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式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25111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燃式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内燃式燃烧器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式燃烧器。
技术背景[0002]现有的内燃式燃烧器多为水平放置,燃烧器有一个或多个内燃室,内燃级数为 N>=1,点火源与各级燃烧室同轴地布置在燃烧室的内部。这种内燃式燃烧器要求燃料 均勻,或燃料浓区在径向中心上,则如果风速得当,燃烧器出口温度分布会很均勻。实 际上,由于燃烧器内外结构差异、安装或自身结构的其它原因,燃料分布并不均勻。燃 料浓区不在燃烧器几何中心,总有一侧燃料很浓或相对较浓,使得燃烧器燃料内燃后出 口燃烧温度不均勻,燃料浓侧温度很低,其它方向有的温度很高,这形成提升内燃效率 的瓶颈。继续再增加点火能量或降低燃烧器内风速(提升内燃效率的手段)等办法都会 使燃烧器局部超温从而产生问题。[0003]为了使燃烧器内部燃料均勻,和为了让浓区的燃料进到几何中心去引燃,往往 增加很多调节手段,但结果都不理想。比如,通过增加调节板类装置来动态改变燃料分 布。但实际上燃料分布很难做到均勻,即使用调节板类装置动态调整也容易使燃料分布 不可控。因此,多数情况下会出现燃烧器出口温度分布与理想分布差距很大。即使有燃 烧器出口温度分布较理想的,其适应变化(变风速、变浓度等)的能力也很差。实用新型内容[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燃式燃烧器和一种提高内燃式燃烧器内燃效 率的方法,其中,利用燃烧器自身燃料分布不均的特点,将点火源出口的火焰引向或偏 离浓区,使得燃烧器出口温度按所需要的方式分布,既可均勻分布,也可实现向所希望 方向的局部高温(希望方向的局部高温可以提高燃烧器内燃升温速度),从而提高燃烧效 率。此外,由于实现燃烧器出口温度的均勻分布、实现燃烧室均勻的燃烧,通常能够避 免燃烧器局部的高温进而避免燃烧器局部的结焦及烧损,从而附带地提升燃烧器的安全 性。[0005]实用新型根据本实用新型,在燃烧器内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固定的(即不可调节 的)或活动(即可调节)的支撑/悬挂结构,借以使内燃式燃烧器的点火源调偏。在这 里调偏是相对的调偏,即,通过改变点火源位置和/或其方向来控制燃烧器出口温度分 布。实用新型[0006]在本实用新型中,点火源可以是点火装置、如等离子体点火器或油枪,用于点 燃燃烧室中的燃料;在多级燃烧室的情况下,点火源也可以是本级燃烧室的上一级燃烧 室,利用上一级燃烧室出口的火焰点燃本级燃烧室的燃料。[0007]按本实用新型的内燃式燃烧器,包括至少一级内燃室,在该内燃室中设有点火 源,用于点燃该内燃室中的燃料,并且该点火源在内燃室中的位置设置成,使得点火源 出口的火焰对准或偏离内燃室中的燃料浓区。3[0008]点火源在内燃室中的这种位置设置(对准或偏离)可以是做成固定式的,即在设 定好之后燃烧器运行中不用再进行调节,适用于燃烧器工况变化较小的情况;也可做成 在燃烧器运行中可(动态)调节的,以适应燃烧器工况变化比较复杂的情况。[0009]具体说,在单级内燃式燃烧器的内燃室内或多级内燃式燃烧器内的至少关键一 级内燃室内,通过改变点火源径向/轴向位置或点火源出口火焰方向,将点火源火焰引 向该级内燃室的燃料浓区,或使点火源火焰偏离或远离燃料浓区,达到提高燃尽率及保 护设备安全的作用。[0010]实用新型以下阐述的是在通过调节装置动态可调节情况下的优选实施方式。在 这些实施方式中,若把调节装置固定,则这些实施方式可作为固定式调偏的优选实施方 式,下文中对此不再进行描述。[0011]按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在内燃室内设置有调节装置,用于使点火源在 内燃室中沿径向、轴向偏移和/或用于使点火源在内燃室中偏转。[0012]按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调节装置设计为悬挂式和/或支撑式结构,用 于通过悬挂式和/或支撑式结构的的调节部件的伸缩运动来改变点火源的径向位置。[0013]按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调节装置设计为单/双悬挂式和/或单/双支撑 式结构。[0014]按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调节装置设计为斜坡式结构,其中,通过斜坡 式结构的斜坡来改变点火源的轴向和径向位置。