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即热式加热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104301阅读:来源:国知局
出水管向外输出,从而达到减缓出水速度的效果;同时,在开水向下流动的过程中,水蒸气从水中分离出来,向上移动,并从排气口排出,使出水不受加热组件中压力的影响,能够柔和出水,避免蒸气急速喷出;同时,还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
[003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水管的出水口 221与排气口 24于垂直方向具有距离。
[0035]由上述描述可知,在第二进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二出水管的进水口之间具有一定的高度差的基础上,第二进水管的出水口与排气口在垂直方向上也有一定的高度差,二者配合设计,起到更好地泄压作用。
[003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进水管的出水口 221密封设置,所述第二进水管22的管壁上设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通孔25。
[0037]由上述描述可知,上述结构设置使得第二进水管的出水口流出的开水不是直接落下,而冲击到第二壳体上,在重力及水表面粘力的作用下,水会沿着第二壳体向下流,而水蒸气则受撞击后从水中分离出来,向上移动,并从排气口中排出,起到水气充分分离的作用。
[0038]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口 24的口径小于第二出水管23的内径,从而使排气口 24对第二壳体21内的液体产生的液体阻力足够阻止液体不从排气口 24流出。
[0039]由上述描述可知,缓冲器上的排气口的口径要远远小于第二出水管的内径,使排气口对水产生较大的水阻力,从而气体容易排出而热水不容易从排气口流出。
[004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壳体21包括第二上盖211、第二下盖212和第二外管213,所述第二上盖211和第二下盖212分别设置于第二外管213的两端,所述排气口 24设置于第二上盖211上。
[0041]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壳体为包括第二上盖、第二下盖和第二外管的壳体结构,具有装配方便的优点。
[0042]进一步的,所述加热组件I还包括发热件11、第一壳体12、第一进水管13、热水腔16、冷水腔17和毛细管15,所述热水腔16设置于第一壳体12内,所述发热件11设置于热水腔16内,所述热水腔16和冷水腔17连通设置,所述第一进水管13与冷水腔17连通,所述第一出水口 14设置于第一壳体12顶部并与热水腔16连通,所述毛细管15设置于冷水腔17内,所述毛细管的一端151与热水腔16连通,所述毛细管的另一端152与第一壳体12外部连通。
[0043]由上述描述可知,设计包括第一壳体、第一进水管、第一出水口、热水腔、冷水腔和毛细管的加热组件,将毛细管设置于冷水腔内,毛细管的一端与热水腔连通,毛细管的另一端与第一壳体外部连通,当热水腔中压力太大时,可以对热水腔内的水蒸气进行引导,并将水蒸气中的热量传导给冷水腔中的冷水,使水蒸气冷凝,从而达到节流减压的效果,可进一步避免蒸气急速喷出;还可对冷水腔内的冷水进行预加热,不会造成能量损失。
[0044]进一步的,所述毛细管15为螺纹状,所述热水腔16和冷水腔17连通的位置设置于靠近第一壳体12底部位置,所述毛细管的一端151与热水腔16连通的位置设置于靠近第一壳体12顶部位置。
[0045]由上述描述可知,毛细管为螺纹状时,可使毛细管管路大幅度增长,阻力大,从而避免正常工作时热水腔中的水气从螺纹毛细管中通过;冷水腔内的冷水由靠近第一壳体底部位置流入热水腔内进行加热,可使冷水由第一壳体底部到第一壳体顶部方向填充热水腔,而毛细管的一端与热水腔连通的位置设置于靠近第一壳体顶部位置时,可保证位于第一壳体顶部的蒸汽有效进入毛细管中。
[004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壳体12包括第一上盖121、第一下盖122、第一外管123和内管124,所述内管124设置于第一外管123内,所述第一上盖121和第一下盖122分别设置于第一外管123或内管124的两端,所述第一上盖121、第一下盖122、第一外管123和内管124之间围成所述热水腔16,所述第一上盖121、第一下盖122和内管124之间围成所述冷水腔17,所述内管124的底部设置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通孔18。
