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碳剂研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93884发布日期:2019-06-13 15:5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增碳剂研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碳剂领域,尤其涉及增碳剂研磨装置。



背景技术:

在钢铁产品的冶炼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冶炼时间、保温时间、过热时间较长等因素,使得铁液中碳元素的熔炼损耗量增大,造成铁液中的含碳量有所降低,导致铁液中的含碳量达不到炼制预期的理论值。为了补足钢铁熔炼过程中烧损的碳含量而添加的含碳类物质称之为增碳剂。

随着钢铁冶炼行业对增碳剂的需求越来越大,碳粉磨粉设备厂家也因市场需求不断增多,为了便于增碳剂的使用和运输,在磨粉作业中一般都会使用专业的研磨机来进行增碳剂的研磨处理,但现有的研磨机不便于将增碳剂输送到研磨机内,对增碳剂进行研磨不够均匀、充分,导致研磨的工作效率低。

综上,目前需要研发增碳剂研磨装置,来克服现有的研磨机不便于将增碳剂输送到研磨机内,对增碳剂进行研磨不够均匀、充分,导致研磨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的研磨机不便于将增碳剂输送到研磨机内,对增碳剂进行研磨不够均匀、充分,导致研磨的工作效率低的问题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便于输送增碳剂,且对增碳剂研磨均匀充分的增碳剂研磨装置。

本实用新型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增碳剂研磨装置,包括有出料斗、支柱、固定板、驱动电机、第一传动轮、第一转轴、第一轴承座、网板、第一传动带、第二传动轮、第二轴承座、进料斗、螺旋输送轴、输料筒、第三轴承座、送料斗、旋转筒、连接杆、第二转轴、第四轴承座、研磨箱、外齿筒和内齿条;研磨箱固接于输料筒一侧,且研磨箱、输料筒外侧均固接有支柱;固定板固接于支柱侧部,且位于研磨箱下方;出料斗固接于研磨箱底部,网板固接于出料斗内顶部,第一轴承座嵌于网板中部,驱动电机固接于固定板顶部;第一转轴底部与驱动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一转轴顶部贯穿出料斗与第一轴承座枢接,且贯穿第一轴承座与旋转筒底部固接;连接杆一端与旋转筒侧部顶端固接,另一端与第四轴承座固接;第二转轴顶部与第四轴承座枢接,第二转轴底部与外齿筒顶部固接;内齿条固接于研磨箱内侧壁,且与外齿筒啮合;送料斗一端与研磨箱顶部中侧连通,另一端与输料筒靠近研磨箱的侧部顶端连通;第二轴承座嵌于输料筒底部,第三轴承座嵌于输料筒底部;螺旋输送轴位于输料筒内,且螺旋输送轴顶部与第三轴承座枢接,螺旋输送轴底部与第二轴承座枢接,且贯穿第二轴承座与第二传动轮固接;第一传动轮固接于第一转轴,且位于出料斗、驱动电机之间,第一传动轮通过第一传动带与第二传动轮传动连接;进料斗固接于输料筒远离研磨箱的侧部底端。

进一步的,该增碳剂研磨装置还包括有第三传动轮、第二传动带、第三转轴、第四传动轮、第五轴承座和防堵塞杆;螺旋输送轴顶部贯穿第三轴承座与第三传动轮固接,第五轴承座固接于送料斗顶部;第三转轴一端与第五轴承座枢接,且贯穿第五轴承座、送料斗,另一端与第四传动轮固接,第四传动轮通过第二传动带第三传动轮传动连接;防堵塞杆均布于第三转轴,且位于送料斗内。

进一步的,该增碳剂研磨装置还包括有风扇和安装框;安装框固接于研磨箱远离输料筒的顶部,且安装框与研磨箱顶部连通;风扇固接于安装框内顶部。

进一步的,该增碳剂研磨装置还包括有加热器;加热器固接于安装框内侧壁。

进一步的,防堵塞杆为弧形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达到了便于输送增碳剂,且对增碳剂研磨均匀充分的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螺旋输送轴转动,能够便于将进料斗内的物料输送到送料斗内,并落入研磨箱内。

