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式灭菌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38041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式灭菌干燥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食品、制药包装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式灭菌干燥机。



背景技术:

隧道式灭菌干燥机基本都是由预热段、高温段、冷却段予以组成,分别承载着对容器药瓶进行预热、干燥灭菌去热源、冷却的工艺处理。其中预热段的热量来源于高温段,通过两段间的风门溢流而来,其预热段本身没有加热装置。

由于预热段的热量来源是高温段的热空气经过预热段和高温段的风门溢流而来,但为了确保各个段的压差稳定以及风流不发生絮乱,风门开度不能无限开大,故溢出的热量有限,导致预热段的温度相对较低,药瓶进入高温段后由于存在较大的温度差,很容易导致热爆瓶的现象,尤其是对于薄壁的容器药瓶,但预热段因受其空间的限制一般不方便设置加热装置,导致此现象未能很好的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降低热爆瓶率的隧道式灭菌干燥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隧道式灭菌干燥机,包括预热段、加热段和冷却段,还包括预加热段,所述预热段、预加热段、加热段和冷却段依次布置并相联,所述预加热段的温度极值大于预热段的温度极值并小于加热段的温度极值。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所述加热段包括相联的第一加热区和第二加热区,所述第一加热区的温度极值小于第二加热区的温度极值,所述第一加热区与预加热段相联。

所述预热段的温度极值设置为54°至66°,所述预加热段的温度极值设置为162°至198°,所述加热段的温度极值设置为290°至320°,所述冷却段的温度极值设置为22.5°至27.5°。

所述预加热段设有至少一段、且沿输送方向其温度极值递增,所述第二加热区设有至少一段、且沿输送方向其温度极值恒定。

所述预加热段包括预加热箱体,所述预加热箱体内部设有预加热腔道和回风腔道,所述回风腔道与预加热腔道的进风端以及出风端相通,预加热箱体上装设有靠近预加热腔道的进风端的预加热风机部件,预加热箱体上装设有伸至回风腔道内的预加热部件。

所述预加热腔道由进风端向出风端方向依次装设有预加热风罩部件和预加热高效过滤器,所述回风腔道于靠近预加热腔道出风端的位置设有预加热均流部件。

所述预加热箱体开设有与预加热风机部件对接的预加热补风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隧道式灭菌干燥机,预热段、预加热段、加热段和冷却段依次布置并相联,预加热段的温度极值大于预热段的温度极值并小于加热段的温度极值,瓶体由预热段进行预热,再经预加热段,而后进入加热段高温烘干灭菌,最后经冷却段降温出瓶。较传统结构而言,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预加热段温度极值设置为大于预热段的温度极值并小于加热段的温度极值,而预加热段升温的热量会溢流至预热段,使得各段的作业环境温度是呈一定规律的递增状态,减小了预热段和加热段之间的温差,避免了因各个作业段的温差过大导致的热爆瓶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式灭菌干燥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式灭菌干燥机中预热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式灭菌干燥机中预加热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式灭菌干燥机中加热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式灭菌干燥机中冷却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式灭菌干燥机的内部温度控制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隧道式灭菌干燥机的内部压差控制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

1、预热段;11、预热进风框;12、预热层流风机;13、预热风罩;14、预热高效过滤器;15、预热排风口;2、加热段;21、第一加热区;22、第二加热区;23、加热补风口;24、加热座组件;25、耐高温风机;26、加热段风罩组件;27、加热段高温高效过滤器;28、回风均流装置;3、冷却段;31、冷却段补风口;32、表冷器组件;33、冷却风机;34、冷却段风罩组件;35、冷却段高效过滤器;4、预加热段;41、预加热箱体;411、预加热腔道;412、回风腔道;413、预加热风机部件;414、预加热部件;415、预加热风罩部件;416、预加热高效过滤器;417、预加热均流部件;418、预加热补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至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隧道式灭菌干燥机的一种实施例,该灭菌干燥机包括预热段1、加热段2和冷却段3,还包括预加热段4,预热段1、预加热段4、加热段2和冷却段3依次布置并相联,预加热段4的温度极值大于预热段1的温度极值并小于加热段2的温度极值。该结构中,瓶体由预热段1进行预热,再经预加热段4,而后进入加热段2高温烘干灭菌,最后经冷却段3降温出瓶。较传统结构而言,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预加热段4温度极值设置为大于预热段1的温度极值并小于加热段2的温度极值,而预加热段4升温的热量会溢流至预热段1,使得各段的作业环境温度是呈一定规律的递增状态,减小了预热段1和加热段2之间的温差,避免了因各个作业段的温差过大导致的热爆瓶现象。

