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尘器的吸嘴。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力电子设备运行工作时间的延长,其内部的电路板及电器元器件上将挂满灰尘。挂满灰尘后的电器元器件的散热能力将变差,这影响电器元器件的正常工作,而且在电器元器件的针脚处落上灰尘后,易使电路板发生短路,严重时可损坏电力电子设备,甚至引发火灾,因此需要经常清理电力电子设备内部的电路板及电器元器件上的灰尘。但这些灰尘主要来自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其粒径比普通地面上的灰尘颗粒的粒径小,很难清除,因此需要使用专门用于电力电子设备的除尘器来进行清理。
现有技术主要采用刷毛和专门用于电力电子设备的除尘器配合清理灰尘。具体除尘的过程为:首先采用刷毛对灰尘进行清扫,然后根据剩余灰尘范围的大小,选用相应地的吸嘴安装在除尘器的除尘器吸尘管处,启动除尘器,然后将吸嘴的吸尘口对准待吸尘的地方,进行吸尘操作。其中,现有技术提供的与除尘器连接的吸嘴包括吸嘴本体及在吸嘴本体的内腔设置的风轮轴和风轮,其中,风轮沿风轮轴的周向外缘固定在风轮轴上,风轮轴可旋转地固定在吸嘴本体的内腔,风轮轴可带动风轮做轴向转动,被吸到吸嘴的吸尘口处的灰尘在风轮的带动下进入除尘器中。
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现有技术提供除尘器的吸嘴没有清扫功能,在进行吸尘前需要先利用刷毛进行清扫,操作繁琐,而且采用除尘器进行吸尘的过程中易出现灰尘四溅,易造成二次污染,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有害,而且整个除尘过程的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清扫功能、除尘效率高、无二次污染的除尘器的吸嘴。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尘器的吸嘴,所述吸嘴包括连接段、吸尘壳体、风轮轴、风轮;所述风轮包括数目相同的多个叶片和刷毛,所述叶片包括弧形弯钩段和平直连接段,所述平直连接段和所述刷毛沿径向向外分别连接在所述弧形弯钩段的两端,同时使所述平直连接段和所述刷毛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通过使多个所述平直连接段的自由端绕圆周方向固定在所述风轮轴的侧壁上,来使每个所述风轮套装在所述风轮轴上,并且所述风轮轴上间隔套装有多个所述风轮;所述风轮轴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吸尘壳体靠近后端吸尘口的内腔中,并使位于所述后端吸尘口处的多个所述风轮中的所述刷毛暴露于所述后端吸尘口外部,同时使多个所述风轮中的所述叶片均位于所述吸尘壳体的内腔中;所述连接段的后端与所述吸尘壳体的前端连接,所述连接段的前端与除尘器本体连接。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连接段呈椭圆筒状,所述吸尘壳体呈长度和宽度均由前端至后端逐渐变大的空心方形壳体;所述连接段的后端与所述吸尘壳体的前端焊接连接。
具体地,作为优选,每个所述刷毛与每个所述弧形弯钩段通过粘结的方式连接。
具体地,作为优选,每4-8个相邻的所述风轮构成一个风轮组,并且所述风轮组的数目为2-5个,同时相邻的两个所述风轮组之间的间距比每个所述风轮组中的相邻的两个所述风轮之间的间距大1-3mm。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风轮的数目为二十一个,每七个所述风轮构成一个所述风轮组,共构成三组所述风轮组;每一个所述风轮组中相邻两个所述风轮之间的间距为1-2mm,相邻两个所述风轮组之间的间距为2-5mm。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风轮轴包括转筒和中心轴,所述转筒可转动地套装在所述中心轴上,所述中心轴的两端固定在所述吸尘壳体靠近所述后端吸尘口的内腔中;多个所述平直连接段的自由端绕圆周方向固定在所述转筒的外壁上。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风轮轴的所述转筒上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插接孔,所述平直连接段的自由端插入并固定在所述插接孔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除尘器的吸嘴,在进行除尘操作时,首先将该吸嘴安装在除尘器上,然后启动除尘器,则该吸嘴的连接段及吸尘壳体内部产生负压,外部空气进入吸尘壳体及连接段的内腔,随着空气的进入,风轮发生转动,然后将吸嘴的吸尘口对准电路板或者电器元器件上的灰尘,暴露于吸尘壳体的后端吸尘口外部的刷毛将灰尘扫起,然后灰尘被收集在风轮上的弧形弯钩段中,进一步地随着风轮的转动,灰尘随着负压气流进入除尘器中,从而达到清除电路板或者电器元器件上的灰尘的效果。通过在每个叶片上设置刷毛,使该吸嘴具有清扫和吸尘的双重功效,进而不需要提前对电路板或者电器元器件上的灰尘进行清扫,节约了清理灰尘的时间,提高了除尘效率。