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71276发布日期:2018-06-12 19:53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器出风口一般设置有导风机构,该导风机构相对空调器壳体转动以进行导风,现有技术中的导风机构一般为弧形薄板或具有一定折弯角度的薄板。

现有技术中的导风机构的导风范围受限于薄板的转动角度,且当薄板转动至对出风口的阻挡较多时,一方面将会导致噪音较大,另一方面也无法起到有效的导风作用。由于薄板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且薄板表面的空间位置有限,使得在薄板表面无法安装其他装饰部件。同时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导风组件的分离效果不佳,易导致不同位置处的出风量相差较大,从而影响导风组件的送风效果,进而降低了环境舒适度和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风道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风组件分流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壳体,壳体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分别与进风口和出风口连通的风道,风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导风件,固定设置在壳体上且位于出风口处,导风件沿气流流动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导风件的垂直气流流动方向上的尺寸由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增大,第一导风面对应第一侧壁设置,第二导风面对应第二侧壁设置,第一导风面与第一侧壁的最短距离为L1,第二导风面与第二侧壁的最短距离为L2,其中,0.6≤L1/L2≤0.8。

进一步地,导风件沿气流流动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导风件的第一端的端面分别与第一导风面的一端以及第二导风面的一端连接,导风件的第二端的端面分别与第一导风面的另一端以及第二导风面的另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导风件的第一端的端面为弧面和/或导风件的第二端的端面为平面。

进一步地,风道为贯流风道。

进一步地,贯流风道内具有风叶的旋转中心,在导风件的横截面上,第一导风面与第二端的端面的连接处形成第一交界点,第二导风面与第二端的端面的连接处形成第二交界点,第一交界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一线段,第二交界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二线段,旋转中心到第二端的垂线为第三线段,第一线段与第三线段的夹角为a,第二线段与第三线段的夹角为b,其中,b/3≤a≤4b。

进一步地,导风件的第一端上与导风件的第二端端面距离最远的点为顶点,顶点与第一交界点的连线为第四线段,顶点与第二交界点的连线为第五线段,第四线段与第五线段的夹角为c,其中,20°≤c≤160°。

进一步地,导风件的第一端的端面为圆弧面,且圆弧面的半径为r,其中,5mm≤r≤25mm。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面和/或第二导风面为内凹弧面。

进一步地,第一导风面和/或第二导风面为平面。

进一步地,导风件为空心柱体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空调器包括风道组件,风道组件为上述提供的风道组件。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该风道组件包括:壳体和导风件。其中,壳体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分别与进风口和出风口连通的风道,风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导风件固定设置在壳体上且位于出风口处,导风件沿气流流动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导风面和第二导风面,导风件的垂直气流流动方向上的尺寸由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增大,第一导风面对应第一侧壁设置,第二导风面对应第二侧壁设置,第一导风面与第一侧壁的最短距离为L1,第二导风面与第二侧壁的最短距离为L2,L1与L2的比值在0.6至0.8之间。

使用该风道组件,由进风口进入的风在经过风道后将从出风口送出,通过出风口的导风件将一股风分流为两股风,其中一股风从第一导风面和第一侧壁之间吹出,另一股风从第二导风面和第二侧壁之间吹出,由于将L1与L2的比值在0.6至0.8之间,使得第一导风面21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出风量与第二导风面22与第二侧壁12之间的出风量相差较小,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导风组件分流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的截面分析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风道;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20、导风件;21、第一导风面;22、第二导风面;31、第一线段;32、第二线段;33、第三线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该风道组件包括:壳体和导风件20。其中,壳体具有进风口、出风口以及分别与进风口和出风口连通的风道10,风道1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导风件20固定设置在壳体上且位于出风口处,导风件20沿气流流动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第二端以及连接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导风面21和第二导风面22,导风件20的垂直气流流动方向上的尺寸由第一端向第二端逐渐增大,第一导风面21对应第一侧壁11设置,第二导风面22对应第二侧壁12设置,第一导风面21与第一侧壁11的最短距离为L1,第二导风面22与第二侧壁12的最短距离为L2,其中,0.6≤L1/L2≤0.8。

