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改进的卸料区的再加热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7176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改进的卸料区的再加热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的连续再加热炉。
背景技术
钢再加热炉用来再加热例如钢板、钢坯、钢块、工字梁用异形坯和钢锭的半 成品钢产品至适于使这些产品准备好以进行辊轧、锻造或挤压操作或更一般地包括 形成白热的任何其它操作的温度。
已对适用于再加热炉的燃烧器提出了许多种结构。已提出设置在底部高度燃 烧器的壁龛前面或顶部高度燃烧器的悬挂筛前面的所谓正面燃烧器。所述正面燃烧 器形成包括沿再加热炉长度位于同一横坐标位置上的多排燃烧器。这类结构的优点 是能以基本均匀的方式传递热量,但缺点是非常刻板。通过配有悬挂筛的几排燃烧 器,当产品前进时,火焰横跨再加热炉的整个宽度同时加热多个钢产品,以使实践 中不可能从一件产品至另一件产品获得不同的设定点温度,从而造成使用再加热炉 方式不可能有任何的灵活性。此外,悬挂筛或底部壁龛的轴向长度对应于为加热而 损失的长度,因此实际上减少在给定长度上所能实现的加热能力。最后,这类再加 热炉的结构相对繁复,尤其是大长度的再加热炉,再加热炉的某些部分具有一定程 度易碎的危险,尤其是靠近悬挂筛的区域,其脆性将导致破裂的危险。
人们己提出使用所谓的冠顶燃烧器,它们同样通过包含在再加热炉的冠顶中 而设置成若干横向排。相比使用正面燃烧器的结构,其优点在于位于冠顶下面的 区被直接加热,由此通过辐射加热钢产品,而不是火焰直接作用于产品。假定再加 热炉很大程度地填满用于再加热的钢产品,这样就能提高加热的均匀性,并获得更 加令人满意的操作。然而,冠顶燃烧器表现出若干缺点,首先是由冠顶燃烧器放出 的非常热的火焰引发的污染性的N0x排放。由于冠顶燃烧器放出基本绕燃烧器的轴 线旋转的火焰,火焰速度一般保持很低,因此不可避免使一定量的NOx约束在再加 热炉的顶部区域中。另外,冠顶燃烧器的使用一般伴随着给定排或相邻排的给定组中的所有燃烧器共享一个公共进料口,由此排除冠顶燃烧器任何拆解的可能性。当 将横向长度明显短于再加热炉宽度的产品引入再加热炉时,这种灵活性的缺乏是尤 为不利的。小型钢产品一般放置成与再加热炉的垂直中平面对准,以使与再加热炉 侧壁相邻的边区构成没有任何要再加热的产品的空间,结果这些空间导致过热区产
生,在这些边区中的温度达到将近160(TC的温度的情形下,由于存在构成再加热
炉外壳的难熔材料的不可逆玻璃化,这是尤为危险的。最后,给定排的冠顶燃烧器 引起基本分布于垂直平面内的温度场,这意味着不能同时加热多个钢产品。
正面燃烧器和冠顶燃烧器的上述缺点使再加热炉的设计者使用包含在再加热 炉侧壁中的侧向燃烧器。侧向燃烧器的直接优点是火焰可与产品对齐,以理论上可 在任何给定瞬间用位于相同横坐标位置的相应火焰对每个产品进行热处理。然而, 侧向燃烧器表现出加热不均的问题,尤其在再加热炉的下游区,该区关联于钢产品 的卸料。
在再加热炉中使用侧向燃烧器的这些主要缺点可参照针对具有管状长度部件
的再加热炉的

图1、图2和针对具有难熔长度部件的再加热炉的图3、图4阅读对 传统类型再加热炉的详细说明而得以更好地理解.
