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32012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尤其涉及一种如下的热交换器:层叠多个板,并使显热部和潜热部一体地形成,从而简化组装结构并有效地回收从燃烧室释放的热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背景技术:

用于供暖或热水的锅炉是一种利用热源加热供暖水或自来水(以下,统称为“热介质”),从而对所期望的区域进行供暖或供应热水的装置,其构成为包括用于使气体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燃烧的燃烧器以及用于将燃烧气体的燃烧热传递至热介质的热交换器。

初期生产的锅炉使用了基于只利用燃烧器在燃烧时产生的显热而对热介质进行加热的方式的热交换器,但是最近生产的锅炉为了提高热效率而使用如下的冷凝式锅炉,包括:显热热交换器,吸收从燃烧室产生的燃烧气体的显热,以及潜热热交换器,吸收在所述显热热交换器中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中包含的水蒸气冷凝而产生的潜热。这种冷凝式锅炉不仅用于燃气锅炉,也用于燃油锅炉,因此对锅炉效率的提高和燃料费的削减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如上所述,利用显热热交换器和潜热热交换器构成的基于现有冷凝方式的热交换器通常构成为如下的结构:在外壳的上部设置有送风机、燃料供应喷嘴和燃烧器,并且在所述燃烧器的下侧,在外壳的内部依次设置有在热交换管的外侧结合有热交换销的显热热交换器和潜热热交换器。

但是,上述基于现有的冷凝方式的热交换器中,由于位于外壳的上部的送风机、在外壳的内部单独构成的显热热交换器和潜热热交换器的结构,存在热交换器的体积变大的问题。

作为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实现体积的最小化并提高热交换效率的现有技术,在韩国授权专利第10-1321708号、韩国授权专利第10-0813807号等中,公开了如下的热交换器:燃烧器位于中央,并且在燃烧器周围利用以线圈形态缠绕的热交换管构成。

所述现有技术中公开的热交换器存在如下问题,由于燃烧器的燃烧所产生的燃烧气体通过热交换管的上下隔开的空间,从而通过热交换管与外壳的内壁之间的空间而流动,并且传递至外壳的热直接散热到外壳的外部而消失,因此存在无法将燃烧气体的热源充分传递给流动于热交换管内部的热介质的问题。

并且,现有的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流动路径较短而存在无法确保热介质与燃烧气体之间的传热面积足够大的结构方面的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热交换器:使通过燃烧器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的燃烧热最大程度地被回收到热介质,从而能够提高热效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热交换器:将形成于有限的空间的热介质的流动路径较长地形成而确保热介质与燃烧气体之间的传热面积足够大,且能够最大化热介质与燃烧气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技术方案

用于实现如上所述的目的的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具有:热介质流路,使热介质在多个板之间的空间流动;以及热交换部200,相邻且交替地形成有使在燃烧器100燃烧的燃烧气体流动的燃烧气体流路,所述热交换部200包括:显热部200a,围绕燃烧室c的外侧且在所述板的一侧区域形成,并利用通过所述燃烧器100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的显热而对热介质进行加热;潜热部200b,在所述板的另一侧区域形成,利用在所述显热部200a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中包含的水蒸气的潜热而对热介质进行加热,在所述显热部200a的后方结合有流路帽400,所述流路帽提供燃烧气体的流路而使通过形成于所述显热部200a的上部的燃烧气体流路的燃烧气体流入所述潜热部200b的燃烧气体流路。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有着如下优点:将流路帽配备于显热部的后方,所述流路帽提供燃烧气体的旁通流路,以使通过形成于显热部的上部的燃烧气体流路后的燃烧气体流入潜热部的燃烧气体流路,从而使借助燃烧器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的燃烧热被最大程度地回收到热介质,因此能够提高热效率。

并且,层叠制造成类似的图案的多个单位板,并将具有多重并列的热介质流路的潜热部和具有串联的热介质流路的显热部形成为一体,从而能够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长地形成热介质的流动路径而最大化热介质与燃烧气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右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正视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将图4中示出的单位板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经过潜热部和显热部的热介质的流动路径的立体图。

