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生产用烘干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9479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生产用烘干箱。



背景技术:

世界能源与环保形势日益紧张,电池作为动力能源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青睐。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高、体积轻、重量小、环保无污染等优点,成为动力型电池发展的首选。

在锂离子电池的生产工艺中,需要对涂布好浆料的极片进行烘干,使固体物料很好地粘结于极片上,现有技术中普遍采用热风烘干浆料,然而伴随一定风速的热风容易影响极片上涂料的厚度,从而影响成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生产用烘干箱,有效减小了烘干过程中热风对极片上涂料层的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锂离子电池生产用烘干箱,极片的传送装置穿过所述锂离子电池生产用烘干箱,锂离子电池生产用烘干箱的末端抵接于极片的收卷装置,锂离子电池生产用烘干箱包括箱体,该箱体包括由开端至末端的箱体前段、箱体中段和箱体后段:

该箱体前段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吹风管,该第一吹风管的末端管口形成第一出风口,该第一出风口分别设置于箱体前段的两侧内侧上,该第一出风口的朝向平行于箱体的宽度方向;

该箱体中段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吹风管,该第二吹风管的末端管口形成第二出风口,该第二出风口分别设置于箱体中段的两侧内侧上,该第二出风口朝下、并与箱体的宽度方向形成一个大于30°的第一夹角,分别设置于箱体中段两侧上的出风口的覆盖区域宽度匹配于极片宽度;

该箱体后段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三吹风管,该第三吹风管的末端管口形成第三出风口,该第三出风口分别设置于箱体后段的两侧内侧上,该第三出风口朝下、并与箱体的宽度方向形成一个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小于第一夹角;

该第一吹风管、第二吹风管和第三吹风管的始端均连接于热风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箱体中段的顶端上设置有第四吹风管,该第四吹风管的末端管口形成第四出风口,该第四出风口的朝向垂直向下,第四吹风管的始端也连接于热风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箱体前段上还设置有第五吹风管,第五吹风管的末端管口形成第五出风口,该第五出风口位于第一出风口的上方,吹向箱体后段的第五出风口的朝向平行于箱体的长度方向,第五吹风管的风速小于第一吹风管、第二吹风管和第三吹风管的风速。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第一出风口、第二出风口和第三出风口上均设置有过滤网。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箱体的始端和末端顶端上均设置有第六吹风管,第六吹风管的末端管口形成第六出风口,该第六出风口呈向外辐射状朝向箱体外侧,第六吹风管的始端连接鼓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箱体分为前、中、后三段,箱体前段上的第一出风口朝向平行于箱体的宽度方向,避免热风直接吹向极片上的涂料层、影响涂料层;经箱体前段加热烘干至一定程度后,箱体中段的第二出风口和第四出风口面向极片上的涂料层,从而提高烘干效率;涂覆有涂料层的极片经箱体中段完成大致烘干后,箱体后段的第三出风口较第二出风口更为水平,从而减小第三出风口上风速对涂料层的冲击,进一步保护极片上涂料层的完整性和均匀度;箱体上设置有由始端吹向末端的第五吹风口,从而将涂料层烘干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带出箱体;箱体的始端及末端外侧上均设置有第六出风口,用于保护箱体内的气流环境,同时避免外界灰尘等杂物进入箱体内、污染极片上的涂料层,同时保护烘干箱内的气流环境,有利于提高烘干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箱体;11、箱体前段;12、箱体中段;13、箱体后段;21、第一吹风管;210、第一出风口;22、第二吹风管;220、第二出风口;23、第三吹风管;230、第三出风口;24、第四吹风管;240、第四出风口;25、第五吹风管;250、第五出风口;26、第六吹风管;260、第六出风口;3、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锂离子电池生产用烘干箱,极片的传送装置穿过所述锂离子电池生产用烘干箱,锂离子电池生产用烘干箱的末端抵接于极片的收卷装置,锂离子电池生产用烘干箱包括箱体1,箱体1的始端和末端顶端上均设置有第六吹风管26,第六吹风管26的末端管口形成第六出风口260,该第六出风口260呈向外辐射状朝向箱体1外侧,第六吹风管26的始端连接鼓风机(未图示),该箱体1包括由开端至末端的箱体前段11、箱体中段12和箱体后段13:箱体前段1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吹风管21,该第一吹风管21的末端管口形成第一出风口210,该第一出风口210分别设置于箱体前段11的两侧内侧上,该第一出风口210的朝向平行于箱体1的宽度方向,箱体前段11上还设置有第五吹风管25,第五吹风管25的末端管口形成第五出风口250,该第五出风口250位于第一出风口210的上方,吹向箱体后段13的第五出风口250的朝向平行于箱体1的长度方向,第五吹风管25的风速小于第一吹风管21、第二吹风管22、第三吹风管23和第四吹风管24的风速;箱体中段1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吹风管22,该第二吹风管22的末端管口形成第二出风口220,该第二出风口220分别设置于箱体中段12的两侧内侧上,该第二出风口220朝下、并与箱体1的宽度方向形成一个大于30°的第一夹角,分别设置于箱体中段12两侧上的第二出风口220的覆盖区域宽度匹配于极片宽度,箱体中段12的顶端上设置有第四吹风管24,该第四吹风管24的末端管口形成第四出风口240,该第四出风口240的朝向垂直向下;箱体后段13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三吹风管23,该第三吹风管23的末端管口形成第三出风口230,该第三出风口230分别设置于箱体后段13的两侧内侧上,该第三出风口230朝下、并与箱体1的宽度方向形成一个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小于第一夹角;第一吹风管21、第二吹风管22、第三吹风管23和第四吹风管24的始端均连接于热风机(未图示);第一出风口210、第二出风口220、第三出风口230和第四出风口240上均设置有过滤网3。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