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70667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新型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大多数家用燃气燃烧器为大气式燃烧器,又称部分预混式燃烧器。其工作原理是:燃气在一定压力下,以一定的流速从喷嘴流出,进入引射管,依靠燃气本身能量的引射作用,吸引周围一定量的空气,这部分空气称为“一次空气”。一次空气和燃气在引射管和燃烧器混合腔内混合,然后经火孔流出,进行燃烧。燃烧过程中从火焰周围吸引空气助燃,这部分空气称为“二次空气”。

目前大气式燃烧器的内层环形槽和/或外层环形槽在进气时,只能从一个方向流入内层环形槽和/或外层环形槽与空气混合进行燃烧,这样导致燃气与空气混合速度较慢,而且混合不充分,导致燃烧效果差,此外现有的燃烧器引射管较短,使得空气与燃气不能充分混合,从而影响整套燃烧器的性能发挥,损失外环热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新型燃烧器,具有燃气与空气混合充分均匀,燃烧器燃烧效率高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燃烧器,包括底座和支架,支架固定连接于底座上,且支架与底座之间形成进风空间,底座上设有第一进气嘴、第二进气嘴和第三进气嘴,支架上设有与第一进气嘴相对应的第一引射管、与第二进气嘴相对应的第二引射管以及与第三进气嘴相对应的第三引射管,支架上从外缘到中心依次设置有外层环形槽、中间环形槽和内层环形槽,内层环形槽内设有隔板,隔板将内层环形槽分为第一内层槽和第二内层槽,外层环形槽通过第一引射管与第一进气嘴连通,第一内层槽通过第二引射管与第二进气嘴连通,第二内层槽通过第三引射管与第三进气嘴连通。

进一步的,第一引射管设有燃气分路头,燃气分路头将第一引射管喷出的燃气分为两路,经顺时针和逆时针同时沿外层环形槽圆周流动。

进一步的,外层环形槽设有与燃气分路头相配合的导流斜面,外层环形槽位于导流斜面上方设有挡板,挡板上设有通孔。

进一步的,第二进气嘴和第三进气嘴通过设置在底座底部的对接管连通。

进一步的,第一引射管、第二引射管和第三引射管上分别设有凹槽。

进一步的,外层环形槽上设有两个定位块,定位块以外层环形槽的圆心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进一步的,底座侧壁上设有一次进风口,支架侧壁上设有二次进风口,支架位于二次进风口处设有加强筋。

进一步的,底座上设有用以支撑支架的多个支脚,支脚处设有固定孔, 底座还向上延伸有挡水环。

进一步的,底座上设置有点火针安装座和热电偶安装座,中间环形槽上设置与安装点火针安装座配合的第一安装孔和与安装热电偶安装座配合的第二安装孔。

进一步的,点火针安装座截面呈圆形,第一安装孔相应的为圆孔,热电偶安装座截面呈方形,第二安装孔相应的为方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燃气同时从第二进气嘴和第三进气嘴喷出,第二进气嘴喷出的燃气经第二引射管、第三进气嘴喷出的燃气经第三引射管均进入内层环形槽,使得燃气经两个方向进入内层环形槽,使得燃气与空气混合速度较快,混合充分,燃烧效果好,而且内层环形槽经隔板分为第一内层槽和第二内层槽,第一内层槽通过第二引射管与第二进气嘴连通,第二内层槽通过第三引射管与第三进气嘴连通,使得第二进气嘴和第三进气嘴喷出的燃气互不干扰,使得燃烧效果良好,此外燃气从第一进气嘴喷出,经第一引射管进入外层环形槽,通过在第一引射管设有燃气分路头,燃气分路头将第一引射管喷出的燃气分为两路,经顺时针和逆时针同时沿外层环形槽圆周流动,加快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速度,而且混合更加充分均匀,使得燃烧器燃烧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底座结构示意图(仰视)。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结构示意图(仰视)。

图中,10.底座;11.第一进气嘴;12.第二进气嘴;13.第三进气嘴;14.固定孔;15.点火针安装座;16.热电偶安装座;17.一次进风口;18.支脚;19.对接管;20.支架;21.第一引射管;211.燃气分路头;22.第二引射管;23.第三引射管;24.外层环形槽;241.导流斜面;25.中间环形槽;26内层环形槽;261.第一内层槽;262.第二内层槽;263.隔板;27.挡板;271.通孔;28.凹槽;29.定位块;30.二次进风口;31.加强筋;32.第一安装孔;33.第二安装孔;34.进风空间;35.挡水环。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阐释。

