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型腔两用气动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87345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变型腔两用气动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模具,特别是一种可变型腔两用气动成型模具。
气胀成型现在不仅用于塑料,也用于超塑性金属,气胀成型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日吹塑——上部加气压,二日吸塑——下部抽真空。超塑性金属板材,一般用吹塑成型;而塑料板材,有时用吸塑成型。气胀成型后,因温度一时难以下降,材料比较软,如脱模取件方法不当,易使工件产生难以修复的变形而报废。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办法是采用气动脱模法,它也有两种方式一日吹脱——下部加气压;二日吸脱——上部抽真空。现在还没有同时集吹塑、吸塑、吹脱和吸脱四种气动功能于一体,既能对塑料又能对超塑性金属气胀成型的模具。
另外,有些类型的产品(如某些工艺品、礼品、纪念品),在工艺上宜采用气胀成型。但因其品种很多,而每一品种的批量不大,故在生产过程中需经常更换胀形模具,如果给每一种产品的凹模(气胀成型不需凸模)都配备一个加热模套(即除凹模以外的其他模具零件的组合体),则会使模具投资大大增加。如果仿效活字印刷的排版方式,将若干个凹模在一个面积较大的型腔内进行排版,然后一次成型,则不仅可减少模具投资,而且还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能耗。当成型到一定数量后,再根据需要更换凹模,重新排版。但由于需求品种变化多样,凹模大小不一,故尺寸固定的型腔难以满足这种“活字印刷排版”方式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型腔两用气动成型模具,它可满足凹模排版多样性的要求,并使同一套模具拥有成型超塑性金属和塑料两类材料制品的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由上模和下模组成,其技术特征是在下模套内设置可更换的型腔框;各凹模留有间隙地排放在型腔框内;上模设置分别用于吹塑和吸脱的两条独立的气道;下模套设置分别用于吸塑和吹脱的两条独立的气道;型腔框下部四周与下模套之间加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有下列优点1、通过更换型腔框来调整型腔尺寸,以满足凹模排版多样性的要求,使其更适合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需要。
2、本实用新型兼备吹塑、吸塑,吹脱和吸脱四种气动功能,因而既可用它来生产超塑性金属的胀形件,又可用它采生产塑料的胀形件。
3、与现有胀形模具比,本实用新型的生产效率更高,模具成本更低,废品更少。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见图,具体结构如下它是由上模2和下模组成的,下模由下模套5、型腔框4和凹模6组成。上模有两条独立的气道1和12,气道1供吹塑用,气道12供吸脱用。下模套也有两条独立的气道9和13,气道9供吹脱用,气道13供吸塑用。当吹塑时,气道13则供排气用。上述四条气道的一端通向外界,另一端通到上模2和下模套5之间的型腔(各气道的开与闭,由外部的阀门控制)。上模内有孔3,下模套内有孔7,孔3与7供装置加热元件用。每个凹模内有通气孔8。型腔框4下部四周与下模套5之间的气密性由密封垫10来保证,而其上部四周与上模2之间的气密性由工件11的压边来保证(保证气密性的外加压力,由压力机或其他夹紧装置提供)。
权利要求1.一种可变型腔两用气动成型模具,它由上模和下模组成,其特征是在下模套内设置型腔框;各凹模留有间隙地排放在型腔框内。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是上模设置分别用于吹塑和吸脱的两条独立的气道;下模套设置分别用于吸塑和吹脱的两条独立的气道。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其特征是型腔框下部四周与下模套之间,加密封垫。
专利摘要一种可变型腔两用气动成型模具,它由上模和下模组成,其特征是:在下模套内设置型腔框;各凹模留有部隙地排放在型腔框内;上模设置分别用于吹塑和吸脱的两条独立的气道;下模套设置分别用于吸塑和吹脱的两条独立的气道;型腔框下部四周与下模套之间,加密封垫。本实用新型排放凹模的型腔尺寸可调整,适合多品种小批量胀形件的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废品少,既可用于超塑性金属板的胀形,又可用于塑料板的胀形。
文档编号B29C49/48GK2363871SQ99223550
公开日2000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1999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1999年4月22日
发明者张德荣 申请人:张德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