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4895896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共混膜的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膜分离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高分离、浓缩、提纯及净化技术,它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水处理技术在处理废水时存在的问题。与传统水处理技术相比,膜分离技术具有能耗低、可在常温下连续操作、分离效率高、无二次污染、运行费用低等优点,因此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具有广阔的前景。超滤膜是众多膜分离技术中的一种,在上世纪60年代就实现了工业化的生产。超滤膜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生活污水和多种工业废水的处理中。超滤膜材料主要包括无机膜材料和有机膜材料。膜材料开发是膜分离技术重要的一个分支方向。在新型膜材料开发领域中,聚氯乙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研究,因为其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耐酸、碱,耐微生物侵蚀,价格便宜,来源丰富等优点。但是研究中发现,聚氯乙烯制膜过程中易收缩、起皱,膜的脆性大、疏水性强、水通量小、不耐污染。另一种高分子材料一聚醚砜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热塑性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聚醚砜也被用来制备高性能的超滤膜和反渗透膜。同时,聚醚砜膜的材料也有疏水性强的缺点。添加剂在膜制备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采用纳米无机小分子(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铝、纳米二氧化硅)对超滤膜进行改性可以有效的改进膜的亲水性和膜的微观结构。纤维素衍生物可以有效的提高膜的亲水性能,改善抗污染性能。采用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一种成本较低,机械性能好,水通量大,亲水性可调节的膜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聚氯乙烯和聚醚砜作为制膜材料已有许多文献和专利报道。CN1772813A介绍了一种酚酞型聚醚砜和聚醚砜制备共混膜的方法,制备的膜的化学稳定性高,耐温性好;CN102114389A介绍了一种载银纳米二氧化钛/聚氯乙烯膜及其的制备方法,制备的膜的抑菌性和抗污染性能得到了加强;CN102558595A介绍了一种聚偏氟乙烯膜或者聚氯乙烯膜表面改性方法,提高了膜的亲水性和抗污染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该发明的共混膜通量大、机械性能好,亲水性可调节,制模成本低,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热性;本发明制备的膜可以应用于污水处理、自来水厂净化、中水回用、食物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发明的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
(I)按质量百分数,将聚氯乙烯79Γ18%,聚醚砜3. 6% 8%,纤维素衍生物2% 8%,纳米添加剂19Γ5%混合添加到余量溶剂中,6(T90°C条件下加热搅拌3飞小时,静置,脱泡,得到铸膜液;(2)用刮刀将铸膜液平铺一层,预蒸发5 30s,然后浸入1(T30°C的凝固浴中成膜,洗涤,浸泡除去残留在膜中的溶剂,经保孔处理后低温烘干,即得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所述步骤(I)中聚氯乙烯的聚合度为80(Tl800。所述步骤(I)中纤维素衍生 物为醋酸纤维素、二醋酸纤维素酯或羟甲基纤维素。所述步骤(I)中纳米添加剂为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铝、纳米二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步骤(I)中的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步骤(2)中在相对湿度为5(Γ90%的空气中预蒸发。所述步骤(2)中的凝固浴为含有质量分数为(Γ20%的乙醇、丁醇的水溶液。所述步骤(2)中用蒸馏水洗涤。所述步骤(2)所得的共混膜为平板膜。本发明的共混膜中采用聚醚砜和纤维素类衍生物作为共混材料,加入聚醚砜可以明显改善膜的机械性能,包括拉伸强度和最大伸长倍数,同时聚醚砜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热性;加入纤维素衍生物可以明显改善膜的亲水性能,从而提高膜的耐污染性能。本发明采用相转化法来制备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改善了 PVC膜的机械性能和亲水性能,增强了 PVC膜的应用性。有益效果( I)本发明的共混膜通量大,机械性能好,亲水性可调节,制膜成本低,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热性;(2)本发明的所涉及的平板膜的厚度为10(Γ300μπι,蒸馏水测得水通量为80 2000L/(m2· h) (O. 15MPa),耐受压力彡 O.1Mpa ;(3)本发明制备的共混膜可以应用于污水处理、自来水厂净化、中水回用、食品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实施例1(I)将质量分数分别为10%的聚氯乙烯、5. 5%聚醚砜、4%醋酸纤维素,质量分数为3%的纳米氧化锌,质量分数为77. 5%溶剂N,N- 二甲基乙酰胺放入到锥形瓶中,置于恒温80° C的水浴锅中下搅拌直至完全溶解,静置、脱泡后备用;(2)将洁净的玻璃板、刮刀和铸膜液的温度保持一致,在玻璃板上刮出厚度为200 μ m的平板膜,先预蒸发20s,然后侵入20°C的水浴中固化成膜;