通过将刷毛暴露在吸尘壳体后端的吸尘口外部,便于刷毛将灰尘扫起,通过将风轮设置在吸尘壳体的内腔中,可实现将灰尘收集在叶片上的弧形弯钩段中,避免了灰尘飞扬引发的二次污染,不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通过设置多个风轮,使被刷毛清扫后的灰尘在多个风轮的转动下带入除尘器中,这进一步地提高了该吸嘴的除尘效率。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嘴具有清扫及吸尘的双重功能,且具有除尘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安全可靠、便于推广使用等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除尘器的吸嘴的正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除尘器的吸嘴的左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风轮中叶片及刷毛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除尘器本体与吸嘴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 连接段,
2 吸尘壳体,
3 风轮轴,
301 转筒,
302 中心轴,
4 风轮,
401 叶片,
4011 弧形弯钩段,
4012 平直连接段,
402 刷毛,
5 除尘器本体,
501 吸尘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尘器的吸嘴,如附图1-1及附图1-2所示,该吸嘴包括连接段1、吸尘壳体2、风轮轴3、风轮4;如附图2所示,该风轮4包括数目相同的多个叶片401和刷毛402,叶片401包括弧形弯钩段4011和平直连接段4012,其中,该平直连接段4012和刷毛402沿径向向外分别连接在弧形弯钩段4011的两端,同时使平直连接段4012和刷毛402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通过使多个平直连接段4012的自由端绕圆周方向固定在风轮轴3的侧壁上,来使每个风轮4套装在风轮轴3上,并且风轮轴3上间隔套装有多个风轮4;风轮轴3可旋转地设置在吸尘壳体2靠近后端吸尘口的内腔中,并使位于后端吸尘口处的多个风轮4中的刷毛402暴露于后端吸尘口外部,同时使多个风轮4中的叶片401均位于吸尘壳体2的内腔中;连接段1的后端与吸尘壳体2的前端连接,如附图3所示,连接段1的前端可与除尘器本体5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除尘器的吸嘴,在进行除尘操作时,首先将该吸嘴安装在除尘器上,然后启动除尘器,则该吸嘴的连接段1及吸尘壳体2内部产生负压,外部空气进入吸尘壳体2及连接段1的内腔,随着空气的进入,风轮4发生转动,然后将吸嘴的吸尘口对准电路板或者电器元器件上的灰尘,暴露于吸尘壳体2的后端吸尘口外部的刷毛402将灰尘扫起,然后灰尘被收集在风轮4上的弧形弯钩段4011中,进一步地随着风轮4的转动,灰尘随着负压气流进入除尘器中,从而达到清除电路板或者电器元器件上的灰尘的效果。通过在每个叶片401上设置刷毛402,使该吸嘴具有清扫和吸尘的双重功效,进而不需要提前对电路板或者电器元器件上的灰尘进行清扫,节约了清理灰尘的时间,提高了除尘效率。通过将刷毛402暴露在吸尘壳体2后端的吸尘口外部,便于刷毛402将灰尘扫起,通过将风轮4设置在吸尘壳体2的内腔中,可实现将灰尘收集在叶片401上的弧形弯钩段4011中,避免了灰尘飞扬引发的二次污染,不影响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通过设置多个风轮4,使被刷毛402清扫后的灰尘在多个风轮4的转动下带入除尘器中,这进一步地提高了该吸嘴的除尘效率。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嘴具有清扫及吸尘的双重功能,且具有除尘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安全可靠、便于推广使用等特点。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吸尘壳体2呈长度和宽度均由前端至后端逐渐变大的空心方形壳体,其中,该空心方形壳体结构的横截面为方形,例如为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由吸尘壳体2的前端至后端,该空心方形壳体结构横截面的方形的长度及宽度均逐渐变大。将吸尘壳体2设置成空心方形壳体的结构,便于清除方形电路板的边缘、棱角及电器元器件针脚处的灰尘,而且将空心方形壳体结构的长度及宽度均设置成由前端至后端逐渐变大的结构,使该吸尘壳体2的质量轻化,便于吸尘壳体2的内腔中产生负压,还便于在靠近吸尘壳体2的后端吸尘口处的内腔中设置风轮轴3及风轮4。如附图1-1及附图1-2所示,连接段1呈椭圆筒状,如此设置连接段1的结构,便于连接段1的后端与吸尘壳体2的前端配合连接,同时也便于连接段1的前端与除尘器本体5上的吸尘管501的连接(参见附图3)。
