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6512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干式蒸发器工作过程中壳程通过的流体与换热管内部的冷媒进行换热。其换热性能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换热管外的壳程内的流体侧换热系数的高低。为了提高壳程内流体侧换热系数,通常在壳程内部增设弓形折流板组件(多为上下折流形式),增强对流体的扰动。传统的上下弓形折流板组件通常是采用圆形拉杆进行固定,但由于折流板组件自身结构限制,例如,为了保证正常装配,折流板外径通常小于壳体内径,另外折流板上的管孔距离折流板边缘通常不小于板厚尺寸,所以导致换热管到壳体内壁存在一定间隙。难以避免部分流体在横向流动(沿蒸发器壳体的周向的流动为横向流动)过程中没有与换热管形成交叉换热,称为无效流动,即存在漏流问题,降低了干式蒸发器换热效果和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能够提升换热效果的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其包括:换热器壳体,换热器壳体具有换热腔,以容纳第一换热介质;换热管组件,换热管组件密封设置在换热腔内;折流板组件,折流板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折流板,折流板设置在换热管组件上;挡板,挡板设置在折流板组件上,并沿换热器壳体的轴向延伸,挡板的远离折流板组件的一侧与换热器壳体的内壁接触以使第一换热介质向换热器壳体的中心侧流动。

进一步地,换热器包括至少两组挡板,各组挡板包括至少一个挡板。

进一步地,换热器包括两组挡板,两组挡板相对换热器壳体的第一直径对称。

进一步地,各组挡板包括两个挡板,两个挡板相对换热器壳体的第二直径对称,第二直径与第一直径垂直。

进一步地,挡板与第二直径之间具有夹角,夹角的取值范围为30°至60°。

进一步地,挡板与换热管组件的最接近的换热管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换热管之间的管桥距离。

进一步地,折流板上设置有安装凹槽,挡板固定设置在安装凹槽内。

进一步地,换热器壳体上设置有与换热腔连通的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

进一步地,换热管的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位于换热管的同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换热器,换热器为上述的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通过在折流板组件上设置挡板,使挡板与换热器壳体内壁接触,使挡板改变流体的流向,减少流体横向流动时沿换热器壳体内壁的无效流动,解决漏流问题。同时提高流体的有效横向流速,加强换热管外壁换热,提升换热器整体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折流板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换热器壳体;11、流体入口;12、流体出口;13、管板;15、第一直径;16、第二直径;20、换热管组件;21、换热管;211、冷媒入口;212、冷媒出口;30、折流板组件;31、折流板;32、拉杆;40、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10、换热管组件20、折流板组件30和挡板40,换热器壳体10具有换热腔,以容纳第一换热介质;换热管组件20密封设置在换热腔内;折流板组件30包括至少一个折流板31,折流板31设置在换热管组件20上;挡板40设置在折流板组件30上,并沿换热器壳体10的轴向延伸,挡板40的远离折流板组件30的一侧与换热器壳体10的内壁接触以使第一换热介质向换热器壳体10的中心侧流动。

换热器壳体10用于承载其他部件,且换热器壳体10的换热腔内可以通过第一换热介质。换热管组件20密封设置在换热腔内,换热管组件20内用于通过冷媒(第二换热介质)。冷媒与在换热器壳体10内流动的第一换热介质换热。折流板组件30用于改变换热器壳体10内的第一换热介质的流向,使第一换热介质向换热器壳体10的中心侧流动,从而使第一换热介质与冷媒充分换热。挡板40与换热器壳体10的内壁接触,用于减少流体横向流动时沿换热器壳体10内壁的无效流动,使第一换热介质能够与换热管组件20充分接触,确保换热效果,解决漏流问题。同时提高流体的有效横向流速,加强换热管组件20的外壁换热,提升换热器整体换热效果。

如图1所示,换热器壳体10的端部设置有管板13,管板13用于固定换热管组件20。在换热器壳体10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与前管箱(图中未示出)和后管箱(图中未示出)连接。前管箱形成与换热器壳体10的换热腔隔离的腔体。后管箱也形成与换热器壳体10的换热腔隔离的腔体。在换热器壳体10的周壁上设置有与换热腔连通的流体入口11和流体出口12,以供第一换热介质流入和流出。

