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4235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传导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内壁有毛细沟槽的热管。
背景技术
热管作为热源的传导散热机构,其结构包括一个两端被密封的管筒,管筒内装有不少于其高度的五分之一和不多于三分之一的工作流体以及有筛网卷或烧结物等作为引流传递机构的介质。由于在管筒内装有上述引流介质,热管中的工作流体循环时易形成堵塞,造成工作流体循环不畅,因此存在着热传导效果差的缺陷。
专利号为00233440.2、公告号为CN2420604的实用新型专利则公开了一种热管内毛细结构。其结构为在热管内设置有无重叠线状结合点的、以斜交式柱形状的金属线编织而成的传导组织。该专利所公开的热管结构仍然为在管筒内装有引流传导机构。该结构的热管同现有技术相比尽管提高了热传导效率,但在加工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在管筒内填加金属网传导组织的工序,而且该金属网传导组织的结构必须为无重叠线状结合点结构,其加工工艺和添装的要求及其严格,因此该专利技术不仅存在生产工序复杂,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废品率和生产成本高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热传导效率高且生产工序简单、成本低的一种热管。
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热管的技术方案包括两端密封的管筒、管筒内装有工作流体,所述的管筒内壁面上为轴向沟槽。
其附加特征为所述的沟槽为有一定径向深度的毛细沟槽;所述的沟槽为呈上疏下密的树状沟槽;所述的沟槽为呈上密下疏的倒树状沟槽;所述的沟槽为螺旋状;所述的沟槽为直线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管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热管内壁上在制管时拉出各种形状的轴向毛细沟槽条,替代了在管内填加金属网卷或无重叠线状结合点结构的金属网传导机构,即具有加工工序简单且成本低的优点;其次,当工作流体采用重质液体时,经管壁上的毛细沟槽条上升,其升至低温区时形成液珠,从管芯落下,循环没有阻力,具有传热效率高的优点。当工作流体采用轻质液体时,液体变成气态上升,升至低温区时形成液珠,则沿管筒内壁上的毛细沟槽条落下,循环没有阻力,具有传热效率高的优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热管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呈树叉状的毛细沟槽条的热管内壁结构示意图;图4为呈倒树叉状的毛细沟槽条的热管内壁结构示意图;图5为呈螺旋状的毛细沟槽条的热管内壁结构示意图;图6为热管的毛细沟槽截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热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热管的结构示意图,即结构包括有两端密封的管筒1,管筒内盛有约占其长度(或高度)1/4的轻质液体(如酒精、乙醚或水等)2,其管筒的内壁面上拉有布满壁面的有一定深度的轴向毛细沟槽3。
其工作原理为将热管的一端插入热源,当工作流体采用不易挥发的液体时,则沿内壁上如图4所示的呈倒树叉状的毛细沟槽上升,升至主沟槽4或管筒顶端后,受冷形成体积较大的液珠,从管中间靠重力落下至受热端,依此循环,从而达到热传导的目的;而当工作流体采用易挥发的轻质液体时,则受热端的工作流体挥发成汽态,至顶端受冷后凝成液体,沿管内壁如图3所示呈树叉状的毛细沟槽5返回至受热端,依次循环,从而达到热传导的目的。
为了提高热管的热传导效率,即提高管筒内工作流体因受热或遇冷凝结沿毛细沟槽上升或下降的速度,该毛细沟槽可设计成如图5所示的螺旋状6的结构或如图1所示的直线状7结构,且毛细沟槽为如图6所示的有开口8呈弧状的海湾式结构。
权利要求1.热管,结构包括两端密封的管筒、管筒内装有工作流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筒内壁面上为轴向沟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沟槽为有一定径向深度的海湾式毛细沟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沟槽为呈上疏下密的树状沟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沟槽为呈上密下疏的倒树状沟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沟槽为螺旋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沟槽为直线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热传导技术领域,具体的讲公开了一种内壁有毛细沟槽的热管。其主要技术方案为在两端密封、内部盛有工作流体的管筒内壁上有轴向毛细沟槽,该毛细沟槽可以是直线状或螺旋状,也可以根据工作流体的比重大小而设计成树叉或倒树叉状。该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热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管筒内必须装作为导流用的金属网卷传递机构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和热传导效率高的优点。
文档编号F28D15/02GK2685799SQ200420015828
公开日2005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28日
发明者宋希振, 宋晓龙 申请人:河北省景县华北整流器件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