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2124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管,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加强毛细组织与热管管体间的贴紧程度,并可方便地装入毛细组织的热管。
背景技术
由于热管具有很高的热传导能力、传热快速、热传导率高、重量轻、无可动组件、结构简单及多用途等特性,可以传递大量的热而且不消耗电能,因此非常适合电子产品的散热。另外,公知的热管内壁都设有毛细组织(wickstructure),该毛细组织可以是具有毛细作用的编织网等,并依靠这些毛细组织的毛细作用,来传输热管内的工作流体(working fluid)。
以往在安装热管毛细组织时,是将卷曲后两端呈开口状的毛细组织卷曲在芯棒上,并利用该芯棒将毛细组织逐渐导入热管的管体内部。由于毛细组织与热管管体间的摩擦力大于毛细组织与芯棒间的摩擦力,所以可以在完成装入毛细组织的工作后将该芯棒抽出,使毛细组织与热管的管体内壁接触,进而完成热管毛细组织的装入工作。
在将毛细组织装入上述热管时,因为毛细组织无任何卡合结构,仅仅由摩擦力与芯棒贴合,所以在装入管体内部的过程中非常容易滑动脱落、或起绉而不平整。另外,在毛细组织装入热管管体的过程中,毛细组织夹在热管管体与芯棒两者之间,在毛细组织与热管管体间的摩擦力大于毛细组织与芯棒间的摩擦力的情况下,使得毛细组织的装入相当困难,因此,如果想利用自动化机械设备执行,显然会因制造困难而难以实现。所以多以人工方式进行,导致质量良莠不齐。
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而做出的,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热管,在毛细组织装入热管管体前,先将毛细组织用来装入热管管体的一端弯折成折迭部,该折迭部可以增强毛细组织与热管管体间的贴紧程度,有助于芯棒推动毛细组织进行装入,并能与自动化机械设备配合使用,同时还可获得具有良好毛细作用的热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包括一个具有两个端部的中空管体、及装入到管体内部并与管体内壁相贴附的毛细组织;其中,毛细组织靠近管体两端的地方分别具有开口部与折迭部,折迭部包含向该管体内部压入的弯折面、以及分别形成在弯折面左、右两后侧处而向后弯折的两个反折面,且弯折面的左、右两侧部位分别在这两个反折面上重叠,并与这两个反折面一起被夹在管体与毛细组织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热管通过上述构造,可便于配合自动化机械设备进行装配,并且其热管结构可以获得良好的毛细作用。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热管毛细组织尚未装入热管管体内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热管毛细组织施以压合步骤的动作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热管毛细组织被压合后且尚未装入热管管体内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热管毛细组织装入热管管体内但未抽出芯棒的立体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热管毛细组织装入热管管体内且已抽出芯棒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热管的侧面剖视图;图7是沿图6的7-7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中组件代表符号列表如下1-管 10-管体100-端部 101-端部102-端口 11-毛细组织110-折迭部 111-开口部112-弯折面 113-反折面114-反折面 12-芯棒
120-端面 121-斜面2-压合机构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仅供参考与说明用,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管,
图1是热管毛细组织尚未装入热管管体内部的立体图。如
图1所示,热管1包括中空管体10、以及装入到该管体10内部的毛细组织(wick structure)11。
该管体10具有端部100和101,在该管体10尚未安装毛细组织12前,该管体10的至少一个端部100为开口状,形成端口102,以使毛细组织11由此端口102装入管体10内部,而毛细组织11可以是金属编织网、纤维编织网或无纺布编织网等。
在将该毛细组织11装入管体10内部前,先将该毛细组织11卷曲在芯棒12上,并使该毛细组织11将装入管体10内部的一端向芯棒12的端面120处凸伸,以使毛细组织11在芯棒12的该端面120上形成中空柱状的折迭部110。在毛细组织11相对该折迭部110的另一端设有可供芯棒12通过的开口部111(如图5所示)。