图1和图2示出传统设计的管状长度部件的再加热炉F,该再加热炉F用来经 由每个所传送产品的顶表面和底表面加热在所述再加热炉中进行的钢产品。
再加热炉F包括具有附图标记为11、 12的顶壁、底壁以及相对钢产品P沿通 道的行进方向处于左右侧的壁13、 14的护热外壳10。
图1是图2的截面1-1,并示出与在通道中传送钢产品相关联的设备各种部件 乃至与抽取烟气和工艺控制关联的在外侧的设备的其它部件。而作为图1的n-n 截面的图2更详细地示出如何设置侧向燃烧器,在本例中侧向燃烧器被设置在传送 钢产品P的高度之上和之下。
外壳10具有上游装料区15和下游卸料区16,它们都配有门(未示出)。装 料系统17将要再加热的产品P传送到装料区15,且卸料系统18将已再加热的产 品P从卸料区16取出。
再加热炉配有使钢产品P从所述通道的上游端至下游端在所述通道内向前移 动的传送装置20,所述钢产品受侧向燃烧器的作用以在它们本身体积中被理想的 逐级再加热。如图2更清楚表示的那样,钢产品P由沿再加热炉的纵向交替设置的运动长度部件21和静止长度部件22支承。运动长度部件21具有穿过再加热炉底 壁12并固定于支靠在机架26上的底板25的脊棱23。静止长度部件22具有固定 在再加热炉外壳的底壁12中的脊棱24。如图1更清楚表示的那样,机架26设有 各自置于机架26和底板25之间以及机架26和倾斜支承29. 1之间的多个轮27、 28。上轮27S由未示出的装置驱动。当机架由来自其上游端(由箭头表示)的驱动 器(未示出)推动时,下轮28沿支承29的斜面29. l行进,由此抬高底板25和运 动长度部件21,结果抬起单独靠在与静止长度部件22分离的所述运动长度部件21 上的钢产品P。轮27被驱动并前进以使如此被抬高运动组件与藉由其支承的钢产 品一起沿着再加热炉纵向移动过一步,之后轮27停止且机架被释放以使轮28沿支 承29的斜面29. 1向下回移,将钢产品组留在新的轴向位置。使用正方形或矩形循 环的这一步进工艺是炼钢炉领域内公知的。
至于再加热炉外的设备部件,在上游端可发现用于抽取烟气的烟囱31,其出 口连接于抽取因燃烧产生的烟气的网络32,这些烟气被送至能源回收装置,例如 包括从烟气提取能量并将其传递至由风扇35吹过热交换器33的燃烧空气。工艺控 制由控制中心38提供,该控制中心38尤其通过线路37连接于再加热炉外壳的冠 顶中的热电偶36,用来监测再加热炉各横坐标位置上的温度,以符合根据有关钢 产品而预先确定的加热曲线。
再加热炉F的侧向燃烧器用来再加热经过所述再加热炉的火焰的钢产品P的 顶表面和底表面。为了更好地分辨配合于再加热炉的各侧向燃烧器,可使用由之后 是数字的两字母构成的标注,第一字母是关联于左侧壁的燃烧器的G或关联于右侧 壁的燃烧器的D,而第二字母是关联于的顶部高度(上层)的侧向燃烧器的S或关 联于底部高度(下层)的侧向燃烧器的I,而数字对应于沿燃烧器排基本位于同一 垂直平面内、相对于再加热炉从上游至下游的标记1、 2……、k、……、n。具体 地说,图示为七排上燃烧器和下燃烧器,但那只是一个例子,也可以有某些其它数 目的燃烧器,或事实上可在再加热炉的某些区中在脊棱的每个单位间距中提供两个 或三个燃烧器。通过这种标记,图2的截面用来区别四个侧向燃烧器,在其左侧具 有上燃烧器GS2和下燃烧器GI2而在其右侧具有上燃烧器DS2和下燃烧器DI2。
图3和图4示出具有难熔长度部件的再加热炉F,与传统设计相同,它与具 有如上所述管状长度部件的再加热炉设计存在许多共同点。它与上述再加热炉F
6相比的主要差别在于支承和传递经过通道的钢产品P的装置。
钢产品P现在置于运动炉膛块21'和静止炉膛块22'. 1和22'. 2上。可以看到 在再加热炉中间区域存在两个静止炉膛块22'. 1并在其边上具有两个静止炉膛块 22,. 2。运动炉膛块21'数量为3并与前述再加热炉类似地安装在底板25上,能够 沿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移动。钢产品因此以相同方式通过对应运动炉膛块21上升 和下降的方形循环或矩形循环在通道中前进。
与图1和图2的采用管状长度部件的再加热炉F不同,图3和图4采用难熔 长度部件的再加热炉P仅在通过再加热炉的难熔产品P的顶部区域加热难熔产品 P,以使只有产品的顶面被再加热。结果,不存在上述再加热炉中的下侧向燃烧器 GIk或DIk,而是仅有上侧向燃烧器GSk和DSk。在作为图3的W-IV截面的图4中
(所述图3是图4的m-m截面),因此可以看见各自关联于再加热炉外壳的左壁
13和右壁14的两个侧向燃烧器GS2和DS2。如同前述具有管状长度部件的再加热 炉一样,存在不带任何侧向燃烧器的上游区,该上游区30被称为再生区。 如上所述,侧向燃烧器导致加热不均的主要问题,尤其在卸料区。 参照作为再加热炉在水平平面上的纵截面的图5,这种缺点由表示烟气沿再加 热炉轴线的较佳路径的箭头示出。当然,图5可等同地适用于具有管状长度部件并 配有上、下侧向燃烧器的再加热炉,并适用于具有难熔长度部件并仅配有上侧向燃 烧器的再加热炉。
