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茶砖发花烘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5492发布日期:2018-11-16 23:08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砖发花烘房。

背景技术

烘房又称烘干固化房,主要针对大型电气、电机、涂料化学用品、外表进行固化、食品及各类产品的水分烘干。现有技术茶叶烘房的热风循环系统结构复杂,能耗高,气流温度和湿度不易控制,影响烘干效果,难以控制茶叶品质。并且,茶叶烘焙过程中,易出现由于茶砖堆放导致的干燥不均匀、干燥质量差、时间长、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不同茶叶的烘焙需要合理设计的烘架。然而,为提高烘架的稳定性,现有烘架常采用固定的焊接或锁接方式,需要辅助工具或固定螺丝。由于固定件的存在,烘架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易生锈发霉,大大影响了茶叶质量,同时在维护中烘架的安装和拆卸变得复杂,又大大降低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了一种茶砖发花烘房,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茶砖发花烘房,其特征在于:包括烘房室、移动式烘架、外循环装置、内循环装置、数据采集装置和控制装置;

所述烘房室设有烘架导轨,所述移动式烘架架设于导轨上;所述移动式烘架,包括主体和设置于主体底部的万向轮;所述主体上设有若干m型支座;所述m型支座上架设有横杆,所述横杆沿层架长度方向设置,横杆的底部为与m型支座相适配的v型,且顶部具有一用于放置茶砖的平面;

所述外循环装置用于控制烘房室内外空气的交换;

所述内循环装置包括风机、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于烘房室内,由风机连通;所述内循环装置还包括湿度调节组件和温度调节组件,所述湿度调节组件设置于烘房室内,所述温度调节组件包括加热管,所述加热管铺设于烘房室的下部地面;

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包括分布于烘房室内的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与外循环装置、内循环装置、数据采集装置连接,根据数据采集装置反馈的数据控制外循环装置、内循环装置的通断以调节烘房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砖发花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的横截面为上下顶角具有5-6毫米平面的菱形,所述菱形的顶角与底角间对角线与地面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砖发花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调节组件包括加热管、热反射板、沟槽和降温单元;所述沟槽挖设于烘房室内的地面,沟槽底部铺设有热反射板,所述加热管设置于热反射板上方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降温单元通过风机、进风口和出风口供应冷气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砖发花烘房,其特征在于:所述湿度调节组件包括加湿器和除湿器,所述加湿器的出口管道与进风口连通,所述除湿器设置于烘房室中心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茶砖发花烘房,其特征在于:烘房室由四周的侧壁和顶盖组成,所述侧壁上设有烘房门,烘房室内由上到下分为上温区、中温区和下温区;所述风机、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于烘房室的顶盖,开口向下。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外循环装置包括新风口和排气扇,所述新风口设置于烘房门两侧,所述烘房门相对的侧壁上方设有排气扇。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数据采集装置包括7组温度传感器和3组湿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周期为1s。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式烘架数量至少为1个。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烘房室内还设有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包括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在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氧传感器。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对烘房热气流进行漫辐射的方式循环加热,通过三相移相触发控制,配合分布于各区间的7组温度传感器和3组湿度传感器,同时检测的实时温湿度数据,系统以1秒的采样周期,进行精确运算,控制整个烘房内的温湿度分布更为均匀。

2.烘房设有可独立运行的内、外循环装置,可根据阶段性的温湿度值,自动开启或者关闭,不与外界交换空气,确保烘房内部空气的均匀循环及加湿均衡,有效保证茶砖发花过程中的菌群稳定性。

3.m型支座结合横杆底部的v型设计,大大提高了横杆的稳定性,且此安装方式,无需借助任何的辅助工具与固定螺丝,增加了横杆的灵活性和烘架与不同烘焙需求的茶砖间的适配程度,并且整体烘架实现了防锈防霉。

4.横杆顶角上设用于放置的平面,在保证茶砖平稳放置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了茶砖与横杆的接触面,有利于茶砖的通风,大大提高烘焙效率与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烘房结构示意图。

图2为移动式烘架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带横杆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层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内容:

请查阅图1,本实施例的,包括烘房室1、移动式烘架3、外循环装置、内循环装置、数据采集装置7和控制装置9;

