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98765发布日期:2020-12-25 07:58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新型橡胶功能材料及制品制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密封胶条是汽车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广泛用于车门、车窗、车身、座椅、天窗、发动机箱和后备箱等部位,具有防水、密封、隔音、防尘、防冻、减震、保暖及节能的重要作用,胶料通过模具挤出成型后通过输送带向前输送进入后续的加工,刚挤出成型后的密封条还未完全固化成型,整体结构不够稳定,输送时容易发生变形,产品形状达不到要求,也给后续开槽、打孔工艺带来困难,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在干燥的过程中,不能对温度进行控制,影响干燥效果,密封条在干燥时输送不不便,效率较低,同时装置容易产生废气。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实用方便,对温度进行控制,带式输送机便于密封条在均匀的冷却干燥,分流管、上喷嘴和侧喷嘴更好的对密封条进行冷却,加大冷却范围,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效率,运转方便。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包括机箱、底板、支柱、带式输送机和支撑腿,所述底板的上方设有水平布置的带式输送机,所述带式输送机两端与底板之间设有支柱,所述底板上方设有机箱,所述机箱通过支撑腿设置在底板上,所述机箱套设在带式输送机的中部,并且所述带式输送机从机箱的一端穿入、另一端穿出,所述机箱两端与带式输送机之间均设有软帘,所述带式输送机上表面设有放置架,所述机箱顶端从左至右依次并列设置制冷机、干燥机构、抽风机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机箱与底板上表面之间设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与带式输送机、制冷机、干燥机构、抽风机和温度传感器电性连接。设有带式输送机便于密封条在均匀的冷却干燥,提升干燥效果。

进一步的,上述的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所述制冷机底端设有分流管,所述分流管设有若干上喷嘴,所述分流管两侧内壁设有侧喷嘴一和侧喷嘴二。

进一步的,上述的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所述分流管为“n”型结构。分流管、上喷嘴和侧喷嘴更好的对密封条进行冷却,加大冷却范围,提高效率。

进一步的,上述的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所述干燥机构包括热风机、通气管和出风口,所述热风机固定设置在机箱的上表面,所述通气管与热风机的出风口相连接,所述通气管上均匀设有一组出风口。

进一步的,上述的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所述抽风机设置在机箱的上表面,所述抽风机底端设有收集罩安装在机箱内,所述收集罩下端设有吸收网。收集罩对废气进行过滤,由抽风机的输出端排出,对生产的废气进行集中处理,提高了干燥装置的实用性。

进一步的,上述的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所述吸收网内部设有气体吸收水棉,所述气体吸收水棉一侧设有过筛板,所述过筛板远离气体吸收水棉一侧设有吸附网。气体吸收水棉实现了装置的空气净化功能。

进一步的,上述的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所述放置架上端设有支撑块,所述支撑块上端设有固定腔,所述固定腔内设有弧形垫片。

进一步的,上述的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所述固定腔为u型结构,所述弧形垫片设置在固定腔的两侧内壁和底部凹槽,所述弧形垫片采用防滑海绵材质。固定腔和弧形垫片保证密封条在干燥过程中。

进一步的,上述的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所述底板底部设有一组滚轮。滚轮设计合理,方便运转。

进一步的,上述的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所述机箱前侧面设有可拆卸的可视窗口。可视窗口快速直接获取机箱内部干燥实况。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对温度进行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带式输送机便于密封条在均匀的冷却干燥,分流管、上喷嘴和侧喷嘴更好的对密封条进行冷却,加大冷却范围,提高效率,收集罩对废气进行过滤,由抽风机的输出端排出,对生产的废气进行集中处理,提高了干燥装置的实用性。气体吸收水棉实现了装置的空气净化功能,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的局部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的放置架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的收集罩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的吸收网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控制系统关系图。

图中:机箱1、底板2、支柱3、带式输送机4、支撑腿5、制冷机6、分流管61、上喷嘴62、侧喷嘴一63、侧喷嘴二64、干燥机构7、热风机71、通气管72、出风口73、抽风机8、温度传感器9、放置架10、支撑块101、固定腔102、弧形垫片103、软帘11、控制箱12、收集罩13、吸收网14、气体吸收水棉141、过筛板142、吸附网143、滚轮15、可视窗口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的用于汽车密封条的冷却干燥装置,包括机箱1、底板2、支柱3、带式输送机4和支撑腿5,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2的上方设有水平布置的带式输送机4,所述带式输送机4两端与底板2之间设有支柱3,所述底板2上方设有机箱1,所述机箱1通过支撑腿5设置在底板2上,所述机箱1套设在带式输送机4的中部,并且所述带式输送机4从机箱1的一端穿入、另一端穿出,所述机箱1两端与带式输送机4之间均设有软帘11,所述带式输送机4上表面设有放置架10,所述机箱1顶端从左至右依次并列设置制冷机6、干燥机构7、抽风机8和温度传感器9,所述机箱1与底板2上表面之间设有控制箱12,所述控制箱12与带式输送机4、制冷机6、干燥机构7、抽风机8和温度传感器9电性连接。

所述干燥机构7包括热风机71、通气管72和出风口73,所述热风机71固定设置在机箱1的上表面,所述通气管72与热风机71的出风口相连接,所述通气管72上均匀设有一组出风口73。

如图2所示,所述制冷机6底端设有分流管61,所述分流管61设有若干上喷嘴62,所述分流管61两侧内壁设有侧喷嘴一63和侧喷嘴二64。所述分流管61为“n”型结构。

如图3所示,所述放置架10上端设有支撑块101,所述支撑块101上端设有u型结构的固定腔102,所述固定腔102的两侧内壁和底部凹槽上设有弧形垫片103,所述弧形垫片103采用防滑海绵材质。

如图4-5所示,所述抽风机8设置在机箱1的上表面,所述抽风机8底端设有收集罩13安装在机箱1内,所述收集罩13下端设有吸收网14,所述吸收网14内部设有气体吸收水棉141,所述气体吸收水棉141一侧设有过筛板142,所述过筛板142远离气体吸收水棉141一侧设有吸附网143。

所述底板2底部设有一组滚轮15。所述机箱1前侧面设有可拆卸的可视窗口16。

待干燥的密封条放置在固定腔102内,启动控制箱12,控制箱随之控制带式输送机4、制冷机6、干燥机构7、抽风机8和温度传感器9工作,操作人员通过可视窗口16观察机箱1内的工作情况,制冷机6工作,产生冷风,冷风进入到分流管61,通过上喷嘴62、侧喷嘴62对固定腔102内的密封条进行冷却,接着干燥机构7的热风继续干燥处理,控制箱12根据温度传感器9的信息调节机箱1内的温度,抽风机8对有害气体进行过滤,由抽风机8的输出端排出,对生产的有害气体进行集中处理,提高了干燥装置的实用性。滚轮15方便整体装置的运转,给操作人员带来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