图5清楚地示出在给定排中相应燃烧器的基本相对的布置的结果是烟气基本 在再加热炉的垂直中间平面内聚集在一起,其中烟气沿与再加热炉中的钢产品P 的前进方向相反的方向行进。在关联于钢产品卸料的下游区34中, 一般较低功率 的最后几个燃烧器GSn、 GIn和DSn、 DIn发现其本身受到直接在其上游侧的再加热 炉的干扰,这些干扰尤其发生在区域34的角落。这些干扰导致构成难以克服的主 要缺陷的加热不均性。还可以理解,在不具有任何燃烧器的再生区30,存在构成 死区的两个边区31和32,这两个边区31、 32对应于较冷的温度,而中央区33较 热。结果,这些烟气的较佳路径导致钢产品相比所述再加热炉侧部在再加热炉的中 间平面区过热,当通过涡流死区31、 32时,产品的末端区被冷却。
为了使对当前技术的说明完整,将对已在一般再加热炉领域内作出的各种分 隔研究予以说明。文献JP 09-145260A描述一种炉兹分隔件的模块结构,它具有固定于炉子顶 壁的陶瓷纤维填塞件。该文献将其本身限制在纯粹的结构特征并且没有记载分隔件 应当位于炉子中哪个位置的问题,也没有记载在炉子工作时可能具有的任何功能。
文献AT 387652 B记载了具有垂直分隔件的炉子,该炉子具有顶壁和底壁, 在所述顶壁和底壁之间,钢产品通过与炉的横截面的三分之一对应的间隙。分隔件 设置在炉子上游区(在其长度的前三分之一或前四分之一),以构成预调节气锁。 其目的是避免辐射传播至产品入口,并通过留住燃烧气体而增加炉的温度,从而减 少炉子数目并因此减少能耗。
上面两篇文献中没有一篇考虑到炉的最末几个燃烧器(一般是低功率的)因 处于其直接上游侧的燃烧器而可能受到的干扰。
关于炼钢炉分隔的技术背景记载于下列文献JP04187989A、 JP2002/310562A、 JP07103659A、 US4741695A、 US3512628A、 EP0018677A1和FR2520100A。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设计一种具有改进的卸料区的再加热炉,在所述再加热 炉的下游区能够更均匀地对钢产品进行加热。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设计一种再加热炉,其中卸料区的结构允许生产停止和 再次开始以从热学角度实现更好的管理。
发明的一般说明
根据本发明,上面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一种钢再加热炉解决的,这种钢再加热 炉包括外壳,并配有用于再加热从再加热炉一端行进至另一端钢产品的燃烧器,所 述外壳具有在钢产品穿过通道的前进方向上的下游区,该下游区与钢产品卸料相关 联并由卸料门封闭,所述再加热炉的特征在于,下游卸料区在其上游端由限定卸料 气锁的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限定,所述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被设置成分隔 气流和热传递,以使出现在所述卸料气锁中的钢产品具有均匀的温度。
可以理解,这一几何形状障碍物与装配于某些传统再加热炉以划分加热区的 壁没有任何关系。在本发明的背景下,形成卸料辅助区并且卸料气锁的长度特别是 不特别以任何方式局限于加热循环。较佳地,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的尺寸设置成形成压力差和防止来自上游 燃烧器的烟气干扰卸料气锁。
对于具有管状长度部件并在钢产品在再加热炉中移动的高度上方和下方配有 上、下侧向燃烧器类型的再加热炉,较佳地将所述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设置成 包括基本呈垂直的顶壁和底壁,钢产品在它们之间通过以穿过相对理想压力差选择 的间隙进入卸料气锁。具体地说,底壁被设置成管状长度部件之间的难熔砖构成的 低壁的形式。
对于具有难熔长度部件并在钢产品在再加热炉中移动的高度上方配有上侧向 燃烧器类型的再加热炉,较佳地将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设置成包括顶壁,钢产 品通过所述顶壁下方以穿过相对理想压力差选择的间隙进入卸料气锁。
在任一配置中,顶壁较佳为流体冷却的。
较佳地使顶壁由冷却流体流过的中空框架构成,其中央空间由纤维板占据。 还较佳地使卸料气锁配有低功率燃烧器,用来在出现于所述卸料气锁中的钢
产品中形成均匀的温度。
较佳地使卸料气锁中最接近卸料门的燃烧器保持连续点燃,以在所述门开启
