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0587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混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混胶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组分的硅凝胶均匀混合的混胶装置。
背景技术
硅凝胶是由低度交联聚硅氧烷组成的一类低模量凝胶材料,是一种低粘度、带粘性、凝胶状透明、双组份加成型有机硅凝胶,其应用非常广泛。硅凝胶在电子元器件的封装领域应用尤为广泛,特别是在IGBT (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的模块封装中是最常使用的一种胶体。硅凝胶的质量直接影响封装产 品的电参数。由于硅凝胶是双组份配合使用,需要混合均匀后才能进行灌封。如果这两种组分无法均匀混合,硅凝胶就不会凝固,对灌封后的产品电参数影响很大,严重时甚至会造成产品报废。现有的混合方法是先将双组分的硅凝胶分别进行称重,然后使用小型搅拌机进行混合搅拌,最后将混合后的硅凝胶注入模块。在以上这种现有的混合搅拌方法中,一方面,在进行硅凝胶称重和搅拌这一系列过程均是人工操作,容易造成硅凝胶污染,这将会对产品电气特性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需要灌封少量硅凝胶时,无法使用搅拌机,人工搅拌又无法混合均匀,同样会对产品电气特性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可均匀混合硅凝胶的混胶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均匀混合硅凝胶的混胶装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混胶装置,包括管体、上下叠置于所述管体内的多个螺旋部件,所述螺旋部件以一矩形的边固定为底边、通过将所述底边的对边旋转一定角度形成。优选地,所述管体内相邻两个螺旋部件的底边在同一平面内呈角度设置。优选地,所述管体内相邻两个螺旋部件的底边在同一平面内呈90度设置。优选地,所述底边的对边旋转角度的范围为180度至270度。优选地,所述底边的对边旋转角度为180度或270度。优选地,所述管体的内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螺旋部件的底边长度。优选地,所述矩形采用聚丙烯或者聚乙烯。优选地,所述管体为塑料管或橡胶管。优选地,所述螺旋部件的数量为32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所揭示的混胶装置,包括管体、上下叠置于所述管体内的多个螺旋部件,所述螺旋部件以一矩形的边固定为底边、通过将所述底边的对边旋转一定角度形成。本发明所揭示的混胶装置,使用时,只需将配比好的双组分的硅凝胶混合物从混胶装置的一端注入,硅凝胶混合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混胶装置的另一端流出,在此过程中,首先,硅凝胶混合物在第一个螺旋部件的注入口处被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硅凝胶混合物顺着第一个螺旋部件的螺旋壁及管体的内壁向下流动,在经过该螺旋部件的螺纹时再次混合,然后进入第二个螺旋部件,在第二个螺旋部件的注入口处又被分成两个部分,在经过第二个螺旋部件的螺纹时再次混合,如此循环往复,硅凝胶混合物经过多次重新分配和混合,最终被均匀混合,整个过程简单易操作,特别适于双组分的硅凝胶的均匀混合。


图I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第一螺旋部件21的主视图;
图3是图I中第一螺旋部件21的左视图;图4是图I中第一螺旋部件21的俯视图;其中1、管体;21、第一螺旋部件;22、第二螺旋部件; 23、第三螺旋部件。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有的双组分的硅凝胶混合方法为先将双组分的硅凝胶分别进行称重后配比,然后将配比后的硅凝胶混合物使用小型搅拌机进行混合搅拌。这种现有的混合方法,一方面,在人工搅拌过程中,容易造成硅凝胶污染,这将会对产品电气特性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如果需要混合的硅凝胶的量较少时,无法使用搅拌机,人工搅拌又无法混合均匀,同样会对产品电气特性产生影响。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混胶装置,包括管体、上下叠置于所述管体内的多个螺旋部件,所述螺旋部件以一矩形的边固定为底边、通过将所述底边的对边旋转一定角度形成,所述相邻两个螺旋部件的底边在同一平面内呈角度设置。使用时,只需将配比好的双组分的硅凝胶混合物从混胶装置的一端注入,硅凝胶混合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混胶装置的另一端流出。在此过程中,首先,硅凝胶混合物在第一个螺旋部件的注入口处被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硅凝胶混合物顺着第一个螺旋部件的螺旋壁及管体的内壁向下流动,在经过该螺旋部件的螺纹时再次混合,然后进入第二个螺旋部件,在第二个螺旋部件的注入口处又被分成两个部分,在经过第二个螺旋部件的螺纹时再次混合,如此循环往复,硅凝胶混合物经过多次重新分配和混合,最终被均匀混合,整个过程简单易操作,特别适于双组分的硅凝胶混合物的均匀混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描述。如图I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混胶装置,包括管体1,上下叠置于管体I内的多个螺旋部件,分别为第一螺旋部件21、第二螺旋部件22、第三螺旋部件23,以此类推。具体地,请结合图2、图3和图4,螺旋部件以一矩形的边固定为底边、通过将底边的对边旋转一定角度形成。