换热管组件20通过管板13固定在换热器壳体10上,且与前管箱和后管箱的腔体连通,以形成冷媒的循环流路。换热管组件20包括多个平行间隔设置的换热管21。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21的冷媒入口211和冷媒出口212位于换热管21的同一端。这样从冷媒入口211进入的冷媒通过换热管21后,进入前管箱或后管箱的腔体,再从流入另一换热管21,最后从冷媒出口212流出。这样使得冷媒经过的流路较长,且经过两次换热腔,可以进行充分换热。

优选地,冷媒入口211位于冷媒出口212的下方,这样更有助于确保有效换热。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换热管21可以为U型管或其他形状的换热管。

如图2所示,折流板组件30由多个依次设置的折流板31和拉杆32组成。其中,根据折流板31的设置位置不同分为上折流板和下折流板。上折流板和下折流板均固定在拉杆32上,且相间设置。

挡板40固定在折流板31上。具体地,折流板31上设置有安装凹槽,挡板40固定设置在安装凹槽内。通过在上折流板和下折流板上设置相应的缺口槽用于固定挡板40。使挡板40能够可靠固定。挡板40可以通过薄板加工而成,结构简单易加工,同时具备一定的刚性,耐流体冲击而不变形。

如图3所示,换热器包括至少两组挡板40,各组挡板40包括至少一个挡板40。挡板40的数量通常为2的倍数,可视换热管21与换热器壳体10内壁的具体间隙K进行调整,在间隙K较大的区域都可以设置挡板40。间隙K较大的区域的确定可以根据流速和换热器壳体10的内壁与最接近的换热管21之间的距离确定。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包括两组挡板40,两组挡板40相对换热器壳体10的第一直径15对称。换热器壳体10的第一直径15为换热器壳体10水平放置时,换热器壳体10竖直的直径。

各组挡板40包括两个挡板40,两个挡板40相对换热器壳体10的第二直径16对称,第二直径16与第一直径15垂直。第二直径16为换热器壳体10水平放置时,换热器壳体10水平的直径。

这样设置挡板40可以有效阻挡换热器壳体10内第二直径16两端的漏流,使第一换热介质通过换热管21,确保换热效果和换热效率。

优选地,挡板40与第二直径16之间具有夹角a,夹角a的取值范围为30°至60°。通过这种挡板40左右对称布置,同时沿换热管21长度方向与换热器壳体10内壁贴合的方式设置挡板40,并使挡板40与换热器壳体10的中心轴(即第二直径16)成一定角度,使得挡板40既能起到改变流体流动方向的作用,同时也不会明显增大流体流动阻力。

优选地,挡板40与换热管组件20的最接近的换热管21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换热管21之间的管桥距离L。挡板40与换热器的布管区距离不大于换热管21之间的管桥距离L,使流体横向流经挡板40区域时优先通过换热管21,确保换热效果。管桥距离L是指换热管21圆心之间的距离减去换热管21直径。

换热器可以是蒸发器也可以是冷凝器。在本实施例中,换热器为干式蒸发器。该干式蒸发器工作时,流体(第一换热介质)从干式蒸发器的流体入口11进入换热器壳体10的换热腔内,经过弓形上折流板和下折流板不断改变流动方向,最终从流体出口12流出换热器壳体10完成整个换热行程。流体的流动方向大致分为横向流动(沿换热器壳体周向的流动)与纵向流动(沿换热器壳体轴向的流动)。冷媒从下部换热管束流进,从上部换热管束流出。换热器壳体10内的流体在横向流动时与换热管21内冷媒形成垂直交叉流动,有效进行换热。

挡板40的作用在于局部改变流体横向流动时的方向,通过流体与挡板40碰撞实现改变流动方向,防止流体从挡板40设置的区域的换热器壳体10的内壁漏流,引导流体与换热管21形成交叉流动,充分进行换热,同时提升流体局部流速,从而起到提升干式蒸发器整体换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换热器,换热器为上述的换热器。采用该换热器的空调器,换热效果好、换热效率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及具有其的空调器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减少换热器的壳内流体横向流动时的无效流动区域,解决漏流问题。同时提高流体的有效横向流速,加强换热管外壁换热,提升干式蒸发器整体换热效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