时为卸料气锁提供密封并在所述卸料气锁内保持少量正压。尤其,卸料气锁配有较
佳受比例模式控制的冠顶燃烧器以及较佳受整体模式(bulk mode)控制的侧向燃 烧器。
参照结合附图中的图6-图8给出的下面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 点将变得更为清楚。
附图简述
图1是传统类型的具有管状长度部件的再加热炉的纵截面,而图2是沿图1 中的II- II线剖切出的管状长度部件再加热炉的横截面;
图3是传统类型的具有难熔长度部件的再加热炉的纵截面,而图4是沿图3 中的IV-IV线剖切出的所述难熔长度部件再加热炉的横截面;
图5是示出在如图1和图2或图3和图4所示那样设计的传统再加热炉中的 较佳烟气路径的纵截面的平面图6包括与图5相似的两个截面,其示出卸料气锁位于再加热炉下游区的根据本发明的配置,图6具有所述下游区和以更替左/右侧点火来控制侧向燃烧器的 上游再生区的烟气的较佳路径的指示;
图7是根据本发明配置的具有管状长度部件的再加热炉的简化纵截面,它具 有由顶壁和底壁构成的卸料气锁并具有冠顶燃烧器和侧向燃烧器;以及
图8是沿图7的线\1-\1剖切得到的横截面,其以较大比例更清楚地表示限定 卸料气锁的壁如何设置在所述气锁的上游端。
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图6有助于理解根据本发明通过设置卸料气锁,尤其是用于通过使前面定义 的图5所示的火焰偏移而校正处于最末排侧向燃烧器的直接上游的侧向燃烧器对 最末排侧向燃烧器造成的干扰,所获得的效果。几何形状障碍物如今以低壁50的 形式提供,它根据再加热炉类型包括一个部分或两个部分,该低壁对具有难熔长度 部件的再加热炉仅设置在顶部,或对具有管状长度部件的再加热炉设置在顶部和底 部。 一部分或两部分低壁50形成一卸料气锁51,该卸料气锁51通过避免由位于 其直接上游的侧向燃烧器造成的干扰而改善来自最下游排的侧向燃烧器GSn、GIn、 DSn、 DIn的烟气流动。
图6也示出另一具体特征,其中上游的第一排侧向燃烧器的燃烧器根据再加 热炉类型使用左侧燃烧器GS1和GI1或单个燃烧器GS1,或者根据再加热炉类型 使用右侧燃烧器DS1和DSI或单个燃烧器DS1而更替工作。
在图6a),仅左侧燃烧器在工作,而在图6b)中,仅右侧燃烧器在工作。
在再生区30,可以看到在左侧点火期间形成死区31,但该区在图6b)所示更 替状态下立即被扫清和搅动,从而形成死区32。该右侧/左侧更替因此连续更替区 31或32中涡系的产生,这些区因此由于连续搅动而永远不会过冷。此外,阻塞于 垂直中间平面的较佳区(图5所示的传统控制下的区33)的形成得以避免,由此 避免通过再加热炉的钢产品的中央部分的局部过热。
图7是示出图1和图2所示类型的具有管状长度部件的再加热炉F的图,其 中省去其传送装置并加入了额外的侧向燃烧器(每个脊棱节距单位具有例如GIl、 GI2的两个下燃烧器而不是仅有一个,并具有相应数量的例如GS1、 GS2的上燃烧 器),图7中还示出其卸料门16.1。
根据本发明的特征,下游卸料区34通过限定卸料气锁的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50在其上游端被限定,所述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被设置成分隔气流和热 传递以使出现在所述卸料气锁中的钢产品P被均匀加热。
实现这种物理分隔的几何形状障碍物可以多种方式实现,例如低壁、悬挂筛、 可供选择冷却分隔物等形式。
较佳地将这些几何障碍物的尺寸设定为既防止来自标记为GS(n-l)、 GI(n-l) 的至少第n-l排侧向燃烧器和与之对称设置的燃烧器DS(n-l)、 DI(n-l)的烟气,又 可防止来自第n-2排燃烧器的烟气干扰卸料气锁51,并形成压力差。这产生再加 热炉下游区中烟气的较佳路径,如图6所示。
图7中的再加热炉F具有管状长度部件,该管状长度部件在钢产品移动过再 加热炉所在的高度之上和之下配有配有上、下侧向燃烧器。在该再加热炉中,所述 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50设置成包括基本呈垂直的顶壁52和底壁53,钢产品P 经过它们之间以进入卸料气锁51。
对于图3和图4所示类型的具有难熔长度部件,并因此仅具有上侧向燃烧器 GSk、 Dsk的再加热炉F',所述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50仅包括具有相同功能 以达到相同结果的顶壁52 (变例未示出),由于存在静止和运动炉膛块,位于钢 产品移动通过再加热炉的高度之下的再加热炉壁没有下侧燃烧器。
图8的截面示出具有带脊棱24的管状长度部件的再加热炉F的具体实施例。