[0015]按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调节装置设计绳索式结构,其中,在点火源 方,绳索一端固定在点火源外壁上,一个拐点固定在内燃室内壁上,绳索在拐点处转 弯,从而绳索的拉力方向从径向转变为轴向并且绳索被引到燃烧器外侧。[0016]按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调节装置设计顶/拉偏式结构,用于通过顶/拉 偏式结构的调节部件的伸缩运动使点火源发生偏转以改变其出口火焰的方向。[0017]按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调节装置设计转动支撑式结构,其中,在点火 源与内燃室之间设有一个可旋转的支撑杆,该支撑杆一端可枢转地固定在点火源外壁的 支撑点上,另一端可枢转地固定在内燃室内壁的支撑点上。[0018]此外,根据实际需要,调偏可设计成单一方向的(如上、下方向)和多方向的 (上、下和左、右等多方向)。[0019]按本实用新型的提高内燃式燃烧器内燃效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0020]确定燃烧器内燃室中的燃料浓区的位置;[0021]通过作用于燃烧器中点火源的调节装置对点火源进行调节,以使点火源出口的 火焰对准或偏离内燃室中的燃料浓区。[0022]具体说将内燃级数为N(N>= 1)的内燃式燃烧器中的一级内燃室的点火源出 口的火焰调整到非几何中心的位置,特意使火焰喷向内燃式燃烧器内燃料浓的一侧或偏 离浓的一侧,进而改变燃烧器内燃效率,或为其它调整手段拓展调整空间。[0023]在本实用新型中,以燃料为煤粉为例,点燃煤粉并高效稳燃需要一个理想的煤 粉/空气质量比例,比如是某个值XI,在内燃室1内由于煤粉分布不均,可能在燃料 浓区浓度质量比例达到X2以上,淡区可能X3以下,而有利于燃烧的是将点火源引向浓 区和淡区中间的一个位置,使内燃烧效率提高;另外在内燃时利用内燃室壁温的蓄热功壁温很低的情况是不利于内部燃料燃烧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将点 火源引向一个位置,在该处燃料浓度比较适中,又靠近燃烧器内燃室外壁,可以充分利 用内燃室外壁的蓄热(主要表现为热辐射)功能,并能在合理的浓度下燃烧,称这种调节 叫偏离浓区,但不一定为指向淡区。[0024]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于燃烧器工况变化较小的情况,可以通过设备调试来确定 内燃室中的燃料浓区的位置,然后把点火源对准或偏离燃料浓区并固定住,在燃烧器运 行中不再进行调节。对于燃烧器工况变化比较复杂、也就是燃料浓区会随时间变化的情 况,也可以在燃烧器运行中动态地检测燃料浓区的位置,然后根据检测的结果动态地调 节点火源,以使点火源出口的火焰对准或偏离内燃室中的燃料浓区。对于后一种情况, 则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调节装置。[0025]对于燃烧器自身燃料浓度和风速变化不太大从而引起燃料浓区位置变化较小且 燃料浓区位置较确定的情况,点火源的位置可以设计成固定的,无需位置调节装置或结 构。[0026]对于燃烧器自身燃料浓度和风速变化不太大从而引起燃料浓区位置变化较小但 燃料浓区位置由于安装或实际运行条件等原因容易发生与设计方向的偏差,则点火源的 位置可以设计成可调节的,以便设备调试时使用,在经调试找到燃料浓区位置后将调节 装置固定,后续运行中不再进行调节。调节装置的调节范围要涵盖燃料浓区位置的可能 变化范围。[00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实现点火源调整的多种措施及实现机构,它们可以单独使 用,也可组合使用。[0028]本来,内燃式燃烧器内燃料分布不均,会出现偏心的浓区。通常,在技术领域 内都会采取措施来使燃式燃烧器内燃料分布尽可能均勻以克服这个缺点,可实际上内燃 式燃烧器的这个缺点是很难克服的。本实用新型巧妙地利用了该缺点,通过把点火源调 整为对准或偏离浓区,从而提高燃烧效率及附带地提升燃烧器的安全性,使该缺点转变 成优点。