具体地,当该吸嘴中连接段1与吸尘壳体2的材质不同时,可以选择相适应的连接方式将连接段1的后端与吸尘壳体2的前端连接。举例来说,当连接段1和吸尘壳体2均为塑料材质时,可以通过将吸尘壳体2的前端部套装在连接段1的后端部上,并通过摩擦力实现两者的固定。当连接段1与吸尘壳体2的材质为金属材质时,连接段1的后端与吸尘壳体2的前端焊接连接,采用焊接的方式可使连接段1与吸尘壳体2之间具有较强的连接力,可以保证在除尘器使用的过程中,吸尘壳体2不易从连接段1上脱落。除此之外,当连接段1和吸尘壳体2的材质相同时,两者还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制得。
具体地,如附图1-1及附图1-2所示,风轮轴3可旋转地设置在吸尘壳体2靠近后端吸尘口的内腔中,多个风轮4中的刷毛402暴露于后端吸尘口外部,同时使多个风轮4中的叶片401均位于吸尘壳体2的内腔中,如此设置刷毛402和叶片401的位置关系,便于刷毛402将灰尘扫起及叶片401上的弧形弯钩段4011收集飞扬的灰尘,然后通过风轮4的转动及负压气流,将灰尘带入除尘器中,这使该吸嘴具有清扫功能的同时避免了灰尘飞扬,可大大提高使用该吸嘴的除尘器的除尘效率。其中,风轮轴3的中轴线与空心方形壳体的后端吸尘口处的上下两条边平行,如此设置便于使最大数量的刷毛402暴露于吸尘壳体2的后端吸尘口外部,进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实施提供的吸嘴的清扫功能。
具体地,如附图2所示,每个风轮4中的叶片401包括弧形弯钩段4011和平直连接段4012,其中,弧形弯钩段4011可以将飞扬的灰尘收集在弧形弯钩段4011中,进一步地灰尘随着风轮4转动及负压气流进入除尘器中,平直连接段4012可以与风轮轴3连接,进而将叶片401固定在风轮轴3上。其中,平直连接段4012和刷毛402沿径向向外分别连接在弧形弯钩段4011的两端,同时使平直连接段4012和刷毛402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如此设置平直连接段4012、弧形弯钩段4011、刷毛402之间的位置关系,便于刷毛402能够更好地扫起大部分灰尘,而且被扫起的大部分灰尘能够被弧形弯钩段4011很好地收集,避免了发生灰尘飞扬的现象。更为详细地,每个刷毛402与每个弧形弯钩段4011通过粘结的方式连接,粘结的方式简单,而且可以牢固地实现刷毛402与弧形弯钩段4011的连接。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每4-8个相邻的风轮4构成一个风轮组,并且风轮组的数目为2-5个,同时相邻的两个风轮组之间的间距比每个风轮组中的相邻的两个风轮4的之间的间距大1-3mm,例如,一个风轮组中可以有4个、5个、6个、7个、8个风轮4,在风轮轴3上可以设置2个、3个、4个、5个风轮组,相邻的两个风轮组之间的间距比每个风轮组中的相邻的两个风轮4之间的间距可以大1mm、2mm、3mm等。设置风轮组之间的间距大于每个风轮组中相邻的风轮4之间的间距,便于负压气流在相邻的风轮组之间流动,而且在风轮组之间流动的负压气流的速度大于在每个风轮组中相邻风轮4之间的流动速度,这增强了负压气流吸尘的效果,避免了未被收集在弧形弯钩段4011中的灰尘发生飞扬,这进一步地提高了使用该吸嘴的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举例来说,如附图1-2所示,当风轮4的数目为二十一个时,可以每七个风轮4构成一个风轮组,共构成三组风轮组;每一个风轮组中相邻两个风轮4之间的间距为1-2mm,例如可以为1mm、2mm等,相邻两个风轮组之间的间距为2-5mm,例如可以为2mm、3mm、4mm、5mm等。如此设置风轮4及风轮组的数目和风轮4及风轮组之间的间距,可以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嘴的清扫及吸尘功效到达最优状态,而且将每组风轮组中的风轮4的数目设置为相同的数目,便于使负压气流比较均匀地进入吸尘壳体2的内腔,可以使灰尘被清除的效果具有均匀性。
具体地,如附图1-2所示,风轮轴3包括转筒301和中心轴302,转筒301可转动地套装在中心轴302上(优选使转筒301的内径比中心轴302的外径大1mm-2mm),该中心轴302的两端固定在吸尘壳体2靠近后端吸尘口的内腔中,如此设置风轮轴3的结构便于风轮轴3在固定的前提下可实现旋转转动,即在中心轴302固定的条件下,套装在中心轴302上的转筒301可沿中心轴302的周向作稳定的圆周转动。其中,多个平直连接段4012的自由端绕圆周方向固定在转筒301的外壁上,这便于实现在转筒301作圆周运动的同时,带动风轮4做圆周运动,进而便于刷毛402将灰尘扫起,然后弧形弯钩段4011将扫起后的灰尘收集,进一步地在负压气流的条件下,灰尘被吸入除尘器中。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轮轴3上的转筒301与风轮4中的平直连接段4012的自由端之间可以有多种固定方式,作为优选,风轮轴3的转筒301上沿周向均匀设置有多个插接孔,平直连接段4012的自由端插入并固定在插接孔中,此种固定方式容易实现叶片401与风轮轴3的固定,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更换转筒301上插接孔中的叶片40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