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490169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加热设备的设计,特别是关于一种将补充的水在加热为蒸汽的前先以排放的废热气进行预加热,并且将蒸汽使用后所形成的冷凝水回收加热再利用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就现有的热处理加工技术,例如电镀业或是食品加工业,其热处理的加热方式大致可分为电热器加热或是蒸汽加热。但是因为使用电热器加热所消耗的成本较高,因此,目前大多改以热泵进行加热。相较于电热器的加热方式,以热泵加热可节省了大约60%的能源消耗。至于蒸汽加热方式,是将纯水提供至锅炉,由锅炉将纯水加热形成蒸汽,以进行后续加热处理作业。就现有锅炉蒸汽加热处理技术,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蒸汽输出区域、高温处理区域以及低温处理区域。其将纯水输送至蒸汽输出区域,将纯水加热以形成蒸汽输出至高温处理区域与低温处理区域进行电镀等热加工处理作业,并且将蒸汽加工后所形成的冷凝水直接排出。就现有技术看来,无论是电镀业或是食品加工业,其高温侧与低温侧都必须要提供热源,方可进行热加工处理作业,而燃烧锅炉所产生的蒸汽在经过高温侧与低温侧使用之后直接排放,使得蒸汽未能回收重复使用,无形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此外,锅炉在煮沸纯水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由于无法回收再利用,因此,锅炉所产生的热能也在纯水煮沸的过程中持续排出。然而,热处理加工过程所使用的纯水,其成本相较于其它的水要来的高,而且纯水在锅炉加热形成蒸汽后仅提供至高温侧或低温侧进行一次性使用即予以排出,无形中浪费了相当多的资源与能源。而且锅炉所排放的热能也含有许多的热量,却因为无法回收再利用而不断的被排出,也形成了另一种浪费。因此,如何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对于蒸汽与锅炉中的热能等能源只能使用一次即排放,无法回收再利用的问题,实已成目前亟欲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借由蒸汽输出装置产生的热废气对进水管的水预加热,并且将蒸汽使用完毕后所形成的冷凝水回收加热再利用,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及浪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包括蒸汽输出装置、高温侧、储液槽以及低温侧。蒸汽输出装置具有进水管、蒸汽送出端以及废热排放管,该蒸汽输出装置将来自该进水管的水加热以形成蒸汽后,透过该蒸汽送出端将该蒸汽输出并借由该废热排放管排出热废气,其中,该进水管的部分区段位于该废热排放管中,以借由该热废气预加热该进水管的水。高温侧具有连通该蒸汽送出端的蒸汽入口及高温处理槽,其透过该蒸汽入口接收该蒸汽送出端的蒸汽,并利用所接收的该蒸汽加热该高温处理槽。储液槽储存有冷凝水,且连接于该高温侧的高温处理槽,该储液槽用以接收该高温处理槽产生的冷凝水。低温侧具有连接该储液槽的冷凝水入口与低温处理槽,其透过该冷凝水入口接收该储液槽端的冷凝水,并利用所接收的该冷凝水 加热该低温处理槽后,将该冷凝水送回至该储液槽储存。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蒸汽输出装置还包括锅炉补水槽及用以将该进水管的水加热形成蒸汽的锅炉,该废热排放管与该蒸汽送出端分别连接该锅炉,且该锅炉补水槽设于该进水管与该锅炉之间。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锅炉补水槽还包括补水泵,设置于该锅炉补水槽与该锅炉之间。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蒸汽输出装置还包括配气管,设置于该蒸汽送出端与该高温侧的蒸汽入口之间,并连通于该储液槽,该配气管用以将该蒸汽输出装置产生的蒸汽配送至该高温侧以及该储液槽。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高温处理槽还包括分别连接于该蒸汽输出装置的第一高温处理槽与第二高温处理槽,其中,该第一高温处理槽与该第二高温处理槽利用该蒸汽进行加热所到达的目标温度并不相同。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高温侧具有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一蒸汽控制阀,该第一蒸汽控制阀设置于该蒸汽输出装置与该第一高温处理槽之间,且该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该第一高温处理槽内。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高温侧具有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第二蒸汽控制阀,该第二蒸汽控制阀设置于该蒸汽输出装置与该第二高温处理槽之间,且该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该第二高温处理槽内。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储液槽具有第三温度传感器与第三蒸汽控制阀,该第三蒸汽控制阀设置于该蒸汽送出端与该储液槽之间,而该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该储液槽内。