使用实施例一提供的风道组件,由进风口进入的风在经过风道10后将从出风口送出,由于在出风口固定设置有导风件20,该导风件20能够起到分流作用,即该导风件20能够将风道10出风口处的一股风分流为两股风,且这两股风的风向不同,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导风板在工作时只能将风在导风板的一侧进行导向而言,本实施例的结构能够提高该导风组件的导风范围。现有技术中在导风板转动到一定角度时会产生噪音,影响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的导风件20由于是固定在壳体上,因此会减少噪音量。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导风件20为楔形柱体结构,且由于其不会相对壳体转动,因而方便在该导风件20上设置装饰部件,提高装置的集成化程度。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10内的风偏向于第一侧壁11的方向,为了保证这两部分风的出风风量相差不大,本实施例中将导风件20靠近第一侧壁11设置。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在此比值范围的出风效果,详见下表一:

表一

由表中数据可知,当L1与L2的比值为0.6时,此时,靠近第一导风面21处的出风量小于靠近第二导风面22处的出风量。当L1与L2的比值为0.7时,此时,靠近第一导风面21处的出风量与靠近第二导风面22处的出风量相差不大。当L1与L2的比值为0.8时,此时,靠近第一导风面21处的出风量大于靠近第二导风面22处的出风量,且这两部分的出风量相差较大。由以上数据可知,当L1与L2的比值为0.7时,两部分风的出风量相差较小,进而也能够提高出风的舒适性。因而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导风组件分流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具体的,导风件20沿气流流动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导风面21和第二导风面22,导风件20的第一端的端面分别与第一导风面21的一端以及第二导风面22的一端连接,导风件20的第二端的端面分别与第一导风面21的另一端以及第二导风面22的另一端连接。采用这样的设置,导风件20将进入风道出口处的风进行分流,在第一导风面21和第二导风面22的作用下,一部分风将从风道内靠近第一导风面21的一侧进入出风口,另一部分风将从风道10内靠近第二导风面22的一侧进入出风口,这两部分风的风向不同,从而能够扩大导风的范围。优选的,当这两部分风的风量大小相同时,此时的送风效果最佳。

具体的,可以将导风件20的第一端的端面设置为弧面;或者将导风件20的第二端的端面设置为平面;或者将导风件20的第一端的端面设置为弧面,同时将导风件20的第二端的端面设置为平面。本实施例中将导风件20的第一端的端面设置为弧面,同时将导风件20的第二端的端面设置为平面。通过将导风件20的第一端的端面设置为弧面,能够减小导风件20在第一端处因分流而产生的噪音,便于风道10内的风在导风件20的第一端处能平稳的进行分流。同时,由于将导风件20的第二端的端面设置为平面,工作人员可以便于在该平面上设置灯光显示、控制按键等装饰部件。

具体的,风道10为贯流风道。本实施例中,在风道10的进风口处设置有贯流风叶,进风口处的风经贯流风叶后进入风道10内,风经过风道10后将从出风口处流出。

具体的,贯流风道内具有风叶的旋转中心,如图2所示,旋转中心为O1。在导风件20的横截面上,第一导风面21与第二端的端面的连接处形成第一交界点,第二导风面22与第二端的端面的连接处形成第二交界点,第一交界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一线段31,第二交界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为第二线段32,旋转中心到第二端的垂线为第三线段33。点P为垂足。第一线段31与第三线段33的夹角为a,第二线段32与第三线段33的夹角为b,当导风件20设置在风道10出风口的不同位置时,夹角a与夹角b的大小关系会有所不同。为了使导风件20能够较好的起到导风分流的作用,本实施例中有b/3≤a≤4b,这样能够更好地扩大出风口的出风范围。当a=b/3时,此时,靠近第一导风面21处的出风量远大于靠近第二导风面22处的出风量;当a=4b时,此时,靠近第一导风面21处的出风量远小于靠近第二导风面22处的出风量。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调节a与b之间的大小关系,使靠近第一导风面21处的出风量与靠近第二导风面22处的出风量相差不大,从而能够达到更好的出风效果。

具体的,图2中O2表示为导风件20的第一端上与导风件20的第二端端面距离最远的点顶点O2与第一交界点的连线为第四线段,顶点O2与第二交界点的连线为第五线段,第四线段与第五线段的夹角为角c,其中,20°≤c≤160°。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在此夹角范围的出风效果,详见下表二:

表二

由表中数据可知,当第四线段与第五线段的夹角为20°时,若风道10内的风为超强风档,其噪音为48.1dB,若风道10内的风为高风档,其噪音为44.1dB,且在这两种情况下,两部分风的风量均相差较大。当四线段与第五线段的夹角为160°时,若风道10内的风为超强风档,其噪音为50.3dB,若风道10内的风为高风档,其噪音为47.1dB,且在这两种情况下,两部分风的风量均相差较大。当四线段与第五线段的夹角为72°时,若风道10内的风为超强风档,其噪音为49.3dB,若风道10内的风为高风档,其噪音为45.2dB,且在这两种情况下,两部分风的风量相差较小,出风效果较佳。当四线段与第五线段的夹角为80°时,若风道10内的风为超强风档,其噪音为49.3dB,若风道10内的风为高风档,其噪音为45.2dB,且在这两种情况下,两部分风的风量相差较小,出风效果较佳。因此,优选的,可以将第四线段与第五线段的夹角设置在72°至80°之间,如此以使这两部分风的风量相差较小,从而能够极大的提高出风的舒适性。

为了降低该导风件20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导风件20的第一端的端面为圆弧面,且圆弧面的半径为r,其中,5mm≤r≤25mm。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在此半径范围的出风效果,详见下表三:

表三

由表中数据可知,当圆弧面的半径为5mm时,在超强风档时噪音为48.8dB,在高风档时噪音为44.6dB,在中风档时噪音为42.2dB,在低风档时噪音为39.3dB,在静音档时噪音为34.8dB,在超静音档时噪音为26.6dB。当圆弧面的半径为15mm时,在超强风档时噪音为49.2dB,在高风档时噪音为44.9dB,在中风档时噪音为42.7dB,在低风档时噪音为39.4dB,在静音档时噪音为35dB,在超静音档时噪音为26.6dB。当圆弧面的半径为25mm时,在超强风档时噪音为49.3dB,在高风档时噪音为45.1dB,在中风档时噪音为42.8dB,在低风档时噪音为39.9dB,在静音档时噪音为35.3dB,在超静音档时噪音为27.6dB。由以上的数据可知,当圆弧面的半径为25mm时,噪音偏高,因而为了进一步降低导风件20的噪音,可以将圆弧面的半径设置为5mm或15mm。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为了减小两部分风的出风量大小,可将L1与L2的比值设置为0.7,并同时将第四线段与第五线段的夹角设置在72°至80°之间。为了降低导风件20工作时的噪音量,可以将圆弧面的半径设置为5mm或15mm。

具体的,可以将第一导风面21设置为平面;或者将第二导风面22设置为平面;或者将第一导风面21设置为平面,同时将第二导风面22设置为平面。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导风面21设置为平面,同时将第二导风面22设置为平面。采用这样的设置,便于导风件20更好的起到分流作用,同时风道10内的风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压损。

当然,也可以将第一导风面21设置为内凹弧面;或者将第二导风面22设置为内凹弧面;或者将第一导风面21设置为内凹弧面,同时将第二导风面22设置为内凹弧面。在实施例二中将第一导风面21设置为内凹弧面,同时将第二导风面22设置为内凹弧面。采用这样的设置可以便于将风道10内的风分成两部分不同走向的风,从而能够扩大出风范围,提高舒适性。

为了方便的在导风件20上设置装饰部件,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导风件20可以设置为空心柱体结构。采用这样的设置,能够为装饰部件提供更多的安装空间。

采用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的导风组件,导风件将出风口处的风分为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风从风道10内靠近第一导风面21的一侧进入出风口,另一部分风将从风道10内靠近第二导风面22的一侧进入出风口,如此以提高出风的范围。为了进一步提高出风的舒适性,可以调节导风件20的结构以及导风件20的设置位置,从而使两部分风的风量相差不大,还可以减少出风的噪音。该导风组件能有效扩大送风量,改善噪音,同时设计人员还可在导风件20上设置装饰部件,进而提高了美观性和实用性。

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风道组件,其中,风道组件为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提供的风道组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