参见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新型燃烧器,包括底座10和支架20,支架20固定连接于底座10上,且支架20与底座10之间形成进风空间34, 保证了空气流通,支架20由上支架和下支架扣合形成,底座10上设有第一进气嘴11、第二进气嘴12和第三进气嘴13,支架20上设有与第一进气嘴11相对应的第一引射管21、与第二进气嘴12相对应的第二引射管22以及与第三进气嘴13相对应的第三引射管23。支架20上从外缘到中心依次设置有外层环形槽24、中间环形槽25和内层环形槽26,内层环形槽26内设有隔板263,隔板263将内层环形槽26分为第一内层槽261和第二内层槽262,外层环形槽24通过第一引射管21与第一进气嘴11连通,第一内层槽261通过第二引射管22与第二进气嘴12连通,第二内层槽262通过第三引射管23与第三进气嘴13连通。第二进气嘴12和第三进气嘴13通过设置在底座10底部的对接管19连通,使得燃气只需从第二进气嘴12或第三进气嘴13中的一个进入,第二进气嘴12和第三进气嘴13便可均由燃气喷出,减少了燃气接入点的数量,使得使用更加方便。第一引射管21设有燃气分路头211,燃气分路头211将第一引射管21喷出的燃气分为两路,经顺时针和逆时针同时沿外层环形槽24圆周流动,外层环形槽24设有与燃气分路头211相配合的导流斜面241,外层环形槽24位于导流斜面241上方设有挡板27,挡板27上设有通孔271。

本实用新型的燃烧器,燃气同时从第二进气嘴12和第三进气嘴13喷出,第二进气嘴12喷出的燃气经第二引射管22、第三进气嘴13喷出的燃气经第三引射管23均进入内层环形槽26,使得燃气经两个方向进入内层环形槽26,使得燃气与空气混合速度较快,混合充分,燃烧效果好,而且内层环形槽26经隔板263分为第一内层槽261和第二内层槽262,第一内层槽261通过第二引射管22与第二进气嘴12连通,第二内层槽262通过第三引射管23与第三进气嘴13连通,使得第二进气嘴12和第三进气嘴13喷出的燃气互不干扰,使得燃烧效果良好,此外燃气从第一进气嘴11喷出,经第一引射管21进入外层环形槽24,通过在第一引射管21设有燃气分路头211,燃气分路头211将第一引射管21喷出的燃气分为两路,经顺时针和逆时针同时沿外层环形槽24圆周流动,加快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速度,而且混合更加充分均匀,使得燃烧器燃烧效率高。外层环形槽24设有与燃气分路头211相配合的导流斜面241,减小了燃气的进入外层环形槽24时的冲击力,保证了燃气进入外层环形槽24时的流速。加长了第一引射管21的长度,使得空气与燃气能够充分混合,使得燃烧器的燃烧性能良好,外环热效率高。外层环形槽24位于导流斜面241上方设有挡板27,防止燃气直接喷出,挡板27上设有通孔271,以将燃气分散,防止燃气集中而导致燃烧的火焰长短不一。

进一步的,第一引射管21、第二引射管22和第三引射管23上分别设有凹槽28,通过设置凹槽28,减小了第一引射管21、第二引射管22和第三引射管23的壁厚,不但节省了燃烧器的制造材料,而且还保证了第一引射管21、第二引射管22和第三引射管23的气密性。

支架20位于外层环形槽24上设有两个定位块29,定位块29以外层环形槽24的圆心为中心呈对称分布,火盖上设有与定位块29相配合的定位槽,支架20上安装火盖时,通过定位块29和限位槽配合将火盖限位,可以防止火盖在支架20上转动,影响使用效果,定位块29可根据实际需求使用。

底座10侧壁上设有一次进风口17,一次进风口17可按实际需求设置一个或多个,支架20上设有二次进风口30,二次进风口30可按实际需求设置一个或多个,燃烧器安装后进风空间34位于灶台或接水盘上部, 一次进风口17位于灶台或接水盘下方, 进风空间34和一次进风口17配合,保证了燃烧器一次空气充足,同时二次进风口30增加了空气进气量,保证二次空气充足,燃烧充分,支架20位于二次进风口30处设有加强筋31,由于燃烧器长期在高温的环境下工作,通过设置加强筋31增强了支架20的强度,防止支架20因长时间燃烧而断开。

底座10上设有用以支撑支架20的四个支脚18,四个支脚18均布在底座10上,每个支脚18处分别设有固定孔14,固定孔14用以安装接水盘, 避免灶台上有积水,同时底座10还向上延伸有挡水环35,避免灶台上的积水进入燃烧器内部,影响燃烧器的使用。

底座10上设置有点火针安装座15和热电偶安装座16,支架20上设置与安装点火针安装座15配合的第一安装孔32和与安装热电偶安装座16配合的第二安装孔33,点火针安装座15内安装有点火针,热电偶安装座16内安装有热电偶,点火针和热电偶分别穿过第一安装孔32和第二安装孔33位于中间环形槽25内,点火针用以点燃燃气,热电偶可以在火焰以外熄灭后迅速切断燃气,防止燃气泄露。此外点火针安装座15截面呈圆形,第一安装孔32相应的为圆孔,热电偶安装座16截面呈方形,第二安装孔33相应的为方孔。点火针安装座15和热电偶安装座16可以在支架20和底座10安装时起到定位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