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低温处理槽还包括分别连接于该储液槽的冷凝水入口的第一低温处理槽与第二低温处理槽,其中,该第一低温处理槽与该第二低温处理槽利用该冷凝水进行加热所到达的目标温度并不相同。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低温侧具有第一低温传感器与第一冷凝水控制阀,该冷凝水控制阀设置于该冷凝水入口与该第一低温处理槽之间,且该第一低温传感器设置于该第一低温处理槽内。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低温侧具有第二低温传感器与第二冷凝水控制阀,该第二冷凝水控制阀设置于该冷凝水入口与该第二低温处理槽之间,且该第二低温传感器设置于该第二低温处理槽内。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设备还包括压力控制装置,设置于该储液槽的冷凝水出口与该低温侧的冷凝水入口之间。于一较佳实施例中,该压力控制装置包括压力槽、用以感测该压力槽的压力的压力感知器以及用以将冷凝水输入该压力槽的冷凝水泵。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利用蒸汽输出装置所排放的热废气将进水管的水预加热,以提高进水管的水温,以致于进水管的水在加热形成蒸汽时,由于已先进行预加热,因此可以有效缩短水加热至蒸汽的时间,而且利用热废气将水进行预加热,是对于热废气再次的有效利用。另外,本实用新型将蒸汽输出装置所输出的蒸汽先后传送到高温侧与低温侧进行加热处理作业,并且将低温侧使用后所形成的冷凝水回收加热再利用,由于减少了冷凝水的排放,无形中减少了许多能源的浪费。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块图;图2为蒸汽输出装置的示意图;图3为高温侧的示意图;图4为低温侧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I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IU蒸汽输出装置
101进水管
102蒸汽送出端 102a第一蒸汽送出端 102b第二蒸汽送出端
103废热排放管
104锅炉补水槽 1011补水泵
105锅炉 105a第一'锅炉 105b第二锅炉
106配气管
II高温侧
III蒸汽入口
112高温处理槽 11.2a第一高温处理槽 112b第二高温处理槽
113第一高温控制阀
114第一高温传感器
115第二高温控制阀[0031]
116第二高温传感器
12储液槽
121第三高温控制阀
122第二高温传感器 13低温测
131冷凝水入口 131a 第一冷凝水入口 131b 第二冷凝水入口
132低温处理槽 132a 第一低温处理槽 132b 第二低温处理槽
133第一冷凝水控制阀
134第一低温传感器
135第二冷凝水控制阀
136第二低温传感器
14压力控制装置
141压力槽
142压力传感器
143冷凝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借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艺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及功效。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艺的人士的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一”、“两”、“上”等用语,也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方块图。本实用新型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I包括蒸汽输出装置10、高温侧11、储液槽12以及低温侧13。蒸汽输出装置10具有进水管101、蒸汽送出端102以及废热排放管103,进水管101用以将水输送至蒸汽输出装置10,由蒸汽输出装置10将水加热以形成蒸汽,从蒸汽送出端102将蒸汽输出,而废热排放管103用以将蒸汽输出装置10在产生蒸汽过程中所产生的热废气排出。其中,进水管101的部分区段位于废热排放管103内,以借由废热排放管103所排放的废热对进水管101的水进行预加热,再由蒸汽输出装置10将水加热以形成蒸汽输出。高温侧11具有蒸汽入口 111以及高温处理槽112,蒸汽入口 111连通于蒸汽输出装置10的蒸汽送出端102,用以接收蒸汽输出装置10所输出的蒸汽加热高温处理槽112,以进行高温电镀或是食物杀菌等加热处理作业。而蒸汽输出装置10所输出的蒸汽在经过高温侧11的加热处理作业后,形成冷凝水,并储存于储液槽12,以供低温侧13进行低温电镀或是食物调理等温度较低的加热处理作业。低温侧13具有冷凝水入口 131以及低温处理槽132,低温侧13的冷凝水入口 131连接于储液槽12,其透过冷凝水入口 131接收来自于储液槽12的冷凝水,并利用该冷凝水对于低温侧13的低温处理槽132进行加热。而来自于储液槽12的冷凝水在完成低温处理槽132的加热处理作业后,由低温处理槽132将使用后的冷凝水排出,并送回至储液槽12储存,以再次对低温侧13的低温处理槽132进行加热处理作业。请参阅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蒸汽输出装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蒸汽输出装置10还包括有锅炉补水槽104、锅炉105以及配气管106。