图7是沿着图3的a-a线切开的立体图。

图8是沿着图3的b-b线切开的立体图。

图9是沿着图3的c-c线切开的立体图。

图10是沿着图3的d-d线切开的立体图。

图11是沿着图3的e-e线切开的立体图。

图12是沿着图3的f-f线切开的立体图。

图13是沿着图3的g-g线切开的立体图。

图14是沿着图3的h-h线切开的立体图。

图15是沿着图3的i-i线切开的立体图。

图16是示出在潜热部的下部形成有燃烧气体通过部的形态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热介质由于引导部而沿朝向燃烧室的内侧的方向被引导的状态的图。

符号说明

1、1':热交换器100:燃烧器

200:热交换部200a:显热部

200b:潜热部200b-1:第一潜热部

200b-2:第二潜热部200-1~200-12:单位板

200a-1~200a-12:第一板200b-1~200b-12:第二板

200-a:第一板群200-b:第二板群

200-c:第三板群201:热介质入口

202:热介质出口203:第一燃烧气体流动孔

204:第二燃烧气体流动孔210:第一平面部

220:第一突出部221:第一引导部

222:第一间距维持部230:第二突出部

240:第一法兰部241:第一切开部

250:第二平面部260:第一凹陷部

261:第二引导部262:第二间距维持部

270:第二凹陷部280:第二法兰部

281:第二切开部290:热介质阻断部

300:燃烧气体排出部310:下部盖

311:冷凝水排出管320:燃烧气体排出管

400:流路帽400a:燃烧气体旁通流路

a1:第一开放口a2:第二开放口

b:水泡冷却部b1:第一隔热板

b2:第二隔热板c:燃烧室

d:燃烧气体通过部h1~h8:贯通口

h3'、h7':第一阻挡部h4'、h8':第二阻挡部

h3-1、h4-1:第一法兰部h7-1、h8-1:第二法兰部

p1:潜热部热介质流路p2:潜热部燃烧气体流路

p3: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4:显热部燃烧气体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构成及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参照图1至图6,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热交换器1包括:燃烧器100,使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气体燃烧而产生燃烧热和燃烧气体;热交换部200,配备于所述燃烧器100的周围而实现由燃烧器100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与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并通过层叠多个板而使显热部200a和潜热部200b一体地形成;排出部300,使通过所述热交换部200的燃烧气体排出;以及流路帽400,配备于所述显热部200a的后方,所述流路帽400提供燃烧气体的流路,以使通过形成于所述显热部200a的上部的燃烧气体流路后的燃烧气体流入所述潜热部200b的燃烧气体流路。

所述燃烧器100作为圆筒形燃烧器,在配备于热交换部200的燃烧室c空间从正面沿着水平方向插入而得到组装,从而能够提高燃烧器100的装卸及热交换器1的维修作业的便利性。

所述热交换部200包括:显热部200a,围绕燃烧室c的外侧,并在所述板的一侧区域形成,利用通过燃烧器100的燃烧产生的燃烧气体的显热而对热介质进行加热;潜热部200b,在所述板的另一侧区域形成,利用在显热部200a完成热交换的燃烧气体中包含的水蒸气冷凝时产生的潜热而对热介质进行加热。

所述多个板布置成显热部200a位于上部,且潜热部200b位于下部的直立结构而沿着前后方向层叠。

所述燃烧气体排出部300利用覆盖潜热部200b的下部的下部盖310以及连接到所述下部盖310的一侧而向上侧延伸的燃烧气体排出管320构成。在所述下部盖310的下部连接有冷凝水排出管311,所述冷凝水排出管311用于排出在潜热部200b产生的冷凝水。

所述流路帽400结合于层叠有多个的板的后方,并用于在所述流路帽400与所述板之间形成燃烧气体旁通流路400a,在本实施例中以流路帽400形成为板形状的情形为例进行了图示,但其形状显然可以与此不同地构成。

