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状物料自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5255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具体涉及一种粉状物料自动上料装置,采用料液的方式可为多个反应釜送料,解决了传统粉状物料直接上料粉尘飞扬的问题,实现无尘运输,可广泛应用于大生产。



背景技术:

粉状物料如活性炭和其他一些细的物料等因质量小,在投料过程中很容易造成粉尘飘散,影响车间生产环境,工人长期作业很容易得职业病,不利于身体健康,传统的粉原料上料装置采用定点作业,给指定反应釜投料可以缓解上述现象,但若产量增大,反应釜数量增多,给每个反应釜配一台上料装置,成本太高,上述问题无法彻底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粉状物料自动上料装置,采用料液的方式代替传统粉原料直接上料的形式,从根本上解决车间扬尘问题,而且创造性的增加了料液温度控制、为多个反应釜同步或分步送料等功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粉状物料自动上料装置,包括传送带(1)、储料罐(2)、料液泵(3)、PLC控制柜及若干管路;

所述的储料罐(2)上设置有搅拌器(4)、进水管(5)、出料管(6)及与传送带对接的进料口(7);

所述的传送带(1)分为水平部和倾斜部,传送带外部设有密封罩(12),水平部上有投料口(11),传送带(1)与储料罐的进料口(7)采用无缝对接;

所述的料液泵(3)位于储料罐和反应釜之间,通过管路进行连接,将储料罐(2)的料液送入反应釜。

进一步的,所述的搅拌器(4)包括动力装置(41)和搅拌齿(42),搅拌齿(42)可以伸到储料罐(2)的下部。

进一步的,所述的搅拌器(4)至少有三个搅拌齿(42),每两个相邻的搅拌齿之间所成角度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水管(5)上安装有流量计(51),可精确计算进入储料罐内的液体体积控制料液比。

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水管(5)开口位于储料罐(2)的上部,开口处安装清洗球(52),清洗球上每个角度均有出水口,在进水的同时方便将罐壁上残留的物料冲洗干净。

进一步的,所述的出料管(6)开口位于储料罐(2)的下部,可将储料罐内的料液全部经料液泵(3)送入反应釜,避免存料。

进一步的,所述的储料罐(2)内安装加热装置(21)和温控装置(22)。

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水管(5)、出料管(6)及进各反应釜的管路上均设有电磁阀(8)。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粉状物料直接上料的形式,避免粉尘飞扬,实现无尘运输,该设备整体采用自动化控制,可精确控制料液比以及出料温度,实现为多个反应釜同步或分步送料,可广泛应用于大生产。

附图说明

图1为粉状物料自动上料装置示意图;

1——传送带 11——投料口 12——密封罩;

2——储料罐 21——加热装置 22——温控装置;

3——料液泵;

4——搅拌器 41——动力装置 42——搅拌齿;

5——进水管 51——流量计 52——清洗球;

6——出料管;

7——进料口;

8——电磁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粉状物料自动上料装置,包括传送带(1)、储料罐(2)、料液泵(3)、PLC控制柜及若干管路。

所述的传送带(1)分为水平部和倾斜部,传送带外部设有密封罩(12),水平部上有投料口(11),传送带(1)与储料罐的进料口(7)采用无缝对接。

所述的储料罐(2)上设置有搅拌器(4)、进水管(5)、出料管(6)及与传送带对接的进料口(7)。

所述的搅拌器(4)包括动力装置(41)和搅拌齿(42),搅拌齿(42)可以伸到储料罐(2)的下部,所述的搅拌器(4)至少有三个搅拌齿(42),每两个相邻的搅拌齿之间所成角度相等;所述的进水管(5)上安装有流量计(51),可精确计算进入储料罐内的液体体积控制料液比,所述的进水管(5)开口位于储料罐(2)的上部,开口处安装清洗球(52),清洗球上每个角度均有出水口,在进水的同时方便将罐壁上残留的物料冲洗干净;所述的出料管(6)开口位于储料罐(2)的下部,可将储料罐内的料液全部经料液泵(3)送入反应釜,避免存料。

所述的储料罐(2)内安装加热装置(21)和温控装置(22)。

所述的料液泵(3)位于储料罐和反应釜之间,通过管路进行连接,将储料罐(2)的料液送入反应釜。

所述的进水管(5)、出料管(6)及进各反应釜的管路上均设有电磁阀(8),所述的PLC控制柜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关可以实现为1、2和3号反应釜同时送料,或指定为1/2号、1/3号、2/3号反应釜进料,产量小时可单独送料。

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和替换,并不使相应的技术方案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