[0029]下面借助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其中,[0030]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燃烧室的横向截面 图,其中,燃料浓区位于燃烧室内下部位置;[0031]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的该燃烧室的纵向截面图,其中点火源沿燃 烧室被沿径向向下偏移一定距离,以使点火源出口的火焰对准浓区;[0032]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的该燃烧室的纵向截面图,其中点火源在燃 烧室中被逆时针偏转一定角度,以使点火源出口的火焰对准浓区;和[0033]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的另一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燃烧室的横向截面 图,其中,燃料浓区位于燃烧室内上部位置;[0034]图5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的该燃烧室的纵向截面图,其中点火源沿燃 烧室被沿径向向下偏移一定距离,以使点火源出口的火焰偏离浓区;[0035]图6示出按本实用新型的内燃式燃烧器的该燃烧室的纵向截面图,其中点火源5在燃烧室中被逆时针偏转一定角度,以使点火源出口的火焰偏离浓区;以及[0036]图7(a)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中采用的单悬挂结构的调节装置;[0037]图7(b)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中采用的双悬挂结构的调节装置;[0038]图7(c)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中采用的外拉偏结构的调节装置;[0039]图7(d)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中采用的单支撑结构的调节装置;[0040]图7(e)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中采用的双支撑结构的调节装置;[0041]图7(f)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中采用的外顶偏结构的调节装置;[0042]图7(g)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中采用的内顶偏结构的调节装置;[0043]图7(h)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中采用的内拉偏结构的调节装置;[0044]图8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中采用的悬挂结构的调节装置的另一些具体 实施方式,其中,[0045]图8 (a)为带斜坡的悬挂结构的调节装置;[0046]图8 (b)为绳索式悬挂结构的调节装置;[0047]图8(c)为另一种带斜坡的悬挂结构的调节装置;[0048]图9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中采用的支撑结构的调节装置的另一些具体 实施方式,其中,[0049]图9 (a)为带斜坡的支撑结构的调节装置;[0050]图9 (b)为另一种带斜坡的支撑结构的调节装置;[0051]图9(c)为可旋转支撑式结构的调节装置;[0052]图9 (d)为直接顶偏式结构的调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0053]在本实用新型的内燃式燃烧器中,燃料为漂浮在气体中可燃烧的粉状颗粒。燃 烧器包含一个或更多个同轴的燃烧室,内燃级数为N>=1,在其中(至少)一级内燃室 (包含点火源)中,使该级内燃室点火源出口的火焰径向位置改变或使点火源火焰出口方 向改变。[0054]图1-3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内燃式燃烧器的第一实施例。[0055]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燃烧室的横向截面 图,图2和图3示出该燃烧室的纵向截面图。该燃烧室1包括点火源2、内燃空间3、中 心轴线5,在该燃烧室1中燃料沿着燃料流动方向8流动(参见图2、。点火源2包括内 燃空间4和中心轴线6,在该点火源2中燃料沿着燃料流动方向9流动(参见图幻。在 燃烧器的初始状态下,点火源2布置在燃烧室1的中心,S卩,点火源2的中心轴线6与内 燃室1的中心轴线5重合(即两个筒体同轴)。如图1-3中所示,燃料浓区7位于燃烧室 1内下部位置,即,浓区7向下偏离燃烧室中心轴线5。[0056]在诸如煤粉的内燃式燃烧器中,一种浓区是由于燃烧器结构形成的,其具体位 置与燃烧器弯头及内部的挡板设置有关,一定的结构对应一定的浓区位置,可以直观感 测到或凭经验确定;另一种浓区是由于燃烧器的风速及内部燃烧阻力变化引起的,这种 浓区多形成在燃烧器内燃室下部,一种初步的检测方式是,通过在燃烧器的内燃室出口 均布安装4个(或更多个)温度测点来反映该内燃室的温度分布,温度低的位置则为浓区。