为了使从第一螺旋部件21流出的硅凝胶混合物在注入第二螺旋部件22时,可进行多一次的重新分配,以混合得更加均匀,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相邻两个螺旋部件的底边在同一平面内呈角度设置,即第一螺旋部件21的底边与第二螺旋部件22的底边在同一平面内呈交叉状设置。更优选地,相邻两个螺旋部件的底边在同一平面内呈90度设置。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形成螺旋部件的矩形的底边的对边旋转角度的范围为180度至270度。更优选地,矩形底边的对边旋转角度为180度或270度。当旋转角度越大,硅凝胶混合物在螺旋部件的螺旋处混合的时间越长。对于I :1混合的硅凝胶混合物,不需要太长时间进行混合,旋转角度为180度时就比较适合,效率也较高;而对于4 1混合的硅凝胶混合物,所需的混合时间相对较长,因此需要增加旋转角度,此时采用270度的旋转角度较为合适,同时可增加螺旋部件的数量。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采用其它旋转角度。为了防止硅凝胶混合物在自重作用下直接沿着管体I的内壁与螺旋部件之间的间隙流出,而没有经过螺旋部件的重新分配及混合,达不到均匀混合的效果,在本发明优选 实施例中,管体I的内径小于或等于螺旋部件的底边长度。如此设置,当管体I采用具有一定弹性的塑料管或橡胶管,螺旋部件仍可放置于管体I内。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形成螺旋部件的矩形采用聚丙烯或者聚乙烯。通过采用这种材料,可以有效防止硅凝胶混合物在混合过程中与螺旋部件的互融,从而保证硅凝胶混合物不会掺入任何杂质,以防止影响最终封装后产品的电参数。其中,螺旋部件的数量优选为32个。实验表明,硅凝胶混合物在经过32次的重新分配及混合后,已基本混合均匀并到达使用要求。当然,此处螺旋部件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加或减少,如果所需的硅凝胶的粘稠度较高,则可以适当增加螺旋部件的数量,以增加硅凝胶混合物重新分配及混合的次数;反之,如果所需硅凝胶的粘稠度较小,可以适当减少螺旋部件的数量,以减少硅凝胶混合物重新分配及混合的次数。使用时,只需将配比好的双组分的硅凝胶混合物从混胶装置的一端注入,硅凝胶混合物在自身重力作用下从混胶装置的另一端流出,在此过程中,首先,硅凝胶混合物在第一螺旋部件21的注入口处被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硅凝胶混合物顺着第一螺旋部件21的螺旋壁及管体I的内壁向下流动,在经过该螺旋部件的螺纹时再次混合,然后进入第二螺旋部件22,在第二螺旋部件22的注入口处又被分成两个部分,在经过第二螺旋部件22的螺纹时再次混合,接着进入第三螺旋部件23,如此循环往复,硅凝胶混合物经过多次重新分配和混合,最终被均匀混合,整个过程简单易操作,特别适于双组分的硅凝胶的均匀混合。本发明所揭示的混胶装置,包括管体、上下叠置于管体内的多个螺旋部件,螺旋部件以一矩形的边固定为底边、通过将底边的对边旋转一定角度形成。本发明所揭示的混胶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在整个混胶过程中不会对硅凝胶产生污染,且使用时只需将所需混合的硅凝胶混合物注入混胶装置,无需人工搅拌,无需借助发电机等外力,自动完成混合工作,省时省力。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混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体、上下叠置于所述管体内的多个螺旋部件,所述螺旋部件以一矩形的边固定为底边、通过将所述底边的对边旋转一定角度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混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内相邻两个螺旋部件的底边在同一平面内呈角度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内相邻两个螺旋部件的底边在同一平面内呈90度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混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边的对边旋转角度的范围为180度至270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边的对边旋转角度为180度或270度。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混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的内径小于或等于所述螺旋部件的底边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混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采用聚丙烯或者聚乙烯。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混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为塑料管或橡胶管。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混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部件的数量为32个。
全文摘要
一种混胶装置,包括管体、上下叠置于所述管体内的多个螺旋部件,所述螺旋部件以一矩形的边固定为底边、通过将所述底边的对边旋转一定角度形成。本发明所揭示的混胶装置,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过程简易,特别适于双组分的硅凝胶在量较少情况下的均匀混合。
文档编号B01F7/24GK102773035SQ20121028852
公开日2012年1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4日
发明者梁杰 申请人:西安永电电气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