[0047]由上述描述可知,上述结构设置使冷水腔与热水腔之间形成U形管结构,冷水腔中的水可以吸收部分热水腔顶部的热量,以减少热水腔顶部水蒸气的产生,即,上述U形管结构,实现了预加热以及减少热水腔顶部水蒸气的产生。
[0048]进一步的,还包括电磁阀3,所述电磁阀的入口 31通过管道与第一出水口 14连通,所述电磁阀的出口 32与第二进水管22连通。
[0049]由上述描述可知,可以通过电磁阀实现对水的方向、流量、速度和其他的参数的控制。
[0050]进一步的,还包括温度传感器4、液位传感器5、流量传感器和热断路器6,所述温度传感器4的探测点分别伸入热水腔和冷水腔内,所述液位传感器5的探测点和热断路器6的探测点分别伸入热水腔内,所述流量传感器的探测点伸入第一进水管内。
[0051]由上述描述可知,温度传感器的探测点可深入热水腔内,用于时实监测热水腔内的液体温度。此外,第一壳体上部还可装有液位传感器,当即热式加热器出现缺水故障时可以及时切断发热件的电源,并发出告警提示,避免发热件干烧造成设备损坏。此外,第一壳体上部位置可安装热断路器,在电控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断整机电源,保证设备安全。温度传感器也可以设置在第一进水管附近,以保证能及时准确测量进入热水腔的冷水温度,让电控系统能够准确控制发热件的加热功率。
[0052]请参照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0053]本实施例的即热式加热器由加热组件1、电磁阀3、缓冲组件2三部分组成。其中加热组件I由第一外管123、内管124、第一下盖122、第一上盖121、发热件11、第一进水管13、第一出水口 14和毛细管15组成。发热件11可以是简单的发热棒结构,如螺纹发热棒。毛细管15的两端可以固定(如焊接方式)在同一盖体上,以便于毛细管15的固定和转移。发热件11中间穿过内管124,发热件11的两头焊接于第一上盖121与第一下盖122的穿孔上,内管124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下盖122及第一上盖121中间的大通孔焊接在一起,而第一外管123则与第一上盖121、第一下盖122的外边缘焊接,成为一个加热组件主体,其中内管124内形成的腔体为冷水腔17,而发热件11所处的腔体为热水腔16。第一进水管13穿过毛细管15插入内管124内,并焊接在第一下盖122上,而毛细管15焊接在同一盖体上后整体装入内管124并焊接固定。毛细管的一端151穿过第一上盖121并与第一上盖121焊接在一起,毛细管的另一端152与缓冲器的第二壳体21的上部相连。第一进水管13的出水口设置在第一壳体12的上部靠近固定毛细管两端的盖体的位置,第一进水管13的出水口的开口形状不限。而内管124的底部开有一个或两个以上个的第一通孔18,在与第一下盖焊接后,通孔可以起到冷水腔17与热水腔16的连通作用,使得加热组件I内的冷水腔17与热水腔16形成U形管结构。第一进水管13的进水口处装有单向阀。
[0054]第一上盖121上还装有第一出水口 14与温度传感器4,温度传感器4的探测点深入热水腔16内,用于时实监测热水腔内的液体温度。此外,第一上盖121上还可装有液位传感器5,当加热组件I出现缺水故障时可以及时切断发热件11的电源,并发出告警提示,避免发热件11干烧造成设备损坏。此外第一壳体12上方的位置,可安装热断路器6,在电控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切断整机电源,保证设备安全。第一下盖122上也可设置进水温度传感器4,其位置需正对内管124底部的开口处,以保证能及时准确测量进入热水腔16的冷水温度,让电控系统能够准确控制发热件11的加热功率。
[0055]电磁阀的入口 31与第一出水口 14通过可承压的软管或硬管进行水路连接;电磁阀的出口 32与缓冲组件2的第二进水管22相连。缓冲组件2由第二壳体21、第二进水管22、第二出水管23和排气口 24组成。第二壳体21可以为由第二外管213、第二上盖211和第二下盖212围成密闭的壳体结构,其中,第二出水管23与排气口 24与第二上盖211焊接在一起,第二出水管23穿入缓冲管直至底部,第二出水管的进水口 231优选切斜口形式,在装配时容易定位,也不会影响出水。第二进水管22可以跟据实际装配需要焊接在第二外管213、第二上盖211或第二下盖212上,但不管焊接在什么位置,都要保证第二进水管的出水口 221位于缓冲组件2的中上部,保证第二进水管的出水口 221与第二出水管的进水口 231以及排气口 24有一定的高度差。此外,第二进水管的出水口 221可以是不同切口形状,但优选为出水口顶部封死,在第二进水管22侧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