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轴承箱支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7629阅读:2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轮机轴承箱支承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与汽轮机的前轴承箱和中间轴承箱的支承装置有关。
汽轮机启动到满发至停机以及连续运行时,随负荷的增减,机组的温度在室温至535℃之间变化。汽轮机主轴也随着热胀冷缩,其轴向长度变量约在0-35mm之间。机组在运行中普遍存在高中压缸膨胀不畅的问题。严重时,前轴承箱、中间轴承箱出现爬行,中压缸胀差超限,使机组启动带负荷的时间延长,影响电厂的经济效益。有时甚至危及机组的安全运行。为了消除膨胀不畅的问题,改善滑销系统的润滑很有意义。传统的方法是在滑动面上加工米字形或其它形状的油槽,将润滑油脂注入其中的以减低摩擦系数。但这种方法在大面积的往复运动中供油困难,油膜难以形成。而且滑块长期在高温下工作,润滑油脂因不能及时回位更换而在滑动面上结痂。另外,润滑油脂对滑动面金属材料的腐蚀以及粉尘环境都对润滑系统的滑动形成危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适应性良好,自润滑可靠,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的汽轮机轴承箱支承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汽轮机轴承箱支承装置包括轴承箱底部1,基座2,在轴承箱底部1和基座2相接触的滑动对偶面中的任一面镶嵌有若干固体自润滑柱3。
固体自润滑柱3镶嵌于底板1或基座2滑动对偶面上的盲孔内,在对偶面的任一面或两面上涂敷有一层固体润滑膜4。
固体自润滑柱3沿与轴承箱和基座之间的导向键槽5平行和垂直的轴线Qi-Qi和bi-bi分布。
固体自润滑柱3为园柱体或立方体,其沿滑动方向的分布距离H为25-38mm,在与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交错重叠分布。
固体自润滑柱3的总面积与滑动面积之比大于25%。
固体自润滑柱3由石墨,二硫化钼,聚四氟,转移促进剂和添加剂制成。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造容易,自润滑可靠。自润滑柱在对偶件的摩擦作用下,在摩擦面上形成一层固体润滑膜,使摩擦付金属间不直接接触,达到润滑的效果。金属基材强度高,导热性好,嵌入润滑柱后承载能力强,使用温度范围广,在低速、高负荷和往复运动的条件下能形成润滑膜。在摩合前,可靠喷涂或刷涂在滑动面上的固体自润滑膜润滑。使用方便,使用寿命长,在恶劣的条件使用,润滑效果好,消除了汽轮机高中压缸膨胀不畅的问题,保证机组安全运行。


图1为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
图1的A-A局部视图。
图3为图2的B-B剖视图。
如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基座2的滑动对偶面上均布有若干直径相同的盲孔,与盲孔配合的园柱状润滑柱3嵌于盲孔内。润滑柱3的总表面积占基座2的滑动对偶面的总表面积的28%。润滑柱3是用石墨、二硫化钼和转移促进剂、其它添加剂制成。也可由铅或锌合金制成。嵌好润滑柱3后已加工好的基座2的滑动面上喷涂一层有机石墨薄膜4。使基座在刚使用时便处于低摩擦阻力状态。基座2的滑动对偶面上有导向键槽5与轴承箱底板1的对偶面上的键滑动配合。固体自润滑柱3沿与槽5平行和垂直的等距轴线Qi-Qi和bi-bi均匀分布。润滑柱3在滑动方向的间隔距离H约为30mm。润滑柱3在与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交错排列,以保证嵌入的固体润滑剂在摩擦过程中形成覆盖整个摩擦表面的转移膜,达到润滑效果。
权利要求1.汽轮机轴承箱支承装置,包括轴承箱底部(1),基座(2),其特征在于在轴承箱底部(1)和基座(2)相接触的滑动对偶面中的任一面镶嵌有若干固体自润滑柱(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固体自润滑柱(3)镶嵌于底部(1)或基座(2)滑动对偶面上的盲孔内,在对偶面的任一面或两面上涂敷有一层固体自润滑膜(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固体自润滑柱(3)沿与轴承箱和基座之间的导向键槽(5)平行和垂直的轴线Qi-Qi和bi-bi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固体自润滑柱(3)为园柱体或立方体,其沿滑动方向的分布距离H为25-38mm,在与滑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交错重叠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固体自润滑柱(3)的总面积与滑动面积之比大于25%。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固体自润滑柱(3)由石墨,二硫化钼,聚四氟,转移促进剂和添加剂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汽轮机轴承箱支承装置,包括轴承箱底板1,基座2。轴承箱底板1和基座2相接触的滑动对偶面中的任一面镶嵌有若干固体自润滑柱3。底板1和基座2作相对滑动时,在摩擦面上形成一层固体润滑膜。承载负荷大,适应性好,自润滑性能良好。
文档编号F01D25/00GK2495812SQ01206560
公开日2002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01年6月15日 优先权日2001年6月15日
发明者王东曦 申请人:王东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