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9619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可挠性的热管。
背景技术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电脑装置的资料处理速度也越快,电脑装置内部的电 子元件执行运行时,如CPU、 IC元件、功率晶体、电源供应器等,由于通电后内部电阻会产生 热量,导致元件温度上升,且集成电路的技术进步及广泛应用,带动电子元件朝向轻、薄、小 且高频高速的方向演进,密集度增加使单位面积所产生的热量亦相对地增加,若无适时将 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排出,高温会导致执行速度降低,对系统的安全及性能会造成很大影 响,甚至造成硬件设备损坏,为了抑制电子元件运行时累积过大的热能导致温度上升,必须 使用散热装置来进行散热,而热管具有超静音、快速传热、高热传导率、重量轻、尺寸小、无 可动件、结构简单等特性,广泛应用于电子元件散热领域。 公知的热管构造为抽真空的密封管体,在管体内壁面设有毛细组织,而管体中央 则为蒸汽通道,并在抽真空的管体内注入工作流体,其容量相当于毛细组织的孔隙总容积, 工作流体的特性为汽化热高、流动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沸点较低,如水、乙醇、丙酮等,热管 依吸收与散出热量功能可分为蒸发段及冷凝段,当蒸发段受热时,毛细组织中的工作液体 吸收热量而温度上升,达到液体蒸发点时,温度保持不变,仍持续吸收大量的热量,使液体 蒸发汽化,蒸汽在微小压差下快速通过管体内通道,到达冷凝段时蒸汽冷却,温度下降到冷 凝点时,温度保持不变,但放出大量的热量,热量经由热管传到外界散发,并使蒸汽凝结成 液体进入毛细组织,而液体在毛细组织的毛细力作用下回流到蒸发段,以持续相变化的热 能循环来传输热量。 公知的热管在制造成型时通常为直圆管状,其用以热连接发热源及散热体,将发 热源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体来发散,由于发热源及散热体设置于不同的位置,且发热源 及散热体之间的路径尚装设有其他元件,热管必须依使用场合的状况而弯曲成需要的弧 度,来闪避其他元件或达成连接目的,然而,在对热管进行弯曲作业时,必须以器械才能将 直圆管状热管弯曲成型,难以直接以人力弯曲,又,以预先进行弯曲成型的热管,在实际安 装时若有误差,则亦必须再以器械来重复调整热管的弯曲角度,麻烦、费时且浪费人力成 本。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遂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 运用,尽力改善并增进效能,终能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的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可依实际使 用需求,以人力便能轻易将之弯折成所需形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 包括[0008] —金属管体; —可挠性结构,成型于该金属管体上,该可挠性结构主要由相互间隔设置的多数 个环圈所构成,且该等环圈的中心被该金属管体的轴心线所限定; —编织网,布设于该金属管体的内部,该编织网于对应该可挠性结构处成型有贴 接该等环圈的多数个凸环; —工作流体,填注于该金属管体的内部并附着于该编织网中;以及 —支撑元件,穿设于该编织网的内部,该支撑元件推抵该编织网朝向并贴接该金
属管体的内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可挠性结构成型于金属管体上,使热管依据实际组 装情况而必须弯曲时,可直接以人力弯折成型而不需要使用器械,使得方便组装并节省工 时,且编织网及支撑元件随热管弯曲而弯曲,不会因弯折而断裂,令编织网保持与金属管体 的内壁贴接的状态,并使工作流体顺畅地在编织网中流动而不会被阻断,以维持良好导热 效果。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管体的轴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轴向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金属管体10,可挠性结构20,环圈21,编织网30,凸环31,工 作流体40,支撑元件50。
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配合附图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仅提供 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请参照图l至图4所示,分别为本 实用新型的立体组合图、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管体的轴向剖视图、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及本实用新型的轴向剖视图,该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包括一金属管体10、一可挠性结构 20、一编织网30、一工作流体40及一支撑元件50。 该金属管体10呈圆管状,但不以此形状为限,该金属管体10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 制成,例如铜、银等,但不以这些材料为限,该金属管体10的内部呈中空状态,可用以容纳 其他加强导热效果的元件。 