以下,对构成所述热交换部200的多个板以及显热部200a及潜热部200b的构成及作用进行说明。

所述热交换部200中,多个板从前方向后方层叠而构成,且位于上部的显热部200a和位于下部的潜热部200b在所述多个板形成为一体。

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板利用第一单位板至第十二单位板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0-10、200-11、200-12构成,所述各个单位板利用位于前方的第一板200a-1、200a-2、200a-3、200a-4、200a-5、200a-6、200a-7、200a-8、200a-9、200a-10、200a-11、200a-12及层叠于其后方的第二板200b-1、200b-2、200b-3、200b-4、200b-5、200b-6、200b-7、200b-8、200b-9、200b-10、200b-11、200b-12构成。

参照图7至图13,在构成所述各个单位板的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形成有潜热部热介质流路p1和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在构成相邻地层叠的单位板中的位于一侧的单位板的第二板与位于另一侧单位板的第一板之间形成有潜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2和显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

参照图4及图5,所述第一板包括:第一平面部210;第一突出部220,在所述第一平面部210的一侧向前方突出且在中央形成有第一开放口a1而构成所述显热部200a;第二突出部230,在所述第一平面部210的另一侧向前方突出而形成所述潜热部200b;第一法兰部240,在第一板的边缘部位向后方弯折。

在位于所述第一板中的最前方的第一板200a-1中,在潜热部200b的下部一侧形成有热介质入口201,在显热部200a的上部一侧形成有热介质出口202。

在所述第一板中的向位于所述最前方的第一板200a-1的后方依次层叠的第一板200a-2~200a-12中,在潜热部200b的下部一侧形成有第一贯通口h1,在潜热部200b的上部另一侧形成有第二贯通口h2,在显热部200a的下部另一侧形成有第三贯通口h3,在显热部200a的上部一侧形成有第四贯通口h4。

所述第二板包括:第二平面部250;第一凹陷部260,在所述第二平面部250的一侧向后方凹陷而在与所述第一突出部220之间形成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并且在中央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开放口a1对应的第二开放口a2;第二凹陷部270,在所述第二平面部250的另一侧向后方凹陷而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230之间形成潜热部热介质流路p1;所述第二法兰部280在第二板的边缘部位向后方弯折。

在所述第二板中,在潜热部200b的下部一侧形成有第五贯通口h5,在潜热部200b的上部另一侧形成有第六贯通口h6,在显热部200a的下部另一侧形成有第七贯通口h7,在显热部200a的上部一侧形成有第八贯通口h8。

并且,在第九单位板200-9的第一板200a-9以及第八单位板200-8的第二板200b-8中,在显热部200a的下部另一侧形成有第一阻挡部h3'、h7',在第五单位板200-5的第一板200a-5与第四单位板200-4的第二板200b-4中,在显热部200a的上部一侧形成有第二阻挡部h4'、h8'。所述第一阻挡部h3'、h7'和第二阻挡部h4'、h8'是用于改变通过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的热介质的流动路径而形成串联流路的构成,其作用将在下文中进行说明。

并且,在层叠在位于最前方的第一板200a-1的后方的板200b-1~200b-12,多个第一燃烧气体流动孔203形成于显热部200a的上部,多个第二燃烧气体流动孔204形成于显热部200a的上部。所述第一燃烧气体流动孔203提供用于使产生于燃烧室c的燃烧气体流动至形成于显热部200a和流路帽400之间的燃烧气体旁通流路400a的流路,所述第二燃烧气体流动孔204提供用于使通过所述燃烧气体旁通流路400a后的燃烧气体流动至所述潜热部200b的燃烧气体流路的流路。

另外,参照图10和图13,在所述贯通口h3、h4形成有向显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突出的第一法兰部h3-1、h4-1,在所述贯通口h7、h8形成有向所述显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突出而与所述第一法兰部h3-1、h4-1的端部抵接的第二法兰部h7-1、h8-1。

由于所述第一法兰部h3-1、h4-1及第二法兰部h7-1、h8-1的构成,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和显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在空间上分离,且能够将显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之间的间距维持恒定。