2.本实用新型的外齿筒转动时,能够与内齿条配合,提高对物料的研磨力度,如此能够便于对物料进行研磨破碎,便于后期的运输和使用。

3.本实用新型网板能够对其进行筛选,并将筛选合格的物料通过出料斗向外排出,如此便于输送到下一个工作流程中,便于后期的回收或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出料斗,2-支柱,3-固定板,4-驱动电机,5-第一传动轮,6-第一转轴,7-第一轴承座,8-网板,9-第一传动带,10-第二传动轮,11-第二轴承座,12-进料斗,13-螺旋输送轴,14-输料筒,15-第三轴承座,16-送料斗,17-旋转筒,18-连接杆,19-第二转轴,20-第四轴承座,21-研磨箱,22-外齿筒,23-内齿条,24-第三传动轮,25-第二传动带,26-第三转轴,27-第四传动轮,28-第五轴承座,29-防堵塞杆,30-风扇,31-安装框,32-加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增碳剂研磨装置,如图1-5所示,包括有出料斗1、支柱2、固定板3、驱动电机4、第一传动轮5、第一转轴6、第一轴承座7、网板8、第一传动带9、第二传动轮10、第二轴承座11、进料斗12、螺旋输送轴13、输料筒14、第三轴承座15、送料斗16、旋转筒17、连接杆18、第二转轴19、第四轴承座20、研磨箱21、外齿筒22和内齿条23;研磨箱21固接于输料筒14一侧,且研磨箱21、输料筒14外侧均固接有支柱2;固定板3固接于支柱2侧部,且位于研磨箱21下方;出料斗1固接于研磨箱21底部,网板8固接于出料斗1内顶部,第一轴承座7嵌于网板8中部,驱动电机4固接于固定板3顶部;第一转轴6底部与驱动电机4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一转轴6顶部贯穿出料斗1与第一轴承座7枢接,且贯穿第一轴承座7与旋转筒17底部固接;连接杆18一端与旋转筒17侧部顶端固接,另一端与第四轴承座20固接;第二转轴19顶部与第四轴承座20枢接,第二转轴19底部与外齿筒22顶部固接;内齿条23固接于研磨箱21内侧壁,且与外齿筒22啮合;送料斗16一端与研磨箱21顶部中侧连通,另一端与输料筒14靠近研磨箱21的侧部顶端连通;第二轴承座11嵌于输料筒14底部,第三轴承座15嵌于输料筒14底部;螺旋输送轴13位于输料筒14内,且螺旋输送轴13顶部与第三轴承座15枢接,螺旋输送轴13底部与第二轴承座11枢接,且贯穿第二轴承座11与第二传动轮10固接;第一传动轮5固接于第一转轴6,且位于出料斗1、驱动电机4之间,第一传动轮5通过第一传动带9与第二传动轮10传动连接;进料斗12固接于输料筒14远离研磨箱21的侧部底端。

随着钢铁冶炼行业对增碳剂的需求越来越大,碳粉磨粉设备厂家也因市场需求不断增多,为了便于增碳剂的使用和运输,在磨粉作业中一般都会使用专业的研磨机来进行增碳剂的研磨处理,但现有的研磨机不便于将增碳剂输送到研磨机内,对增碳剂进行研磨不够均匀、充分,导致研磨的工作效率低;因而当需要对增碳剂进行研磨处理时,便需要本实用新型。

首先控制驱动电机4运作,驱动电机4驱使第一转轴6及第一转轴6上的第一传动轮5、旋转筒17转动,由于第一传动带9的传动效果,第一传动轮5驱使第二传动轮10及第二传动轮10上的螺旋输送轴13转动,螺旋输送轴13在第二轴承座11、第三轴承座15的枢接作用下,便于将进料斗12内的物料输送到送料斗16内,并落入研磨箱21内。

可以理解的是,旋转筒17通过连接杆18带动第四轴承座20转动,由于外齿筒22通过第二转轴19与第四轴承座20枢接,并且外齿筒22与内齿条23啮合,因而使得外齿筒22转动时,能够与内齿条23配合,提高对物料的研磨力度,如此能够便于对物料进行研磨破碎,使得物料研磨充分均匀,便于后期的运输和使用。

研磨后的物料,网板8能够对其进行筛选,并将筛选合格的物料通过出料斗1向外排出,如此便于输送到下一个工作流程中,便于后期的回收或利用。

其中,如图3所示,为了,该增碳剂研磨装置还包括有第三传动轮24、第二传动带25、第三转轴26、第四传动轮27、第五轴承座28和防堵塞杆29;螺旋输送轴13顶部贯穿第三轴承座15与第三传动轮24固接,第五轴承座28固接于送料斗16顶部;第三转轴26一端与第五轴承座28枢接,且贯穿第五轴承座28、送料斗16,另一端与第四传动轮27固接,第四传动轮27通过第二传动带25第三传动轮24传动连接;防堵塞杆29均布于第三转轴26,且位于送料斗16内。

其中,如图4所示,为了避免增碳剂潮湿,该增碳剂研磨装置还包括有风扇30和安装框31;安装框31固接于研磨箱21远离输料筒14的顶部,且安装框31与研磨箱21顶部连通;风扇30固接于安装框31内顶部。

安装框31用于安装风扇30,并使得风扇30产生的风力能够更好地吹向研磨箱21内,如此避免增碳剂潮湿,起到了风干的作用,也避免由于潮湿,导致增碳剂堵塞在研磨箱21内,提高了增碳剂的排出效率。

其中,如图5所示,为了提高增碳剂的风干效率,该增碳剂研磨装置还包括有加热器32;加热器32固接于安装框31内侧壁。

加热器32升温发热,风扇30产生风力时,能够驱使热量吹向研磨箱21内,如此更好地避免增碳剂潮湿,避免增碳剂附着在研磨箱21内,提高增碳剂的排出效率,并保障增碳剂后期的使用质量。

其中,为了提高防堵塞的效果,防堵塞杆29为弧形状。

弧形状的防堵塞杆29,能够避免堵塞送料斗16,并使得防堵塞杆29能够对送料斗16内进行多方位的拨动,如此有效提高防堵塞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人工启动和关闭开关来控制,动力元件的接线图与电源的提供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接线布置。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