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式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5705阅读:759来源:国知局
干式冷却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特别是干式冷却器。



背景技术:

干式冷却器简称干冷器,其以环境空气作为冷却介质,横吹过盘管外表面,使管内冷却介质得到冷却,冷却后的介质流经建筑内将建筑内进行降温后再次循环至干冷器内后被冷却,如此循环,其优点是利用空气代替传统的冷却水作为冷却介质,从而起到了节约水资源,减少水污染的目的,其在建筑、化学工业、电力、冶金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在实际应用中,干冷器中流通有冷却介质的盘管与空气交换热量效果较差,导致热交换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干式冷却器,该干式冷却器能有效提高热交换效率,保证热交换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干式冷却器,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两翅片管束、过滤网板及风机,所述两翅片管束呈V型设置,所述过滤网板设置在两翅片管束两侧,所述风机向上抽风设置在壳体上方,所述翅片管束由若干呈U型排列的翅片管连接而成,所述翅片管包括外管及用于流通冷却介质的内管,所述内管的截面呈梅花形,内管外壁与外管内壁相连。

采用上述结构,打开风机后,空气从壳体两侧过滤板流入到壳体内,吹过两呈V型的翅片管束后经过风机流出壳体,由于用于流通冷却介质的内管呈梅花形设置,增大了内管管壁与冷却介质的接触面积,便于冷却介质的热量通过内管与外管之间的间隙及内管与外管的接触部位向外传递,再由冷风将热量带走,从而使得冷却介质快速降温的目的,进而能有效提高热交换效率,保证热交换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外管上环绕外管穿插设置有导热片,导热片一端端部与内管管壁相连。

采用上述结构,导热片的设置,使得内管中冷却介质的热量直接通过导热片传导至外管外,由风机抽的冷风将热量带走,进一步提升提高内管内冷却介质与冷空气之间的热交换效率。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两翅片管束之间的夹角为60-90°。

采用上述结构,可在减少该干式冷却器占地面积的前提下保证翅片管束与冷风之间的换热效果。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网板内设置有空气过滤网,所述过滤网板通过蝶形螺杆与壳体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方便对壳体上的过滤网板进行拆装,从而当过滤网和翅片管束上积累较多灰尘时,便于清洗。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内管、外管及导热片均由铜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结构,铜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其导热系数达到了386W/m·℃,远远高于常规的铁、铝等常见金属,从而可保证翅片管与冷风的换热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具有较强的热交换效率,能较快的将翅片管中冷却介质的热量导出;

2.过滤网板便于从壳体上拆卸,从而方便对过滤网及内部的翅片管进行清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施例图1中A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施例翅片管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1.机架;2.壳体;3.翅片管束;31.翅片管;311.外管;312.内管;4.过滤网板;41.空气过滤网;5.风机;6.导热片;7.蝶形螺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干式冷却器,如图1-图3所示:包括机架1、设置在机架1上的壳体2、设置在壳体2内的两翅片管束3、过滤网板4及风机5,两翅片管束3呈V型设置,两翅片管束3之间的夹角为60-90°,过滤网板4设置在两翅片管束3两侧,过滤网板4内设置有空气过滤网41,过滤网板4通过蝶形螺杆7与壳体2连接,两个风机5向上抽风设置在壳体2上方。

翅片管束3由若干呈U型排列铜制的翅片管31连接而成,翅片管31包括外管311及用于流通冷却介质的内管312,内管312的截面呈梅花形,内管312外壁与外管311内壁相连,外管311上环绕外管311穿插设置有铜制的导热片6,导热片6一端端部与内管312管壁相连。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