并且,参照图4和图15,在所述显热部200a的后方形成有水泡冷却部b,所述水泡冷却部b提供热介质的连接流路以使通过潜热部200b的热介质流路的热介质向显热部200a的热介质流路流动,同时所述水泡冷却部b用于所述燃烧室c的隔热。

所述水泡冷却部b构成为,在位于最后方的单位板200-12的第一板200a-12形成的第一隔热板b1与形成于第二板200b-12的第二隔热板b2之间填充有热介质。在所述第一隔热板b1和第二隔热板b2,梳状的突出部和凹陷部彼此交叉形成而构成为使通过所述水泡冷却部b的热介质的流动中产生湍流(turbulentflow)。

根据如上所述的水泡冷却部b的构成,即使不设置单独的隔热件也可以实现燃烧室c的隔热,因此可以防止热交换器1的过热,且能够将连接潜热部热介质流路p1和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的热介质的连接流路较宽地确保在第一隔热板b1和第二隔热板b2之间的空间,因此能够减小热介质的流路阻力。并且,在围绕所述燃烧室c的外壁配备有使热介质流动的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从而能够实现燃烧室c外壁的隔热,因此所述燃烧室c可以借助所述水泡冷却部b和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而在整个区域实现隔热。

另外,所述第二突出部230和第二凹陷部270可以构成为向相反的方向弯折的梳状形态。在此情况下,当层叠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时,所述第一平面部210和第二平面部250抵接,在一个单位板中向相反的方向弯折的第二突出部230和第二凹陷部270之间形成有使热介质流动的潜热部热介质流路p1,在相邻地层叠的一侧单位板的第二凹陷部270与另一侧单位板的第二突出部230之间形成有使燃烧气体流动的潜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2。

如上所述,通过使第二突出部230和第二凹陷部270构成为向相反的方向弯折的梳状形态,可以在通过潜热部热介质流路p1的热介质与通过潜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2的燃烧气体的流动中产生湍流而提高热交换效率。

参照图7和图16,当层叠所述第一板与第二板时,所述第一法兰部240和第二法兰部280的一部分重叠,且被重叠的部位被焊接结合,从而形成热交换部200的外壁。

并且,在相邻的板的第一法兰部240和第二法兰部280被重叠的状态下,在所述多个板的边缘部位中的一部分区域中形成有燃烧气体通过部d,所述燃烧气体通过部d使在所述潜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2流动的燃烧气体向燃烧气体排出部300而通过。

作为用于此的构成,在所述第一法兰部240的燃烧气体排出侧形成有多个第一切开部241,在所述第二法兰部280的燃烧气体排出侧形成有多个第二切开部281,在层叠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时,在所述第一切开部241和第二切开部281的一部分区域形成有所述燃烧气体通过部d。

所述燃烧气体通过部d在潜热部200a的下部沿着横向和纵向而相隔预定间距而形成多个,因此,通过潜热部200a的燃烧气体在潜热部200a的整个下部区域中能够以均匀的流量分配而排出,从而能够起到减小通过潜热部200a而向燃烧气体排出部300侧排出的燃烧气体的流动阻力并防止噪声及震动的功能。

另外,在所述显热部200a的热介质流路p3形成有引导热介质而使其向燃烧室c的中央流动的引导部221、261。所述引导部221、261在显热部200a的外侧沿着外周方向相隔而形成为多个。

在此,所述显热部200a的外侧部为显热部200a的宽度中间部与外侧端之间的区域,并表示靠近所述显热部200a的外侧端的区域。

所述引导部221、261包括:多个第一引导部221,从第一板向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突出;多个第二引导部261,从第二板向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突出,并形成于与所述第一引导部221对应的位置。

参照图11和图17,所述第一引导部221的突出的端部与第二引导部261的突出的端部形成为彼此抵接,从而能够提高第一板与第二板之间的结合强度。

所述第一引导部221可以包括:第一引导件221a,以热介质的流动方向为基准而位于前方;第二引导件221b在所述第一引导件221a的后方沿着朝向燃烧室c的斜线方向相隔而布置;第三引导件221c在所述第一引导件221a的后方相隔布置,并且第二引导部226还可以构成为与所述第一引导部221对应。

