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脱水处理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16369阅读:551来源:国知局
污泥脱水处理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脱水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污泥脱水处理容器。



背景技术:

污泥脱水,将流态的原生、浓缩或消化污泥脱除水分,转化为半固态或固态泥块的一种污泥处理方法。污水处理所产生的污泥具有较高的含水量,由于水分与污泥颗粒结合的特性,采用机械方法脱除具有一定的限制,污泥中的有机质含量、灰分比例特别是絮凝剂的添加量对于最终含固率有着重要影响。一般来说,采用机械脱水可以获得20%-30%的含固率,所形成的污泥也被称为泥饼。

其中,对于那些浆状的污泥,其脱水方式大都是先经过絮凝后再通过机械等方法进行脱水挤干,而絮凝过程中需要添加化学药品来加速絮凝,这使得污泥中化学成分更加多,对污泥造成了新的污染,不符合目前的环保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泥脱水处理容器,具有环保、无污染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容器,包括绝缘容器本体,所述绝缘容器本体包括容器侧壁、底部、顶部以及分别设于底部和顶部上的电极材料,所述绝缘容器本体顶端设置有进泥口、底端设置有出泥口,所述绝缘容器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水口和挡板,所述挡板沿竖直方向向上滑移连接于排水口处。

如此设置,在底部和顶部的两个电极材料分别接到负极和正极上,形成上阴下阳的结构,然后保存顶部的电极材料与浆状污泥接触,通电后将浆状污泥作为导电介质,使得水上浮向阴极端移动,而污泥在重力作用下下沉,加速沉淀,在完成污泥沉淀后再通过打开排水口将上方的水排出即可完成污泥与水的分离,无需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非常环保。另外,通过电极的互换,可以将脱水处理容器变成电渗容器,对泥、液分离后留下的污泥进行电渗操作,对污泥进行深度脱水处理。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绝缘容器本体的侧壁上设置有排水腔,所述排水腔与绝缘容器本体间通过排水口连通,所述挡板为一滤水网。

如此设置,用滤水网作为挡板使用,使得在污泥沉淀的过程中即可将部分水排出,此时排出的水分因为经过过滤可以跳过过滤的步骤,同时减少后期跳过排水口排出的水量。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排水口处设置有插槽,所述滤水网插设于插槽上。

如此设置,结构简单,且便于对滤水网进行调节。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所述绝缘容器本体的底端设置有出泥口,所述底部为可封闭出泥口的翻转式的底盖或旋转式的底盖,所述底盖上设置有滤网以及设有出水口的水容腔,所述底部上的电极材料设于底盖上。

如此设置,使得污泥内脱出的水既能从低端排出,同时也能通过低端进行排污泥,便于将污泥排出。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排水腔与水容腔连通;所述滤水网的底端设置有用于控制滤水网滑移的操作部,所述操作部呈裸露设置。

如此设置,无需单独设置排水管路与排水腔连通,同时避让开滤水网,使得滤水网可以通过操作部进行滑移来打开排水口。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排水腔的侧壁上设置有透明的视察口。

如此设置,便于观察以更好的调节滤水网打开的开口大小。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底盖的一侧边铰接于容器侧壁上,所述底盖与容器侧壁间连接有用于控制底盖翻转的伸缩气缸。

如此设置,通过伸缩气缸控制底盖绕铰接处的铰链转动,实现出泥口的打开和封闭。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绝缘容器本体的顶端呈开口设置形成所述进泥口,所述顶部为可封闭进泥口的翻转式的顶盖或活塞式的顶盖。

如此设置,进泥口设于顶端便于将污泥加入脱水处理容器中,而翻转式或活塞式的顶盖可以实现顶盖打开的同时,实现配重块和施力件的设置。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顶盖上设有用于抬起顶盖的抬升气缸,所述顶盖上设置有一用于保持顶部上电极材料与脱水处理容器内污泥接触的配重块,所述顶部上的电极材料设于配重块上。

如此设置,通过抬升气缸控制顶盖抬起打开出泥口,下降封闭出泥口,另外,在配重块的作用下保持顶部上的电极材料与污泥的接触,避免发生断路。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配重块的顶端设置有连接柱,所述抬升气缸的活塞杆插设于连接柱上形成一伸缩杆结构。

如此设置,使得抬升气缸可以将顶盖提起,另外,在使用时由于配重块会发生下移,所以需要设置成伸缩杆的结构,开始时抬升气缸上的活塞杆伸长使配重块与污泥接触,然后继续伸长,使得伸缩杆缩短,此时抬升气缸不会对配重块产生推力,又能够保证配重块在自重的作用下下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一个脱水处理容器即可同时完成电絮凝和电渗两道工序,且无需使用任何化学添加剂,环保无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主要示出了底盖的结构;