[0057]在本实用新型中,该点火源可以是上级内燃室,也可以是点火装置如油枪、等 离子体点火源或可燃气体燃烧器等。重要的是,点火源要在其出口产生高温的并有一 定方向的热源。对于点火源是点火装置的情况,浓区是指点火装置所处的内燃室中的 浓区,而对于点火源是本级内燃室的上级内燃室的情况,则浓区是指本级内燃室中的浓 区。[0058]为了使燃烧器不出现单边温度过高,通过调节装置将燃烧室1的点火源2调整 为,使点火源2的出口火焰对准浓区7。调整的方式分为两种,如图2和图3所示。[0059]在图2中,根据检测到的浓区的位置是处于燃烧室1的下部,通过调节装置使点 火源2沿燃烧室径向向下偏移一定距离,以使点火源出口的火焰对准浓区7。在图3中, 通过调节装置将点火源2逆时针偏转一定角度,以使其中心轴线6与内燃室1的中心轴线 5形成一定的角度α,从而点火源2的出口火焰对准内燃室1的浓区7。实现把燃烧器出 口燃烧区10的温高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提高其它方向的温度,达到提高燃尽率及 提高设备安全的目的。[0060]以上描述了偏移或偏转的调节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偏移和偏转相结合的调 整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和要求。[0061]在本实用新型中,燃料分布浓区7可能处在任意角度和/或位置上。本实用新 型为了举例说明问题,在上面仅以将点火源引向浓区作为例子,在下面将以将点火源偏 离浓区作为例子,如以下结合图5-6所描述的那样。实际上,燃料分布的浓区和淡区不 一定只局限于上下位置,也可能在左右位置,或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因此根据需要还 可以设有多方向调节的调节装置。[0062]若燃烧器燃烧用的燃料质量较差,或在燃烧器内燃料浓度较高时,内部点火源 接触过高浓度的燃料,内燃缺氧严重,内燃温度很低,燃烧器内壁不能建立很高的温 度,导致燃烧器内燃室1内不能建立较高的温度场,对燃烧器壁温蓄热利用下降,内燃 效率也就下降,出口温度都很低。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调节装置将点火源出口火焰偏离浓 区,如图4、5、6所示,使燃烧器出口温度至少一点提高,进而提高内燃效率。[0063]图4-6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内燃式燃烧器的第二实施例。[0064]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内燃式燃烧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其中一个燃烧室的横向截面 图,图5和图6示出该燃烧室的纵向截面图。[0065]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区别为,在第二实施例中,燃料浓区7位于燃烧室1 内的上部位置。在图5中,根据检测到的浓区的位置是处于燃烧室1的上部位置,通过 调节装置使点火源2沿燃烧室径向向下偏移一定距离,以使点火源出口的火焰偏离浓区 7(即指向淡区)。在图6中,通过调节装置将点火源2逆时针偏转一定角度,以使其中 心轴线6与内燃室1的中心轴线5形成一定的角度α,从而点火源2出口的火焰偏离内燃 室1的浓区7。[0066]对于上述点火源2的位置调节,可以采用多种结构的调节装置。根据燃烧器自 身的复杂程度,例如可采用悬挂或支撑结构。下面对此进行详细描述。[0067]调节点火源2的位置的悬挂/支撑结构主要针对接近水平放置的燃烧器,被调节 对象(包含点火源幻自身较重,通过改变悬挂/支撑装置在燃烧器径向的长度来改变点火源2的径向位置,如图7所示。[0068]图7(a)所示为单悬挂结构的悬挂装置,包括一个设置在点火源上方的伸缩式调 节部件12,它在两端分别连接于燃烧室1内壁和点火源2外壁。通过该调节部件的伸缩 13来改变点火源2在燃烧器内燃室1内的位置。调节特点是调节方向单一,适用于燃烧 器内燃料浓度变化的方向单一的工况。[0069]图7(b)所示为双悬挂结构的悬挂装置,包括两个设置在点火源上方的伸缩式调 节部件12、12,其中,这两个悬挂部件在其两端分别(例如通过铰链)连接于燃烧室1内 壁和点火源2外壁。通过这两个调节部件中至少之一的伸缩13(伸缩箭头应该是双方向 的)来改变点火源2在内燃室1内的位置。调节特点是调节方向可以为多个方向,适用 于燃烧器内燃料浓度变化的方向不太明确的工况。[0070]图7(c)所示为单支撑结构的调节装置,包括一个设置在点火源下方的伸缩式调 节部件12,它在两端分别连接于燃烧室1内壁和点火源2外壁。