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玻璃管路反应器的混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4613发布日期:2020-12-11 15:22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搪玻璃管路反应器的混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搪玻璃管路反应器,具体的说是搪玻璃管路反应器的混合结构。



背景技术:

管道反应器是一种呈管状、长径比很大的连续操作反应器,主要用于多种物料的混合反应。管道反应器既适用于液相反应,又适用于气相反应。

现有技术中,公布号为cn107744793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管道反应器及管道反应系统,管道反应器包括夹套管、换热管、第一三通和第二三通,所述夹套管的一端的管壁上设置有介质进口,且所述夹套管的另一端的管壁上设置有介质出口。管道反应系统包括多个管道反应器,且多个所述管道反应器的夹套管串联连通。在使用时,介质通过介质进口进入夹套管中,并与换热管中的物质进行换热反应,然后从介质出口流出。

上述技术方案中在使用过程中只适用于两种介质之间的换热反应,当需要几种介质混合反应时,上述管道反应器中没有设置任何能够促进介质混合的结构,不能很好的起到混合反应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从而提供一种搪玻璃管路反应器的混合结构,能够提高管路内多种物料的混合反应效率,使得介质能够充分混合。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搪玻璃管路反应器的混合结构包括第一混合管和第二混合管,所述第一混合管出料端连接第一分散管进料端,第一分散管出料端连接第二混合管进料端,第二混合管出料端连接第二分散管进料端,所述第一混合管内设有螺旋混合器,所述螺旋混合器包括固定在第一混合管进料端的安装板,安装板中心设有圆形的介质流通孔,介质流通孔内横向设置安装横轴,安装横轴两端焊接在安装板上,安装横轴中部垂直焊接安装纵轴,安装纵轴位于第一混合管内腔中,安装纵轴上部设有第一上混合叶片和第二上混合叶片,第一上混合叶片和第二上混合叶片分左右焊接在安装纵轴两侧,第一上混合叶片沿着安装纵轴长度方向设置,第二上混合叶片沿着安装纵轴横截面方向设置;所述安装纵轴下部设有第一下混合叶片和第二下混合叶片,第一下混合叶片和第二下混合叶片分左右焊接在安装纵轴两侧,第一下混合叶片和第二下混合叶片构成x形分布结构;

所述第二混合管内孔中沿着介质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折流器和第二折流器,所述第一折流器包括固定在第二混合管进料端的第一折流安装板,第一折流安装板中心设有介质流通孔,介质流通孔内设有第一折流筒,第一折流筒通过多个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连接筋条连接第一折流安装板,第一折流筒为上端部封闭、下端部敞开的圆筒体结构;所述第二折流器包括固定在第二混合管出料端的第二折流安装板,第二折流安装板中心设有第二折流筒,第二折流筒中心设有上下贯通的折流通孔。

进一步的,第一分散管为圆锥台结构,第一分散管内孔的横截面积从进料端向出料端由小变大。

进一步的,第二分散管为圆锥台结构,第二分散管内孔的横截面积从进料端向出料端由大变小。

进一步的,第二混合管出料端和第二分散管进料端之间设有分散板,分散板上设有多个上下贯通的分散孔。

进一步的,第一上混合叶片、第二上混合叶片、第一下混合叶片和第二下混合叶片均为扇形结构。

进一步的,折流通孔的孔径由第二折流筒进料端向出料端由小变大。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合理,能够提高管路内多种物料的混合反应效率,使得介质能够充分混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图2为螺旋混合器主视图。

图3为螺旋混合器俯视图。

图4为第一折流器半剖图。

图5为第二折流器半剖图。

图6为分散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混合管、2-第二混合管、3-安装板、4-安装横轴、5-安装纵轴、6-第一上混合叶片、7-第二上混合叶片、8-第一下混合叶片、9-第二下混合叶片、10-第一分散管、11-第二分散管、12-介质流通孔、13-第一折流器、14-第二折流器、15-分散板、16-第一折流安装板、17-第一折流筒、18-连接筋条、19-第二折流安装板、20-第二折流筒、21-分散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将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第一混合管1和第二混合管2,第一混合管1出料端连接第一分散管10进料端,第一分散管10出料端连接第二混合管2进料端,第二混合管2出料端连接第二分散管11进料端。

