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质常规热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52742阅读:4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物质常规热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质常规热解装置,属于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物质主要是指农林业生产过程中除粮食、果实以外的秸秆、树木等木质纤维素、农产品加工业下的脚料、农林废弃物及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禽畜粪便和废弃物等物质。它具有可再生性、低污染性和广泛分布性等特点。采用热解技术可以将生物质资源转化为储运方便,高价值的液体燃料(生物油),有利于生物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对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质热解液化是指在缺氧的条件下加热生物质,使其发生裂解得到生物炭和热解气,然后对热解气进行迅速冷凝,使其中可冷凝气体转化为液体生物油的过程。热解工艺是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的核心部分,决定了生物油的产量和质量。

在常规热解液化工艺过程中,炉体迅速加热至预定温度,然后通过加料口将物料加入到方舟中,通过推杆将装满物料的刚玉方舟推入保温区域迅速加热热解,生成的气体产物和固体产物迅速分离,气体产物经载气携带排除炉体,通过冷凝其中可冷凝部分得到生物油。在炉体中较短的停留时间减少了气体产物的二次裂解,有利于提高生物油的质量。

目前没有结构性能较好的生物质常规热解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物质常规热解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性能较好,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生物质常规热解装置,包括载气1、推杆2、样品刚玉方舟3、加料口4、热电偶5、保温砖6、刚玉管7、炉体8、控温系统9、橡胶管10、铁架台11、冷凝管12、两口瓶13、有害气体吸收瓶14、U形干燥管15和气体收集袋16,刚玉管7周围设有加热装置和热电偶5构成的炉体8,加热装置和热电偶5与控温系统9连接,加热装置与控温系统9位于铁架台11上,刚玉管7上还设有保温砖6,刚玉管7一端内部设有样品刚玉方舟3,样品刚玉方舟3顶部设有加料口4,样品刚玉方舟3一侧设有推杆2,样品刚玉方舟3一侧还设有载气连接口与载气1连接,样品刚玉方舟3另一侧通过橡胶管10依次与冷凝管12、两口瓶13连接,两口瓶13另一端依次与有害气体吸收瓶14、U形干燥管15和气体收集袋16连接。

所述冷凝管12、两口瓶13根据实际情况能设置成n组。

该生物质常规热解装置的工作原理为:

(1)将生物质粉碎筛分,粒径在60-120目之间,然后干燥生物质至其水分在10%以下,备用。

(2)通过加热装置将刚玉管7温度升高至400℃,通过加料口4将生物质加入样品刚玉方舟3中,然后通过推杆2将样品刚玉方舟3推入到刚玉管7热解区域,反应一定的时间。

(3)生物质热解反应生成固体焦炭和热解气体,固体产物待气体全部排出后收集,气体产物通过载气1携带排除炉体。

(4)气体产物排入炉体8后通过冷凝管12冷却,冷凝后形成生物油在两口瓶13中收集,不可凝气体进入尾气处理系统,无害气体最终排入大气中,也可以通过气体袋收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结构简单、性能较好;采用本装置实现了固体与气体产物的快速分离,并且使气体产物迅速排出炉体,提高了生物油的产率和改善了生物油的品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炉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载气,2-推杆,3-样品刚玉方舟,4-加料口,5-热电偶,6-保温砖,7-刚玉管,8-炉体,9-控温系统,10-橡胶管,11-铁架台,12-冷凝管,13-两口瓶,14-有害气体吸收瓶,15-U形干燥管,16-气体收集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该生物质常规热解装置,包括载气1、推杆2、样品刚玉方舟3、加料口4、热电偶5、保温砖6、刚玉管7、炉体8、控温系统9、橡胶管10、铁架台11、冷凝管12、两口瓶13、有害气体吸收瓶14、U形干燥管15和气体收集袋16,刚玉管7周围设有加热装置和热电偶5构成的炉体8,加热装置和热电偶5与控温系统9连接,加热装置与控温系统9位于铁架台11上,刚玉管7上还设有保温砖6,刚玉管7一端内部设有样品刚玉方舟3,样品刚玉方舟3顶部设有加料口4,样品刚玉方舟3一侧设有推杆2,样品刚玉方舟3一侧还设有载气连接口与载气1连接,样品刚玉方舟3另一侧通过橡胶管10依次与冷凝管12、两口瓶13连接,两口瓶13另一端依次与有害气体吸收瓶14、U形干燥管15和气体收集袋16连接。

实施例2

如图1和2所示,该生物质常规热解装置,结构与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一致,区别在于冷凝管12、两口瓶13根据实际情况能设置成两组。

实施例3

如图1和2所示,该生物质常规热解装置,结构与连接关系与实施例1一致,区别在于冷凝管12、两口瓶13根据实际情况能设置成十组。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