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旧塑料烘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2710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塑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旧塑料烘干机。



背景技术:

随着塑料制品的增多,日常生活及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旧塑料也日益增加,使用后的废旧塑料如果直接放置后,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生产的塑料不易降解,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因此,为了防止资源的浪费,现有的企业也对废旧塑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废旧塑料在进行回收之前,需要对废旧塑料进行清洗并烘干,并将烘干后的塑料进行下一步工序。现有的企业在对废旧塑料进行烘干时,都是将废旧塑料放置在桶内,并在烘干装置内进行烘干,这样会使塑料颗粒加热的不均匀,因此,如何有效的对塑料进行烘干成为众多厂家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废旧塑料烘干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废旧塑料烘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端设有第一进料口,所述外壳下端设有第一出料口,所述外壳内设有烘干装置,所述烘干装置包括烘干箱以及固定杆,所述烘干箱上下两端均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一端与外壳相连,所述固定杆另一端与烘干箱相连,所述固定杆上设有伸缩装置;所述烘干箱上端设有与第一进料口相对应的第二进料口,所述烘干箱下端设有与第一出料口相对应的第二出料口,所述烘干箱两侧均设有过滤网;所述外壳内侧两端均设有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外侧均设有鼓风机,所述保温层内设有加热管道,所述鼓风机与加热管道相连,所述加热管道内设有加热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进料口处设有进料管,所述第一出料口出设有出料管。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烘干箱内设有搅拌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搅拌装置包括电机、搅拌轴以及搅拌叶,所述电机与搅拌轴相连,所述搅拌轴上设有搅拌叶。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本发明较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是一种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的一种废旧塑料烘干机,本发明中烘干箱上下两侧设有固定杆,固定杆上设有伸缩装置,通过伸缩装置带动烘干箱进行上下运动,并使烘干箱内的塑料颗粒进行上下运动,从而可以对塑料进行全面的烘干,有效提高了塑料的烘干效率,鼓风机将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通过过滤网吹入至烘干箱内,并对塑烘干箱内的塑料颗粒进行烘干。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废旧塑料烘干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第一进料口,3、第一出料口,4、烘干装置,5、烘干箱,6、固定杆,7、伸缩装置,8、第二进料口,9、第二出料口,10、过滤网,11、保温层,12、鼓风机,13、加热管道,14、加热装置,15、进料管,16、出料管,17、搅拌装置,18、搅拌轴,19、搅拌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明本发明。

结合附图可见,一种废旧塑料烘干机,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上端设有第一进料口2,所述外壳1下端设有第一出料口3,所述外壳1内设有烘干装置4,所述烘干装置4包括烘干箱5以及固定杆6,所述烘干箱5上下两端均设有固定杆6,所述固定杆6一端与外壳1相连,所述固定杆6另一端与烘干箱5相连,所述固定杆6上设有伸缩装置7;所述烘干箱5上端设有与第一进料口2相对应的第二进料口8,所述烘干箱5下端设有与第一出料口3相对应的第二出料口9,所述烘干箱5两侧均设有过滤网10;所述外壳1内侧两端均设有保温层11,所述保温层11外侧均设有鼓风机12,所述保温层11内设有加热管道13,所述鼓风机12与加热管道13相连,所述加热管道13内设有加热装置14。

所述第一进料口2处设有进料管15,所述第一出料口3出设有出料管16。

所述烘干箱5内设有搅拌装置17,所述搅拌装置17包括电机、搅拌轴18以及搅拌叶19,所述电机与搅拌轴18相连,所述搅拌轴18上设有搅拌叶19,搅拌装置17对塑料进行搅拌,可以有效防止塑料颗粒粘结在一起,有效提高了塑料颗粒的干燥速度。

第一电机与伸缩装置7、鼓风机12以及加热装置14相连。

本发明,具体使用过程如下:关闭第一出料口3以及第二出料口9,打开第一进料口2以及第二进料口8,塑料颗粒依次从第一进料口2、第二进料口8进入装置内,当塑料装入至一定的量后,关闭第一进料口2以及第二进料口8,启动伸缩装置7、鼓风机12以及加热装置14,伸缩装置7带动烘干箱5进行上下伸缩移动,烘干箱5内的搅拌装置17对烘干箱5内的塑料进行搅拌、烘干,鼓风机12将加热装置14产生的热量对装置内进行吹风,热量经过烘干箱5两侧的过滤网10进入烘干箱5内,并对烘干箱5内的塑料颗粒进行烘干,当塑料烘干完毕后,打开第一出料口3以及第二出料口9,塑料颗粒从烘干箱5内落出装置外。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