本实施例中,加热段2包括相联的第一加热区21和第二加热区22,第一加热区21的温度极值小于第二加热区22的温度极值,第一加热区21与预加热段4相联。该结构中,将加热段2分为第一加热区21和第二加热区22,使第一加热区21温度极值向第二加热区22温度极值递增,即进一步减小了预热段1和加热段2之间的温差。

本实施例中,预热段1的温度极值设置为54°至66°,预加热段4的温度极值设置为162°至198°,加热段2的温度极值设置为290°至320°,冷却段3的温度极值设置为22.5°至27.5°。本实施例中,预热段1的温度极值设置为60°,预加热段4的温度极值设置为180°,第一加热区21的温度极值设置为290°,第二加热区22的温度极值设置为320°,冷却段3的温度极值设置为25°,即整体干燥机形成梯度式的温度递增和递减。

本实施例中,预加热段4设有至少一段、且沿输送方向其温度极值递增,第二加热区22设有至少一段、且沿输送方向其温度极值恒定。该结构中,预加热段4设有一段,第二加热区22设有三段,具体可根据产量决定,各段独立实现升降温,各段独立控制能有效的确保各段的热分布。

本实施例中,预加热段4包括预加热箱体41,预加热箱体41内部设有预加热腔道411和回风腔道412,回风腔道412与预加热腔道411的进风端以及出风端相通,预加热箱体41上装设有靠近预加热腔道411的进风端的预加热风机部件413,预加热箱体41上装设有伸至回风腔道412内的预加热部件414。该结构中,风流经预加热部件414的升温后经预加热风机部件413送入预加热腔道411对产品进行层流作用,而后,风流由回风腔道412进入下一个作业循环。

本实施例中,预加热腔道411由进风端向出风端方向依次装设有预加热风罩部件415和预加热高效过滤器416,回风腔道412于靠近预加热腔道411出风端的位置设有预加热均流部件417。该结构中,预加热腔道411的风流在预加热风机部件413的吸附载荷下进入到预加热风罩部件415中并垂直吹向预加热高效过滤器416,预加热风罩部件415通过压紧装置予以压紧,经过高效过滤的层流空气垂直吹向容器药瓶。

本实施例中,预加热箱体41开设有与预加热风机部件413对接的预加热补风口418。该结构中,少许从预加热补风口418位置进入的空气(冷空气)和大量的内循环风经过预加热部件414的加热后在预加热风机部件413的吸附载荷下进入预加热腔道411。

预热段1的层流控制如下:

预热段1的风流采用外循环模式,大量的空气(冷空气)通过预热进风口到达预热进风框11中,在预热层流风机12的吸附载荷下进入预热风罩13并均匀垂直吹向预热高效过滤器14,预热风罩13通过压紧装置予以压紧,经过高效过滤的层流空气垂直吹向输瓶网带上方移动的容器药瓶,对其进行初步预热工艺处理,此后高湿度的层流风经过预热排风口15进入排向室外。预热段的热量主要是预加热段4的热量通过风门溢流而来。

预加热段4的层流控制如下:

预加热段4的风流采用内循环模式,少许从预加热补风口418位置进入的空气(冷空气)和大量的内循环风经过两侧的预加热部件414的加热后在预加热风机部件413的吸附载荷下进入到预加热风罩部件415中并垂直吹向预加热高效过滤器416,预加热风罩部件415通过压紧装置(24)压紧,经过高效过滤的层流空气垂直吹向输瓶网带上方移动的容器药瓶,对其进行预加热的防爆瓶工艺处理,此后层流风经过预加热段4的预加热均流部件417后从两侧进入下一个作业循环。

加热段2的层流控制如下:

加热段2的风流采用内循环模式,少许从加热补风口23位置进入的空气(冷空气)和大量的内循环风经过两侧的加热座组件24的加热后在耐高温风机25的吸附载荷下进入到加热段风罩组件26中并垂直吹向加热段高温高效过滤器27,加热段风罩组件26通过压紧装置予以压紧,经过高效过滤的层流空气垂直吹向输瓶网带上方移动的容器药瓶,对其进行干燥及灭菌去热源工艺处理,此后层流风经过加热段2的回风均流装置28后从两侧进入下一个作业循环。

冷却段3的层流控制如下:

冷却段3的风流采用内循环模式,少许从冷却段补风口31位置进入的空气(室温空气)和大量的内循环风经过两侧的表冷器组件32的冷却处理在冷却风机33的吸附载荷下进入到冷却段风罩组件34中并垂直吹向冷却段高效过滤器35,冷却段风罩组件34通过压紧装置予以压紧,经过高效过滤的层流空气垂直吹向输瓶网带上方移动的容器药瓶,对其进行冷却降温的工艺处理,此后层流风从两侧进入下一个作业循环。

图1至图6示出了基于上述的隧道式灭菌干燥机的温度控制方法一种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S1:设定预热段1、预加热段4、加热段2和冷却段3的温度极值,使预加热段4的温度极值大于预热段1的温度极值并小于加热段2的温度极值;

S2:检测入瓶前预热段1、预加热段4、加热段2和冷却段3的温度信息;

S3:根据步骤S2的检测结果,对各段进行升温或降温相应处理,使各段的温度极值达到设定值。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预加热段4温度极值设定为大于预热段1的温度极值并小于加热段2的温度极值,而预加热段4升温的热量会溢流至预热段1,使得各段的作业环境温度是呈一定规律的递增状态,减小了预热段1和加热段2之间的温差,避免了因各个作业段的温差过大导致的热爆瓶现象。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将加热段2分为两个温度梯度,靠近预加热段4梯度的温度极值小于远离预加热段4梯度的温度极值。即将加热段2分为第一加热区21和第二加热区22,使第一加热区21温度极值向第二加热区22温度极值递增,即进一步减小了预热段1和加热段2之间的温差。

本实施例中,在步骤S1中,将预热段1的温度极值设定为54°至66°,将预加热段4的温度极值设定为162°至198°,将加热段2的温度极值设定为290°至320°,将冷却段3的温度极值设置为22.5°至27.5°。本实施例中,预热段1的温度极值设定为60°,预加热段4的温度极值设定为180°,第一加热区21的温度极值设定为290°,第二加热区22的温度极值设定为320°,冷却段3的温度极值设定为25°,即整体干燥机形成梯度式的温度递增和递减。

为确保灭菌干燥机内部的风流有序,不发生絮乱(既确保内部灭菌工艺的稳定性),以及洗烘间的风不灌入干燥机,应对各个段的压差进行合理设定,且在各个段内布置有压差变送器,用于检测和传递内部压力大小,烘干机内部压差分布图7所示:

设定洗烘间的压力大小为A,A值大小由客户的空调系统所决定,通常情况下烘干机内部压力大小设定如下:预热段1压力为A+10pa,预加热段4压力为A+12pa(和预热段1压差为2pa,此目的是预热段1热量是通过预加热段4溢流过去,压差小后出现不了风流层压的效果),加热段2压力为A+13pa,冷却段3压力为A+12pa。其中压差大小的控制调节是通过改变各个段的层流风机的作业频率还予以控制。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