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用双螺旋桨充氧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28606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船用双螺旋桨充氧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充氧机,尤其是一种船用双螺旋浆充氧机,属于机械工程中船用环保设备领域。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江河湖泊污染水质的污水处理技术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尤其是利用物理和生化技术来处理和改善水质,如其中在对污水进行处理时,提高水中的溶解氧,使其充氧时加速污水中有机物质分解,这项技术成了大规模处理污水的重要关键技术之一,经对文献检索,发现美国专利5744072“Method of Treating Waste Water,该专利实际是一种对液体曝气混合的装置,装置上设双螺旋浆,浆叶均在空心转轴外,转轴与外套管间轴承被压于罩内末端。该专利中涉及的螺旋浆不能有效地在污水中切割空气、使气泡变小,以提高水中氧气传输率和提高溶解氧量;面且该结构制作要求和成本较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对现有技术作出了有效地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船用双螺旋浆充氧机,是一种有效的污水净化处理船上重要设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本发明主要由带有外吸气孔的外轴壳,带有内吸气孔的内空心转轴,前轴承、后轴承以及外螺旋浆叶和内螺旋浆叶构成,外轴壳和内空心转轴间由前轴承和后轴承支承,外螺旋浆叶设置在内空心转轴浸入水体部分端头,内螺旋浆叶设置在内吸气口和外螺旋浆叶之间的空心转轴内。内螺旋浆叶与内空心转轴联接并同步旋转,内螺旋浆叶旋转时在内吸气孔口形成真空负压,由于内螺旋浆叶靠近内吸气孔口,加大了吸气量。内螺旋浆叶吸入的空气通过内空心转轴压到外螺旋浆叶负压区,通过内螺旋浆叶的加压使空气输出压力增加,同时也加大了供气量。前轴承内层由金属材料,外层是PU材料制作而成。由于采用国产PU材料,成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50,并且耐磨耐腐蚀,特别适合在水体下作轴承用,由于减少了摩擦力,大提高了动力效率。本发明对外吸气口和内吸气口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内吸气孔和外吸气孔边沿进气方向制成斜面,使进气阻力减小,进气量增大,并使外螺旋浆叶有效地切割空气,使气泡变小,提高了水中氧气的传输率。本发明的动力连接端可以与电动机,也可以与船用柴油机连接。
本发明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效果,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作成本较低,明显地提高了污水处理时的溶氧量,以及明显提高了水中氧气传输率。每小时充氧量可达15kg以上。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描述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如图1,本发明主要由带有外吸气孔3的外轴壳1,带有内吸气孔4的内空心转轴2,前轴承5、后轴承6,以及外螺旋浆叶7和内螺旋浆叶8构成,外轴壳1和内空心转轴2间由前轴承5和后轴承6支承,外螺旋浆叶7设置在内空心转轴2浸入水体部分端头,内螺旋浆叶8设置在内吸气孔4口和外螺旋浆叶7之间的空心转轴2内。内螺旋浆叶8与内空心转轴2联接并同步旋转,内螺旋浆叶8旋转时在内吸气孔4口形成真空负压,由于内螺旋浆叶8靠近内吸气孔4口,加大了吸气量。内螺旋浆叶8吸入的空气通过内空心转轴2压到外螺旋浆叶7负压区,通过内螺旋浆叶8的加压使空气输出压力增加,同时也加大了供气量。前轴承5内层由金属材料,外层是PU材料制作而成。由于采用国产PU材料,成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1/50,并且耐磨耐腐蚀,特别适合在水体下作轴承用,由于减少了摩擦力,大大提高了动力效率。本发明对外吸气口3和内吸气口4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内吸气孔4和外吸气孔3边沿进气方向制成斜面,使进气阻力减小,进气量增大,并使外螺旋浆叶7有效地切割空气,使气泡变小,提高了水中氧气的传输率。本发明的动力连接端可以与电动机,也可以与船用柴油机连接。
权利要求
1.一种船用双螺旋浆充氧机,包括前轴承5、后轴承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带有外吸气孔3的外轴壳1,带有内吸气孔4的内空心转轴2,以及外螺旋浆叶7和内螺旋浆叶8构成,外轴壳1和内空心转轴2间由前轴承5和后轴承6支承,外螺旋浆叶7设置在内空心转轴2浸入水体部分端头,内螺旋浆叶8设置在内吸气口4和外螺旋浆叶7之间的空心转轴2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船用双螺旋浆充氧机,其特征在于内螺旋浆叶8由空心转轴2联接并同步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船用双螺旋浆充氧机,其特征在于在内吸气孔4和外吸气孔3边沿进气方向制成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船用双螺旋浆充氧机,其特征在于前轴承5内层由金属材料,外层是PU材料制作而成。
5.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这种船用双螺旋浆充氧机,其特征在于动力连接端可以与电动机,也可以与船用柴油机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由带有外吸气孔的外轴壳,带有内吸气孔的内空心转轴,前轴承和后轴承支承,以及外螺旋桨叶和内螺旋桨叶构成,外轴壳和内空心转轴间由前轴承和后轴承支承,外螺旋桨叶设置在内空心转轴浸入水体部分端头,内螺旋桨叶设置在内吸气口和外螺旋桨叶之间的空心转轴内。本发明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制作成本较低,明显地提高了污水处理时的溶氧量,以及明显提高了水中氧气传输率。每小时充氧量可达15kg以上。
文档编号C02F3/14GK1252389SQ9911996
公开日2000年5月10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1999年11月3日
发明者章永泰, 肖伟良 申请人:上海佛欣爱建河道治理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