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油雾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7647阅读:645来源:国知局
数控机床油雾回收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加工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数控机床油雾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设备在高效加工过程中所产生大量油雾都无法收集,都是在设备上直接安装排风扇进行抽离,导致油雾挥发到空气中,造成车间环境污染,损坏员工的身心健康。

随着精益化生产的推广,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如何对加工生产中的油雾进行回收重复利用成为亟待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数控机床油雾回收装置,能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油雾进行回收过滤,减少油雾的外泄,环境的污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数控机床油雾回收装置,其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过滤腔及抽风腔,所述过滤腔与抽风腔之间设置隔板,所述隔板上开设有通口;所述箱体一侧开设有吸入口,所述过滤腔内设置有第二卡架,所述第二卡架上卡设有过滤板组,所述箱体远离吸入口一侧设置有安装口,所述安装口处设置有抽风电机,所述抽风电机一端设置有风轮,所述风轮设置在抽风腔内,所述箱体上端部设置有箱盖,所述箱盖匹配抽风腔处开设有排气口,所述箱盖上端部固定设置有过滤桶,所述过滤桶下端部与排气口连通;所述箱体底端部设置有第一回流管及第二回流管,所述第一回流管与过滤腔连通,所述第二回流管与抽风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腔内设置有第一卡架,所述第一卡架分别贴合设置在箱体两内侧面,所述第一卡架上卡持有分流网板,所述第二卡架设置在第一卡架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卡架上卡设有过滤板组,所述过滤板组包括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及第三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第二过滤网及第三过滤网依次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轮一端设置有第四过滤网。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数控机床油雾回收装置通过在箱体内设置过滤腔及抽风腔,利用过滤网内设置的过滤板组对油雾进行一次过滤,过滤后的残余油雾进入到抽风腔内,再从排气口进入到过滤桶内,最后经由过滤桶的过滤,最大化地对油雾进行吸附,大大降低了油雾外泄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数控机床油雾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数控机床油雾回收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数控机床油雾回收装置隐藏过滤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数控机床油雾回收装置隐藏箱盖及过滤桶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数控机床油雾回收装置设置在机箱内侧上端部,所述机箱内部安设有铣削机构,所述铣削机构用以对加工件进行钻孔等动作,所述数控机床油雾回收装置包括箱体100,所述箱体100内设置有过滤腔 10及抽风腔20,所述过滤腔10与抽风腔20之间设置隔板30,所述隔板30上开设有通口31,使得过滤腔10与抽风腔20连通,以保证箱体100内空气的流动走向从过滤腔10到抽风腔20。

所述箱体100一侧开设有吸入口110,机箱内部加工产生的油雾经由吸入口 110进入到箱体100内,所述过滤腔10靠近吸入口110一侧,所述过滤腔10内设置有第一卡架120及第二卡架130,所述第一卡架120分别贴合设置在箱体100两内侧面,所述第一卡架120上卡持有分流网板40,所述第二卡架130设置在第一卡架120一侧,所述第二卡架130上卡设有过滤板组50,所述过滤板组50包括第一过滤网51、第二过滤网52及第三过滤网53,所述第一过滤网51、第二过滤网52及第三过滤网53依次设置,所述分流网板40用以对从吸入口110 进入到箱体100内的油雾进行分离过滤,使得油雾中较大颗粒的杂质进行初步过滤,经初步过滤的油雾再经过第一过滤网51、第二过滤网52及第三过滤网 53的依次过滤后大部分油雾会滞留在第一过滤网51、第二过滤网52及第三过滤网53,过滤腔10内的剩余残留油雾则随着空气流动进入到抽风腔20内。

所述箱体100远离吸入口110一侧设置有安装口140,所述安装口140处设置有抽风电机60,所述抽风电机60一端设置有风轮61,所述风轮61设置在抽风腔20内,所述风轮61一端设置有第四过滤网(图未示),第四过滤网对抽风腔20内的剩余残留油雾过滤吸附,防止油雾进入到风轮61内部音箱风轮61使用寿命。

所述箱体100上端部设置有箱盖150,所述箱盖150匹配抽风腔20处开设有排气口151,所述箱盖150上端部固定设置有过滤桶70,所述过滤桶70下端部与排气口151连通,抽风腔20内的剩余残留油雾在风轮61的作用下从排气口151流出进入到过滤桶70内,油雾随着空气流动流向过滤桶70,少量油雾经由过滤桶70的过滤后并吸附在过滤桶70上,保证工作效率的情况下,大大降低了油雾外泄的影响。

所述箱体100底端部设置有第一回流管80及第二回流管90,所述第一回流管80与过滤腔10连通,所述第二回流管与抽风腔20连通,机箱内部加工产生的油雾吸附在分流网板40、第一过滤网51、第二过滤网52及第三过滤网53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吸附的油雾会在分流网板40、第一过滤网51、第二过滤网52 及第三过滤网53上逐渐累积,累积后的油雾变为油滴落入到箱体100底端部并随着第一回流管80重新回流至机箱内,避免了油雾进入到外部空气影响周边环境;同样,进入到抽风腔20内的剩余残留油雾经由第四过滤网及过滤桶70的过滤,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的油滴会掉落至抽风腔20内并随着第二回流管90 回流至机箱内,保证了油雾的充分回收利用,同时避免了油雾进入到外部空气影响周边环境。

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抽风电机60开始工作,进而带动风轮61高速旋转,继而带动箱体100内部空气流动,此时,机箱内的油雾经由吸入口110进入到过滤腔10内,经由分流网板40、第一过滤网51、第二过滤网52及第三过滤网53的过滤作用后,剩余的残留油雾进入到抽风腔20内,在第四过滤网及过滤桶70的过滤吸附作用下,对油雾进行了充分的过滤回收,再由第一回流管 80及第二回流管90进入到机箱内部,大大降低了油雾外泄的影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数控机床油雾回收装置通过在箱体100内设置过滤腔10及抽风腔20,利用过滤网内设置的过滤板组50对油雾进行一次过滤,过滤后的残余油雾进入到抽风腔20内,再从排气口151进入到过滤桶70内,最后经由过滤桶70的过滤,最大化地对油雾进行吸附,大大降低了油雾外泄的影响。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