底壁53设置成由难熔砖53.1制成的低壁形式,它们位于中央管状长度部件 22之间,尤其位于所述长度部件的脊棱之间,并在侧管状长度部件22和再加热炉 F的外壳10的侧壁13、 14之间。设置空间56、 57、 58以使烟气从卸料气锁流过, 并且这些空间的尺寸设置成适应所要求的压力差。
钢产品P经过其下以进入卸料气锁51的顶壁52限定高度d的通缝54,为适 应所要求压力差留出间隙,再加热炉的侧壁13、14附近的侧缝55也是同样的情况。
具体地说,顶壁52借助液体冷却。图8示出由矩形中空框架60构成的壁, 所述中空框架60由传递(如箭头IOI、 102所示的)冷却流体的节段件62、 61、 62构成,而其中央空间被例如陶瓷纤维形成并藉由63.1处的互补形状成对互锁的 纤维板63占据。本实施例对于由非常重并在受到热应力后有断裂和掉落的危险的 砖块构成的壁而言是较佳的。
以这种方式建立的压力差促使沿上游方向在卸料气锁51中出现规则的和不受 干扰的烟气流动,尤其是通过装配在所述卸料气锁中的燃烧器产生的烟气。
卸料气锁51较佳地配有燃烧器,这些燃烧器是低热功率的(它们仅用来补偿热损耗),用以在出现在所述卸料气锁中的钢产品中产生均一的温度。
本例中示出两排这样的燃烧器,其下标为n和n+l。在第n排,顶部区域具有 冠顶燃烧器Vn (例如取决于再加热炉宽度的3到8个燃烧器),也可连带地设置 侧向燃烧器GSn、 DSn (虚线所示),而底部区域具有侧向燃烧器GIn、 DIn。
在该位置设置冠顶燃烧器是较佳的,因为它们利于使出现在卸料气锁51中的 钢产品温度均匀。由于恒定的低燃烧率就足够了,这些冠顶燃烧器较佳地以比例模 式受到控制。
在底部区域设置侧向燃烧器是较佳的(当存在底部区域时,不适用于具有难 熔长度部件的再加热炉F')。由于产生小火焰不足以加热钢产品的中间部分,较 佳地使侧向燃烧器不以比例模式受到控制,因此较佳地使用脉冲模式(即开或关) 来运作这些燃烧器。
卸料气锁51最靠近卸料门16.1的燃烧器(这里是第n+l排的燃烧器)较佳地 保持连续点燃,以当门16.1打开时密封住卸料气锁51,从而在所述卸料气锁中维 持少量正压,以利于烟气向上游方向的适宜流动。
除了使卸料气锁51中出现的钢产品保持更为均一的温度,所述卸料气锁的上 述配置在生产停止和重新开始时的场合能提供更好的管理。当停止生产时,气锁中 的温度保持在产品所要求的卸料温度下。这种温度保持较佳地由顶部区域中的燃烧 器提供。在气锁上游的区域可设定在相当低的基准温度。这用来限制规模生产,并 减少能耗和污染排放的产生。当重新开始生产时,位于气锁中的产品准备好卸料。 在停工期间位于温度降低区域的后来产品将具有足够的时间以再次加热,并且安装 的加热器功率的尺寸被设计成确保它们能确实地再加热至所要求的卸料温度而不 减慢生产速度。
再加热炉还在门开启时提供更好的密封。由于最靠近卸料门的燃烧器在额定 功率下(或在开启期间以较低功率)保持连续点燃,并和与再加热炉其余部分物理 地分隔的气锁联合,因此可在气锁中维持少量的正压。气锁中所有燃烧器或一些燃 烧器的空气/气体比可不同于再加热炉中其余燃烧器的平均空气/气体比,以将门开 启时干扰空气的可能进入计算在内,尽管气锁处于略高于外侧的压力下,但仍可能 发生所述的门开启时干扰空气的进入。低于化学计算空气/气体比的空气/气体比使 得燃烧可能干扰再加热炉中的氧含量的可能进入的附加空气成为可能,氧含量因此 一直保持在低水平。
最后,卸料气锁改善了产品受热的均匀性。更高质量的加热使产品在较低的平均温度下卸料,由此降低再加热炉能耗且需要的辊轧能量减少。气锁也使其能够 通过将停工后再次开始生产所需的时间减至最小而提高再加热炉的生产率。此外, 通过降低再加热炉中位于气锁上游的那些区域中的设定点温度而使熔炼损耗减少, 且由于再加热炉密封性的提高,可获得对再加热炉中氧含量更好的控制,由此减少 NOX排放和熔炼损耗。
如此设计一种钢再加热炉,它在再加热炉的下游区获得极好的加热均匀性并 能够以热学角度来看改善的方式管理生产停工和重新开始。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相反地覆盖使用等同手段产生上述实质特 征的任何变例。
权利要求