通过该调节部件12的伸 缩13来改变点火源2在内燃室1内的位置。调节特点是调节方向单一,适用于燃烧器内 燃料浓度变化的方向比较明确的工况;[0071]图7(d)所示为双支撑结构的调节装置,包括两个设置在点火源下方的伸缩式调 节部件12、12,其中,这两个支撑部件在其两端分别(例如通过铰接)接于燃烧室1内壁 和点火源2外壁。通过这两个支撑部件中至少之一的伸缩13来改变点火源2在内燃室1 内的位置。调节特点是调节方向可以多个方向,适用于燃烧器内燃料浓度变化的方向不 太明确的工况。[0072]图7(e) (f) (g) (h)所示为悬挂/支撑结构在燃烧器轴线方向上的实施方式。图中 所示的支撑点14可以是波纹管、支撑筋、万向轴等,可以是活动的,也可以是固定的; 图中所示的固定点15是指相对点火源2位置比较固定的点(如图7(e) (f))。下文将不再 对支撑点14和固定点15定义进行重复描述。[0073]图7 (e)所示为外拉偏结构的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点火源下方的支撑点14和伸 缩式调节部件12,调节部件12布置在支撑点14外侧,其两端分别(例如通过铰链)连接 于固定点15和点火源2外壁,通过调节部件12的伸缩13使点火源2绕支撑点14偏转而 改变点火源2在内燃室1内的位置,以使点火源2对准或偏离浓区。[0074]图7 (f)所示为外顶偏结构的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点火源2下方的支撑点14和 设置在点火源2上方的伸缩式调节部件12,调节部件12布置在支撑点14外侧,其两端分 别(例如通过铰链)连接于固定点15和点火源2外壁,通过调节部件12的伸缩13使点 火源2绕支撑点14偏转而使点火源2在内燃室1内的位置改变,以使点火源2对准或偏 离浓区。[0075]图7(g)所示为内顶偏结构的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点火源2下方的支撑点14和 伸缩式调节部件12,调节部件12布置在支撑点14内侧,其两端分别(例如通过铰链)连 接于燃烧室1内壁和点火源2外壁,通过调节部件12的伸缩13使点火源2绕支撑点14 偏转而使点火源2在内燃室1内的位置发生改变,以使点火源2对准或偏离浓区。[0076]图7(h)所示为内拉偏结构的调节装置,包括设置在点火源2下方的支撑点14和 设置在点火源2上方的伸缩式调节部件12,调节部件12布置在支撑点内侧,其两端分别 (例如通过铰链)连接于燃烧室1内壁和点火源2外壁,通过调节部件12的伸缩13使点火源2绕支撑点14偏转而使点火源2在内燃室1内部的位置改变,以使点火源2对准或 偏离浓区。[0077]图8和图9示出了调节部件12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
。[0078]图8中所示为悬挂结构实施方式,包括斜坡式和绳索式结构,其中,[0079]如图8(a)所示,带斜坡的悬挂钩18在上方固定在点火源2外壁上,一个固定托 架17连接在内燃室1内壁上。当点火源2(连同悬挂钩18)按轴向方向16移动时,悬挂 钩18的斜坡沿着固定托架17被引导,使得点火源2相对于固定托架17在轴向运动,带 动点火源2在径向上按照所希望的方向运动,达到调整点火源的位置之目的。[0080]如图8(b)所示,在点火源上方,绳索S—端固定在点火源2外壁上,一个拐点 19固定在内燃室2内壁上,绳索S在拐点19处转弯一定角度比如90°,从而绳索的拉力 方向从径向13转变为轴向20并且绳索S被引到燃烧器外侧。通过绳索在轴向上的运动, 带动点火源2在径向上按照所希望的方向运动,达到调整点火源的径向位置之目的。[0081]如图8(c)所示,托架22在上方固定在点火源2外壁上,一个带斜坡的固定悬挂 钩21固定在内燃室1内壁上。使托架22沿着固定悬挂钩21的斜坡运动,带动点火源2 在径向上按照所希望的方向运动,达到调整点火源的径向位置之目的。[0082]图9中所示为支撑结构的另一些具体实施方式
,包括斜坡式、转动支撑式和直 接顶偏式结构,其中,[0083]如图9(a)所示,一个带斜坡的支撑件25在下方固定在点火源2外壁上,一个支 撑块M固定地设置在内燃室1内壁上。使支撑件25沿着支撑块M的斜坡运动,带动点 火源2在径向上按照所希望的方向运动,达到调整点火源的径向位置之目的。[0084]如图9(b)所示,一个支撑件25在下方固定在点火源2外壁上,一个带斜坡的支 撑块26固定在内燃室2内壁上。使支撑件25沿着支撑块沈的斜坡运动,带动点火源2 在径向上按照所希望的方向运动,达到调整点火源的径向位置之目的。[0085]如图9(c)所示,在点火源2与内燃室1之间设有一个可旋转的支撑杆观,该支 撑杆根据实际应用一端可枢转地固定在点火源2外壁的支撑点30上,另一端可枢转地固 定在内燃室内壁的支撑点27上。使支撑杆观旋转运动,运动方向为30,角度为β,带 动点火源2按照所希望的方向运动,此运动可以为偏移和/或偏转。