通过如上所述的引导部221、261的构成,如图17中的箭头所示,沿着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流动的热介质的流动路径由于所述引导部221、261而而向燃烧室c方向被引导,因此安装于燃烧室c内的燃烧器100与热介质之间的间距变短,从而燃烧器100的燃烧热会有效地被传递至热介质,并且湍流的产生在热介质的流动中得到促进,从而能够提高热传递效率。

参照图12,在所述第一突出部220形成有向燃烧气体流路p4突出的多个第一间距维持部222,在所述第一凹陷部260形成有向显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突出且形成于与所述第一间距维持部222对应的位置的多个第二间距维持部262。所述第一间距维持部222的突出的端部与所述第二间距维持部262的突出的端部形成为彼此抵接。

由于如上所述的第一间距维持部222和第二间距维持部262的构成,能够将上述的第一法兰部h3-1、h4-1与第二法兰部h7-1、h8-1的构成以及显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的间距恒定地维持,并提高第一法兰部和第二法兰部之间的结合强度。

另外,为了在通过所述显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的燃烧气体的流动形成局部的层流,从而提高燃烧气体与热介质之间的热交换效率,所述显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的上下相隔间距优选在0.8~1.6mm的范围内设定。

并且,如图11、图12及图15所示,位于燃烧室c的周围的第一板的端部和第二板的端部中的任意一个被卷边接合(seaming)加工而焊接结合以紧贴到另一个。在此情况下,为了防止进行过卷边接合加工的端部s的过热,并维持焊接品质,所述被卷边接合的第一板和第二板的端部s的长度优选在1~5mm的范围内设定。

另外,参照图17,构成所述显热部200a的板的区域中,朝向潜热部200b的一侧的区域的宽度e1优选形成为大于与所述潜热部200b相反的一侧区域的宽度e2。这是由于,产生于燃烧室c的燃烧气体大部分朝向潜热部b流动,因此通过使朝向潜热部200b的一侧的区域的宽度e1大于与潜热部200b相反的一侧区域的宽度e2,能够确保热交换活跃的区域的传热面积更大。

以下,对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1中的燃烧气体的流动路径和热介质的流动路径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4对燃烧气体的流动路径进行说明。图14中的箭头表示燃烧气体的流动方向。

由于燃烧器100的燃烧而产生的燃烧气体在燃烧室c内沿辐射状的向外侧的方向流动而通过形成于显热部200a的单位板之间的显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在此过程中,将燃烧气体的显热传递至通过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的热介质。

经过所述显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而向下移动的燃烧气体通过形成于潜热部200b的单位板之间的潜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2而向下流动,在此过程中,燃烧气体的水蒸气中包含的冷凝水的潜热被传递至通过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1的热介质而对热介质进行预热。

与此同时,经过显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而向上移动的燃烧气体通过多个第一燃烧气体流动孔203而向燃烧气体旁通流路400a排出,经过所述燃烧气体旁通流路400a的燃烧气体通过多个第二燃烧气体流动孔204而被供应至潜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

如上所述,通过使向燃烧室c的上侧移动的燃烧气体旁通而回收到潜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4,从而可以防止通过燃烧室c的上部而向外部传递的热损失。

抵达所述潜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2的下部的燃烧气体通过在潜热部200b的下部以预定的间隔相隔地形成为多个的燃烧气体通过部d而向下方排出。此时,燃烧气体借助以预定间距相隔地形成的燃烧气体通过部d,在潜热部200b的整个下部区域以均匀的流量分配而被排出,因此能够防止燃烧气体偏向于一侧的现象,从而减少燃烧气体的流动阻力,并最小化噪音及震动的产生。

通过所述燃烧气体通过部d的燃烧气体通过下部盖310和燃烧气体排出管320而向上侧排出,并且冷凝水通过连接到下部盖310的下部的冷凝水排出管311而被排出。

以下,参照图4和图6对热介质的流动路径进行说明。图4和图6中的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首先,对在潜热部200b的热介质的流动路径进行说明。