在本实施例中,锅炉105包括有第一锅炉105a与第二锅炉105b,分别用以将进水管101的水加热形成蒸汽,从蒸汽送出端102将蒸汽送出,而第一锅炉105a与第二锅炉105b在形成蒸汽过程中所产生的热废气从废热排放管103所排放出。由于本实施例的锅炉105包括第一锅炉105a与第二锅炉105b,因此,本实施例的蒸汽送出端102也包括有第一蒸汽送出端102a以及第二蒸汽送出端102b,使第一锅炉105a产生的蒸汽从第一蒸汽送出端102a输出,而第二锅炉105b产生的蒸汽从第二蒸汽送出端102b输出。锅炉补水槽104设置于进水管101与锅炉105之间,用以储存来自于进水管104的水。锅炉补水槽104还包括有补水泵1041,设置于锅炉补水槽104与锅炉105之间,用以将锅炉补水槽104储存的水加压输出至锅炉105,由锅炉105将水加热形成热水。配气管106设置于蒸汽输出装置10的蒸汽送出端102,并连接于第一蒸汽送出端 102a以及第二蒸汽送出端102b,用以接收来自于蒸汽送出端102的蒸汽,并将蒸汽进行配送。请参阅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高温侧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高温侧11包括第一高温处理槽112a以及第二高温处理槽112b,而高温侧11的蒸汽入口 111包括第一蒸汽入口Illa以及第二蒸汽入口 111b,第一蒸汽入口 Illa以及第二蒸汽入口 Illb分别用以将蒸汽传送至第一高温处理槽112a以及第二高温处理槽112b,使蒸汽于第一高温处理槽112a以及第二高温处理槽112b进行加热作业,而蒸汽于高温侧11完成加热处理作业而形成冷凝水后,由高温侧11将冷凝水从另一侧排出。此外,本实用新型的高温侧11还包括有第一高温控制阀113、第一高温传感器114、第二高温控制阀115以及第二高温传感器116。第一高温控制阀113设置于第一蒸汽入口 11 la,用以控制蒸汽进入第一高温处理槽112a与否,而第一高温传感器114设置于第一高温处理槽112a内,用以感测第一高温处理槽112a的温度而控制第一高温控制阀113的开启或关闭。第二高温控制阀115设置于第二蒸汽入口 111b,用以控制蒸汽进入第二高温处理槽112b与否,而第二高温传感器116设置于第二高温处理槽112b内,用以感测第二高温处理槽112b的温度而控制第二高温控制阀115的开启或关闭。由于第一高温处理槽112a与第二高温处理槽112b利用蒸汽加热所达到的目标温度并不相同,以致于将高温侧11区分为第一高温处理槽112a以及第二高温处理槽112b,但是,第一高温处理槽112a以及第二高温处理槽112b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可视实际作业情况增加或减少高温处理槽的数量,当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请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低温侧示意图。低温侧13包括有冷凝水入口 131、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以及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冷凝水入口 131包括连接于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的第一冷凝水入口 131a,以及连接于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的第二冷凝水入口 131b。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与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分别用以接收冷凝水以进行加热处理作业,并且将加热后的冷凝水从低温侧13的另一端排放,而回送至储液槽12储存。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低温侧13还包括有第一冷凝水控制阀133、第一低温传感器134、第二冷凝水控制阀135以及第二低温传感器136。第一冷凝水控制阀133设置于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的第一冷凝水入口 131a,用以控制冷凝水进入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与否,而第一低温传感器134设置于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内,用以感测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的温度而控制第一冷凝水控制阀133开启或关闭。第二冷凝水控制阀135设置于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的第二冷凝水入口 131b,用以控制冷凝水进入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与否,而第二低温传感器136设置于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内,用以感测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的温度而控制第二冷凝水控制阀135开启或关闭。