图3是图2的A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绝缘容器本体的结构示意,示出排水腔的结构;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缘容器本体;11、出泥口;12、进泥口;13、排水口;2、顶盖;21、连接柱;3、底盖;31、水容腔;32、滤网;33、握持部;34、出水口;35、进口;4、电极材料;5、伸缩气缸;6、抬升气缸;7、排水腔;71、出口;72、插槽;8、滤水网;81、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一种污泥脱水处理容器,如图1所示,包括绝缘容器本体1,绝缘容器本体1为立方体结构(其中,不局限于立方体,可以为圆柱形、长方体等),绝缘容器本体1包括有容器侧壁、底部、顶部以及分别设于底部和顶部上的两电极材料4,两电极材料4与电源的正极、负极连接形成上阳下阴或上阴下阳两种情形,其中,上阴下阳用于对泥浆进行絮凝,上阳下阴用于对絮凝后的污泥进行深度脱水。

参照图4和图5,在容器侧壁上设置有一排水口13和挡板,排水口13沿竖直方向呈一字型设置,在排水口13的两侧设置有插槽72,挡板为一滤水板,滤水板沿竖直方向至下往上插设于插槽72上。

在容器侧壁上设置有一排水腔7,排水腔7设于排水口13外且通过排水口13与绝缘容器本体1内部连通,排水腔7用于对从排水口13排出的水进行引流。其中,滤水网8的底端为一操作部,其上设置有把手81,操作部裸露在排水腔7外用于手动控制滤水网8的滑移,并且,在排水腔7的侧壁上设置有透明的视察口,视察口呈一字形设置便于观察污泥沉积位置以控制滤水网8下拉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绝缘容器本体1的底端呈开口设置形成有一出泥口11,底部为一可以封闭出泥口11的翻转式的底盖3,底盖3的一侧边铰接于容器侧壁的底部,底盖3与容器侧壁间连接有用于控制底盖3翻转的伸缩气缸5,伸缩气缸5一端转动连接于容器侧壁上、另一端转动连接于底盖3上,通过控制气缸的伸缩来带动底盖3的转动,从而控制出泥口11的打开和封闭。

其中,在绝缘容器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密封圈用于保证底盖3封闭出泥口11后的密封性。

参照图2和图3,底盖3上设置有滤网32和水容腔31,水容腔31与绝缘容器本体1内部连通,滤网32位于水容腔31和绝缘容器本体1之间,使污泥里的水通过滤网32过滤后进入水容腔31中,在水容腔31上设置有一贯穿底盖3侧壁的出水口34,出水口34与管道连通将水排出。其中,底部上的电极材料4设于底盖3上,且安装在滤网32的上方。

如图2和图4所示,排水腔7呈人字形设置以用于避让开操作部,在排水腔7的底部设置有出口71,底盖3上对应出口71处设置有进口35与之相对,在底盖3处于封闭状态时出口71与进口35对接,使得排水腔7与水容腔31连通。

参照图1,绝缘容器本体1的顶端呈开口设置形成有一进泥口12,可以通过管道导入或人工填充的方式进行填泥,顶部是一个可封闭进泥口12的活塞式的顶盖2。

其中,顶盖2的上方设置有一竖直设置的抬升气缸6用以控制顶盖2的升、降,顶盖2为一个由绝缘材质制成的配重块,位于顶部的电极材料4设置在配重块的底端端面上。在配重块的顶端端面上设置有一连接柱21,抬升气缸6的活塞杆插设在连接柱21上并与连接柱21间形成一伸缩杆结构。

使用时,伸缩气缸5收缩封闭底盖3,将泥浆填充到脱水处理容器中,然后控制抬升气缸6伸长使得配重块上的电极材料4与泥浆接触,以上阴下阳的方式通电进行絮凝,在完成絮凝后通过操作部拉动滤水网8下降将脱水处理容器内上方的水通过排水腔7排入到水容腔31中再排出。在完成排水口13继续控制抬升气缸6伸长,使得配重块与污泥抵触,此时继续控制抬升气缸6伸长,使伸缩杆收缩,使得配重块全部重力都作用在污泥上,以上阳下阴的方式通电进行电渗,使得污泥中水从底盖3上的滤网32进入到水容腔31中排出,完成电渗后打开底盖3,控制抬升气缸6伸长将污泥推出脱水处理容器即可,将抬升气缸6复位后进行下一轮的脱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