向在多个板中的位于前表面的第一板200a-1上形成的热介质入口201流入的热介质依次通过形成于在第一板200a-1的后方层叠的多个板200b-1~200a-12的第一贯通口h1及第五贯通口h5而向配备于最后方的单位板200-12的第一板200a-12与第二板200b-12之间的水泡冷却部b流动。并且,依次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口h1及第五贯通口h5的热介质中的一部分流量的热介质通过在各个单位板200-1~200-11的内部以并列结构配备的潜热部热介质流路p3,并依次通过位于第一贯通口h1及第五贯通口h5的对角线方向的第二贯通口h2及第六贯通口h6而向配备于所述第一板200a-12及第二板200b-12之间的水泡冷却部b流动。

如上所述,由于潜热部200b的热介质流路形成为多重并列结构,因此减少通过潜热部热介质流路p1的热介质的流动阻力,并且潜热部热介质流路p1与潜热部燃烧气体流路p2布置成相邻地交替,因此通过潜热部热介质流路p1的热介质能够有效地吸收被包含于燃烧气体中的水蒸气的潜热而被预热。

然后,对显热部200a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路径进行说明。

通过所述水泡冷却部b的热介质吸收向燃烧室c的后方传递的热,然后依次通过在第十二单位板200-12的第一板200a-12上形成的第三贯通口h3以及在其前方依次层叠的板200b-11~200b-9上形成的第三贯通口h3和第七贯通口h7。

并且,在层叠于前方的板200a-9、200b-8上形成有第一阻挡部h3'、h7',因此依次通过所述第三贯通口h3和第七贯通口h7而向形成于各个单位板200-12~200-9的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流入的热介质中的一部分向着两个方向分歧而向位于第三贯通口h3和第七贯通口h7的对角线方向的第四贯通口h4和第八贯通口h8方向流动,然后依次通过所述第四贯通口h4和第八贯通口h8而向前方流动。

通过所述板200a-9、200b-8的第四贯通口h4和第八贯通口h8的热介质依次通过在前方依次层叠的板200a-8~200b-5上形成的第四贯通口h4和第八贯通口h8。

并且,在层叠于前方的板200a-5、200b-4上形成有第二阻挡部h4'、h8',因此依次通过所述第四贯通口h4和第八贯通口h8而向形成于各个单位板200-8~200-5的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流入的热介质中的一部分向着两个方向分歧而向位于第四贯通口h4和第八贯通口h8的对角线方向的第三贯通口h3和第七贯通口h7方向流动,然后依次通过所述第三贯通口h3和第七贯通口h7而向前方流动。

通过所述板200a-5、200b-4的第三贯通口h3和第七贯通口h7的热介质依次通过在前方依次层叠的板200a-4~200b-1上形成的第三贯通口h3和第七贯通口h7。

并且,在位于最前方的板200a-1,对应于所述第三贯通口h3及第七贯通口h7的部位被封堵,因此依次通过所述第三贯通口h3及第七贯通口h7而向形成于各个单位板200-4~200-1的显热部热介质流路p3流入的热介质中的一部分向两个方向分歧而沿朝向位于第三贯通口h3和第七贯通口h7的对角线方向的第四贯通口h4和第八贯通口h8的方向流动,然后依次通过所述第四贯通口h4和第八贯通口h8而通过位于最前方的板200a-1上形成的热介质出口202而排出。

图6中,将上文中说明的潜热部200b和显热部200a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路径按板群单位来示出,在本实施例中,对构成为从前方向后方以8个板的集合形成的第一板群200-a、第二板群200-b及第三板群200-c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中的层叠的全部板的数量及构成各个板群的板的数量可以与此不同地设置而被实施,这是显然的。

如上所述,使显热部200a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路径以串联连接的方式构成,从而在显热部200a的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将热介质的流路尽可能长地形成,因此能够大幅提高燃烧气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