本实用新型还包括有压力控制装置14,设置于低温侧13的冷凝水入口,其用以分配冷凝水至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或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压力控制装置14包括压力槽141、压力传感器142以及冷凝水泵143。压力槽141用以暂存来自于储水槽12的冷凝水,压力传感器142用以感测压力槽141的冷凝水压,当压力传感器142感测到压力槽141因为冷凝水输送予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或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而造成压力槽141的压力不足时,则压力传感器142激活冷凝水泵143将冷凝水输送至压力槽141储存。由于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与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利用冷凝水加热所达到的目标温度并不相同,以致于将低温侧13区分为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以及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然而,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以及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可视实际作业情况增加或减少高温处理槽的数量,当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请参阅图5,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于实施时,从蒸汽输出装置10的进水管101将水输送至锅炉补水槽104,由补水泵1041将水加压输出至第一锅炉105a与第二锅炉105b,由第一锅炉105a与第二锅炉105b将水加热以形成蒸汽后,分别从第一蒸汽送出端102a以及第二蒸汽送出端102b将蒸汽送出至配气管106,由配气管106分别将蒸汽透过第一蒸汽入口 Illa以及第二蒸汽入口 Illb分配至高温侧11的第一高温处理槽112a以及第二高温处理槽112b或是储液槽12。而第一锅炉105a与第二锅炉105b在产生蒸汽过程中所产生的热废气从蒸汽输出装置10的废热排放管103排放出。从图中可以看出,进水管101的部分区段位于废热排放管103内,因此,当废热排放管103排出热废气的同时,可借由热废气的温度对进水管101的水进行预热,借由此一预热方式,可以缩短第一锅炉105a与第二锅炉105b将水加热至蒸汽所花费的时间。当蒸汽输出装置10产生蒸汽后,借由配气管106将蒸汽分配至高温侧11或是储液槽12。高温侧11的第一高温处理槽112a以及第二高温处理槽112b分别经由第一蒸汽入口 Illa以及第二蒸汽入口 Illb接收来自于配气管106的蒸汽后,第一高温处理槽112a以及第二高温处理槽112b即可利用蒸汽进行加热作业,而蒸汽在经过高温侧11的加热作业后形成冷凝水储存于储液槽12,以供低温侧13进行低温加热作业。储液槽12所储存的冷凝水从低温侧的冷凝水入口 131输送至低温侧13的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以及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进行加热。而在低温侧13的冷凝水入口 131设
有压力控制装置14,来自于储液槽12的冷凝水先由压力控制装置14的冷凝水泵143加压输送至压力槽141暂存,当低温侧13的第一低温传感器134或是第二低温传感器136感测到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或是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的温度不足时,则分别激活第一冷凝水控制阀133或是第二冷凝水控制阀135,则压力槽141所暂存的冷凝水经由一冷凝水入口131a或是第二冷凝水入口 131b传送至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或是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进行加热,并且将使用后的冷凝水排出,并回收至储液槽12,以再次供应低温侧13的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或是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进行加热。储液槽12具有第三高温控制阀121以及第三高温传感器122,第三高温控制阀121设置于配气管106与储液槽12之间,用以控制来自于配气管106的蒸汽流入储液槽12与否,第三高温传感器122设置于储液槽12内,用以感测储液槽12所储存的冷凝水的温度,而控制第三高温控制阀121开启或关闭。如果第三高温传感器122感测到来自于低温测13所回收的冷凝水的温度过低,无法对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或是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进行加热时,则第三高温传感器122开启第三高温控制阀121,从配气管106直接补充蒸汽至储液槽12,以提高储液槽12的冷凝水温度,直到储液槽12的冷凝水温度足以加热第一低温处理槽132a或是第二低温处理槽132b,由第三高温传感器122关闭第三高温控制阀121。上述实施例仅用以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项技艺的人士均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应如权利要求书所列。