(3)待薄膜脱落后从水浴中取出,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浸泡除去残留在膜中的溶剂,经保孔处理后低温烘干,得到膜成品。该膜在湿润条件下测得的在O. 15MPa下水通量为900L/ (m2. h),干膜的接触角为42°,通量大,亲水性好。可用于纳滤或者反渗透之前污水的预处理。实施例2(I)将质量分数分别为12%的聚氯乙烯、6%聚醚砜、2%醋酸纤维素,质量分数为2%的纳米氧化硅,质量分数为78%溶剂N,N-二甲基乙酰胺放入到锥形瓶中,置于恒温80° C的水浴锅中下搅拌直至完全溶解,静置、脱泡后备用;(2)将洁净的玻璃板、刮刀和铸膜液的温度保持一致,在玻璃板上刮出厚度为200 μ m的平板膜,先预蒸发30s,然后侵入10°C的水浴中固化成膜;
(3)待薄膜脱落后从水浴中取出,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浸泡除去残留在膜中的溶剂,经保孔处理后低温烘干,得到膜成品。该膜在湿润条件下测得的在O. 15MPa下水通量为600L/ (m2. h),干膜的接触角为56°,机械性能好,耐压强度大。可用于纳滤或者反渗透之前污水的预处理。实施例3(I)将质量分数分别为5%的聚氯乙烯、12%聚醚砜、1%的醋酸纤维素,质量分数为2%的纳米二氧化钛,质量分数为80%溶剂N,N- 二甲基乙酰胺放入到锥形瓶中,置于恒温80° C的水浴锅中下搅拌直至完全溶解,静置、脱泡后备用;(2)将洁净的玻璃板、刮刀和铸膜液的温度保持一致,在玻璃板上刮出厚度为200 μ m的平板膜,先预蒸发5s,然后侵入30°C的水浴中固化成膜;(3)待薄膜脱落后从水浴中取出,用蒸馏水充分洗涤、浸泡除去残留在膜中的溶剂,经保孔处理后低温烘干,得到膜成品。该膜在湿润条件下测得的在O. 15MPa下水通量为410L/ (m2. h),干膜的接触角为65°,最大拉伸长度为原来的2倍,机械性能好,耐压强度大。
权利要求
1.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包括(1)按质量百分数,将聚氯乙烯79Γ18%,聚醚砜3.69Γ8%,纤维素衍生物2% 8%,纳米添加剂19Γ5%混合添加到余量溶剂中,6(T90°C条件下加热搅拌3飞小时,静置,脱泡,得到铸膜液;(2)用刮刀将铸膜液平铺一层,预蒸发5 30s,然后浸入1(T30°C的凝固浴中成膜,洗涤,浸泡,烘干,即得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的聚氯乙烯的聚合度为80(Γ18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纤维素衍生物为醋酸纤维素、二醋酸纤维素酯或羟甲基纤维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纳米添加剂为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钛、纳米氧化铝、纳米二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I)中的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中的一种或几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在相对湿度为50、0%的空气中预蒸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的凝固浴为含有质量分数为(Γ20%的乙醇、丁醇的水溶液。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用蒸馏水洗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所得的共混膜为平板膜。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的制备方法,包括(1)将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纳米添加剂混合添加到溶剂中,60~90℃条件下加热搅拌3~6小时,静置,脱泡,得到铸膜液;(2)用刮刀将铸膜液平铺一层,预蒸发5~30s,然后浸入10~30℃的凝固浴中成膜,洗涤,浸泡,烘干,即得聚氯乙烯/聚醚砜/纤维素衍生物共混膜。本发明的共混膜通量大、机械性能好,亲水性可调节,制膜成本低,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耐热性;本发明制备的共混膜可以应用于污水处理、自来水厂净化、中水回用、食品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文档编号B01D71/30GK103007785SQ20131000386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6日
发明者王军, 陈高升, 李玉龙, 吴俊 , 蒋淑红 申请人:东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