所述烘房室1由四周的侧壁和顶盖组成;

所述外循环装置装设于烘房室1的侧壁,包括排气扇17,所述排气扇17用于控制烘房室1内外空气的交换;

所述内循环装置包括风机15、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于烘房室1内,由风机15连通;所述内循环装置还包括湿度调节组件和温度调节组件5,所述湿度调节组件设置于烘房室1内,所述温度调节组件5包括加热管,所述加热管铺设于烘房室1的下部地面;

所述数据采集装置7包括分布于烘房室1内的温度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所述数据采集装置7与控制装置9连接,并将采集到的数据反馈至控制装置9;所述数据采集装置7包括7组温度传感器和3组湿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周期为1s。

所述控制装置9与外循环装置、内循环装置、数据采集装置7连接,根据数据采集装置7反馈的数据控制外循环装置、内循环装置的通断以调节烘房室1内的温度和湿度。

所述温度调节组件5包括加热管、热反射板和沟槽和降温空调;所述沟槽挖设于烘房室1内的地面,沟槽底部铺设有热反射板,所述加热管设置于热反射板上方并与控制装置9电连接。所述沟槽边缘的地面上设有移动式烘架3导轨,用于放置移动式移动式烘架3。

请查阅图2-4,移动式烘架3,包括框架主体31和设置于框架主体31底部的万向轮33;所述框架主体31由38*38mm的不锈钢方钢组成,本实施例中长*宽*高=1500*600*1888mm。所述万向轮33数量为4,分别设置于框架主体31底部的四角。

所述框架主体31为四面空架结构,包括若干镂空的层架35;所述层架35由25*25mm不锈钢方钢组成,为7层,层间距为200~250mm。

所述层架35上设有支座组,所述支座组包括对称设置于层架35两端的m型支座37;所述层架35包括沿宽度方向设置的若干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包括中部支撑杆351及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两侧支撑杆353。各支撑杆间间距为343~345mm。

所述m型支座37上架设有横杆39,所述横杆39沿层架35长度方向设置,横杆39的底部为与m型支座37相适配的v型,且顶部具有一用于放置茶砖的平面391。所述横杆39为杉木横杆39,其横截面为上下顶角具有5-6毫米平面的菱形,所述菱形的顶角与底角间对角线与地面垂直。

所述支座组还包括设置于中部撑杆上的m型支座37,所述横杆39由至少三个m型支座37支撑,分别为设置于层架35两端的m型支座7和设置于中部撑杆上的m型支座37。所述横杆39数量为4,包括与层架35长度方向平行间隔设置的第一横杆、第二横杆、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所述第二横杆和第三横杆的间距为180mm,第一横杆和第二横杆、第三横杆和第四横杆间距为120mm,前者为后者的1.5~2倍,以保证茶砖间的合理间隔。

所述烘房室1分为上、中、下温区;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加热管上方及上、中、下温区;所述的湿度传感器设置于上、中、下温区及温区中心位置。所述降温空调的外机设置于烘房室外部,通过内循环装置供应冷气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于烘房室1的顶盖,开口向下。所述湿度调节组件包括加湿器和除湿器,所述加湿器的出口管道与进风口连通,所述除湿器设置于烘房室中心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所述外循环装置还包括新风口,所述新风口设置于烘房门18,所述烘房门18与检查门19设置于烘房室1相对的侧壁,所述排气扇17设置于检查门19所在侧壁。

本实施例烘房室1采用底部加热的漫辐射方法及烘房独立的内循环装置,使烘房内部的温湿度分布更加均匀,实现自动控制不同阶段的温湿值、并长时间保持不间断恒温恒湿的功能,集数据采集、控制、归档于一体。温度控制范围与精度,最高试验温度﹢80℃,温度均匀度≤±1℃,温度波动度≤±3℃;湿度控制范围与精度,湿度范围5%--90%,湿度均匀度≤±3%,湿度波动度≤±6%。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检查门19设有观察窗和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与数据采集装置和控制装置连接,所述显示装置设有操作界面,可供操作人员更改烘房室1内条件。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烘房室1内还设有监控装置,所述监控装置包括摄像头,所述摄像头与控制装置电连接。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数据采集装置还包括氧传感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发明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