吸附保持部件68供给的吸引负压吸引保持该定形面板31。在该状态下,伺服电机66b向反转方向旋转,吸附保持部件68开始上升。在该吸附保持部件68的上升过程中或在上升结束的时刻,水平移动机构60a的伺服电机62g向正转方向旋转,对驱动丝杠63进行正转驱动,使垂直移动机构60b的吸附保持部件68从定形面板输送线50移动到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的上方位置。在吸附保持部件68向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的上方位置的移动中或在到达了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的上方位置的时刻,垂直移动机构60b的伺服电机66b开始向正转方向工作,吸附保持有定形面板31的吸附保持部件68开始下降。在吸附保持部件68到达了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的上方位置的时刻,水平移动机构60a的伺服电机停止,使吸附保持部件68下降至所保持的定形面板31与位于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的吸附保持部件41接触。

在被保持于吸附保持部件68上的定形面板31处于与位于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的吸附保持部件41接触的状态时,向吸附保持部件68提供的吸引负压被切断,同时,开始向吸附保持部件41提供吸引负压。由此,定形面板31成为被定形面板输送机构40的吸附保持部件41吸附保持的状态,定形面板31的转载完成。接着,垂直移动机构60b的伺服电机66b向反转方向工作,使释放了定形面板31的吸附保持部件68上升,并通过水平移动机构60a的工作,使吸附保持部件68返回到定形面板输送线50的端部的上方位置。

用于将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31a转载至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送出线51上的面板转载机构70采用与定形面板搭载机构60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接着,参照图9对将带粘接剂层的膜片11d粘贴于定形面板31的顺序进行说明。图9(a)表示的是使在上表面吸附保持有在定形面板搭载位置42转载完毕的定形面板31的吸附保持部件41沿箭头方向朝粘贴工位30的粘贴部件32移动的状态。树脂膜层叠体11在载体膜11a上具有光学膜11c和粘接剂层11b以规定的长度方向间隔沿宽度方向被切出切口11e而形成的带粘接剂层的膜片11d。该树脂膜层叠体11绕剥离部件35的前端缘以锐角折返,位于前头的带粘接剂层的膜片11d的前端从载体膜11a被剥离,从剥离部件35的前端缘朝前方突出。树脂膜层叠体11的输送与吸附保持部件41的输送同步进行,以使从载体膜11a剥离的带粘接剂层的膜片11d的前端与输送到了粘贴部32的吸附保持部件41上的定形面板31的输送方向前端对齐。

图9(b)、(c)、(d)表示的是粘贴部32的粘贴动作。如箭头所示,粘贴辊33向下移动,将从载体膜11a剥离的带粘接剂层的膜片11d按压在定形面板31的上表面。带粘接剂层的膜片11d在其前端与定形面板31的前端对齐,且在其粘接剂层面向定形面板31的状态下与该定形面板31重合。重合后的带粘接剂层的膜片11d和定形面板31被夹在吸附保持部件41和粘贴辊33之间,带粘接剂层的膜片11d通过粘接剂层11b向定形面板31粘接。如图9(d)所示,该粘贴动作随着吸附保持部件41向箭头方向输送而朝向定形面板31的输送方向后端进行,从而完成粘贴。然后,如图9(e)所示,将完成了光学膜粘贴的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31a向其取出位置43输送。

以上,利用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之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图示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细节。图示的实施方式是涉及光学膜粘贴的实施方式,但如上所述,本发明不限于光学膜的粘贴,还能够用于其他树脂膜的粘贴。

另外,虽然说明了定形面板在粘贴工位的一侧被搭载于吸附保持部件上,且树脂膜的粘贴结束后的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在粘贴工位的另一侧被取出的情况,但也可以在将树脂膜的粘贴结束后的定形面板原封不动地保持于吸附保持部件上的状态下,经过粘贴工位返回原来的位置,然后在该原来的位置取出。或者,也可以将定形面板的搭载位置设定在粘贴工位的出口侧的位置,使保持在该搭载位置搭载的定形面板的吸附保持部件不进行粘贴动作就经过粘贴工位,接着,使吸附保持部件的输送反转,经过粘贴工位进行粘贴。在本发明中可能实现的这些实施方式,只要根据在落地处可利用的空间适当选择即可。

符号说明

1···树脂膜粘贴系统

10···树脂膜层叠体的卷筒

11···树脂膜层叠体

11a···载体膜

11b···粘接剂层

11c···光学膜

11d···带粘接剂层的膜片

11e···切口

20···卷筒支承部

21···支承轴

23···松紧调节辊

30···粘贴工位

31···定形面板

31a···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

32···粘贴部

33···粘贴辊

34···粘贴辊机构

35···剥离部件

40···定形面板输送机构

41···吸附保持部件

41a···吸附板

41b···隔板部件

41c···框部件

41d···底板

41e···吸引口

41f···阀

41g···支管

41h···集合管

42···定形面板搭载位置

43···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取出位置

44···基座

45···导轨

46···支承脚

47···下部支承板

48···滑动部件

49···软管内置型挠性带

49a···带基材

49b···中空软管

50···定形面板输送线

51···带树脂膜片材的定形面板送出线

60···定形面板搭载机构

60a···水平移动机构

60b···垂直移动机构

62···水平框架

62a···上部壁

62b···下部壁

62f···减速器

62g···伺服电机

63···驱动丝杠

64···支承板

64a···滑动部件

64b···螺母部件

65···电线-软管内置型挠性带

66···可动框架

66a···垂直驱动丝杠

66b···伺服电机

66c···导轨

66d···槽

66e···螺母部件

67···上下可动部件

68···吸附保持部件

70···面板转载机构

80···吸附保持部件驱动机构

81···驱动丝杠

82···螺母部件

p···吸引源

e···电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