[0086]如图9(d)所示,直接在点火源2 (或与其固定连接的管道)与外部固定部分(与 内燃室1相对固定的部分,可以在燃烧器内部,也可以在燃烧器外部)之间,沿径向设有 顶偏支撑32,顶偏支撑32固定在内燃室1内壁上或与内燃室1相对固定的部分上,该顶 偏部件可以是丝杠、缸活塞机构等。通过顶偏支撑沿径向的运动,带动点火源2按照所 希望的方向运动,达到调整点火源的径向位置之目的。[0087]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采用的都是调整点火源的径向位置和/或角度位置的方 式。当然,也可以采用调整点火源的轴向位置的方式。而且,径向、轴向位置和角度 位置调节这三者也可以彼此结合进行。此外,上述的悬挂结构和支撑结构也可以组合适 用。在本实用新型中,关于点火源,它可以是点火装置、如等离子体点火器或油枪等, 用于点燃燃烧室中的燃料;在多级燃烧室的情况下也可以是本级燃烧室的上一级燃烧 室,利用上一级燃烧室出口的火焰点燃本级燃烧室的燃料。9
权利要求1.内燃式燃烧器,包括至少一级内燃室,在该内燃室中设有点火源,用于点燃该内 燃室中的燃料,其特征在于,该点火源在内燃室中的位置设置成,使得点火源出口的火 焰对准或偏离内燃室中的燃料浓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源设计为点火装置,用 于点燃燃烧室中的燃料;或者,在多级燃烧室的情况下所述点火源可以为本级燃烧室的 上一级燃烧室,利用上一级燃烧室出口的火焰点燃本级燃烧室的燃料。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源的位置设置成固 定式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燃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源的位置设置成可 调节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在内燃室中设置有调节装置, 所述调节装置用于使点火源在内燃室中沿径向、轴向偏移和/或使点火源在内燃室中偏 转。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设计为悬挂式和 /或支撑式结构,用于通过悬挂式和/或支撑式结构的的调节部件的伸缩运动来改变点火 源的径向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调节装置设计为单/双悬挂式和 /或单/双支撑式结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调节装置设计为斜坡式结构,其 中,通过斜坡式结构的斜坡来改变点火源的轴向和径向位置。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调节装置设计为绳索式结构,其 中,在点火源( 上方,绳索(S) —端固定在点火源( 外壁上,一个拐点(19)固定在 内燃室⑵内壁上,绳索(S)在拐点(19)处转弯90°,从而绳索的拉力方向从径向(13) 转变为轴向00)并且绳索(S)被引到燃烧器外侧。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调节装置设计为顶/拉偏式结 构,用于通过顶/拉偏式结构的调节部件的伸缩运动使点火源发生偏转以改变其出口火 焰的方向。
11.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式燃烧器,其特征在于,调节装置设计为转动支撑式结 构,其中,在点火源( 与内燃室(1)之间设有一个可旋转的支撑杆08),该支撑杆一端 可枢转地固定在点火源( 外壁的支撑点(30)上,另一端可枢转地固定在内燃室O)内 壁的支撑点以力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式燃烧器,包括至少一级内燃室,在该内燃室中设有点火源,用于点燃该内燃室中的燃料,其特征在于,该点火源在内燃室中的位置设置成,使得点火源出口的火焰对准或偏离内燃室中的燃料浓区,以提高燃烧器的内燃效率及附带地提高燃烧器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F23D1/00GK201811229SQ201020294400
公开日2011年4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6日
发明者刘广义, 刘海涛, 刘鹏, 宋林波, 寇天一, 李保亮, 王明, 秦学堂, 董永胜 申请人: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