该可挠性结构20成型于该金属管体10上,该可挠性结构20主要由相互间隔设置 的多数个环圈21所构成,且该等环圈21的中心被该金属管体10的轴心线所限定,更进一 步说明该环圈21的结构及配置,该环圈21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该环圈21成型于该 金属管体10上,该环圈21的中心限定于该金属管体10的轴心线上,该环圈21的外周壁相 对于该金属管体10的外周壁呈凸起状态,该环圈21的内周壁相对于该金属管体10的内周 壁呈凹陷状态。[0024] 该编织网30布设于该金属管体10的内部且贴接该金属管体10的内壁,该编织 网30由导热性良好的材料制成,例如金属,但不以此材料为限,该编织网30具有多数个孔 隙,这些孔隙为用以形成毛细效应,该编织网30呈圆管状,但不以此形状为限,其主要是配 合该金属管体10内壁的形状,该编织网30于对应该可挠性结构20处成型有贴接该等环圈 21的多数个凸环31,更进一步说明该凸环31的结构及配置,该凸环31的外周壁构型为配 合对应该环圈21的内周壁构型,使该编织网30于该等凸环31处能贴接该可挠性结构20 于该等环圈21处。 该工作流体40填注于该金属管体10的内部并附着于该编织网30中,更进一步说 明,该工作流体40为汽化热高、流动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沸点较低的液体,如水、乙醇、丙 酮等,但不以此些液体为限,该工作流体40渗入该编织网30的多数个孔隙中并以毛细作用 来流动,该工作流体40以相变化来达成热量的传递。 该支撑元件50穿设于该编织网30的内部,该支撑元件50推抵该编织网30朝向 并贴接该金属管体10的内壁,该支撑元件50由结构强度高、具有伸縮弹性及弯曲弹性的材 料所制成,该支撑元件50的构型为配合该编织网30的内部构型,该支撑元件50以外周壁 贴接该编织网30的内周壁并支撑住该编织网30,该支撑元件50不全部填塞该金属管体10 的内部空间,且该支撑元件50的外周壁不全部披覆该编织网30的内周壁,于本实施例中, 该支撑元件50为一螺旋弹簧,但不以此种元件为限。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状态的剖视图,当依需要的场合而必须将热管弯折时, 可轻易地以人力将之弯曲,不需使用工具才能弯曲,方便组装定位,其弯曲的动作状态为, 该可挠性结构20的该等环圈21处,其一侧相互靠拢且另一侧相互远离,令该具有可挠性结 构的热管能有易弯折性,不会因局部弯折过大而导致管壁凹陷,且可因应各角度的弯折情 况,该编织网30贴附于该金属管体10的内周壁且可随着该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的弯曲 而弯曲,不会因弯曲而破裂,避免该工作流体40的流动被阻断,且该等凸环31仍分别随时 保持与该等环圈21贴接,维持良好导热效果,又该支撑元件50在该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 弯曲时,亦随之弯曲且维持支撑该编织网30的状态,因该支撑元件50为一螺旋弹簧,该工 作流体40蒸发之后的蒸气,可从该编织网30的孔隙中逸出而穿过簧圈之间的缝隙再散逸 至该金属管体10的内部,且蒸气可在螺旋弹簧的簧圈之内流动而不会受到阻碍。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他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 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演化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 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金属管体;一可挠性结构,成型于所述金属管体上,所述可挠性结构主要由相互间隔设置的多数个环圈所构成,且所述环圈的中心被所述金属管体的轴心线所限定;一编织网,布设于所述金属管体的内部,所述编织网于对应所述可挠性结构处成型有贴接所述环圈的多数个凸环;一工作流体,填注于所述金属管体的内部并附着于所述编织网中;以及一支撑元件,穿设于所述编织网的内部,所述支撑元件推抵所述编织网朝向并贴接所述金属管体的内壁。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元件为一螺旋 弹簧。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管体呈圆形。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管体由铜材料 制成。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网呈圆管状。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网由金属材料 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可挠性结构的热管,包括一金属管体、一可挠性结构、一编织网、一工作流体、及一支撑元件,可挠性结构成型于金属管体上,编织网布设于金属管体的内部,工作流体填注于金属管体的内部并附着于编织网中,支撑元件穿设于编织网的内部;借此,可依实际使用需求,以人力便能轻易将之弯折成所需形状。
文档编号F28D15/02GK201522215SQ20092021689
公开日2010年7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23日
发明者乔治麦尔, 孙建宏, 陈介平 申请人:索士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