权利要求1.一种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蒸汽输出装置,具有进水管、蒸汽送出端以及废热排放管,该蒸汽输出装置将来自该进水管的水加热以形成蒸汽后,透过该蒸汽送出端将该蒸汽输出并借由该废热排放管排出热废气,其中,该进水管的部分区段位于该废热排放管中,以借由该热废气预加热该进水管的水; 高温侧,具有连通该蒸汽送出端的蒸汽入口及高温处理槽,其透过该蒸汽入口接收该蒸汽送出端的蒸汽,并利用所接收的该蒸汽加热该高温处理槽; 储液槽,其储存有冷凝水,且连接于该高温侧的高温处理槽,该储液槽用以接收该高温处理槽产生的冷凝水;以及 低温侧,具有连接该储液槽的冷凝水入口与低温处理槽,其透过该冷凝水入口接收该储液槽的冷凝水,并利用所接收的该冷凝水加热该低温处理槽后,将该冷凝水送回至该储液槽储存。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蒸汽输出装置还包括锅炉补水槽及用以将该进水管的水加热形成蒸汽的锅炉,该废热排放管与该蒸汽送出端分别连接该锅炉,且该锅炉补水槽设于该进水管与该锅炉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锅炉补水槽还包括补水泵,设置于该锅炉补水槽与该锅炉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蒸汽输出装置还包括配气管,设置于该蒸汽送出端与该高温侧的蒸汽入口之间,并连通于该储液槽,该配气管用以将该蒸汽输出装置产生的蒸汽配送至该高温侧以及该储液槽。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高温处理槽还包括分别连接于该蒸汽输出装置的第一高温处理槽与第二高温处理槽,其中,该第一高温处理槽与该第二高温处理槽利用该蒸汽进行加热所到达的目标温度并不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高温侧具有第一温度传感器与第一蒸汽控制阀,该第一蒸汽控制阀设置于该蒸汽输出装置与该第一高温处理槽之间,且该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该第一高温处理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高温侧具有第二温度传感器与第二蒸汽控制阀,该第二蒸汽控制阀设置于该蒸汽输出装置与该第二高温处理槽之间,且该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该第二高温处理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储液槽具有第三温度传感器与第三蒸汽控制阀,该第三蒸汽控制阀设置于该蒸汽送出端与该储液槽之间,而该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该储液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低温处理槽还包括分别连接于该储液槽的冷凝水入口的第一低温处理槽与第二低温处理槽,其中,该第一低温处理槽与该第二低温处理槽利用该冷凝水进行加热所到达的目标温度并不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低温侧具有第一低温传感器与第一冷凝水控制阀,该冷凝水控制阀设置于该冷凝水入口与该第一低温处理槽之间,且该第一低温传感器设置于该第一低温处理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低温侧具有第二低温传感器与第二冷凝水控制阀,该第二冷凝水控制阀设置于该冷凝水入口与该第二低温处理槽之间,且该第二低温传感器设置于该第二低温处理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设备还包括压力控制装置,设置于该储液槽的冷凝水出口与该低温侧的冷凝水入口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压力控制装置包括压力槽、用以感测该压力槽的压力的压力感知器以及用以将冷凝水输入该压力槽的冷凝水栗。
专利摘要一种双回路循环加热设备,包括蒸汽输出装置、高温侧、储液槽以及低温侧。蒸汽输出装置用以将水加热形成蒸汽输出至高温侧,蒸汽输出装置产生蒸汽过程中产生的热废气可将蒸汽输出装置补充的水进行预加热。蒸汽输出装置所输出的蒸汽用以加热高温侧的高温处理槽后,凝结成温度较高的冷凝水储存于储液槽,以借由该冷凝水加热低温侧的低温处理槽,并且将低温侧所排出的冷凝水送回储液槽储存。借由热废气将水作预加热,并且将低温侧的冷凝水回收加热再利用,可以有效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减少能源的浪费。
文档编号F22D1/00GK202791965SQ201220231079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2日
发明者陈启村 申请人:颖瑭永续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