1. 一种包括外壳的钢再加热炉,所述再加热炉装配有燃烧器,用来再加热从所述再加热炉的一端至另一端行进的钢产品,所述外壳具有在钢产品穿过通道的前进方向上的下游区,所述下游区与钢产品卸料相关联并由卸料门封闭,所述再加热炉的特征在于,所述下游卸料区(34)在其上游端由限定卸料气锁(51)的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50)限定,所述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被设置成分隔气流和热传递,以使出现在所述卸料气锁中的钢产品温度均匀。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钢再加热炉,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 (50)的尺寸被设计成既形成压力差又防止来自上游燃烧器的烟气干扰所述卸料气锁(51)。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再加热炉,所述再加热炉为具有管状长度部件并在 钢产品移动的高度上方和下方配有上、下侧向燃烧器的类型,所述再加热炉的特征 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50)包括基本呈垂直的顶壁(52)和底壁(53), 所述钢产品经过所述顶壁(52)和所述底壁(53)之间,以通过相对于所要求压力 差选择的间隙进入所述卸料气锁(51)。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再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壁(53)被设置成 位于所述管状长度部件(22)之间的难熔砖(53.1)构成的低壁的形式。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再加热炉,所述再加热炉为具有难熔长度部件并在 钢产品在所述再加热炉中移动的高度上方配有上侧向燃烧器的类型,所述再加热炉 的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50)包括顶壁(52),钢产品经过所 述顶壁(52)下方,以通过相对于所要求压力差选择的间隙进入所述卸料气锁(51)。
6. 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钢再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52)是流 体冷却的。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钢再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壁(52)由使冷却 流体流过的中空框架(60)构成,所述中空框架的中央空间由纤维板(63)占据。
8. 如权利要求1-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钢再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气 锁(51)配有用来在出现在所述卸料气锁中的钢产品中形成均匀的温度的低功率燃烧器。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再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气锁(51)最靠近所述卸料门(16.1)的燃烧器保持连续点燃,从而当所述门开启时提供对所述卸料气锁(51)的密封,并在所述卸料气锁中保持少量的正压。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钢再加热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气锁(51)配 有较佳以比例模式受控的冠顶燃烧器(Vn)以及较佳以整体模式受控的侧向燃烧 器(GIn、 GSn、 DIn、 DSn)。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外壳的钢再加热炉,所述再加热炉具有燃烧器,用来再加热从所述再加热炉的一端至另一端行进的钢产品,所述外壳具有在钢产品穿过通道的前进方向上的下游区,该下游区与钢产品卸料相关联并由卸料门封闭。根据本发明,下游卸料区(34)在其上游端由限定卸料气锁(51)的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50)限定,所述至少一个几何形状障碍物被设置成分隔气流和热传递,以使出现在所述卸料气锁中的钢产品在温度上均匀。
文档编号F27B9/34GK101454632SQ200780019708
公开日2009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日
发明者A·赛科提, J-L·雷诺特, L·费兰德, Y·布劳德 申请人:Cmi瑟姆莱恩服务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