如图1所示,第一混合管1为长条形管路结构,第一混合管1内设有螺旋混合器,螺旋混合器能够对通过第一混合管1的介质起到螺旋混合的作用。

如图2和3所示,螺旋混合器包括固定在第一混合管1进料端的安装板3,安装板3中心设有圆形的介质流通孔12,介质流通孔12内横向设置安装横轴4,安装横轴4两端焊接在安装板3上。安装横轴4中部垂直焊接安装纵轴5,安装纵轴5位于第一混合管1内腔中,安装纵轴5上部设有扇形结构的第一上混合叶片6和第二上混合叶片7,第一上混合叶片6和第二上混合叶片7分左右焊接在安装纵轴5两侧,第一上混合叶片6沿着安装纵轴5长度方向设置,第二上混合叶片7沿着安装纵轴5横截面方向设置。安装纵轴5下部设有扇形结构的第一下混合叶片8和第二下混合叶片9,第一下混合叶片8和第二下混合叶片9分左右焊接在安装纵轴5两侧,第一下混合叶片8和第二下混合叶片9构成x形分布结构。在使用时,介质从第一混合管1进料端流入介质流通孔12中,沿着介质流通孔12再进入第一混合管1内腔中,第一混合管1内腔中的介质依次和第一上混合叶片6、第二上混合叶片7、第一下混合叶片8和第二下混合叶片9碰撞,从而对管路中的介质起到混合作用,提高管路内多种物料的混合反应效率。

如图1所示,第一分散管10和第二分散管11为圆锥台结构,第一分散管10内孔的横截面积从进料端向出料端由小变大,第二分散管11内孔的横截面积从进料端向出料端由大变小。随着第一分散管10孔径尺寸由小变大,介质从第一分散管10进料端流动到出料端过程中被分散。随着第二分散管11孔径尺寸由大变小,介质从第二分散管11料端流动到出料端过程中由分散到聚合,实现了介质的充分混合。

如图1所示,第二混合管2为圆筒形结构,第二混合管2内孔中沿着介质的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折流器13和第二折流器14。

如图4所示,第一折流器13包括固定在第二混合管2进料端的第一折流安装板16,第一折流安装板16中心设有介质流通孔,介质流通孔内设有第一折流筒17,第一折流筒17通过多个沿着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的连接筋条18连接第一折流安装板16。第一折流筒17为上端部封闭、下端部敞开的圆筒体结构。

如图5所示,第二折流器14包括固定在第二混合管2出料端的第二折流安装板19,第二折流安装板19中心设有第二折流筒20,第二折流筒20中心设有上下贯通的折流通孔,折流通孔的孔径由第二折流筒20进料端向出料端由小变大。

进入第二混合管的介质通过第一折流器13的介质流通孔碰撞到第二折流器14表面,然后进入第一折流器13的下端部开口中,然后由第二折流器15的折流通孔进入第二折流器14中,通过第一折流器13和第二折流器14的设置,使得介质能够得到充分混合。

如图1所示,为了提高介质的混合效果,第二混合管2出料端和第二分散管11进料端之间设有分散板15。如图6所示,分散板15上设有多个上下贯通的分散孔21,第二混合管2内的介质通过分散板15上的分散孔21分散进入第二分散器24中再汇聚混合。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使用时,搪玻璃管路反应器中的介质首先进入第一混合管中进行混合,第一混合管内腔中的介质依次和第一上混合叶片、第二上混合叶片、第一下混合叶片和第二下混合叶片碰撞,从而对管路中的介质起到混合作用,提高管路内多种物料的混合反应效率。经过混合后的介质再进入第二混合管中,第二混合管的介质通过第一折流器的介质流通孔碰撞到第二折流器表面,然后进入第一折流器的下端部开口中,然后由第二折流器的折流通孔进入第二折流器中,通过第一折流器和第二折流器的设置,使得介质能够得到充分混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