如图2、图3及图4所示,利用压合机构2从毛细组织11的折迭部110的外侧向内压入(如图2所示),压合机构2将该折迭部110压合至弯折,形成与芯棒12端面120相贴平的弯折面112、以及分别形成在该弯折面112左、右两后侧的并向外延伸的反折面113、114(如图3所示),该弯折面112左、右两侧分别与该两个反折面113、114部分重叠。这样,即可使用芯棒12将毛细组织11由管体10的端口102推入,使毛细组织11装入到管体10内部而与其内壁相贴附(如图4及图6所示)。
如图3及图4所示,在上述毛细组织11装入管体10内部时,由于管体10的端口102会将反折面113、114向后弯折,以使毛细组织11的折迭部110进入管体10内部,所以弯折面112左、右两侧部位会与两反折面113、114一起被夹在管体10与毛细组织11之间,这样,在折迭部110处,毛细组织11与管体10间最紧。所以芯棒12即可推动该弯折面112而顺利地将毛细组织11推入管体10内部。
如图5及图6所示,完成上述装入毛细组织12的步骤后,即可将芯棒12从毛细组织11的开口部111抽出,进行注入工作流体(working fluid)到管体10内部及除去非凝结性气体等加工程序(图略),同时将该管体10的端口102封口,以使该管体10的端部100与另一端部101皆为封闭端(如图6所示),进而完成上述热管1的整体结构。
因此,如图6及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是在毛细组织11靠近管体10的端部100、101处分别形成该折迭部110与开口部111,该折迭部110的弯折面112是由毛细组织11的外侧向管体10内部压入而构成,而该反折面113、114则分别形成在弯折面112左、右两后侧处而向后弯折,且该弯折面112左、右两侧部位分别与反折面113、114的一部分重叠,与反折面113、114一起被夹在管体10与毛细组织11之间。依靠该折迭部110所构成的弯折面112与反折面113、114,使毛细组织11可以以较好的松紧度装入到热管1的管体10内部。且在装入该毛细组织11的过程中,毛细组织11也不会有脱落、起绉等影响热管1功能特性的缺点产生,进而得以更紧地贴合在热管1管体10的内壁上,而具有良好的毛细作用以提高该热管1的功能特性,并可凭借该弯折面112的卡合结构而使用自动化机械设备来进行毛细组织11的装入工作。
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可在上述用来引导毛细组织11装入热管1管体10内部的芯棒12的端面120处形成一斜面121,该斜面121可在两个反折面113、114向后弯折后,容纳该两个反折面113、114以及弯折面112左、右两侧部位,以利于用更好的撑紧程度来完成毛细组织11的装入工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确实是一个极其优异且极具实用性的设计,现提请专利。而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任何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的等效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热管,包括一中空管体,带有两个端部;以及装入到该管体内部并与该管体内壁相贴附的毛细组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毛细组织的靠近所述管体两个端部之处分别具有开口部与折迭部,所述折迭部包含向所述管体内部压入的弯折面,以及分别形成在该弯折面左、右两后侧处并向后弯折的两个反折面,所述弯折面左、右两侧部位分别重叠在所述的两个反折面上,并与所述的两个反折面一起被夹在所述管体与所述毛细组织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毛细组织由金属编织网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毛细组织由纤维编织网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毛细组织由无纺布编织网所构成。
专利摘要一种热管,包括带有两端的中空管体、及装入到管体内部并与管体内壁相贴附的毛细组织。其中,毛细组织靠近管体两端分别设有开口部与折叠部,折叠部包含向该管体内部压入的弯折面、以及分别形成在弯折面左、右两后侧处而向后弯折的两个反折面,且弯折面左、右两侧部位分别重叠在两个反折面上,与两个反折面一起被夹在管体与毛细组织之间。本实用新型的热管通过上述构造,可便于配合自动化机械设备进行装配,并且其热管结构可以获得良好的毛细作用。
文档编号F28D15/02GK2639829SQ03206140
公开日2004年9月8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24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24日
发明者徐惠群 申请人:徐惠群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