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漆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81784阅读:4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漆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油漆搅拌装置,具体涉及搅拌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油漆搅拌装置的出现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成本。

2013年6月12日公告的中国专利文献一种油漆搅拌装置(公开号CN202983561U),包括搅拌缸和固定架,所述搅拌缸和固定架通过连接架连接,所述固定架的正中央连接有电机,电机的转轴连接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的底部上设置有若干个搅拌浆,所述搅拌浆伸入于搅拌缸内腔的中下部。使用本实用新型时,通过多个搅拌浆对油漆和色浆的混合搅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也提高了成品油漆的质量,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该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设置合理,制作成本低等优点。但该实用新型没有解决油漆粘稠度升高不易搅拌均匀,在搅拌油漆的过程中会散发处挥发性有机气体,危害工作人员身体健康,搅拌桨由于其形状的原因使得其在搅拌过程中遭受很大阻力,这个会增加装置的能耗,增加了成本。

因此急需一种具有能够降低油漆粘稠度、吸收挥发性有机气体、改变搅拌桨形状使得其在搅拌时阻力小、成本低的油漆搅拌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油漆搅拌装置由于油漆粘度高搅拌不均匀,搅拌过程中散发挥发性有机气体没能处理,搅拌桨由于其形状原因搅拌时阻力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漆搅拌装置,具有能够降低油漆粘稠度、吸收挥发性有机气体、通过改变搅拌桨形状减小其搅拌油漆时所受的阻力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油漆搅拌装置,包括竖直支撑架和搅拌桶,所述竖直支撑架上设有水平支撑架,所述水平支撑架上设有电机,所述电机上设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设有若干搅拌桨,所述搅拌桨内置于所述搅拌桶内,所述搅拌桶底部设有出液管,所述搅拌桨为流线型,所述搅拌桶顶部设有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上设有测温装置,所述搅拌桶分内、外两层,所述搅拌桶内、外两层共底,所述搅拌桶分内、外两层之间设有加热装置,所述搅拌桶外层内壁设有隔热板。

优选地,所述搅拌桨包括桨柄和桨叶,每个所述桨柄上至少设有三个所述桨叶,搅拌时更加充分。

优选地,所述桨叶横截面为圆形,减小搅拌油漆时所受的阻力。

优选地,所述测温装置为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具有测温准确、安装方便和成本低的优点。

优选地,所述密封装置底面设有若干吸入孔,便于吸收挥发性有机气体。

优选地,所述密封装置内设有活性炭,活性炭具有比一般吸附材料更高的吸附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加热装置能够在搅拌过程中降低油漆粘稠度,通过设置密封装置达到吸收挥发性有机气体的作用,通过将搅拌桨设计成流线型使得其在搅拌时阻力小,同时整个装置结构简单且成本低。

2、所述测温装置为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具有测温准确、安装方便和成本低的优点。

3、所述密封装置底面设有若干吸入孔,便于吸收挥发性有机气体。

4、所述密封装置内设有活性炭,活性炭具有比一般吸附材料更高的吸附能力。

5、所述搅拌桶外层内壁设有隔热板可以减少热量的流失。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密封装置仰视图;

图3为搅拌桶俯视图。

图中标记为:1、竖直支撑架;2、水平支撑架;3、搅拌桶;4、电机;5、搅拌轴;6、搅拌桨;61、桨柄;62、桨叶;7、出液管;8、密封装置;81、吸入孔;82、活性炭;9、测温装置;10、加热装置;11、隔热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油漆搅拌装置,包括竖直支撑架1和搅拌桶3,竖直支撑架1上设有水平支撑架2,水平支撑架2上设有电机4,电机4上设有搅拌轴5,搅拌轴5上设有六个搅拌桨6,搅拌桨6内置于搅拌桶3内,搅拌桶3底部设有出液管7,搅拌桨6为流线型,搅拌桶3顶部设有密封装置8,密封装置8上设有测温装置9,搅拌桶3分内、外两层,搅拌桶3内、外两层共底,搅拌桶3分内、外两层之间设有加热装置10,搅拌桶3外层内壁设有隔热板11。

搅拌桨6包括桨柄61和桨叶62,每个桨柄61上设有三个桨叶62,搅拌时更加充分,桨叶62横截面为圆形,减小搅拌油漆时所受的阻力。

测温装置9为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具有测温准确、安装方便和成本低的优点。

密封装置8底面设有若干吸入孔81,便于吸收挥发性有机气体。

密封装置8内设有活性炭82,活性炭82具有比一般吸附材料更高的吸附能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