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锅炉余热回收装置,属于环保领域。
背景技术:
火力发电厂的两大主要损失分别是冷源损失和排烟热损失。冷源损失直接影响到循环热 效率的高低,对于普通发电机组而言,冷源损失决定于机组的设计参数。排烟热损失是电站 锅炉各项热损失中最大的一项,现代电站锅炉的排烟热损失一般约为4%~8%。影响排烟热损失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排烟温度。然而现有的回收装置会导致余热存在,且回收不全面、余热回收时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锅炉余热回收装置,热量回收率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锅炉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热量回收罐Ⅰ和热量回收罐Ⅱ,热量回收罐Ⅰ连接有进气管和出气管,进气管和出气管之间设置有气体集热管,热量回收罐Ⅰ内设置有热交换管,气体集热管呈圆柱形螺旋状设置于热交换管外壁上,气体集热管圆柱形螺旋的螺距为热交换管高度的1/12,螺旋角为12.8度;所述热量回收罐Ⅱ内设置有若干平行设置的中空加热板和若干平行设置的中空受热板,相邻的两片中空加热板之间设置有中空受热板;所述中空加热板之间通过上进水管和下出水管连接,上进水管和下出水管分别设置于中空加热板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中空受热板之间通过冷水管和热水管连接,冷水管和热水管分别设置于中空加热板的上端和下端;所述冷水管与上进水管平行设置,热水管与下出水管平行设置;所述上进水管和下出水管的端部连接热交换管的上端和下端。
优化的,上述锅炉余热回收装置,所述下出水管上连接有热水泵,冷水管上连接有冷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通过两次热量回收,吸收锅炉烟气余热,提高了热量回收效率。第一步中,通过气体集热管和热交换管进行回收,气体集热管缠绕于热交换管上,热交换管内灌注冷水,通过气体集热管与热交换管的热价换进行第一步热量回收,气体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为了提高回收效率,不使得热交换后变冷的气体带走热交换管内的经过热交换后加热过的水的热量,将气体集热管圆柱形螺旋的螺距设置为热交换管高度的1/12,螺旋角设置为12.8度。第二步,通过间隔设置的中空加热板和中空受热板,在中空受热内灌注冷水,中空加热板内接收第一步经过热交换的热水,经过第二步的热交换,完成整个热交换过程,整个热交换过程在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热交换率高,热量损失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气体集热管和热交换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热量回收罐Ⅰ、2为热量回收罐Ⅱ、3为进气管、4为出气管、5为气体集热管、6为热交换管、7为中空加热板、8为中空受热板、9为上进水管、10为下出水管、11为冷水管、12为热水管、13为热水泵、14为冷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锅炉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热量回收罐Ⅰ和热量回收罐Ⅱ,热量回收罐Ⅰ连接有进气管和出气管,进气管和出气管之间设置有气体集热管,热量回收罐Ⅰ内设置有热交换管,气体集热管呈圆柱形螺旋状设置于热交换管外壁上,气体集热管圆柱形螺旋的螺距为热交换管高度的1/12,螺旋角为12.8度;所述热量回收罐Ⅱ内设置有若干平行设置的中空加热板和若干平行设置的中空受热板,相邻的两片中空加热板之间设置有中空受热板;所述中空加热板之间通过上进水管和下出水管连接,上进水管和下出水管分别设置于中空加热板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中空受热板之间通过冷水管和热水管连接,冷水管和热水管分别设置于中空加热板的上端和下端;所述冷水管与上进水管平行设置,热水管与下出水管平行设置;所述上进水管和下出水管的端部连接热交换管的上端和下端。所述下出水管上连接有热水泵,冷水管上连接有冷水泵。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通过两次热量回收,吸收锅炉烟气余热,提高了热量回收效率。第一步中,通过气体集热管和热交换管进行回收,气体集热管缠绕于热交换管上,热交换管内灌注冷水,通过气体集热管与热交换管的热价换进行第一步热量回收,气体的比热小于水的比热,为了提高回收效率,不使得热交换后变冷的气体带走热交换管内的经过热交换后加热过的水的热量,将气体集热管圆柱形螺旋的螺距设置为热交换管高度的1/12,螺旋角设置为12.8度。第二步,通过间隔设置的中空加热板和中空受热板,在中空受热内灌注冷水,中空加热板内接收第一步经过热交换的热水,经过第二步的热交换,完成整个热交换过程,整个热交换过程在封闭的空间内进行,热交换率高,热量损失小。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