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固硫正交形炉前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43927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烧固硫正交形炉前成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烧固硫正交形炉前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中国的煤炭居世界第二位,是少有的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对煤的燃用还很不合理,在工业锅炉与窑炉上的原煤散烧相当普遍,这就造成燃烧效率低,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超标等问题,燃煤污染一直困绕着环保部门对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的治理,以及实现煤烟型大气污染的总量控制。在《一种链条炉排燃烧装置》的专利中,型辊是球窝型,对型煤脱模不利,容易粘辊,对型辊的金加工较烦琐;另外、在煤中添加过多的石灰石,会影响锅炉的正常燃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一种燃烧固硫正交形炉前成型装置。
它包括链条炉排及其炉排减速器、前拱,在前拱前设有煤闸门及其调节机构、煤斗,煤斗下部设有型辊及其轴承、转动齿轮调速电机、减速器、成型强度调节机构,特征是所说型辊的主动轴为轴向凹槽,从动轴为周向凹槽,主动型辊与从动型辊的弧槽正交啮合。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成型装置的型辊间隙、煤层厚度和炉排走速的调整,能对不同煤种的物理特性给予适当的成型强度,不至于从型辊成型后的型煤下落到炉排强度太大,而不易着火或烧黑心现象的出现;型煤具有约250克/球的抗压强度,承受一定厚度料层堆积对它的压力;调整煤层厚度与型煤的强度有利于型煤燃烧的稳定性和煤种的适应性。
用燃烧固硫正交形前成型装置,主动型辊和从动型辊的弧槽正交形式,改进了型辊的金加工,也有利于成型强度的调整。型煤易脱模,成型率高。成型由于采用碾压原理其型煤内部比对辊压成型的型煤松,型煤边缘较薄,易着火。用本装置成型的型煤,一旦着火则着火线向燃料层深度的扩展快,从而延长煤炭在炉内的有效停留时间;型煤燃料层的通风阻力小,均匀性好,使型煤燃料层稳定性大;型煤燃料层着火线平直整齐,燃烧区内火苗垂直向上穿,火色明亮均匀。


附图是燃烧固硫正交形炉前成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燃烧固硫正交形炉前成型装置包括链条炉排及其炉排减速器1、前拱6,在前拱前设有煤闸门及其调节机构5、煤斗4,煤斗下部设有型辊及其轴承、转动齿轮调速电机、减速器2、成型强度调节机构3,特征是所说型辊的主动轴为轴向凹槽,从动轴为周向凹槽,主动型辊与从动型辊的弧槽正交啮合。
所说型辊直径φ200~250mm;型辊间隙为-3~3mm,型辊转速6~14r/min。
对成型燃煤要求有5~14%的水分,煤的粒度≤6mm;对煤的含硫量为0.6~2时,添加以钙基为主的固硫剂,添加量是Ca/S=1.5~2;固硫率达到40~70%。
为了更好的达到高效、洁净与稳定燃烧的目的,本实用新型对原料煤采取集中配制的生产工艺,它主要有筛分、破碎、优化配比和添加剂掺入。根据煤质的含硫量,添加固硫剂,掺入量基本按1.5~2的Ca/S实施。成型原料煤的水分应控制在8~10%最佳,煤的粒度为≤6mm,粒度分布按照粗粒∶细粒∶微粒=6∶2∶2配制最宜。在煤的优化配制中,主要确定配煤与单一煤种的挥发分、发热量、硫分、灰分和灰熔融性等煤质指标;然后、根据不同的燃烧方式与特性,实行煤质的适应性或优化配制,同时注意添加剂(固硫剂与助燃剂)的加入对煤质的影响。达到更有利于满足燃烧要求,提高固硫效果和锅炉效率。
权利要求1.燃烧固硫正交形炉前成型装置,它包括链条炉排及其炉排减速器[1]、前拱[6],在前拱前设有煤闸门及其调节机构[5]、煤斗[4],煤斗下部设有型辊及其轴承、转动齿轮调速电机、减速器[2]、成型强度调节机构[3],其特征在于所说型辊的主动轴为轴向凹槽,从动轴为周向凹槽,主动型辊与从动型辊的弧槽正交啮合。
2.根据权利1所述的燃烧固硫正交形炉前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说型辊直径φ200~250mm;型辊间隙为-3~3mm,型辊转速6~14r/min。
3.根据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燃烧固硫正交形炉前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对成型燃煤要求有5~14%的水分,煤的粒度≤6mm;对煤的含硫量为0.6~2时,添加以钙基为主的固硫剂,添加量是Ca/S=1.5~2;固硫率达到40~7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烧固硫正交形炉前成型装置。它包括链条炉排及其炉排减速器、前拱,在前拱前设有煤闸门及其调节机构、煤斗,煤斗下部设有型辊及其轴承、转动齿轮调速电机、减速器、成型强度调节机构,特征是所说型辊的主动轴为轴向凹槽,从动轴为周向凹槽,主动型辊与从动型辊的弧槽正交啮合。适用于工业锅炉和窑炉的一套炉前成型装置。其结构特点是一对正交弧槽型辊,在主动型辊和从动型辊上加工成交叉相对应的弧槽,主动辊弧形为横轴向均布,从动辊弧槽形为周向均布。其型辊使用寿命长,成型率高;整体结构新颖合理,性能稳定可靠。本装置在实际工业性应用中,结合配煤(包括添加固硫剂和助燃剂),经过燃烧调整与控制能达到更有效的炉内固硫,以及燃烧效果。
文档编号F23J3/00GK2532374SQ0221573
公开日2003年1月22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7日
发明者钱剑青, 曹源泉, 任有中 申请人:浙江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