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乙烯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3056阅读:111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PE隔板生产技术领域中吸油化学试剂的回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三氯乙烯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铅酸蓄电池PE(高分子聚乙烯)隔板(以下称PE隔板)是浸润于铅酸蓄电池的电解溶液(一般为硫酸溶液)内起到隔绝正负电极作用的部件。隔板经历了从木质隔板到橡胶隔板、PVC、玻璃纤维隔板至现在的PE隔板的历程。现代使用的PE隔板的结构通常是袋状体结构,其内设置有电极,贴近于电极一面设置有阶梯状的加强筋。在《铅酸蓄电池隔板》,出版时间:2010-11,出版社:化学工业,作者:石光、陈红雨。该书中充分的介绍了铅酸蓄电池隔板的历史沿革,在铅酸蓄电池内的作用以及组成配方、工艺流程以及结构等。

具体来说现代工业生产中使用的PE隔板有以下功能,一是防止正负极相互接触而发生电池内部短路;二是要有一定的强度,防止极板变形、弯曲和活性物质脱落;三是隔板内部贮存必要数量的电解液,以保证较高的导电性和电池反应的要求。由上述功能可知,评价PE隔板质量要从孔径率,孔隙率,延展性等特性评价。上述详细内容可参见《内蒙古石油化工》2006年12期‘蓄电池用PE隔板综述’作者陈红。

成型后的隔板,需要经过抽油过程。铅酸蓄电池用PE隔板综述中1.2PE隔板的生产工艺流程中充分的论述了抽油的工艺。“铅酸蓄电池PE隔板生产工艺及产品性能的研究”第二章第2.1.1.3抽油气提及干燥工序中记载型后的PE隔板由于含有大量的原料油而呈黑色,进入抽油机后,利用化学溶剂(正己烷或三氯乙烯,国内一般使用三氯乙烯)对隔板进行抽油处理,将原料油溶出,从而形成产品所需的孔率。再经气提及干燥处理,将化学溶剂回收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氯乙烯回收装置,其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能够回收PE隔板抽油工艺中使用的三氯乙烯的装置。

一种三氯乙烯回收装置,其包括一个反应釜,所述的反应釜的一侧设置有进料口,所述的进料口的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所述的反应釜设置有两根支座,所述的反应釜的下端设置有排料口,所述的反应釜内设置有加温装置,所述的反应釜的上部设置有排出管道其连接有冷凝装置,所述的冷凝装置的一头通过管道连接有储液罐。

优选的,所述的排出管道上设置有法兰盘。

优选的,所述的加温装置设置于反应釜的底部。

优选的,所述的冷凝装置靠近反应釜位置的高度要高于靠近储液罐高度,使得冷凝装置内的冷凝液体由靠近反应釜一端向靠近储液罐一端流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氯乙烯回收装置,其有益效果在于:设置反应釜,所述的反应釜内设置有加温装置,将混油三氯乙烯的混合溶液送入反应釜之后,对反应釜内的混合溶液加温。由于三氯乙烯的挥发温度较低,只要较低温度就可以使得混合溶液内的三氯乙烯挥发成为气体并通过排除管道通入冷凝装置中。本发明的冷凝装置设置成为靠近反应釜位置的高度要高于靠近储液罐高度,使得冷凝装置内的冷凝液体由靠近反应釜一端向靠近储液罐一端流动,这样一来能够很好的将三氯乙烯从混合溶液中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实施例如图1所示,

一种三氯乙烯回收装置,其包括一个反应釜1,所述的反应釜1的一侧设置有进料口,所述的进料口的管道上设置有电磁阀8,所述的反应釜1设置有两根支座2,所述的反应釜1的下端设置有排料口3,所述的反应釜1内设置有加温装置,所述的反应釜1的上部设置有排出管道4其连接有冷凝装置5,所述的冷凝装置5的一头通过管道连接有储液罐6,所述的排出管道4上设置有法兰盘7,所述的加温装置设置于反应釜1的底部,所述的冷凝装置5靠近反应釜1位置的高度要高于靠近储液罐6高度,使得冷凝装置5内的冷凝液体由靠近反应釜1一端向靠近储液罐6一端流动。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三氯乙烯回收装置,设置反应釜,所述的反应釜内设置有加温装置,将混油三氯乙烯的混合溶液送入反应釜之后,对反应釜内的混合溶液加温。由于三氯乙烯的挥发温度较低,只要较低温度就可以使得混合溶液内的三氯乙烯挥发成为气体并通过排除管道通入冷凝装置中。本发明的冷凝装置设置成为靠近反应釜位置的高度要高于靠近储液罐高度,使得冷凝装置内的冷凝液体由靠近反应釜一端向靠近储液罐一端流动,这样一来能够很好的将三氯乙烯从混合溶液中分离。

本发明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